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名人堂(6)
101、潘本愚
  潘本愚,字克明,明博罗人。1451年(景泰九年)进士,任户部给事中。每当谈论时政,总是切中时弊。其时,尚书金濂依仗权势,招权纳贿,本愚上疏弹劾,但没有回音,而且朝廷还赐濂绣花丝织衣服一套。本愚又和给事中御使郑宏等五人,上 书抗辩,金濂终于被撤职,由此,朝延内外都敬畏本愚。1452年(景泰元年),册封为占城王充正使。1457年(天顺元年),任刑事科给事中,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和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都很
[]
102、潘鼎新
  潘鼎新(?-1888)清末淮军将领。字琴轩。安徽庐江人。道光举人。1857年投效安徽军营,与太平军作战,升为同和。1861年奉曾国藩之命招募乡勇成立淮军鼎字营。1862年率军随李鸿章去上海,镇压太平军。之后,又赴山东镇压捻军,任山东布政使。此间所部逐渐配置新式炮械,成为淮军主力之一。1863年任江苏常镇通海道。1864年又冠以布政使衔。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后,奉命率部北进,任山东按察使。1
[] 清末淮军将领(?~1888)
103、潘拱辰
  潘拱辰,字远亭,江苏无锡人,清康熙年间监生,初任河北省武强县知县,康熙三十六年(1697)调任松溪知县。到任时正逢两个灾年后,农村凋敝,田地荒芜,百姓无力缴纳田赋。他亟力向上申请豁免百姓历年积欠(康熙三十四、三十五年)钱粮,减轻百姓负担,还主持续修《松溪县志》。《松溪县志》自明嘉靖十六年(1537),知县黄金主修之后,万历间县令刘一灿续有纂修,但未刊行。到了康熙年间,已有百余年未修,潘拱辰到任后,
[]
104、潘作新
   潘作新(1903—1983) 掖县(今莱州市)人。著名眼科专家,一级教授。1930年,他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院任眼科医师、主治医师。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进修,任研究员。回国后,历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十一中队队长、西北医学院教授、南京中央医院眼科主任。1947年,任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后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建国后,曾先后当选
著名眼科专家(19031983)
105、潘存实
  潘存实(生卒年未详),字镇之,漳浦甘棠(今长桥乡马口附近)人。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初授东宫左庶子,官至户部侍郎。他是漳浦县第一个由进士任京官的人。潘存实年轻时,与好友龙溪人周匡物读书于漳州城外名第山,后来二人都登进士,时人称为周潘二先生,把他们的读书处称为“周潘书堂”。宋蔡如松诗:“周潘书堂在何许,名第山头横紫烟”。潘存实曾在梁山下筑室读书,后来,他举贤良,山也被称为良山,他的读书处被称
[]
106、潘曾绶
  潘曾绶,初名曾鉴,字绂庭,吴县人,潘世恩子,曾沂、曾莹弟,潘祖荫父。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内阁诗读等。以父年高致仕,引疾归养。父丧终,不复出。后以祖荫贵,就养京师,优游文史,宏奖后进,布衣萧然,无异寒素。老病杜门,仅与李慈铭相往还。工诗文和词。符葆森《国朝正雅集》云其“为诗清丽有则,无贵介气。”著有《兰陔书屋诗集》。生平事迹,见其自订《绂庭先生年谱》。
[]
107、潘复
  潘复 (1883—1936)原名贞复,字馨航。济宁直隶州城东南潘家庄(今微山县马坡乡潘家庄)人。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国务总理。少时好学。青年时代以“争路”事件崭露头角。在津浦铁路修筑之始,当济宁各界闻知该线不经济宁后,当即推举以他与袁景熙为首组成代表团赴京-。后该线虽未经济宁,但修筑了一条由兖州专达济宁的支线,与他据理力争及积极活动有直接关系。该支线于1912年铺轨通车后,他曾撰写《争路小记》记述了
(18831936)
108、潘苏通
  潘苏通1963年出生于中国广东韶关,1976年移居美国,1984年开始与香港松下电器合作从事贸易生意。1993年,潘苏通在香港成立松日集团,主要业务为生产家庭电器。2002年,潘苏通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英皇科技资讯,将其易名为「松日通讯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9月3日,该公司名称再由松日通讯控股有限公司变更为「高银地产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底,潘苏通收购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广益国际,易名「高银金融
香港高银集团主席
109、潘润之
  潘润之(?~1889),字东里,湖北利川人,清廷利川外任官员,社会乡贤。潘润之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以州判分配到四川省任职,随即赴黔南军供职,后擢升为知县,加同知衔。同治五年(1866),奉命采办军械,在任内以廉洁奉公著称,后调任雅州守备黄云鹄所知。光绪四年(1878),署盐亭知县。一到任,严定书役规费,勒诸石,多者以诈论。大府韪之。日坐堂皇,勤讯谳,县无留狱。会岁歉,力请豁免捐输,抚字
[] (?~1889)
110、潘宗周
  潘宗周(1867~1939),近代著名藏书家。字明训。广东南海沙瀛人。少时供职洋行,居上海,经商成巨富,民国间曾任上海工部局总办。藏书专重宋刻。以巨资蓄书,喜藏宋元古本,并得有100余种,均为精品。初得民国藏书家袁克文所藏宋刻孤本《礼记正义》、《公羊经传解诂》二书。宋刻《礼记正义》70卷40册,史家称“海内第一孤本”,系宋刻中极品,刊刻极为精美,书为南宋三山黄唐刊本,曲阜孔府旧藏,为海内孤本,每卷
