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名人堂(2)
21、潘阆
  潘阆(làng)(?~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潘阆(làng),为人疏狂放荡,一生颇富传奇色彩。早年在汴京讲堂巷开药铺。太平兴国七年(982),卢多逊为相时图谋立秦王赵廷美为帝,潘阆参预其谋。后卢多逊和秦王事败,
[] (?~1009)
22、潘文华
  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外号潘鹞子,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刘湘死后替补成为川军五行中的一人。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历任川军教导师师长兼重庆市长、国民党第7战区23军军长、28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率部起义;新中国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少年从军1886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农兴村二组(棕树湾)。父名在田,清代秀
川军将领(18861950)
23、潘效苏
  潘效苏(1838-1913),原名潘德音,字重贤,号少泉,后改名效苏,湖南湘乡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23岁的潘效苏投效军营。同治二年(1863)八月,潘效苏因参加了清军收复杭州等城池的战斗,作战勇敢,经左宗棠保奏以县丞留于浙江。此后,潘效苏跟随部队支援福建的剿匪作战,陆续收复了漳州的各府厅州县城池,福建全省的剿匪结束以后,部队犒赏三军,经左宗棠保奏,潘效苏免补本班,以通判改留福建,优先补用
(18381913)
24、潘锡恩
  潘锡恩,字纯夫,又字芸阁,安徽泾县茂林镇潘村三甲人,清朝官吏。生于乾隆五十年,卒于同治五年(1785----1866)。嘉庆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学士,广西学政、国史馆提调兼总纂、光禄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顺天武闱正考官、经筵讲官。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晚年晋封太子少保(从一品、荣禄大夫)。谥文慎。其府第后改成今安徽泾县茂林中学。潘锡恩事记时河患急,
[] 清朝官吏(17851866)
25、潘尼
  潘尼(约250~约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潘岳侄。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知名。性格恬淡,不喜交游,专心著述。太康年间,举秀才。历任尚书郎、著作郎、中书令。永嘉年间任太常卿。洛阳被刘聪攻破之前,潘尼携家还乡,中途病卒。《隋书·经籍志》载有“晋太常卿《潘尼集》十卷”,今不存。明人张溥辑有《潘太常集》1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潘尼(约250~约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
[] 金谷二十四友(250311)
26、潘继业
  潘继业,1926年11月出生在广西北海市高德(祖籍广东吴川县)。潘继业8岁时失去父亲,生活十分贫困。母亲邓翠珍带他和姐姐潘丽容一起流落到钦州,经过一段艰难的生活波折后,母亲-改嫁钦州白沙街地主李雄甫作妾,潘继业姐弟俩不得与其家人同住食,另在楼下食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人与人的不平等,贫富之间的悬殊在潘继业的心灵打下了烙印,使他对旧社会制度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潘继业幼年时在钦州城头中心小学读书,
(19261948)
27、潘云腾
  潘云腾(?~1644),字号不详,汉中卫(今陕西)人。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武举第一人。据《汉中续修府志》记载:潘云腾,汉中卫人,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武乡试中式,崇祯七年甲戌科殿试武状元。官至延绥参将。京城失陷,潘云腾与兄潘国奇战死。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崇祯皇帝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带有一名太监吊死煤山。而潘云腾与其兄潘国奇不愧是大明朝的“忠节
[] (?~1644)
28、潘荣
  潘荣(1419~1496),字尊用,明龙溪县十二三都潘田社(今颜厝乡官田社)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成进士。明制,选进士的能文工书者为翰林院庶吉士,经三年考试,留院的按二三甲分授编修、检讨,不留院的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潘荣依制奉命到广东劳军,回京后,受任吏科给事中,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当时朝廷以群臣言事多违忤皇上旨意,令礼部凡遇建言要加审察,如果存心报复,就要治罪。景泰四年(
[] (14191496)
29、潘西凤
  潘西凤(1736~1795),,字桐冈,号老桐,别署天姥山樵,以字行。新昌人,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竹雕大家。侨居扬州,见识卓越,清雍正二年(1724),任清朝重臣、大将军年羹尧幕僚,多所匡助,后有献不纳,拂袖而归,矢志以布衣终。为王虚舟弟子,王精书法,以自写十七帖,命其书丹,刻于竹简,名曰《竹简十七帖》。摹勒精美,名重一时,翁方纲为之跋,嘉庆年间被收入内府。又董伟业竹枝词云:“老桐与竹结知音,苦竹雕镂
[] (17361795)
30、潘大临
