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名人录
廖前
  廖前(生卒不详),字胜后,将乐县人。唐咸亨三年(672年),因其父隆平侯的功勋,被荐任真州判官,后到建州为官。廖亲临将乐,安定社会,朝廷特敕“总督平章加封二千石,记牧兹土”。廖在任期间,鼓励发展农业,建造庙宇,修整街道,兴办学校。他发动百姓在将乐龙池垦荒造田,辟龙池团,修建新区道路,并建仓贮粮20余万石。廖经常巡视乡间,见到可耕处则安置农户,发放稻种。仪凤三年(678年),将乐大旱,粮食歉收,廖开仓救济灾民。垂拱四年(688年),廖奏请朝廷恢复将乐县建制。廖死后,将乐百姓不忘其功德,建“大施禅寺”祭祀。南剑州刺史王审琴写诗赞他是“天生奇才”、“功业著国”。
[]
汤鷽
  汤鷽(?~?),字号不详,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省)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武举第一人。该科录取武进士仅6人。据《宋会要辑稿补编》载:“二十一年闰四月七日,上御集英殿策试武举进士。八日,上御幄殿阅试武举弓马。十八日,尚书省言拟列武举进士正奏名汤鷽以下六人推恩,第一名策入优等与承节郎,平等五人并承信郎,各减一年磨勘,从之。”对于汤鷽入仕后的情况,史料中记载很少,目前仅从地方志中得知他曾任万安军知州,任上平息了南岗王利学叛乱,当地百姓对其很是敬佩,为之立祠,以世代纪念他的功绩。
[]
廖居素
  廖居素,将乐人,仕烈祖元宗之间,为人坚正,不为当国者所喜,困校书郎二十年,始得大理司直,后主嗣位,稍迁至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判三司。后主孱昏,而群臣方充位保富贵。国益削,居素独慷慨骤谏。冀后主一悟,终不见听,乃闭门却食,服朝衣冠立死井中,已而得手书大字于筐笥中,吾之死,不忍见国破也,徐锴为文吊之。以比屈原伍员,后几百年。将乐父老犹叩头称之,盱江李觏为之传云。
廖棠
  廖棠(生卒不详),字实卿,将乐县人,为东晋(317~420年)知名隐士。他品行高洁,性格朴实坦诚,不妄交游,隐居云盖山(今泰宁),以教书为业,闲暇时常以读书自娱。到他门下请教的,大多学业出众,被朝廷录用,其中高官显位者不少。内史王羲之得知廖的品德才学,十分钦慕,特遣使聘请他出山。廖坚辞不就,仍以从教为荣。
[]
萧菎
  萧菎(生卒不详),字叔罔,将乐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中举。他曾从蔡虚斋先生学《易经》,对父母兄弟至孝亲善。任浙江淳安县教谕时,他建立正业书院,讲授儒学,被人称为“道南正宗”。因父母去世,他离职回乡服丧。后出任安徽绩溪县教谕,教学更加精进。正德十四年(1519年),肖受广东礼聘,前往讲学。当时正值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夺王位,社会-,门人竭力劝阻。萧认为国难当头,正待人报效,毅然冒险前行。路经安庆,遇朱军攻城,为巡逻士兵所俘,被押见朱宸濠。朱欲劝其降,萧慷慨陈言:“殿下贤孝,闻名天下。现在你却违背祖训,冒犯天命,还要沾辱义士吗?!我只有一死而已,决不降”。朱大怒,挺剑把他刺成重伤,快死时又被丢
[]
黄伯固
  黄伯固(生卒不详),字德常,将乐县人,宋绍熙中荐任建昌尉。绍熙四年(1193年)为特奏名进士。他对经史研究较深,学识广博且颇有主见,为人严义利、重然诺。嘉定二年(1209年),被授奉议郎、瑞州上高县知县。在任中,他判案清明,抑强扶弱,打击当地“奸豪”气焰。他整顿赋税,改变县衙财政亏空状况,调任时将“积俸三千缗悉留县库。”绍定三年(1230年),他任四川安抚制置副使时,在一次抗击金兵的战斗中,指挥有方,击败金军,生擒敌酋,功升兵部侍郎。端平三年(1236年),他调任江西安抚使,兼任江州知府并军事参赞。他死后,被赠封少师,谥忠简。
[]
廖腾奎
