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名人录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出身于官僚家庭。10岁时开始学写诗。清同治六年(1867),考中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考取拔贡生,次年入京赴乡试,未中。黄遵宪早年的诗作,已表现了一定的革新精神。他批判了文学创作中“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的拟古倾向,宣言“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还对客家山歌进行收集、加工成《山歌》多首,大都清新可喜。光绪二年(1876),黄遵宪参加顺天考试,中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是年末,翰林院侍讲何如璋被任命为首任出使日本大臣,举荐黄遵宪为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在日本任职四年,积极倡导中日睦邻友好,曾诗赠日本友人云:“
[] 晚清诗人,外交家 (18481905)
叶松盛
  叶松盛(1917—1993)叶松盛,1917年10月26日出生于梅城西街十甲尾。他幼年时靠在印尼经商的父亲供养,由于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高小毕业并考入县立中学,读至高中毕业。在校期间,他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自学英文,达到口译及笔译运用自如之水平。30年代初,由于生活所迫,其母携带他赴印尼玛琅,入玛华公学继续读书。当时,殖民主义的种族歧视及印尼当局的-排华政策,激起叶松盛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他积极阅览进步刊物,投身各种抗日救亡的-运动,并在其父亲的一位挚友(中国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叶剑英的早期同学、密友,大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通缉,为避开-赴印尼教书)朱天任的启蒙和指引,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叶剑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71993)
梁伯强
  梁伯强,(1891.2.1-1968.11.28),病理学家。广东梅县人。192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24年获德国慕尼黑医科大学博士学位。中山医学院教授、副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指导助手,创立了从尸体中取出完整鼻咽的方法,探讨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征和组织发生学问题研究过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的问题对肿瘤的研究,除注意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外,还注意到人体在抵抗肿瘤方面的内在因素多次举办“高级病理师资班”,培养了许多病理学人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梁伯强从事病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40余年,晚年还重点研究广东的多发病鼻咽癌。他勇于探索,诲人不倦,创
中国科学院院士 (18911968)
李黼平
  李黼平(1771—1833年),字绣子,又字贞甫,梅城东郊人。14岁作《桐花凤传奇》,为嘉应州知州戴求仁及社会名流所赏识。19岁以诗赋补弟子员。清嘉庆三年中举。十年中进士,入翰林。后告假南归,先后主讲广州粤华书院、东莞宝安书院。馆散后,由翰林院庶常改任江苏昭文知县。公余之暇,手不释卷,故民间称之为“李十五节生”。他治汉学,工考证,精通乐律音韵,诗歌造诣甚深。李黼平在昭文县令任内,为政宽和、廉洁。后以改革漕运陋规,因属吏亏捐国库钱财,为奸吏诬告,遭判入狱7年。回广东后,两广总督阮元重李氏文才,聘请他到广州“学海堂”授课。他悉心培植学子,十年如一日,因材施教,门下登科第者颇多。他毕生志行诚朴,治学
[] 嘉应五大诗人,梅诗三家 (17711833)
朱云卿
  朱云卿(1907—1931年),原名朱云,梅城油箩街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农武装领导人之一。朱德在为朱云卿撰悼词中称其为“中国有用人才。”他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父是私塾教师,母是搬运工人。民国6年(1922年)15岁赴印尼万隆跟叔父做工。1924年朱云卿瞒着亲人,离印尼回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军事知识和参加军事训练,努力学习革命理论,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加入了军校进步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积极同校内右派势力作斗争。1925年10月,朱云卿参加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判军,因作战机智勇敢,受到周恩来的赞赏。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他在黄埔军校毕业后,
(19071931)
侯安国
  侯安国,祖籍福建省宁化县。生卒年无考,南宋进士。宋宝佑元年(1253年)任梅州教授,掌管梅州教育。见梅州风土人情淳朴厚实,遂定居于梅城之东攀桂坊(今梅城下市)。其时,梅州地处岭南山区。经学未开,侯安国竭力倡办教育,开办讲学,以《春秋》大义教授门徒,并免除入学者一家的徭役,以鼓励梅人读书。自此,梅州文风渐兴。其门徒蔡蒙吉,12岁应童子科,继而登进士,后为抗元英雄。因侯安国对发展梅州文化教育有贡献,受到人们的景仰。后人于1921年在梅江湾下村开办小学1所,命名“安国小学”,作为纪念。
[]
黄药眠
