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名人堂(4)
61、温玚
   温西华后代有一子温玚,史不详。一般认为温玚有子为晚唐词人温庭筠和诗人温廷皓。
[]
62、温树德
  温树德(1877—1959)字子培。青州市凤凰店村人。16岁时,由耶稣教会资助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归国后任清北洋舰队军官。辛亥革命后升为“联鲸”舰长。1917年,任西南护法舰队“同安”舰长、海军司令部参议。1921年春,孙中山任命他为海军舰队司令, 兼“海圻”舰舰长。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他将孙中山接到珠海, 乘小轮登上“楚豫”舰。后孙中山驻“永丰”舰上,直到8月19日乘一艘英国驱逐舰离
(18771959)
63、温焯华
  温焯华(1914──1991),原名张寿南,曾用名张仁,东莞南城新基村人。1935年7月在广州参加中共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简称“中青”)。后任中山大学高中部“中青”和广雅中学“中青”负责人、“中青”东莞分盟盟委;参与领导广州爱国学生声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大-。任“中青”广州市委委员。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中山大学高中部支部书记。1937年8月,任中共广州外县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东
(19141991)
64、温金娥
  温金娥,女,汉族,1978年6月生,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实验小学教师。丈夫不幸去世,温金娥既照顾年迈的公婆和5岁的儿子,还承担一大笔债务。公公膀胱癌屡次复发,婆婆又出车祸。温金娥带着儿子、公婆一起改嫁,重新组合成一个和美的大家庭,用爱心、孝心奏响和谐家庭的新乐章。温金娥嫁入丘家的十几年里,和丈夫琴瑟和鸣,对公婆孝敬有加。2007年,丈夫不幸因公牺牲,温金娥一个人撑起这个老幼贫弱的家。公公手术3次、住
65、温凤山
  温凤山 1919年生于五常县民意乡程家窝堡屯,后搬家到五常堡周家岗屯。自幼家境贫寒,以扛活为生。受尽了地主豪绅的压榨-,对剥削阶级抱有刻骨的仇恨。1946年解放后,在土改工作队的启发下,他带领贫苦农民积极参加减租减息、斗地主分田地的群众运动。被群众推举为武装委员,屯里分配斗争果实(衣、物),头几次他都没要,他说:先尽老百姓分吧,只要老百姓都穿暖了,咱们干部还能冻得着!不少干部受他的影响,头几次分
(19191946)
66、温汉钦
  温汉钦,号子武,城坊区东郊塔旺街(今松城镇东关街)人,民国12年(1923年)5月生。民国26年,考入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民国29年3月回县后,在三沙、牙城、城关等小学任教。他爱好文学艺术,受“五四”运动影响,憎恶黑暗,向往光明,曾以“七星”、“郭洛”等笔名在报刊发表新诗,风格清新流丽,为文学青年所喜爱。民国32年,参加“霞浦青年读书会”,发表揭露社会丑恶的文章,被当局列为“左倾分子”。民国34年
(19231948)
67、温佩青
  温佩青(1912~1996)曾用名温炳伦,庆云县孟家村人。温佩青就读河北省立第九(泊镇)师范期间,参加学潮斗争,举办工人夜校,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4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毕业后,温佩青回到庆云,与范普权、王之在板营镇高小任教,建立中共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成立“青年读书会”,组织青年教师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秘密发展党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遵
(19121996)
68、温仰春
  温仰春(1904—1981),家名阳春,大东乡进滩村人。民国13年(1924)夏在潮州金山中学读书,民国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历任大埔埔东区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闽粤边工委(临委)组织部长、饶和埔游击支队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四十八团政治委员。民国16年至民国19年,他在广东饶平、大埔和福建平和、诏安四县边境地区,建立交通站,负责护理转移南昌起义军和游击队的伤病员,创建工农武装,开展游击
(19041981)
69、温克刚
  温克刚(1896~1957),字一如,号潜庵,百侯镇白罗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上半年,克刚在潮州中学堂(后为金山中学)读书时参加同盟会,为革命军秘密运输0弹药。11月13日革命军进攻潮州府城,19日发动总攻。克刚时任学生军小队长,参加攻打北门楼及节孝祠,并首先冲入府衙,消灭部分清兵,缴获枪械若干,在战斗中立了功。民国4年(1915),克刚在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肄业。民国5年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
(18961957)
70、温汉平
  温汉平(1922~1978),博罗县麻陂镇曲潭村人,高小毕业。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配合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46年参加东江纵队,任第三支队第一团战士,在麻陂、石坝、公庄、柏塘等地进行革命斗争。1948年6月在石坝黄山洞与国民党部队作战中,英勇杀敌,立功受奖,被提升为服务员(相当于排级)。此后先后任连队指导员和营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博罗地方工作,先后任长宁澜石乡指导员、响水区区
(19221978)
71、温训
