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名人录
游朴
  游朴,字太初,号少涧,福建柘洋(今柘荣县)人。明嘉靖五年(1526)生。游朴天资聪颖,刻苦向学,在父游德教导下,小时就能吟诗作赋,乡里人称为“神童”。14岁考取州庠生,旋补廪生。后父亲、祖母相继亡故,家境困难,便在乡塾教书自给,仍勤学不倦。于隆庆元年(1567)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时年已48岁。游朴生长在农村,深谙民间疾苦,步入仕途后,决心为民解难。他首任四川成都府推官,奉两院差委,到四川各地考察民情,处理案件。他针对当地弊政,希望当局兴利除弊。在《上四川两院书》中,他针对铸钱之弊,指出:“今省中开局鼓铸已三年,糜费银粮已数千,铸钱已数百万矣,然而闾阎之下未得一钱之利,徒有督促
[] (15261599)
袁天禄
  袁天禄,又名智,字礼文,号东山,福建福宁州柘洋(今柘荣县城)人,元至顺二年(1331)出生。兄弟5人,他排行第四。父袁隐君,勤劳致富,乐于扶贫济困,在乡间颇有声望。当时,常有“寇盗”骚扰乡邻,隐君组织乡兵2000人,守护乡里。天禄身材魁梧,小时从名士黄宽读书,年青时以文武双全而知名。元至正十二年(1352),福州路池细领导的红巾军攻打松溪、政和、宁德等地,福宁州尹王伯颜檄召袁天禄,命他训练“义兵”,与周显卿等同守州境。同年十一月,黄善率领的红巾军攻占福安县城。袁天禄率“义兵”将其击败,追至穆阳龙首桥而返,受到王伯颜赏识。至正十三年八月,袁天禄的三哥袁安文在家乡组织“泰安社”武装。他与大哥、五弟
[] (13311367)
郑文灏
  郑文灏,字德远,号一崖。明成化四年(1467)五月生于城郊山后村。文灏身材魁梧,武艺超群,为人正直,急公好义,深受乡里推崇。壮年时,受命守卫银场,盗贼不敢觊觎。因此得福宁州守器重,奖以“尚义官”荣誉称号。明弘治十八年(1505),文灏受知州命训练民兵,保卫乡里。他所训练的民兵250人,个个英勇善战,柘洋境内得以安宁。还经常奉令巡逻州境,维护地方治安,屡获州官嘉奖。明正德六年(1511),盗匪侵犯芦门,州守万廷采命文灏带领民兵筑城镇守。芦门城竣工之后,他在背山面溪的山后村筑起半爿城,与芦门城遥相呼应。通过筑城镇守,使盗匪不得骚扰,百姓得以安居。后来,知州为发挥城堡作用,把水澳巡检司移驻芦门。时州
[] (14671547)
蓝阿嫩
  蓝阿嫩(1920~1948年),福建柘洋(今柘荣县)人。畲族。民国9年(1920)3月出生于富溪草籽坪村一个贫苦农家。从小以放牛为生。民国22年9月,他才13岁,受革命思想影响离家投奔红军,在闽东红军十六连当小号兵。民国23年3月,红十六连在连长赖金彪率领下攻打霞浦县大坪冈附近的反动大刀会。大刀会徒逃进大坪冈村,抽掉过河跳板,企图顽抗。蓝阿嫩用一丈多长的杖刀向水中一插,飞身跳往对岸,吹起冲锋号,战士们纷纷冲过河去,很快消灭敌人。大坪冈战后,十六连乘胜消灭了柘洋和霞浦的大岭、黄岭、阮洋、勇南、洋中等地大刀会,各级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由于蓝阿嫩在战斗中机智勇敢,全连指战员称赞他是“畲族雄鹰”。同年
(19201948)
陈德先
  陈德先,字慎初,自号峭夫,柘洋湄洋村人,清嘉庆十一年(1806)出生。道光十三年(1843)中举人。中举后,不愿交官结吏,潜心研究经学,专治汉代孔、郑所注《易经》,精于《小学》。后受同年举人山西省洪洞知县陈贯甫之聘,主持洪洞县玉峰书院。他订立学规,以明经学、正文体、端士习为要务,跟从学习的很多。山西平阳府尹闻知德先才能,商得洪洞县同意,聘请他主持平阳府办的平水书院。德先针对当时学生有的推崇汉学、有的推崇宋学互不相下的状况,主张对儒家思想应摒弃汉学与宋学的门户之见,只要符合圣人之道,都应该学习。他指出:没有汉儒对经书的注释,圣学就无法阐明;没有宋儒的性理之学,圣道就得不到尊崇。崇汉贬宋或崇宋贬汉
[] (18061853)
郑宗远
