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名人介绍(2)
21、王德滋
  王德滋,岩石学家 1927年6月27日生于江苏泰兴。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高校地质学报》主编。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地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确认加里东期花岗岩在华南有广泛分布,与燕山期花岗岩有明显区别在华南首次发现幔源型花岗岩,是玄武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论证中国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为后造山型花岗岩与拉张背景有关划分中国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
22、陈懿
  陈懿, 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3年4月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催化剂、介观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嵌入模型,对氧化物在其载体上的分散行为做出定量的描述,解决了多晶表面上空位以及阴离子所产生屏蔽效应的计算。阐明了溶液反应合成非晶态Ni-B粒子的机理,发现了制备Ni-P合金粒子液相反应的自催化本质,改
中国科学院院士
23、王广厚
  王广厚,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9年11月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区分异同位素团簇和相同同位素团簇,证明团簇的形成与构成簇的同位素性质有关。观察到硅团簇表面振动模及其量子特性,氟化锂团簇一阶拉曼散
中国科学院院士
24、郑永飞
  郑永飞,地球化学家,1959年10月14日生于安徽长丰。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在造山带变质过程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矿物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同位素体系理论模式及其地球化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重要成果。首
中国科学院院士
25、孙枢
  孙枢(1933年7月23日-2018年2月11日),地质学家 1933年7月23日生于江苏金坛。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8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从事沉积学、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和地质综合考察。参与发现湘潭碳酸锰矿领导小兴安岭东部、完达山和张广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2018)
26、杨树锋
  杨树锋,构造地质学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主任。1947年5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籍贯浙江绍兴。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1年和1984年分别获该校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成对花岗岩带”的概念,揭示了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高温高压下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丰富了花岗岩成因理论;发现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并提出了大火成岩省与特提
中国科学院院士
27、闵乃本
  闵乃本(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苏如皋。晶体物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闵乃本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教授,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闵乃本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晶体生长、晶体缺陷与晶体物性研究。他在国内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2018)
28、周成虎
  周成虎,男,1964年8月生,江苏海安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专家。2008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增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南京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198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邢定钰
  邢定钰(1945年2月3日—),出生于上海。物理学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1967年,邢定钰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先是在泰州红旗农场按解放军编制劳动了一年多,后到徐州市半导体厂干了8年多。在厂里,身为技术骨干的他颇受重视,但他一直觉得在厂里做的那些工作,多是重复别人而已,创造性不多。1978年研究生招考恢复以后,邢定钰重回阔别11年的母校。硕士阶段,他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周志炎
  周志炎,古植物学家 1933年1月11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海宁。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参加“中国各纪地层”与“中国各门类化石”综合性论著的编写,主持东北、中南等地中生代含煤地层及古生物群的综合研究。首次系统研究我国南方早侏罗世早期植物群阐明满江红大孢子壁超微结构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吴岳良
  吴岳良,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2月生于江苏宜兴,籍贯江苏宜兴。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研究并做出独创性工作。首次论证一组手征代数关系并在量子手征圈图贡献下成立,最先表明K-介子衰变中直接CP破坏和ΔI=1/2同位旋规则可在标准模型框架内同时得到自洽
中国科学院院士
32、吕建
  吕建,计算机软件专家。南京大学教授。1960年3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山东荣成。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软件方法学研究,在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网构软件方法学和新型软件平台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提出了一种具有模型裂变能力的形式化开发方法,其数据分解新机制可用于大型程序开发的复杂性控制。研究了开放环境下软件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
33、郭令智
  郭令智(1915年4月4日—2015年8月5日),号叔明。出生于湖北安陆。地貌学家、区域地质学家、板块构造学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郭令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任过山西运城、永济等县的知县,父亲毕业于山西大学堂化学系,在山西当过中学化学教师,深明科学救国之道。郭令智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喜爱自然科学,并喜欢阅读科学家传记。后来他读到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著作,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52015)
34、苏定强
  苏定强,天文学家 1936年6月15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武进。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曾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9委员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主席。 在大望远镜光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一系列新的折轴系统和透棱镜改正器。和王亚男共同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光学系统优化程序。提出了应用主动光学产生按传统概念不能实现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35、孙义燧
  孙义燧, 天体力学家 1936年12月20日生于南京,籍贯浙江瑞安。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主要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与陈翔炎等合作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的变化范围问题。对具有相同三体质量和角动量常数的三体系统,与C.
中国科学院院士
36、都有为
  都有为, 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南京大学教授。1936年11月生于浙江杭州。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副理事长等职。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展了磁性、磁输运性质与材料组成、微结构关系的研究。研究了锰钙钛矿化合物的大磁熵变效应以及锰钙钛矿化合物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
37、张淑仪
  张淑仪,声学家 1935年12月2日生于浙江温州。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该校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超声物理和光声科学研究工作。在声光互作用、声表面波、光声热波效应和激光超声,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结构分析、参量定征和无损评价的研究中,在机理、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有所发现、创新和发展。澄清
中国科学院院士
38、曲钦岳
  曲钦岳, 天体物理学家 1935年5月21日生于山东烟台。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是中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研究的天文学家之一。 在中子星、X射线源、g射线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与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
39、陈洪渊
  陈洪渊,分析化学家 1937年12月24日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1-1984年在联邦德国美茵兹大学留学。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均作出了贡献。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
40、江龙
  江龙, 物理化学家 1933年1月1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建瓯。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胶体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俄罗斯胶体杂志国际版和《中国科学》等四家国内杂志的编委。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硅酸凝胶和浓分散体系的结构与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