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姓名人堂(14)
261、许元桢
   女子教育工作者  许元桢,闽清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未满15岁就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基督教创办的福州女子学校。她阅读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邹容所著《图存篇》,大为感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同年11月福州光复。福建同盟会领导机关发起组织福建北伐学生队,许元桢动员30多位女同学踊跃报名。经挑选,她与陈文彬、刘珠英等3人和26名闽清男队员一起参加学生军。队伍抵南京,受到临时大总统
(18871954)
262、许邦彦
  许邦彦(1857.6~1947.7),字硕甫,号耿介,郊区定和村人。少年家道衰微,性好学,无力聘师,从其姐姐接受启蒙教育。稍长外出就读,奔走于武陟河朔书院与怀庆府学院之间,为赶每月初一、十五两次月课,不避风雨寒暑,往返200余里,从不间断。因其勤奋苦读,博览诸子百家,又得山长名师指点,文采渐露。宣统元年(1909年),名列岁贡生,悬金匾明经于门额。许邦彦一生不求仕进,矢志教育事业。初执教于清化镇,
(18571947)
263、许传智
  许传智,男,汉族,1957年2月出生,山东诸城人,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9月参加工作,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75.09--1978.03,内蒙古科右前旗察尔森公社知青、民办教师、代课教员1978.03--1982.02,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2.02--1987.02,中央纪委第五纪检室、办公厅、干部室干部1987.02--198
264、许逾雪
   华侨教育家  许逾雪,晋江安海前埔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生。父为牧师,兄许锡安为泉州培元中学创办人,幼年随家迁到金井,稍长入毓英学校读书。 1921年,受聘石圳小学,任校长。翌年南渡菲律宾,初执教于圣公会女校,继而进菲律宾协和神学院深造,结业后,接办“闽商学校”。当时闽商学校经费无继,她担负重任,自力更生。 1935年,逾雪创办菲律宾第一家幼稚园,命名“培元”,拟以“培元”养“闽商”
(18991981)
265、许勤
  许勤,1928年1月生,奉天(今辽宁)绥中人。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大学一年文化。个人履历1948年8月——1949年,辽宁省绥中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科员。1949年——1953年,中共江西省抚州地委办公室秘书。1953年——1960年,中共江西省临川县委宣传部部长、农工部部长,中共临川县委副书记、书记。1960年——1967年,中共江西省南城县委第一书记、书记。1
原江西省委书记
266、许午阳
  许午阳(1918~1945),上海人。烈士。民国22年(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3年5月,在一次散发传单中,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进苏州“反省院”。民国26年春获释,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由组织上送去延安学习。民国27年春,被派往鄂豫皖抗日根据地,任中共霍丘中心县委委员兼军事部长。民国29年春,由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派往高宝湖西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任涂沟镇镇长、银涂区委书
(19181945)
267、许光
  许光(1925 ~)原名许承西,庐江县白山镇旗杆村人,中-员。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营教导员、宣传科长、文化处长、团政委、师政委、军副政委、西安陆军学院政委( 正军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黄桥决战、古城战斗、周家岗战斗、战鸡岗战斗和蚌埠、来安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和解放武汉、广州、海南岛等战役。
268、许其荣
  许其荣,号泳霓,青浦镇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青浦光复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早年攻科举,及长目睹政治日非,遂怀维新改革之志,光绪三十年(1904年),毅然赴日留学。在日本得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三十三年冬,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在上海与黄炎培等创办法政讲习所,任法学讲师,并为报纸撰稿,宣传民主革命,同时从事秘密活动。宣统元年(1909年),青浦成立自治局,被推任为总董,以公开身份,创立自治团,招
269、许世昌
  许世昌,清朝人。字中轩,隶正红旗汉军。十六年,内升京堂。十八年擢福建巡抚。康熙五年卒。经历顺治十四年(1657年),巡按江西。十六年,内升京堂。十八年擢福建巡抚。任内,请免顺治十十年以前牛角等税加价银10余万两;免荒田粮60余万石。赈贫施药,有政声。康熙五年卒,入祀福建名宦祠。
[] (?~1666)
270、许显辉
  许显辉,男,汉族,1966年2月生,河南叶县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法学学士学位。1983.09-1987.07内蒙古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学习;1987.07-1996.0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局行政法规处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1996.04-2000.06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经济法规处副处长;2000.06-
