平和县名人录
黄梧
  黄梧(1617~1673),字君宣,平和县高坑(今国强)霄岭人,少时机智勇敢,好舞枪弄棒,结交朋友,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在平和县衙当差役。清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郑成功与其父郑芝龙分道扬镳,反清复明。是时,黄梧虽为差役,但他“饶智勇,喜任侠”,久有投郑之心。不久,他与门役赖升密谋,杀知县,往投郑军。郑成功对他的机智勇敢颇为赏识,委以中权镇左营副将,赏银200两。黄梧归郑后戮力征战,屡建战功。顺治八年十二月,郑计取漳浦、诏安、平和诸县,黄梧升为英兵营统领。顺治十二年四月,黄为郑所重用,升任英兵镇镇帅,不久改任前冲镇(现海澄)镇帅。八月,郑派兵取得揭阳后,黄梧与前提督黄廷、左先锋苏
[] (16171673)
吴凤
  吴凤 (1699-1769),字符辉,平和县壶嗣村人。五岁随父吴珠、母蔡氏渡台,居诸罗大目根堡鹿麻庄(令嘉义县中埔乡)。中埔地处阿里山麓。阿里山有大小番社四十八社,每社数百人,生性凶猛,动辄杀人,所以汉人不敢前往。吴凤少年时经常随父到番杜经商,有较多机会接触番族,渐渐地懂得番语,熟悉番俗。加上他豪迈坚勇,颇有侠士风范,番人对他有几分敬畏。清代台湾开发中,处理汉番矛盾,融合汉番关系,始终是个重大问题。清政府采取抚番政策,设通事与番族联络交往。吴凤的经历和素养,使他成为阿里山通事的最佳人选。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到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吴凤任阿里山通事达四十八年之久。通事之责,乃管理汉番贸易
[] (16991769)
李文察
  李文察(生卒年月不详),字廷谟,明代平和侯山人。凭明经贡大廷游京师,从京师带回音乐理论书籍。他精心审声侯气,深入掌握音律原理,先后写成《四圣图解》、《乐记补说》、《律吕注》、《典乐论》等音乐论著。他手制乐器,八音互用,音调和谐准确,为世所难得。福建省图书馆今尚存有《典乐论》一书。李文察不仅在音乐方面有突出成就,而且书法也极精湛。明兵部尚书邱养浩写的“题平和李廷漠刺史乐书歌”,把文察的乐书与战国时代的名人邹衍及西汉经学家京房的乐作相媲美。明王资尹写的《读平和李廷谟刺史乐书》称文察为;“乐律窥元定,书名逼右军”,认为其音乐成就有如南宋学者蔡元定,书法的造诣有如晋朝书圣王右军。礼科给事中周采写的《乐
[]
詹师傅
  詹师傅(?~1517),名已佚,平和县芦溪连新人,以竹工为业,人称为“师傅”。芦溪位于县之西偏,山高林密,盛产竹子,当地居民大多以竹业为生,或以造纸为业,朴实勤劳,与世无争。自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田赋日渐繁重,而皇室王亲及豪绅大吏却穷奢极侈,致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芦溪虽僻处深山,也不能幸免,-,反抗遍地蜂起。詹师傅素以“慷慨仗义、济困扶危”为众所信服,于是,共推之为长,乘时而起,与温火烧组成义军队伍,以芦溪及象湖为根据地,联络广东饶平大伞、箭管等处,于明正德二年(1507)起义反明,至正德八年附者日众,声势日益壮大。为了扩大反抗范围,詹师傅与江西横水、桶岗的谢志珊、蓝
[] (?~1517)
朱积垒
  朱积垒(1905~1929),九峰上坪人,幼时读私塾,1920年到九峰奎文小学读高小,1922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就读。此间,他结识在校学习的共青团两广区委会通讯员罗明和共青团上海委员会通讯员李觉民,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触马列主义学说,吸收新的思想,打开了眼界。1924年5月,朱积垒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者枪杀中国学生的--。他亲历这次斗争的失败,看清了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反动本质,深感有参加变革旧社会的使命,遂加入罗明领导的左派组织,积极写文章、出墙报、做演说,起了先锋作用。1925年,学校当局以“思想-”、“行为过激”为由开除了他。1926年初,朱积垒收到罗明来信,要