  廖腾奎(1641~1716年),字占五,号莲山,将乐县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历任知县、府尹、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光禄寺正卿、左右通政史司、通政使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等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廖出任徽州休宁知县,针对当地时弊,集中力量打击扰乱治安的“斗杀”者,宣布对其家属亲友不“连坐”。接着,招抚外流百姓,健全保甲制度,减轻百姓负担,禁止锢婢,禁侵墓田,“使生者得所,死者以安”。他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后,有一污吏想调入休宁县,他上疏朝廷,论列是非,使这个污吏和与他有瓜葛的抚臣一同被朝廷罢免。休宁人称颂廖,祀名宦祠。廖两度主持“典试”,所取皆孤寒知名士,选拔不少有学
[] (16411716)
廖国华
  廖国华(1940.5-1995.7),将乐县人。1946-1959年,廖国华先后就读于将乐县古镛小学、初级中学和南平师范学校。1959年毕业后,他曾在县内18所山村小学任教,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多次被县、乡评为先进教师。1986年,组织上安排廖国华负责将乐县的文博工作。从调进文物部门第一天起,廖国华就以高度的使命感立下了“人在文物在,我与文物共存亡”的誓言。他担任副馆长、主持全面工作后,为了严防各种事故发生,他制定了制度到岗、措施到位、责任到人的24小时值班制度,在当时技防、物防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努力加强人防,不使犯罪分子作案企图得逞。博物馆人员少,他就带头值班,别人有事,他就主动
革命烈士 (19401995)
余思复
  余思复(1614~1693年),字不远,晚年号中屯,将乐县余源村人。他少年学习勤奋,每次借到书,抄毕还挑灯夜读,反复琢磨。余特别喜欢韩愈之作。有一次得到考亭旧本,反复吟诵,废寝忘食。余埋头理学研究,探索朱熹理学精微。他成人后,无意科举功名、恣情山水,以诗文自娱。江西桐城钱饮光、宁都魏永叔、福建宁化李元仲对他的才学咸推重之。魏永叔称赞他“其诗甚古,奇崛不驯之气,皆出之卒然,自是古人佳处”。清康熙八年(1669年),他云游全国各地。在京城,御史笪重光奇其文,召见他。京城名士施闰章、王时敏与他相会,“皆恨相见晚”。王时敏之子王史藻作诗赞誉之。余的书法造诣很深,风格与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相似,讲求笔致
[] (16141693)
梁□
  梁□(1778~1845年),字维韬,号月山,将乐县竹舟都良地村人。他幼年进私塾就学,青年时闭门读书,无所不读,读必详细分析它的源流,分辨及于毫芒。梁认为,读书不应以制艺科名而满足,对学问应在道德养成上下功夫。他对理学研究较深,对“心性”之学的研究尤为独到,曾作《洗心图》,对人的心理和体状进行描摹、分析,提倡“洗心克己”,以求达到义心纯精、仁心成熟、私欲净尽、天理浑全的境地。他提出洗心要做到持敬、穷理、省察、克己、扩充。他一边读书,一边设私塾教家族子侄。道光五年(1825年),梁游学福州鳌峰书院,主讲陈恭甫不把梁放在弟子之列,视为老友。梁与同学丁汝恭结为良友,切磋学问,分别后书信往来不绝。梁□
[] (17781845)
黄琛
  黄琛(生卒不详),字廷献,号简庵,为黄伯固七世孙,将乐县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右侍郎和江西左布政使等职。他任户部主事时,到江苏、上海一带征收和存贮公粮,很有声誉。任户部郎中时,他奉诏到淮北赈灾,救济数以万计灾民。任江西参政、左辖时,繁杂纷乱的公务经过他手,便井井有条。他也镇压过朱绍刚起义军。黄任户部右侍郎时,曾奉命巡抚四川。不论大州、小县,他都一一前往,考察官吏,视察民情。不久,卒于任上。他著有《简庵诗集》传世。
[]
黄玄
  黄玄(约1398年前后),字玄之,将乐县人。初从林鸿学,后林鸿弃官归,乃移居侯官县,从之深造,深得林鸿器重。后以岁贡生授泉州训导。著有《鸣秋集》、《黄博士诗》。
[] 闽中十才子
余泰