  温训(1787~1851),字宗德,一字伊初,别号登云山人,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长乐登畲下滩村人。温训因《夕阳诗》而轰动诗坛,被誉为“温夕阳”;因写《弭害续议》禁烟论文而震撼朝野,文名扬世;温训主纂《长乐县志》,在家乡留下千古不朽之业。温训与黄遵宪、宋湘、丘逢甲,同称为“清代梅州客家四才子”。著有《登云山房文集》4卷、《梧溪石屋诗钞》6卷行世。
[] 清代梅州客家四才子(17871851)
72、温成筠
  温成筠 (1902-1968),辽宁省辽阳县人。1930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系。学习期间听过鲁迅先生的演讲,受过苏籍教师和苏俄书刊的影响,思想进步,追求光明。1930年来哈尔滨.到东省特别区地方法院任俄文翻译。业余时间从事苏俄文学翻译。除1933年初印行的《零露集》外。1934年出版了所译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阿霞》,同年又翻译了莱蒙托夫的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935年、1936年还翻译了莱
(19021968)
73、温宽如
  温宽如(1915~1986),又名温寿广,新都县城关镇人。?幼小在新都读书,初中阶段受中共新都地下党团组织的教育与学校进步活动的影响,追求进步,向往革命。1938年7月,弃学北上,投奔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要求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由于沿途关卡密布,行动不便,在办事处的安排下,入陕西省三原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继入抗大一分校接受训练。1939年秋结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下属连队担任文化干事,从此
(19151986)
74、温业云
  温业云1987年7月温业云毕业于华东冶金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同年分配到马钢机电安装工程公司工作,兼任公司电装队队长。温业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主人翁责任感,先后为马钢2500立方米高炉等重点工程立下汗马功劳。他大胆管理,开拓创新,强化技术培训,健全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该队1996年至1999年,累计完成建安工作量1.36亿元,创利2599万元。温业云始终牢固树立
75、温流
  温流(1912~1937)温流,原名梁启佑,后改名梁惜芳,广东梅县人。父亲是华侨工商业者,在南洋群岛等地经商。民国8年(1919)8岁时随父到南洋读小学,又当过打金饰学徒工。民国14年14岁时返回家乡,在松口中学读初中。少年时已喜爱文学、诗歌,并开始在上海《小朋友》、《中学生》等杂志上发表诗文。初中毕业后曾任教小学,并与文友组织“绿天”文艺社,主编《绿天》半月刊。民国20年(1931)到广州市立一
(19121937)
76、温金海
  温金海 (1963~)福建永定人。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历任国家民航总局《中国民航报》、记者,《文艺报》、记者,《中国人事报》文艺副刊、专刊部副主任。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闯黑道》、《马驰马啸》、《秘闯黑道》、《黑色鱼枪》、《黑0人》等,中短篇小说《黄金暗道》、《边境的0》、《绝唱》等,散文《我们去看冰心》、《迷失了岸的三十岁》,报告文学《洋快
77、温建平
  温建平,原名有声。山东招远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延安抗大、中央党校学习。曾任中共夏县中心县委书记,太行三地委宣传部部长、二地委组织部部长,太岳一地委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抚顺市委宣传部部长,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南京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书记、代理校长,北京语言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78、温世友
  温世友 (1908-1947),原名温毓珍。江西省宁都县竹笮乡九塘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入地方红军独立团。193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 “围剿”。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38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补充团一营一连连长,不久升任营长。1939年4月任晋西洪赵游击第三大队大队长,同年10月改任晋西支队一团二营营长。1941年初任山
(19081947)
79、温匋
  温匋(1898—1930),字彝罂,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与王季欢婚后,夫妻感情甚笃。季欢专长文史、金石之学,勤于著述,温匋则帮助缮校,搜集材料,纠正讹谬,孜孜不倦。爱填词,崇奉李清照。1923年,得《漱玉词》一册,以多种版本校定后出版,还把所居之屋,题名“拜李楼”。又搜得李清照遗像,用丝线绣之,以示景仰,后送美国费城博览会陈列。喜作画,从画家胡佩衡、姚茫父学山水,卓然成家。1924年,朝鲜
(18981930)
80、温安胜
  温安胜(1907—1947.8.24)男,仁化县长江镇凌溪村委会曾洞村人。1946年冬,参加游击队的常备队,负责联络工作。温安胜入伍后,积极为崇仁汝人民反征救命团、(后)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输送情报、粮食、物资等,表现出色。1947年8月24日,国民党叶肇调遣一个美式装备团分两路进犯凌溪。当时,总队第一支队叶昌部队两路阻击敌人,掩护凌溪群众坚壁清野,上山隐蔽。经过激战一天一夜后,总队见凌溪群众已
(1907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