(19051929)
万礼
  万礼(1612~1659年),生于平和县琯溪,幼时家贫,为诏安二都九甲社富商张子可收为养子,乳名张耍,又名张礼。生性倔强,少年喜练拳习武,广交朋友。明崇祯年间,社会阶级矛盾激烈,官绅肆虐,乡民苦之。张耍与堂弟僧道宗(又称达宗)及乡友郭义、蔡禄等18人结拜聚义,谋结同心,以万为姓。张耍改名万礼(字春宇),又称万一、万大、万九泽,众推张耍为首领。“以万为姓集团”继而在诏安二都九甲社安营扎寨,招兵买马,聚众从数百至数千,统据诏安二都,对抗官府,劫富济贫。曾攻打霞葛南陂土堡和夜袭广东饶平黄岗城,声名噪于一时。官府诬称其为“九甲贼”、“老万贼”。后代史学家称其为“以万为姓集团”。清兵入关后,-尖锐突出。
[] (16121659)
李志甫
  李志甫(?~1340),又名李胜,生于平和县坂仔山边埔尾农家。元至元三年(1337)六月,李志甫集众起义,杀出南胜县(今平和县),直捣漳州府。龙溪守将搠思监与战失利,守将萧景茂与其兄集乡丁据观音山之险顽抗亦战败被执。起义军攻破漳城,杀长史晏只哥、同知郑、府制喜春令等。元统治者为之震骇,急调江南行省平章别不花统闽、粤、浙、赣的元军前往镇压。面对强敌,义军英勇奋战,元军累战累败。为挽回败局,别不花起用熟知当地情况的陈君用(李志甫同县人)组织地方武装夹击义军。至元六年,义军经三年顽强抵抗,伤亡惨重,给养也陷入困顿境地,不得不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志甫集少数强悍义军骨干,据守高坑霄岭乌泥洞。此地林深地险
[] 元末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 (?~1340)
李赞元
  李赞元(1613~1699),字匡侯,号素园,别号遯叟,世居平和之侯山(今小溪镇西林村),明崇祯八年(1635)进县学,清顺治四年(1647)中举人,出仕后,累升至河北道参议。赞元任过职的地方,都留有良好的政绩。当时,河北为九省通衢,号称难治,而赞元为地方裁革陋规,澄清民间苛扰,深得河北人民的称颂。赞元洞察时弊,不愿混迹-污吏之间,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毅然告老归田。时因福建兵乱未宁,他侨寓南京,直至逝世,前后达25年。此间,他摒绝官场应酬,每天和当地名士饮酒赋诗,以著述为乐。著有《文钞集》、《出门吟》、《遯园草》、《悔斋诗集》、《又新集》、《远游草》、《怡老篇》、《纪年稿》等,这些著作
[] (16131699)
陈扬美
  陈扬美(1573~1641),字新冶,乳名绍尹,平和县芦溪东槐人,明万历三十九年壬子科举人,初授江西省武宁县知县,明天启元年(1621)调任四川省遵义府桐梓县知县。是年九月,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起事,据重庆,破泸州,陷遵义。第二年,土司安邦彦起应奢崇明,声势浩大,继陷毕节,围困贵阳,朝廷为之震惊。陈扬美坚守的桐梓孤城处于四面包围的困境之中,但他镇定自若,摄官事统士卒,严阵以待,慷慨临戎,且伺机屡出奇兵以挫敌锋。扬美因“挫贼靖寇”有功,熹宗称之为军门才,于天启六年敕封文林郎,诏升大理寺卿,又膺宠命拜廷尉,钦差北直隶(今山西大同一带地方)散粮恤刑,旋转刑部郎中。此时,阉宦魏忠贤正大得势,党羽遍布全国。
[] (15731641)
张宽
