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名人录
杨时
  杨时(1053—1135),字行可,后改字中立,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龙湖者,龟山公所生之处也”。《宏农杨氏族谱》、《房谱》,日本上野图书馆万历《归化县志》和-立图书馆清《归化县志》载:“龙湖旧隶将乐县,明成化六年析创归化县(明溪),杨时亦为归化人。”龙湖有龟山,时自号龟山,学者称他“龟山先生”。杨时4岁入村学,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明溪龙湖凤凰岩有杨时读书处。杨8岁善写诗文,人称神童。15岁离家赴邵武读书。21岁在将乐含云寺讲学。常与张驾、陈瓘和杨
[] 北宋哲学家、文学家 (10531135)
妙莲和尚
  妙莲和尚妙莲,俗姓冯,讳地华,生年无考,城关西门人。18岁在南平开平寺出家,后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住持奇量为师。他聪慧勤快,协助奇量兴建寺宇,博得众僧敬仰。咸丰四年(1854年),被推举为涌泉寺住持。咸丰九年(1859年)退席。光绪九年(1883年)再度继任,前后共任26年。为修葺涌泉寺这座鼓山名刹,他多次远渡印尼、新加坡、暹罗、缅甸等国讲经-,募回大量的捐款扩建禅房、僧舍,使寺貌日臻雄伟壮观,香火日盛,名闻海内外。古雅轩敞的回龙阁即他主持所建。放生池右侧门题“回头是岸”4字是妙莲所书,留存至今,清晰醒目。他除修鼓山涌泉寺外,同时积极修建其他寺院佛塔。光绪十三年(1887年),协助古月、达本二法
[]
惠利夫人莘七娘
  惠利夫人俗名莘七娘,五代时人,落籍明溪,生卒年不详。莘七娘少时知文达理,且通医术,后随丈夫征战,转战至明溪雪峰镇(今城关镇)时,丈夫不幸病亡,她寄居该地,陪伴丈夫亡灵。当时,明溪贫困落后,她为民众治病,死后亦葬在明溪。南宋时,有一位过客在明溪巡检司驿馆借宿,馆边正是七娘葬处,他有感于莘七娘的身世,在墙壁上题诗道:妾身本是良家女,幼习女工及书史;笄年父母常爱怜,遂使良人作鸳侣。五季乱离多寇盗,良人被命事征讨;因随奔逐道途间,忽染山气命丧夭。军令严肃行紧急,良人命没难收拾;独将骸骨葬明溪,数尺孤坟空寂寂。屈指经今二百年,四时绝祀长萧然;未能超脱红尘路,妾心积恨生云烟。当地百姓中本已流传莘七娘为民治
陈有定
  陈有定,又名友定,字永卿,一字安国,生于元泰定到至顺年间(1324~1332年)。有定祖藉福清市,幼年清苦,随父辈移居明溪镇归上里,即今明溪县瀚仙镇大焦村,10岁在镇盐店当学徒,15岁到罗家牧鹅。有定自幼聪明伶俐,遇事沉着,有勇善变,爱好习武骑射,喜交明友,重义气。20岁时,村内有一王姓户招他为入赘女婿,资助他经商,经营失利后到明溪寨当兵牌。元朝末年,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日益加剧,农民生活困苦,纷纷爆发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年)宁化曹坊农民起义军曹柳顺拥众万余人,声势浩大,震惊邻县。一日派先锋88人到明溪寨索马,明溪地小,兵马不多,众人不知所措。陈有定镇静出谋:置好酒肉招待,醉后将曹部杀尽。
[] (13241368)
揭赵真
  揭赵真,天顺二年(1458年)生,号裕轩,例授征仕郎。卒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享年79岁。他处事严谨,为人敦厚,家中富有,仗义好施。嘉靖二年(1523年)在城内办“好善堂”济贫救荒,免费教贫家子弟读书;设养济院于城外北关,普惠鳏、寡、残疾人;又设施棺局,为贫穷人办理殡葬事宜。凡公益慈善事业,他都带头参加,令人崇敬。友人邝瑶曾将他所做较大桩的公益事写成《素行录》一集,流传民间,教育后人。嘉靖三年(1524年)他在东门低洼处买了一块地凿井,名“揭家井”。从此,居民饮用清洁井水。离城30里的碧州,是当时通往沙县及省城的必经之道,河水流急,且上无桥,行人涉水过河,十分不便。每逢春汛,溪涧水涨,曾
[] (14581537)
谢赐荣
  谢赐荣,号古峰,元泰定元年(1324年)生于下觉里(今夏坊乡)沂州。性刚毅、臂力超人。少时从伯兄习兵法,精通军事韬略。朱元璋在江南期间,地方豪杰归心,百姓拥护。谢赐荣率领数十骑到江苏投奔朱元璋部,并献《太平十策》。朱元璋十分欣赏此策,召见对话时发现他很有军事才能,倍加器重,遂命他为典宿卫。谢赐荣跟随朱元璋攻打常州、宁国、马驼沙,后来又取池州、金华等地,因作战智勇兼备,战功卓著,提升为指挥同知。继而北拔安庆、江州,破陈友谅部,夺取武昌后,以军功再升为指挥使。后来跟从副将军常遇春取赣州、南雄、南安;跟随大将军徐达攻战张士诚部。因屡建军功,被擢升为游击将军左翼都督。洪武元年(1368年),他被封为镇