  郑宗远,字思明,号乔岳。明成化七年(1471)生于楮坪仙岭村。宗远家庭宽裕,乐善好施,尤其热心公益事业。那时仙岭与外界交通不便,行人须翻山越岭绕道而行,劳顿不堪。宗远把毕生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交通事业上。他为修路建桥,走遍山岭,勘察地形,选择捷径,历时3年,耗费大量钱财,建成从仙岭经榴坪,过福安沙坑至雷公亭的一条长达17.5公里的石路。并在中途的福安县上白石沙井渡口处,设置渡船一只,置买渡田,雇人划船,免费让行人过渡。道路建成后,便利寿宁福安柘荣之间的交通,行人有口皆碑。福宁知州题匾“德义兼隆”予以表彰,并上报朝廷,钦赐冠带荣身。宗远还建造通济桥、利济桥、局前桥、日桥、月桥、暗桥等6座桥梁,以及井
[] (14711559)
陆元端
  陆元端,又名元纬,柘洋高园人。清道光十年(1830)六月出生。元端天资颖悟,习儒业医,尤其精通麻痘,享有盛名。时霞浦城关天花流行,福宁知府的3个儿子都染上天花,遍请当地十几位医生诊治均无效。知府派人请元端前往诊治。元端细察病情,对群医认为不治的一病儿,断为服药可愈;而对群医认为病最轻的一病儿,则断为不治,且死期不出3天。结果,都不出元端所料。知府对元端的医术十分赞赏,赠其物品并礼送还乡。元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研究天花流行的规律及其病理,研制出种“鼻痘”的预防方法。他采集天花患者脱落的痘痂,配合药粉,研成粉末,选择适当季节,用些微粉吹入未出过天花的儿童鼻内,激发儿童出少量天花,同时进行药物治疗,
[] (18301891)
袁桔
  袁桔,字怀德,号西塘,柘洋下城(今城关南街)人,生卒年月不详。袁桔为人急公好义,有勇有谋。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初一,倭寇围攻柘洋城,形势危急。袁桔挺身而出,与北街袁廉七共同率领民众抗倭。他们在城墙上架设敌楼,了望敌情,派人值班守卫,又挑选壮士编为“游兵”,日夜在城墙上巡逻,还发动百姓协助守城卫士运石、造弩备战。在昏黑夜晚,他命守城卫士悬灯垛外,城上熄灯,明察城外倭寇动静,乘倭寇困倦不备时,组织勇士袭击倭营,城上百姓鼓噪助威,打得倭寇措手不及,伤亡狼藉。后倭寇用毛竹造云梯攻城,袁桔指挥卫士还击,倭寇连日猛攻都被击退,伤亡惨重,于十二日洗劫城郊各村财物后向福鼎方向退去。柘洋城内人民才得以
[]
游德
  游德,字廷光,号槃涧,柏峰(今黄柏乡)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出生。游德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古书一经过目,便能领会大意。他秉性孝悌,因念双亲年迈,终身不求仕进。他筑室于南阳(今下黄柏),命名为“隆中半榻”,取诸葛亮“淡泊明志”的意思,藉以奉侍双亲,教子读书。他朝耕暮读,与胞弟相敬如宾。村里有兄弟相争的,人们就劝导说:何不看看游德兄弟?大多受到感化而平息纠纷。游德于嘉靖十九年(1540)逝世。著有《隆中半榻稿》行世。后其子游朴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明朝廷追赠他副使官衔。游朴在长冠村为其父建一牌坊,按察福建监察御史杨四知题赠横额“清时高蹈”四字。
[] (15051540)
袁槱
  袁槱,字慎斋。柘洋下城北街(今城关)人。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是袁天禄后代。袁槱自幼好学,深居简出,专心研习经史,常与城郊山后村学者郑步崖讲学论文。二人对当时柘洋教育落后的状况甚表忧虑,共同倡办学塾,聘请长乐县名师陈见斋来柘教书,并送子弟入塾就学。在他们提倡和名师教导下,柘洋人逐渐向学,文风大振。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仅袁槱和郑步崖的后代就有30多人考上州庠生,袁槱的两个儿子还分别当上同安和延平两县县学训导。嘉靖四十五年(1566)袁逝世。