  黄药眠(1903—1987年),原名访荪,梅城下市人。早年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1921年秋考入广东高等师范英语系。后赴日本留学,毕业后回国,先后在百侯中学、金山中学任教。青年时期,追求民主与科学,积极参加爱国-。1927年,在上海加入革命外呢学团体“创造社”,任该社出版部主力,在《创造周社》、《流沙》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出版诗集《黄花岗上》。此后,潜心研习马列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兼课。是年冬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4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10年徒刑,押送南京中央军人监狱。1937年由八路
(19031987)
李象元
  李象元(1661—1746年),字伯猷,梅城金山人。家素业儒。少年勤奋攻读,学有所成。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为清代嘉应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任山东典试副主考时,他不嫌贫贱,认真选拔贤才。依清例,典试官主副考对取卷名额例有分配,但他仅荐取一名,此人年龄较大,足跛。主考官奇之。李象元说:“此人五官有缺陷,但道德文章甚好,有奇才,我特取之。”后此人任广东巡抚,有政声。李象元在山东典试后,以病乞归,筑“赐书堂”于城内凤尾阁,广集经典,藏书极富。他平日手不释卷,后进问业,均细心析疑解惑,培育不少人才。其子侄辈中,中秀才、举人、进士的便有10余人,后人称“公孙三翰院”。 李象元平日
[] (16611746)
梁诗五
  梁诗五(1843—1911年),名居实,字诗五,又字仲遂,梅城东升圣人寨下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高祖德隆,情乾隆进士;曾祖鸣闪,清乾隆举人;祖父念祖,清乾隆解元;父墨林,咸丰举人。直至他本人,连续五代蝉联科甲,传为美谈。梁诗五少从名士余境波、张眉叔学,勤奋上进,文词雅畅,书法丰润,且精明能干,为乡人所见重。光绪三年(1877年),黄遵宪任驻日参赞时,举荐梁于何如璋公使,同赴日本任使馆人员并被何如璋聘为家庭教师。光绪八年梁诗五返国,十一年为拔贡生,十五年恩科乡试中举,十六年为吏部拣选知县。由于他学问广博,加之涉猎外交,识高见广,与众吏不同,为时人所器重。他先后掌教于广州羊城、应元两书院,任监院或山
[] (18431911)
杨仲兴
  杨仲兴(1694—1775年),字直延,梅城下市人。清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授福建清流县知县。乾隆三年(1738年)改任广西桂林府兴安县知县。在任期间,深察下情,关心民间疾苦,广建社仓,备荒赈灾,疏通河道,修筑提防,因“功甚巨”擢升广西思恩府同知,再迁任江西瑞州知府。为官廉洁贤能,政绩卓著,受乾隆皇帝召见,并赐“貂皮药锭”以嘉奖。不久,转任福建延邵兵备道。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升迁湖北按察使。杨仲兴为官30余年,足迹遍及福建、广西、江西、湖北等省,从县令、府道至省按察使,所到之处,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案牍皆手定”,举凡“山川厄塞,民食缓急,以及学校书院之兴废,必尽心力无少懈”。他
[] (16941775)
梁浣春
  梁浣春(1864—1949年),原名锦元,是清末民初嘉应州的女教育家。生于梅城上市禾好堂“文魁第”梁屋。梁浣春5岁时即在家中拜名儒为师,只五年变学习了《四书》、《五经》、《烈女传》及不少诗词名著。由于遵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这使她感到十分委屈。她一面习红针黹,一面攻读古今名著,因而文章学识日益长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某教会来梅筹办医院,裕征求女助理一人,梁浣春闻讯,认为这是为社会服务的良机,便欣然应征,即被录用。从此专心学习,进步奇速,深得女医师之器重。一年后因女医师被召返国,医院也即停办。清末,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在南方各地兴起,她在革命思潮影响下,感到古训“女子无才便
(18641949)
刘锦庆
  刘锦庆(1926—1999),梅江区三角地上坪村约亭顶人。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香港义安公社、香港嘉应商会等社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失怙,依靠母亲抚养成长,深受其勤劳简朴,善良德惠的熏陶,使他从小就有勤奋自爱、搏斗向上的精神。他先后就读于水白中学和东山中学。正读东中高二时,因家境贫困而中途辍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1947年春,刘锦庆到香港谋生,在同昌兴南洋出入口庄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认定中国货在国际市场将以物美价廉的竞争潜力赢得光明前景,在九龙旺角钵兰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国货的中国宏兴贸易国际公司,后发展为宏兴(集团)公司。其属下子公司中国宏兴药品有限公司,对推销国
(19261999)
张简孙
  张简孙(1899—1989),家名宝鑫,号镜澄,梅江区东郊乡张家围人。其祖父张简堂为前清孝廉,17岁中举,曾任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黄县知县。张简孙年少时,聪明好学,深得其祖父钟爱,民国初年(1912),特地带他到北平读书。1918年,张简孙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毕业后,以优秀成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工兵科。1922年军官学校毕业后回到广东,参加国民革命行列。1925年,张简孙加入中国国民党,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少校教官。次年2月,调任广州黄埔军校(五期)中校教官。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校参谋等职。1929~1930年,先后参加了讨伐桂系军阀的白泥战役、花县战役和广西北流战役
(18991989)
张简荪