(18671939)
111、潘曾莹
  潘曾莹(1808-1878)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学有要柢,尤长于史学。工书、画,初写花,以徐渭、陈淳为宗,冶澹有致。后专工山水,秀逸旷远,每作扇头小景,颇有古意。书法初学赵松雪,晚学米芾,尤得其神髓。此外有著作多种行世。卒年七十一。作品著有小鸥波馆文钞、诗钞、词钞、题画诗 、画识、画品、画寄、墨缘小录。专攻山水,秀逸旷远。
[] (18081878)
112、潘图
  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文宗开成元年(836)作《刘源墓志》。武宗会昌三年(843)归宜春,卢肇有诗相送。曾登进士第,年代不详。事迹据《登科记考》卷二七及卢肇诗。《全唐诗》存诗1首。
[]
113、潘矩楹
  潘矩楹(榘楹).男,(1882年——约1951年。建国后在京被捕,不久卒。),字丹庭,山东省济宁市人。早年入“新建陆军——步兵随营学堂”(“新建陆军”是完全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的军队,对新兵的选拔征募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伍要求,有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等规定。“新建陆军”军中设有步兵、炮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各级军官大多数由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及其他各军事学堂毕业生充任
(18821951)
114、潘虹
  潘虹,1954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大陆女演员,表演艺术家。她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艺人。1979年,潘虹凭借《苦恼人的笑》一举成名。 1983年至1994年,先后获得四届金鸡奖(三届最佳女主角,一届金鸡奖特别奖),三届金凤凰奖和三届小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一届百花奖、华表奖、上海影评人奖和中国长春电影节,以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和意大利陶尔米纳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国内外最佳女主角。19
115、潘守仁
  潘守仁(1892~1953年) 潘守仁,字翔麟,小名生涛,沪西草鞋浜人。先以卖柴谋生。后沪西地区工业发展,遂改行,向中外工厂兜售竹木器卫生用品,因勤快守信,生意兴旺,获小康。后受日商内外棉厂委托,代购地皮,潘贱价零星买进小块土地,拼成整块后,高价卖给内外棉厂,获暴利致富,遂成房地产商。民国3年(1914年),潘在槟榔路胶州路口购地2亩多,建造了潘家祠堂。又与人合伙开设新鸿记营造厂
(18921953)
116、潘泳流
  潘泳流,原名珠,号曼群,1911年生于江西省波阳县城的一户书香门第。她曾经就读波阳陶业学校,15岁考入芝阳师范。在学校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国民革命军到波阳后,她和同学们立即投身革命洪流之中,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当共产党员陈筠如到波阳师范,向学生们揭露封建伦理的虚伪、宣讲妇女要靠自身努力求得解放的道理时,潘泳流兴奋极了。她坚定地表示︰哪怕有再大的困难,我和同学们也
革命烈士(19111939)
117、潘世兹
  潘世兹,现代藏书家、学者。著名藏书家潘宗周之子,广东南海人。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39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硕士学位。曾任圣约翰大学历史政治系主任、教导长、代理校长。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人诬陷,坐牢7年之久。1939年其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全部藏书。其中有宋元本110余部,1088册,经张元济、徐森玉等版本目录学家鉴定,均为精品。
118、潘光岳
  潘光岳(生卒年月不详),字仲瑛,号石闾,熬头村人,祖父迁居佛山。潘光岳于嘉庆十八年(1813 年)中举。次年,被挑选为觉罗官学教习。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历任刑部江西、湖广、山东司行走。办案以清楚、慎重为原则,从不草草定案。他当主审时,曾办理山东司一件行劫案,经过细心查问、研究,根据所犯罪行的情节轻重,分别主犯、从犯,给予不同的判处。定案后送呈,京堂官(部司
[]
119、潘正衡
  潘正衡(1787~1830),字仲平,又字钧石,原籍福建,先辈入粤,著籍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因报效治河工程有功,授予同知衔,任盐运副使。正衡事母至孝,少负诗名。因癖爱黎简书画,便于河南栖栅建造房舍,购黎简书画悬之四壁,并名其室为黎斋。当时岭南名流,没有不知黎斋大名的。他们雅集中称盛五羊城,题咏黎斋的诗就集成一巨卷。正衡又于龙溪筑菜根园(内建天外#洲等景点)、晓春阁、船屋山庄等。其
[] (17871830)
120、潘业俊
  潘业俊(1903—1931)潘业俊,曾用名潘异凡,东乡乡石崖村人。1921年高小毕业后考入桂平浔郡中学,因父亲病逝,家庭经济困难,中途辍学。他在家边劳动边自学,常常一人闭门读书、练字、吟诗、练武艺、钻研农学、医药等。他学到的知识,乐为农友们分忧解难,他托人从上海买回谷物、果菜新品种试种,然后向农民推广。他自采草药,以身尝试,然后给群众看病治病。为了帮助农民学文化,他在自己家里办夜校,自任教师,为青
(1903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