  张宽(生卒年月不详),字弘周,号安节,明代琯溪人,少年刻苦读书,以诗鸣于时,明正统九年(1444)中举,景泰二年(1451)登进士,历授云南道监察御史、巡按保定监察御史,有政声。张宽性耿直无偏私,敢于检举不法官吏。当时统兵官石亨专横用事,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得失,列举石亨不法行为数十条,弹劾石亨当死罪,因此触犯皇帝,被捕入狱,后来降职为安定县令。有人问他岂不后悔?他答道:“直言必有直气,直气必有直心,直言进谏,是我的职责,岂有后悔之理?”张宽乐善好义,中了举人之后,慷慨捐献粮300石,兴筑南山陂千余丈,并划出自己的田地辟为圳沟万余丈,大兴家乡的水利,乡民对他非常感戴。张宽被任命为巡按保定监察御史时
[]
赖继谨
  赖继谨(?~1646),字敬儒,芦溪漳汀人,自幼颖异,弱冠即入县学,后拜黄道周为师,师生相契,追随不离。明崇祯及福王相继复亡,黄道周在福州拥立唐王,并自福州发兵北上抗清,时继谨任监纪将军。兵至建阳,继谨劝道周驻建阳,积聚力量然后伺机进取,道周不同意,同学庄起俦和继谨相对至夜深,起俦说:“这回出征,能活着胜利归来便可封侯显贵,即使死了也可让人立祠敬仰!”继谨说:“前途难于预料,你有0在堂何不回去,至于我是誓不后退,唯师是从”。起俦临别时,两人握手依依。此时继谨已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及至江西婺源兵败继谨被俘,当时有些跟从者哭泣不能仰视,继谨说:“从师而死,为幸多矣,何哭为!”一个月后与黄道周、毛玉
[] (?~1646)
张仕珙
  张仕珙(生卒年月不详),明代琯溪人,以布衣终其身。仕珙性孝友,为人谦和,其母抱病两年,他衣不解带,尽心奉侍。其弟名琼,按例可入贡,他资助百金不吝惜。此外,又乐善好施,贫穷之家不论亲疏凡有丧的,他必量力为经纪丧事;孤寡老幼不能自存活的又为收留给养周济;每逢天灾有人向他借贷,从不索利,对于极贫穷者甚至不索偿。因此,人称之为善人。对于地方公益事业,他尤踊跃以赴。其中最突出的是捐金筑南山寨仔的水陂,兴水利,灌农田,使多方受益。县令王禄为之立碑于其故里,褒扬其善行,认为仕珙“孝、友、睦、、任、恤”六行俱备,是为人之楷模。督学高某也极力表扬。碑名旌善碑,有石亭复盖,“文革”中被毁。碑文现存《平和县志》,名
[]
朱思
  朱思(1905~1930),原名朱锦联,九峰复兴村人,家境贫寒,但志向不凡,勤奋好学,1921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集美学校中学部,在校期间,常与同乡朱积垒一起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倾向革命,为了深入探索革命真理,改名朱思,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1926年春,朱思毕业返乡任九峰奎文小学教员,常与在广州农-动讲习所学习的朱积垒书信来往,从中得知不少有关东江和海陆丰农-动的情况,深受启迪,主动深入农村做社会调查及宣传鼓动革命等工作,还团结一批平和县立中学学生及县城店员、理发员从事革命活动,为开展农-动准备骨干力量。同年10月,朱思积极协助积垒开展革命工作,
(19051930)
林爽文
  林爽文(1857-1788) 清代乾隆年间台湾农民起义首领。原籍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彰化。农民出身。1784年参加天地会,逐渐成为彰化天地会领袖。1786年秋,官府焚烧村庄,镇压天地会,他以“安民心、保家业”为号召,率众起义。攻克彰化,杀知府孙景燧、副将赫生额等,建立政权,年号顺天,被推为盟主大元帅。旋又克淡水(新竹)、诸罗(台南佳里镇)等地。凤山(高雄)天地会首领庄大田起义响应,克凤山,随即合围台湾府城(台南)。次年农历正月清廷派兵镇压,攻取诸罗。五月,义军败清军于府城南,声势大张。清廷续派福康安等率兵抵台。十二月战于大里杙,他兵败逃入山中。次年正月被俘。后在北京就义。
[] 清代乾隆年间台湾农民起义首领 (17571788)
曾敦立
