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4年-1933年,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邓中夏
(1894—1933)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红二军团政委。
湖南省宜章县人,1894年10月出生于宜章县太平里乡邓家湾村。1915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中文科。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以后,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启发教育下,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五四时期一系列革命活动,成为革命青年的代表人物。
1920年3月参与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大毕业后,放弃了其父替他谋求的优越的工作职位和公费出国的机会,在李大钊的倡导下,参与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为负责人之一。积极协助李大钊的工作,创办工人报纸《劳动者》和长辛店工人夜校、劳动补习学校及工人俱乐部,向工人群众宣传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培养了不少工作骨干。他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建人之一,曾被选为一大代表,参与党的一大有关文件起草工作,因忙于少年中国学会的工作而没有出席党的一大。1922年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参加和领导了长辛店、京汉铁路、开滦煤矿、上海纱厂、上海海员大-以及震惊中外的省港大-,是中国早期工运领袖和党的理论家,为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23年二七大-失败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任上海大学校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在此期间,进行理论上的思考,撰写了《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论工人运动》、《论农-动》、《我们的力量》等主张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文章,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作了科学的分析,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和方针作了系统的阐述,为党的四大解决领导权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革命实践的发展,证明他的见解是正确的。1925年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的斗争,是与他的正确理论策略指导和深入细致的组织发动分不开的。1927年写的《1926年广州工人潮》一文,总结了省港-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建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联合的民主政权的问题。
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央秘书长。蒋介石-政变后,他与李立三提出了南昌起义的建议,以革命的手段对付-的手段,主张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江苏省委书记,负责上海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1928年2月,去香港接替李立三任广东省委书记,4月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去莫斯科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赤色职工国际中央执委,留莫斯科工作期间参加了中共六大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1930年7月从苏联回国,任湘鄂西苏区特委书记和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兼前敌委员会书记,同贺龙、周逸群一起领导当地的武装斗争,也违心地执行了中央“左”的命令,犯了一些错误。王明
一伙上台不久,就对他打击报复,撤销了他的一切职务,停止工作。直到1932年秋,才安排他任中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他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入群众,联系各界支持革命的人士,很快地打开了工作局面。1933年3月不幸被捕后,蒋介石立即下令将他押解到南京-。任凭敌人使尽阴谋诡计,软硬兼施,他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古今中外,没有不流血的革命,能为革命而牺牲,也就等于不死。”“就是把邓中夏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1933年9月21日凌晨,一无所获的敌人将他杀害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9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