  张简荪(1899—1989),家名宝鑫,号镜澄,梅城东街(今梅江区东郊张家围)人。祖父张简堂为前清名孝廉,17岁中举,曾任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黄县知县。张简荪年少时,聪明好学,深得其祖父钟爱,民国初年,特地带他到北平读书。民国7年(1918)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毕业后,他目睹国家内忧外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决心投笔从戎,以卫国保民,凭优秀成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工兵科,1922年毕业。其时,正值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他看到北方军阀争权夺利,互相混战,极为不满。深信只有贯彻孙中山实行-的主张,才能救中国,遂毅然回到广东,参加国民革命行列。1925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少校教官,并加入
(18991989)
张建
  张建(1901—1996),字扫霆,梅江区东郊乡东街燕诒堂人。祖父经商,颇有积蓄,乃乡间绅士。父业塾师,一生清平,但有儒者风。张建小时就读于梅县县立小学,成绩优异,校长萧凤琴常在人前夸张建,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他祖父知道后很是高兴,决心尽家财资助孙儿读书。小学毕业后,考进省立五中(今梅州中学)。时值“五四”运动,张建受新思潮影响,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反帝反封建和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中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有困难,他考进官费的北平陆军军医学校,毕业后,又以品学兼优的成绩,官费保送去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34年获医学博士、哲学博士、荣归故里。1934
(19011996)
刘家祺
  刘家祺(1897—1981),梅江区城北镇扎田村人。童年在家乡小学读书,升入东山中学后,因家贫辍学。为谋生计,到刘志陆部下当兵,历任排长、连长、中校军需长等职。后弃军从工,到上海电影影片厂做剪接工作,剪接过多部电影,其中有《火烧红莲寺》。因影业欠佳,做了数年后,由本家叔伯带到海外谋生。1927年,他先去越南,后到印尼巴城(雅加达)。做了一段时间杂工后,得朋友帮助,自己开办家庭作坊式的皮革制造手工厂。因他为人笃实,信守商业道德,又善于经营,并得到朋友在经济上的支持,事业逐渐发展,使小小的皮革作坊逐渐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半自动化皮革厂(维多利皮革),生意蒸蒸日上。该厂生产的产品,和源源皮厂(刘宜应经营
(18971981)
杨广存
  杨广存(1901—1928年),又名文乔,字粤群,号志宁、致能,梅城西区人,出身于教育世家。祖父亮生,清初举人,曾任黄遵宪的家庭教师;父徽五,东山师范创办人之一,是梅县教育界著名人士。杨广存自小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民国3年(1914年)在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梅州中学。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祖国,感到无比愤慨,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9年秋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时李大钊等人在北大师生中传播马列主义,他经常与李大钊联系并加入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学习马列著作和研究中国社会问题。1923年杨广存在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梅县籍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在北大支部
(19011928)
张怀真
  张怀真(1871—1941年),名干生,梅江坜林坪村人。清秀才,廪生。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梅县同盟会秘书。后转入教育结,任三角地蒙养学校校长,并与乡中父老协力创办益民学校。1907年在汕头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中华新报》,任总主笔,叶楚伧任总。后叶离任后,由张怀真兼任总。张怀真为人忠厚、和善,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正义感。所办之报能为民众说话,敢于评击社会政治的种种弊端,遭致政府当局一再将其报社封闭。但他屡以更换报名,由《中华新报》而《大风报》、《新岭东报》、《干报》乃至《汕报》继续出版。他先后被捕2次,均因激起民众的愤慨而获释。时人称其为“报界之宗”。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
(18711941)
刘耀曾
  刘耀曾(1901—1982年),字谦荣,梅江区城北古洲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年就读于西厢公学,后进省立五红(今梅州中学)学习,1922年秋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在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在上海、南京镇压工人运动,-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刘耀曾秘密往上海,找到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后奉周恩来的指示,回南方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自泸回乡到梅县师范学校任教。上海“四·一二”-政变后,因中共梅县地方组织转入隐蔽活动,刘耀曾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建国初重新入党),1928年秋转往潮安金山中学任教。1931年冬,前往印尼,在吧城中华会馆开办的学校任教。1941年冬,太平洋战
(19011982)
全部梅江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