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物介绍(7)
121、朱英浩
  朱英浩(1929.05.24- )变压器制造专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宁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曾任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变压器、互感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多次主持和组织开发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等新产品;并多次主持起草与修制订多项变压器国家标准工作。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特邀专家参与了国内首条1000千伏变压器的研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122、王国栋
  王国栋(1942年10月2日—),生于辽宁大连。材料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加入九三学社。王国栋于1966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被分配到鞍钢小型厂。1978年,王国栋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压力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于著名的轧钢专家张树堂教授。王国栋在鞍钢小型厂12年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和对国际钢铁工业发展的认识,为他接受新知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研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123、刘经南
  刘经南(1943-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8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应用、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GNS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成就显著。 2012年起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2003年至2008年任武汉大学校长,1998年至2001年任国际著名杂志“GPS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124、曾溢滔
  曾溢滔(1939.05.27- )医学遗传学家。广东省顺德市人。1965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儿童医院研究员,曾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遗传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我国遗传病基因诊断、血红蛋白病研究和胚胎工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一整套基因诊断技术,发现了8种国际新型血红蛋白;近年来,将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相结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125、陈香美
  陈香美(女)(1951.1.6- )肾脏病学专家。197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1986年在日本北里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解放军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肾脏病学会第七届、第八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126、樊代明
  樊代明(1953.11.07- )消化病学专家。重庆市人。198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消化学会副主席、世界消化学会常务理事兼科学计划委员会主席,曾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 长期从事消化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127、毛用泽
  毛用泽(1930.9.1- )核技术应用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修核物理,1954年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参加创建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早期核辐射与放射性沾染效应参数测量技术、现场辐射防护监测以及高空核烟云取样技术,并组织指导现场实施。参加创建并发展了我军核监测专业的核爆辐射防护剂量学、核爆探测学、核监测装备系列与军用标准化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128、何继善
  何继善(1934.9.1- )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常委等职。现为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终身成员。 何继善教授从事科教60余年,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129、殷瑞钰
  殷瑞钰(1935.7.28- )钢铁冶金专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历任唐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河北省冶金厅厅长,冶金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主任、工程管理学部主任等职;现任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等职。长期从事科技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特别是对9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和有序推进作了大量工程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130、陈清泉
  陈清泉(1937.1.14- )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原籍福建省漳州市,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马吉朗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57-1959年在北京清华大学进修研究生,1982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理工大学荣誉科学技术博士学位,2008年获英国洛夫堡大学荣誉技术博士学位。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131、叶尚福
  叶尚福(1938.12.14- )微波天线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长期致力于卫星通信地面站天线及高效馈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在多种大口径、高精度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研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主持研制的“自动跟踪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是国内最早的卫星地面站天线之一;“高精度卡塞格伦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防建设中产生重大效益。撰写和发表的多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32、张运
  张运(1952.09.28- )心血管疾病专家。山东济南人。1985年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动脉粥样硬化,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133、王威琪
  王威琪(1939.05.30- )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等。 王威琪在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134、陈敬熊
  陈敬熊(1921.10.16-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浙江省镇海人。194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0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曾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长期从事电磁波地面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59年最先提出Maxwell方程的直接求解法,在地空导弹研制中解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35、李乐民
  李乐民(1932.5.28- )通信技术专家。浙江省吴兴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从事通信技术领域科研教学50余年。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部。为多项工程研制了数字传输关键设备。70年代初负责研制成功载波话路用9600比特/秒高速数传机,解决自适应均衡关键技术。80年代初起,对数字通信中传输性能与抑制窄带干扰研究有创造性贡献,提出抗窄带干扰新理论与技术。80年代中以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36、任阵海
  任阵海(1932.11.7)大气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原籍河南省新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50年代参加战略作物防害工程发现致害诱因。此后从事云雾催化工程,筛选催化剂,实施最早云中催化。受命组织军事环境科学研究,负责核试验场边界层污染实验。在我国三线建设时期,负责十余座山区及临海基地的选址及环境规划实验,与团队撰写了最早的山区空气污染专著等。 在长期研究实践及调研基础上,团队认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137、陈肇隆
  陈肇隆(1950.09.29- )肝脏移植及肝脏外科专家。生于台湾高雄。1976年毕业于高雄医学大学,2003-2015担任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院长,现任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名誉院长。 陈肇隆教授是台湾及亚洲肝脏移植的开拓者,1984年完成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并率先采用脑死亡定义,促成台湾在1987年达成亚洲第一个脑死亡-立法,比日本、韩国、香港早了10至12年,促成台湾-医学的蓬勃发展。30多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138、闵桂荣
  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1933年6月2日生于福建莆田。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院。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2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从60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139、丁衡高
  丁衡高(1931.02.03- )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专家。江苏省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1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140、顾懋祥
  顾懋祥(1932.01.25-1996.05.21)船舶性能研究和设计技术专家。江苏省太仓人。1945年上海雷士德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造船与轮机系工程硕士学位。船舶总公司702所所长、研究员。在我国率先开展现代新船型的研究,主持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艘气垫船及我国第一艘单水翼艇;最早用实验保证了国际上无舱盖集装箱船的诞生。他倡导并组织了我国海洋浮式系统、海上平台管节点的研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