  余泰(生卒不详),字达夫,将乐县水南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中举。他任广东兴宁知县时,对民间诉诸官府10余年都未了结的积案进行查访、分析、裁决,很快处理完毕。余还考证宋朝兴宁县令颜衮和主簿徐千以身殉职时大节凛然的史实,收录县志,兴建祠堂,亲率百姓祭祀。县学生员薛绪、王天兴受人诬告而入狱。余知情后竭力为他们申辩,终使两人获释。后来,薛绪考取禀生、贡生,王天兴考试获第一名被提升。由于他的教化,当地百姓大多讲求信义。晚年,余泰卸任回故里,闭门不出,享年72岁。他著有《春庵集》。
[]
林钿
  林钿(生卒不详),字良章,将乐县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考取贡生。他学问渊博,以倡导纲常名教为己任。为使宋儒罗从彦、李侗得到祭祀,他呈请督学熊尚文上疏朝廷,终使两儒从祀庙廷。他请求县令刻印《杨龟山全集》。在编纂《将乐县志》中,他收集资料,竭力求详,文字刻意求精。祖母茹苦守节,他为之上 书,竭诚陈情,得到朝廷表彰。母亲病危,他向老天祈求替代,孝心可鉴。朝廷纳取林钿为生员时,邻里凑集钱财,为他准备路费。他虽家贫如洗,却分毫不受。他一生视坦诚、正直为做学问之根本,保持廉洁情操,以超然世俗来磨砺自己。著作有《淡宁斋集》。林死后,被敕赠文林郎。
[]
熊攀桂
  熊攀桂(1802~1852年),字圣期,号云台,将乐县上衢都增源村人。他幼年进私塾读书,18岁操觚笔墨,颇通文理,19岁开始习武,22岁在武举乡试中案元(第一名)。清道光二年(1822年),科中式第四名守府经魁。清道光四年,熊攀桂遵祖父遗嘱,学习中医,为人治病,但仍坚持习练武艺。他臂力过人,使用的铁制长柄大刀,长3.1米,重80公斤(现保存县博物馆)。道光六年,熊任督标。道光九年,补授泉州陆路提标中营二司厅。道光十七年,调任台湾南路下淡水营把总。他缉捕外敌有功,次年提任北路彰化县左哨千总(中营守备)。道光二十年,熊辞去官职,在台湾府行医近9载。患病经熊治愈者甚多,台湾人赞他“妙手回春”。道光三
[] (18021852)
李文殊
  李文殊(生卒不详),字崇礼,将乐县人。他精工楷书,被朝廷录用。明永乐四年(1406年),升兵科给事中。后降职荣河县丞。洪熙元年(1425年)后,历任户部照磨、工部主事、刑部郎中、广信知府等。他为官多年,始终布衣素食,廉洁奉公。李70岁辞官回乡时,两袖清风,受人敬重。他曾奏请朝廷减免将乐粮差,率先提出“分沙、尤县之半,立永安县,添设官军以镇守之”的建议,被朝廷采纳。92岁时,他向朝廷条-民十四事,疏成而卒。
[]
吴殿龄
  吴殿龄(生卒不详),字梦九,号更庵,清朝将乐县人。他祖辈对《尚书》颇有研究,并以此传家。吴幼年时,其父给他授家学。他成人后,继承父志,整理先人研究成果,还融会诸家学者见识之长,对《尚书》中上古字词的语音、含义进行考释,将难读难懂之语改为通畅易懂之言,《书经广注庭训》一书并作序,在家塾传授。福建学使孔自殊对他的才学十分器重,欲出让职位给他,不久任命他编纂《延平府志》。在修志中,因囿于明清两朝成见,同事对明末太守王士和守卫延平府殉职的史实是否入传有分歧。吴认为“敬贤重义,是振兴朝政的大事,怎么能因为避忌而对这样有气节的人就不予记述呢?”毅然把王士和写入名宦志,士人佩服他的胆识。
[]
余重谟
  余重谟(生卒不详),将乐县人,集书、画、诗、棋于一身,为明朝著名艺术家。他的书法尊崇苏轼、朱熹,擅长飞白,大者如盖;楷书亦精,似祝枝山、陈白沙;墨迹流传国内,为人们珍视,争相收藏。他的墨竹画尤其精妙,造诣很深。余还喜欢吟咏,善于弈棋。家虽不富,他却乐于帮助朋友。遇到名士来访,往往旷日陪伴,流连不倦。泰宁江日彩未及第时,十分贫穷,余特意筹资盖房给他居住,并同他一起研习诗文,同窗10载。余享年89岁。
[]
黄锷
  黄锷(生卒不详),字剑友,将乐县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中举,授四川省双流县知县。当时,该县农田大多缺水,一遇干旱,田地龟裂,收成无望。黄上任后,筹划兴建蓄水、排灌工程,使不少农田有水灌溉。他振兴人文,整肃社会风气,捐修义学堂,修纂县志。他亲自纂写劝戒12条,说理明晰,语气恳切,淳淳如告诫儿女。上司对黄锷廉洁、务实的作风颇为赏识,训示部属以黄为榜样,并推荐他为华州知府。黄一上任,所辖金川县发生兵事。混乱的局势,纷繁的军政事务,他应付从容,处置得当。后来,他“病瘁乞休”。
[]
全部将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