  曾敦立(1464~1535),号直斋,平和县九峰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县民乡老曾敦立、林大俊及儒学生员张浩然认为平和土地广阔,但距县治较远(时属南靖县辖),管理不便,遂向都察院佥都御史王守仁呈请添设县治于九峰河头。设治之举于当年即获奏准。建治之初,敦立慷慨献出土地、宅居;积极迁移祖坟;并捐资助饷帮助建城。此外,他还捐资以兴庠序,设书租以延师助学。种种义举,深得府、县嘉许,特为他建“百岁坊”于其西门故居。其后裔曾璋,授职南京兵马司指挥使,为敦立建华表于县城东门。今“百岁坊”已废,曾璋所建华表犹存。
[] (14641535)
陈良计
  陈良计(生卒年月不详),字智宇,清代平和人,自幼好学,但不求仕进,隐居于大峰山之麓。他一生乐善好施,被称为“大善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朝廷为了抵御郑成功的武装袭击,颁布“迁海”令,是时,贫病、饥寒威胁着向内地迁徙的沿海居民的生命。良计捐献大批财物,救活很多困厄中的百姓。但因兵荒马乱,沿途死者仍然不少,他便出资买棺并雇人收埋。良计的故乡位于南山下,有旱田数百顷,众人商议筑陂引水灌溉。良计主动献出良田数百亩为水道。深受众人爱戴,选举他当乡宾。
[]
张河山
  张河山(1889~1940),乳名目,因其额中有颗痣,故被称“三目”,文峰顶张村人,少时家贫,不曾上学,曾进琯溪武术馆必习堂学艺,略通拳术,被同徒奉为头目,后成为-的散匪匪首。民国9年,河山率伙投驻漳护法军总司令陈炯明,被委为排长,后随陈炯明部进驻广东,终因不惯军旅生活而潜返故里,仍过着-的土匪生涯。民国15年,北伐军新编第一师(师长张贞)第二团杨逢年部进军平和与北洋军阀张毅部激战,河山于10月24、25日率同伙帮助杨逢年部截击张毅部,因此受张贞赏识,遂被编入独四师(由第一师改编)运输队任队长。后运输队解散,张仍回平和。民国17年,小溪土豪张吹(小溪民团团长,张姓族长)从宗族观念出发,派河山带
(18891940)
张国瑞
  张国瑞(1901~1980),小溪玉溪人,父母为普通农民,童年时,因家境清贫,未能入学,11岁时,其当西医的二叔父张肯堂看他聪明伶俐,让其入学试读。国瑞学习成绩优异,且数次越级跳班,他的二叔父遂竭尽全力支持其上学深造。民国8年,国瑞赴台学医两年,于民国10年毕业回乡,因感学识短浅,复于当年北上奉天(今沈阳),考取日本人创办的南满医学堂(今沈阳医学院)。8年寒窗,他刻苦攻读西医内科、儿科,被列为高材生,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东渡日本见习一年,其师宫本太一郎劝其留日高薪受聘,但他希冀科学救国,谢绝留日,于民国17年回归祖国,受聘在天津市立医院任职,翌年,返厦门开设瑞荣诊所,同年10月,为继承其二
(19011980)
江阿仗
  江阿仗,平和县大溪江寨旧楼大厝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出生。父江阿角、兄江国思,均以卖艺行医为生,为拳术世家。其父兄为人侠义,喜抱不平。阿仗自幼受父兄熏陶,精通武术,常随父兄往来于闽粤之间。20岁,嫁给大溪新荣村曾坑社陈财道为妻。阿仗人品清秀,平易无矫饰,能言善辩,会说闽南话、客家话和广州话,富有组织能力。她带头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剪短发,乐为人排难解纷,常以治病、按摩、施药济人,深受人们敬仰。她目睹清朝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萌生反抗意识。当时,各地农民起义蜂起,江阿仗挺身而出,为首组织白扇会,被公推为首领。清末,孙中山团结会道门开展反清斗争。江阿仗从广州归来,即加紧组织大溪、九峰、皇田、
反清“白扇会”首领 (18681939)
全部平和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