[] (13241379)
谢英辅
  谢英辅,又称瑛辅,下觉里沂州(今夏坊乡李沂村)人。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年),幼时广读诗书,尤其喜读兵书。元统元年(1333年)中癸酉科进士。元顺帝(惠宗)时,被诏升为谏垣。他心直口快,对当时政事议论很多,同事对他产生忌惮。同门友好余阙怕他惹祸,举荐他转入兵曹。后升至枢密副使,因遭谗言陷害,弃官回原籍沂州闲居。陈有定为福建行省左丞时,知英辅很有才学,请他出山辅助。由于元朝腐败,江南农民起义军各据一方,大都与福建的交通已经断绝,福建向大都纳岁贡已中断数年。英辅提出打通海上航道(由海坛经山东莱州转大都)的方案,方恢复向大都交纳岁贡。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邓克明围建宁路(今建阳),也是英辅献策
[] (13121368)
罗联棠
  罗联棠,字木晋恩,号竹淑,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殁于咸丰元年(1851年),享年63岁。盖洋镇桂林村大洋窠人。他从小聪明,记忆力超群。经史子集、百家诸书无不熟读,人称他为“罗书橱”。学生时代,他喜开玩笑,一日与同学到一家染坊闲游,同学戏问:“你读书过目不忘,帐目也能背诵吗?”罗联棠接过帐本看一遍,若无其事地说“只要请一桌酒菜,原帐本保证重写出来。”同学同意照办。席间,取来笔墨,不到一小时,百余家帐主姓名、数目他全部能默写出,与原来丝毫不差,旁观者惊叹不已。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罗联棠乡试中举人。闽浙总督知他学识渊博,聘他任省城福州鳌峰书院掌教。当时省中知名绅士不服,认为举人
[] (17881851)
郭宗应
  郭宗应,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原籍上杭县。青年时代定居明溪县胡坊镇朱南坑村,租地务农度日。宗应勤劳俭朴,远见卓识。民国6年(1917年)租姜姓菖蒲岩及南坪坑两片山,每日率4个儿子艰苦开垦种杉树。宗应初用扦插法种杉,但成活率低。经过多年摸索,后改用播种育苗移栽,在200多亩山上种活7万余棵杉苗,长势喜人。他还因地制宜,利用山坳地势较平坦地段种植染料姜黄,在溪边水分充足处种果树,以利资金周转和解决家庭 ;同时加强幼林管理,定期锄草追肥,促使杉林迅速成长。10余年后杉木成林,既高又直,且少节疤。群众异口同声称赞道:“老郭种杉有绝技,抬头观看掉斗笠。”民国17年,宗应因病去世,时年78岁。可
[] (18501928)
李际隆
  李际隆,字于赓,别号鲁传,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盖洋镇温庄村人。天资聪异,文章在县内超群,但乡试落第。他毅然到江西继续攻读,学有长进,于乾隆丙辰(1736年)及丁巳(1737年)两科相继中举人、进士。乾隆十年(1745年)到湖南任永安司马。此后,历任江华、安福、武陵、龙阳(今汉寿)、桃源等县代理知县、知县。所到之处,政声卓著,对民间诉讼,无不听断详审。尤其以武陵、龙阳百姓互争中心湖一案,历任悬而未决,相争达百年之久,曾3次告上京城,4次酿成人命。上峰委托李际隆勘查审理,他亲赴现场勘察,认真了解查证,结果只花8天时间便0结案,龙阳、武陵两县几代结怨从此消除。当地老百姓立碑颂扬他的政绩
[] (17091762)
李世光
  李世光,字绍前,号近亭。盖洋镇人,生卒年无考。世光幼年聪明好学,文章冠于同辈。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优等第一选拔会试,为相国董蔗林所器重,由董荐至京都在《四库全书》馆任誊录职7年。交游皆京城名士。世光性至孝,笔墨所得,除留自己的膳食费外,其余寄回乡作赡养父母之需。《四库全书》告成后,中丞孙永清知他书法、文章均好,留他为幕府,掌管奏章文牍工作。当时战事多,世光随孙制府出征,在随军期间,他卧不解带,踞坐帐中,一切文书章奏,提笔立就。有时帐外多人立等,他仍心不乱,手不停书,笔笔无误,孙制府非常赞赏他的才干。由于他不适应军旅生活,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弃军从政。历任江苏赣榆县知县,江宁府