  潘大临(约公元1090年前后在世)宋代江西派诗人,湖北黄州(今属黄冈市)人,字邠老,一字君孚,潘鲠之子。与弟潘大观皆以诗名。善诗文,又工书,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为人风度恬适,殊有尘外之韵。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湖北黄州人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
[] 宋代江西派诗人
31、潘兴嗣
  潘兴嗣(约1023—1100),字延之,南昌新建人。幼承庭训,通经史,工诗文,为世所重。与王安石、曾巩相友善。以父汝士荫授将作监主簿,调德化(今九江县)尉。谒江州刺史许,虽有同郡之谊,但许竟踞坐不为礼,遂愤而归。筑室豫章城南,日读书其间,自号清逸居士,名其楼为“闲云楼”。公卿交荐,章数十上。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召为筠州(今高安县)推官,辞而不就。隐居六十年,手植木皆十围,手不释卷,至老勿倦。
[] (10231100)
32、潘素
  潘素(1915-1992),女,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她父亲潘智合,是逊清名流潘世恩的后人。与张伯驹先生结
(19151992)
33、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乳名权,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后改名天寿,字大颐,早年号寿者、阿寿,晚号雷婆头峰寿者、颐者等,宁海回浦乡冠庄村人。幼喜习画,临《芥子园画谱》。1915年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得李叔同、经亨颐诸师教益。1923年执教上海女子职业学校,求教国画大师吴昌硕,受器重。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抄写讲义职司,校长刘海粟识其才,聘任中国画、中国画史教席,遂潜心研究徐渭、朱耷、原济等大家名
(18971971)
34、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原名杨秀清,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伎院作歌伎,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8951977)
35、潘祥初
  (1851—1911)潘祥初,梅县南口寺前村(今南口镇侨乡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随乡人飘洋过海到爪哇巴城(今印尼雅加达)谋生。起初到一间商店务工,平日省吃俭用,几年后,积下了一笔钱,便自设商店经营。由于他为人忠诚可靠,恪守信用,多谋善贾,商业务日益发展。先后在南洋各埠和港、澳地方开设商店,经营出入口庄、百货、炮竹等的商号不下数十间。20世纪初,他鉴于香港已成为交通枢纽和国内外货物集散地,
[] (18511911)
36、潘思光
  潘思光,又名道垦,字亚卿,号涵亭,别号梓亭。康熙四十三年(1704)七月廿二日生于安溪县崇信里留山乡(今西坪乡留山村)。幼便颖异,周岁,教以天地日月山川草木名称,皆能记忆。4岁能诵五言诗。是岁,父去世,他号啕大哭,宗亲戚友莫不感动而流涕。5岁入学,与诸童子不同趣,喜画地作山水花鸟的形图。7岁时,祖父以雨中戴笠拜孔子出对:“竹笠拜先圣”,他随口答对:“玉笏觐至尊”。祖父大为惊叹!11岁随母归宁湖丘(
[] (17041766)
37、潘焱
  潘焱,河南省新县人1916年出生贫农家庭。6岁上私塾。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35团营政委、-团政委、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161999)
38、潘安华
   潘安华,男、苗族,凯里市万潮镇人,198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凯里一中教务处主任。多年来一直担任民族班的班主任和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善于做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转化差生及教学成绩突出,2001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爱生如子情也感人作为教师,并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潘安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办法,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重视对学生的思
39、潘振承
  潘振承(1714~1788),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原籍福建漳州龙溪乡,后迁居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为潘氏人粤寄籍的始祖。潘振承壮年从事外贸,贩卖丝茶,颇有盈利。18世纪40年代,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同文行,业务颇为兴旺。后又联合其他9家行商设立外洋行,凭借他的手腕和财富,居行商首领地位近30年。同文行几乎垄断了与英商的生丝贸易。他设立行佣基金,以应付送礼和官府0,同时帮助一些行商免
[] (17141788)
40、潘柽
  潘柽(?—约1206),字德久,号转庵,永嘉人。屡试进士未中,以父荫,得授武职,曾参建康(南京)戎幕。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春,随使臣出使金国,归国后曾任福建兵马钤辖。柽因比年“漫浪江湖,吟号不择地,故所至有声”。其《题钓台》有“但得诸公依日月,不妨老子卧林丘”联,为世传诵。其北征往来所赋《上龟山寺》诗:“菜花开处认遗基,荒屋残僧未忍离,寺付丙丁应有数,岸分南北最堪悲!金铃塔上如相语,铁佛风前
[]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