271、许还山
  许还山,1937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西乐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表演艺术家、导演。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留校劳动。1966年至新疆劳动。1979年,回京主演影片《樱》。1980年起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1986年转任导演。1987年,凭借《古越轶事》夺得首届电影艺术学会奖。1993年,凭借《筏子客》夺得第四届电影艺术学会奖。1997年,参演历史剧《司马
北京电影学院
272、许还幻
  许还幻,1978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98年,因电视剧《实习生的故事》而步入演艺圈。2000年,因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范丽君一角而受到关注。2001年,在电视剧《尘埃落定》中饰演桑吉卓玛。2007年,在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饰演柳絮飞一角而被观众所熟知 。2011年,推出个人首支单曲《林黛玉没有眼泪》正式涉足歌坛。2014年,在电视
273、许圣楠
  许圣楠,1980年出生于杭州,男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99级。2004年前夕出演以话剧《复活》为题材的电视剧,2005年出演《错位情缘》,2006年出演《日月凌空》,2012年出演《宝贝战争》,2013年出演《步步杀机》,2014年出演《产科男医生》以滑稽,搞笑的形象展现给观众,2014年出演《生活启示录》。
274、许建瑞
  许建瑞(1917~1944),今冠城镇西街人,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自幼爱好京剧,曾在“进德会”当过业余演员,饰演包公一类角色,群众送外号“黑头”。其性格既泼辣,又温厚。1937年“七•七”事变后,加入民间武装。1938年初,参加山东第六区游击抗日司令部游击支队,不久入部队文工团工作。范筑先殉国后,随部被编为八路军新编第八旅,任第二十二团第二连指导员。他作战勇敢,拔除日伪军据点时,冲锋
(19171944)
275、许苏魂
  许苏魂(1896-1931),广东省潮州(今潮安)县人。原名许统绪,又名许进。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曾任红7军政治部主任。许苏魂出身贫寒,小学毕业后当了店员。1916年,因生活所迫出走南洋。但他仍坚持自学,练习写作,在新加坡报刊撰写文章,宣传新思想,并创办华侨工人夜校。1921年,任《益群日报》和《新国民日报》。1923年10月,以特派记者身份从新加坡回国。1924年初,许苏魂加入中
革命烈士(18961931)
276、许祚宣
  许祚宣 字华庵,安徽太湖县人。安徽省政法专门学校毕业。民国4年冬,任西乡五里坝县佐。到任后,见东区山野荒僻,文化落后,农业生产不能自给,而少量沃土又种植鸦片,祚宣乃召田主晓喻禁烟要义,令其改种粮食,复明令废除正额以外的苛捐杂派,苏民困,足民食,乡民感念。 东区距县城200余里,山路崎岖,初小学生升高小,必往县城,寒素子弟视为畏途。祚宣乃与齐好仁等商议,集资兴建东区高等小学于木竹坝。6年
277、许光
  许光,男,汉族,1922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莘县王奉公社西寺村。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至1948年11月,先后任朝北县、莘县青救会主任,朝城县城区动委会主任,莘县城区、三区区委书记。1948年11月至1951年2月,任临清地委、聊城地委办公室秘书。1951年2月至1952年12月,任高唐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1952年12月至1953年7月,任聊城
(19222011)
278、许斌
  许斌,字允权,澄海县下外都人。行伍出身,初任海口都司和盐务官时,对人民十分体恤,停免盐规钱,捐俸修筑道路,在当地享有声望。不久,升闽浙水师营参将。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统领福建水师赴云南抗击入侵缅军。九月十八日,在云南新街哈坎地方抗击缅军,占据沙滩,攻打营寨,奋勇冲杀。十月初八在老官屯地方中炮阵亡。朝廷加赐总兵衔,御赐祭、葬,入昭忠祠奉祀,翰林院为他立传。
[]
279、许闻天
  许闻天,男,汉族,1902年1月24日生,江苏溧阳溧城镇人。1949年加入民革。1917年到上海师从中国画家金寿石先生学画。1919年参加五四-。同年入上海美专普通师范科学习。1920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员。后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科学习,被推举为上海美专学生会会长。1922年毕业任东方艺术研究会导师。后到日本东京中国学生留日圣公会和中国学生留日青年会当佣工,考入东京美专。1923年到沈阳美专和南京美专教书
(19021982)
280、许同叔
  许同叔(1878——1961),字植荃,今枞阳镇人。同叔系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与枞阳镇童建侯、倪砚农、段干成等倡办陶公祠小学,童建侯任董事长兼校长,许同叔任教务长,有教师3人、学生50余人,经费来源以收屠宰捐为主。民国24年(1935年),该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六年制的完全小学,有学生近300人、教职员工11人。民国25年,桐城县政府将屠宰捐列为财政收入,以致该校失掉经费来源。是时
(1878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