[] (?~1566)
游灿希
  游灿希,民国19年(1930)4月出生于乍洋乡洋头村。出生未满6个月,因家境贫寒卖给城郊乡岭边亭村游树联为子,只读私塾一年,就因养父早去世而辍学。15岁,从事农业劳动,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新中国成立后,灿希参加革命工作,担任岭边亭乡财粮,工作认真负责,深得群众信任。1958年公社化时,他看不惯当时工作上的浮夸风和瞎指挥,毅然辞去财粮职务,回到生产队劳动。1979年,中央恢复实事求是的作风,他任岭边亭大队长。他根据改革开放政策,结合岭边亭特点,带头植树种茶,大力发展集体农、林、茶生产。1981年,灿希接任岭边亭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提出“寸土归国,谁种谁有,打破0山,
(19301988)
袁昆
  袁昆,字泰池,城关南街人,生卒年不详。袁昆在清乾隆年间考中武庠生,平生乐善好施,尤其注重培养人才。他在下城新厝里创办家塾,高薪聘请省城名士前来任教。他对地方公益事业,如修路、架桥、建亭等,都带头捐资赞助。曾购买三十都院后山地一块,供没有祖山的穷人埋葬。他的义行深受称赞,霞浦知县特题赠“士林矜式”。
[]
吴法弟
  吴法弟,曾名吴雄,黄柏乡下石二村人。民国5年(1916)10月出生。15岁时,因生活困迫去当兵,曾在国民党驻赛岐海军教导团任过排长之职。民国20年,法弟在马立峰的启发下,投身革命队伍。他积极参加福安溪柄一带的农民抗债斗争,并参加中共福安县委组织的“五一-”、“八一-”和“溪柄-”。民国21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在福安溪北洋秘密成立,马立峰任政委、詹如柏任支队长、吴法弟任军事教练。法弟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训练,培养出一批“神枪手”,提高部队战斗力。同年9月,他参加“福安蓝田-”,化装成国民党警察,带领战士摸入反动民团据点陈厝祠堂,消灭敌人并缴获018支。随后,部队攻打福
(19161934)
陈善臣
  陈善臣,字子恭,自号通玄子,溪坪下街人。清光绪十年(1884)出生。善臣博学多才,能诗文,通医书,尤工书法。宣统元年(1909)拔贡。其后应聘在白琳、三沙、柘洋等地两等小学以及省立第三中学、汉英中学任教。任教期间曾兼任霞浦县教育局董事、霞浦学界联合会会长、自治公所委员等职。民国15年(1926),霞浦知事郭荦聘善臣入县志局任编纂,历三年书成。县志共40卷,善臣主撰9卷。此后,善臣到省立第三初级中学、霞浦作元小学、霞浦县立初级中学任教。他任教期间多年,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其中闽东著名革命烈士马立峰、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教授等都是他的门生。民国32年,柘洋特种区署区长王乃平延聘善臣为区署助理秘书兼区
(18841960)
吴成
  吴成,字自恭,号廷敬。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907年1月17日)生于东源村贫农家庭。幼时读过5年私塾,年青时随父学习缝纫,夜里学文习字,兼习拳术。民国21年(1932)春,吴成在黄柏一带从事缝纫,结识共产党员周资成而参加革命。民国22年春,在东源村秘密组织农会、贫农团,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债斗争;10月,由林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担任东源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组建“红带会”农民武装。民国23年1月2日和8日,他带领“红带会”100多人配合福安、霞浦等地革命武装,先后两次围攻霞浦县城,震撼了反动统治。民国23年4月,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吴成任组织部长。他率领警卫连和“红带会”(赤
