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16)
301、刘元方
   刘元方(1931—) 浙江镇海人,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于1931年2月。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 1983年任教授, 1984年为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上海理工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等。2006年兼任上海大学纳米化学和纳米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2、张春霆
  张春霆, 张春霆,生物信息学家。山东省烟台市人,出生于1936年9月19日。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在复旦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1965年毕业。现任天津大学教授。1979至1982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所属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从1984年起在天津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张春霆从20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3、方精云
  方精云,生态学家,1959年7月21日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遥感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系统地开展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发展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计量方法,为评估中国陆地碳收支奠定了方-基础;对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4、万立骏
  万立骏,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7月生于辽宁大连,籍贯辽宁大连。1982年1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87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ECSTM)、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了ECSTM的高分辨稳定成像技术和表面分子组装的系列方法,提出了基于不同相互作用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5、吴英恺
  吴英恺(1910.5.8-2003.11.13),医学家。辽宁新民人。满族。1933年毕业于原辽宁医学院,1933、194l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外科住院医师至讲师。1941—1943年留美进修胸外科,1944—1948年任重庆、天津中央医院外科主任,1951—1956年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外科主任教授,1956、1958年任解放军胸科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1958—1980任阜外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198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2003)
306、田长霖
  田长霖(Chang-Lin;Tien;,1935.7.24-2002.10.29),工程热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湖北省黄陂县。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57年获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5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1968年迄今历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机械系教授、副校长、执行副校长、校长(1990-1997),全校讲座教授和NEC杰出工程教授。美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2002)
307、沈家骢
  沈家骢,高分子化学家 1931年9月3日生于浙江绍兴。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吉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兼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与聚合反应动力学,超分子化学与层状膜组装的研究,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建立了聚合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共聚物的链段结构与反应机理的关系等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研究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8、黄昆
  黄昆(191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嘉兴。固体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黄昆父亲黄徵是中国银行高级职员,母亲贺延祉也是银行职员。母亲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人严肃认真,对黄昆少年时期的成长,有过很大影响。黄昆小学就读于北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中学在燕大附中、北京通县潞河中学度过。他从小聪明好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92005)
309、陈颙
  陈颙,地球物理学家 1942年12月31日生于重庆,籍贯江苏宿迁。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PEI)的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委员会主席。 长期从事地震学和实验岩石物理学研究及其在环境、能源和减灾方面的潜在应用。20世纪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0、黄秉维
  黄秉维,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家 1913年2月1日生于广东惠阳县。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12月8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1964年被罗马尼亚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1979年被选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1980年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名誉通讯会员并担任国际山地学会顾问。20世纪30年代修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1、吴常信
  吴常信(1935— ),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嵊县人。1935年11月15日出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983)、教授(1988)、动物科技学院院长(1993)、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 吴常信长(2002)、内蒙古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2、秦国刚
   秦国刚(1934.3. 19.— ) 祖籍江苏省昆山市。半导体材料物理专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介观物理与人工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4年3月19日生于南京,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毕业。随后在该系做研究生,师从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奠基人、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教授,攻读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1961年2月毕业。1961-1962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3、杨卫
  杨卫,1954年2月生于北京,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曾在2006年8月~2013年2月期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教育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微/纳米力学,断裂力学与本构理论,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航空航天结构与材料等。个人履历1969年01月至1973年08月在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聂家坪大队插队。1973年09月至19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4、张伯声
  张伯声(1903~1994),曾用名张谲骏,河南荥阳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 张伯声父亲张铭宸,为河南省议员,南阳中学监督。张伯声幼年就学于农村,经常参与农事,深知农民疾苦。1913年,进荥阳县城高小学习,喜爱自然地理。1917年考取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同年进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6年,他在清华毕业,遂被公费保送赴美留学。张伯声先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31994)
315、王颖
  王颖,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 1935年2月24日生于河南潢川,籍贯辽宁康平。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1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副博士研究生毕业。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地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具有地域特点的淤泥潮滩海岸、鼓丘海岸以及河海体系与大陆架沉积等方面研究并作出贡献。总结潮滩动力环境的沉积与生态模式,分析中、新生代淤泥粉砂岩沉积环境。从中国主要河流对大陆架的沉积作用深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6、梁智仁
  梁智仁,骨外科学家,1942年7月10日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南海。196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现任香港大学医学院骨科学教授、系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脊柱外科及小儿骨科的临床医学上,继承了其导师A.R.Hodgson创立的被称为“香港手术”的脊柱结核治疗技术,并发扬光大,使该技术应用于严重脊柱畸形的矫正治疗上,包括高难度脊柱切除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小儿麻痹症继发脊柱畸形治疗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7、曾融生
  固体地球物理学家 1924年8月16日生于福建福清,籍贯福建平潭。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我国首先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研究地壳构造,提出地壳的分区。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地震的多重性。1984年出版《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与合作者发现华北地幔顶部另有一个界面,和莫霍界面同为薄层顶面。深入研究唐山和华北盆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8、贺贤土
  贺贤土, 理论物理学家 1937年9月28日生于浙江镇海。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国家“863”计划直属惯性约束聚变主题首席科学家。 在我国-研究中作出了突出成绩。为我国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局部热动平衡点火发展到非局部热动平衡燃烧的热核反应动力学模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9、王德滋
  王德滋,岩石学家 1927年6月27日生于江苏泰兴。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高校地质学报》主编。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地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确认加里东期花岗岩在华南有广泛分布,与燕山期花岗岩有明显区别在华南首次发现幔源型花岗岩,是玄武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论证中国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为后造山型花岗岩与拉张背景有关划分中国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
320、王大成
  王大成,分子生物物理学家 1940年6月11日生于四川成都。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疾病发生与防御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基础及基于三维结构的分子机理。在蛋白质激素、多肽生物毒素、动植物防御蛋白,以及一些重要原菌感染宿主的关键蛋白和內源基因突变致病相关蛋白的三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