(19071934)
缪阿养
  缪阿养,原名光养,乳名阿细。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07年2月7日)生于东源乡南广山村。早年务农,家境贫困。民国23年(1934)初,经中共霞鼎县委书记许旺引导而参加革命;3月,担任杨家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农民开展分田运动;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霞鼎县一区(桃坑)区委书记;12月,升任中共霞鼎县委副书记。民国24年春,国民党军队“围剿”闽东苏区,许旺隐蔽在南广山山洞里,吃用以及放哨站岗均由阿养负责料理。他根据县委部署,抓土豪、筹集粮款,支援反“围剿”斗争。7月,游击队长戴炳辉被捕关在山樟碉堡。阿养根据县委决定,通过秘密渠道,通知炳辉向敌人假投降,0敌人,采取里外夹攻办法,杀
(19071936)
雷进济
  雷进济,楮坪乡茶湾村人,畲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出生于贫苦农家。他自幼务农,为人忠厚。姐姐雷金珠嫁给福安人邱金水为妻。邱金水和雷金珠先后参加革命。雷进济常往姐夫家,深受革命思想影响。民国23年(1934)8月,邱金水和雷金珠以探亲为名,来到茶湾村开展革命活动,雷进济参加革命,担任福安县北区苏维埃政府交通员。9月,许威受中共闽东特委派遣,携妻儿到茶湾村领导革命。茶湾村也很快成为革命的基点村。同年10月,国民党军进攻柘洋苏区,对茶湾村严加搜查。进济全家人冒着生命危险为躲藏在山上的革命者送饭、送信。民国24年,红军独立团在彭家山与国民党军激战,进济组织群众疏散,并为红军挑茶送水。不久,革
(19081979)
陆阿阜
  陆阿阜,双城镇北街人,生于民国2年(1913)2月。游春妹,乍洋乡五蒲人,生于民国元年1月。两人是夫妇。民国23年3月间,阿阜加入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游击队,不久担任第一支队队长,走乡串户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影响。同年冬,革命转入低潮后,他整年奔跑在霞鼎泰边区的各个山头与敌人作斗争。民国26年10月,因叛徒告密,在桃坑被捕,被杀害于东源乡山场村。时年25岁。游春妹自丈夫入伍后,经王陶生、林爱介绍参加革命,担任上西柘洋区(南门厝)苏维埃政府政治宣传委员,为唤醒妇女参加革命而奔波。民国24年秋,她参加霞鼎泰县委秘密工作团。离家时,她嘱咐嫂嫂说:“要尊敬长辈,要教育培养好革命下一代。我决心献身革命,为
(19131936)
章祖明
  章祖明,英山乡桦岭村和尚墩人。1959年2月出生。1965~1970年,祖明在和尚墩小学读书。1971年起参加生产队劳动,开头放牛,1974年后担任队里记工员、出纳、保管、会计、作业组长、生产队长和村武干民兵班长。1978年12月加入共青团。1979年和1980年,先后被乡、县人民武装部评为优秀民兵。1981年3月13日上午7时许,祖明离家前往县城,走过桦岭溪独木桥时,遇见陆少凤和章雪英两位妇女,她们从桦岭村外洋作客回到长坑村去,要经过这条独木桥。当时,春雨连绵,水位高涨,独木桥长8米,桥面狭窄,最狭处仅17厘米,桥下水深2米多,水流湍急。这两位妇女望而生畏,呼唤刚过岸的祖明拉她们过桥。祖明先
(19591981)
全部柘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