[]
赖世澄
  赖世澄,城关人,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十一月,字登如,别号巅庵,明庠生。赖世澄赋性乐善好施,见义勇为。清顺治元年至二年(1644~1645年),盗匪蜂起,到处掳掠,县城屡被围困,赖世澄捐重金雇勇士守城,百姓得以安居。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间(1684~1685年)闹饥荒,很多人缺粮,有的已断炊,赖世澄非常关切这事,对人说:“吾恨不能遍济耳。父母之邦痌□弥切,岂忍坐视哉?!”他拿出自己的粮食,便宜粜给饥民,救活了很多人。他家中还储备一些常见病的成药,免费送给得病的穷人。凡是救难济急的事,赖世澄都乐意参加。他的一个亲戚欠债无力偿还,要卖妻还债,他知道后立即出钱代偿还欠债;沙县一位庠生的妻子廖
[] (16221678)
揭春藻
  揭春藻,字元玉,龟山乡(今瀚仙龙湖村)人,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少年时,才华横溢,为县内最受崇敬的秀才。崇祯元年(1628年),揭春藻以恩贡资格赴京会试,不幸落第,适遇驸马王丙,被聘为西席(家庭教师),在京城王府执教5年。在此期间,他常与黄道周、曹能始、余希之兄弟、李元仲、董其昌等名流吟诗作赋,著有《香玉斋诗集》,名噪一时。后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只获做县丞的资格,他原想弃职,再奋力攻读续考,其恩师淮河总制朱未孩劝说:“功名不在科第,而在节操。”经勉励,他勉强赴任。崇祯十四年(1641年),揭春藻到吏部听选,出任浙江长兴县丞。揭春藻生性刚正,不善奉承。他到浙江参见湖州郡守时,只作楫不行
[] (15911642)
萧登仕
  萧登仕,号廷光,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五月初九日生于夏阳。幼年聪敏,读书过目成诵,并能理解其义。7岁时,与长辈对对子应答如流,令人惊叹。年少时锐意求学,博览群书。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随宋端宗赵日正由南剑州(今南平)赴汀州募兵,路经夏阳时,因穷乡僻壤,食宿困难,萧登仕出面迎驾;慷慨献粮物犒劳军队。皇帝见他犒军有功且学识渊博,品貌英俊,封他为尚书令。御赐紫袍金带,享二品俸禄,并准建府第。萧登仕身居显官,对平民百姓却热情有礼。为地方兴利除弊,赈济灾民,在家乡致力办学,深受民众敬仰爱戴。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十一月十七日萧登仕逝世,终年70岁。
[] (12441314)
李世英
  李世英,城关人,明代附生。生卒年不详。精于中医,尤擅长针灸。为人治病不计报酬,听凭患者自付。出诊也不分贵贱,随请随到。遇家贫者不仅免收诊费,还施赠药品。有一次,一跛脚乞丐到他家乞食,世英详观其病脚说:“你这腿病,针灸能医好。”乞丐激动地说:“如真能医好,愿为您背一辈子药囊!”说完,李即动手针灸。约一顿饭久,针灸毕。世英掷拐杖于2丈外,叫患者拾起,乞丐果然行走自如,仓惶而逃。李世英笑对丐者说:“我只知救人,哪会要你为我当仆人!何必逃走?。”世英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孝敬父母,对继母也敬如亲娘,被传为乡里美谈。
[]
原文锡
  原文锡,字伯躬,号简庵,城关乡下汴原厝坑人;生卒年无考。幼年聪颖超群,人们称他“神童。”他12岁父亲去世,事母40多年,孝敬如一日,对族中困难户,无不尽力支持。与人交往尤重信义。原文锡身居农村,对全县应兴应革的事,甚为关切。建义仓、立社仓、造南北水关等都由他发起倡议。而最突出的是迁县学和改革纳粮总责制。旧学原在北门外,环境不适合于办学,县内多年科场未出人才,原文锡为此忧虑,建议得到县令黄易采纳后,康熙十一年(1672年)县学迁至宋儒杨时出生地龙湖;县内当时有一大弊政,即为纳粮总责制。总负责者,既赔工又赔粮,更有甚者家贫破产,原文锡联合其他县绅吁清王县令改总责为“立单分比”完纳,从此杜绝赔累之苦
[]
陈仁
  陈仁,又名觅吾,字体元,瀚仙乡洋龙村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元年(1522年)岁贡。曾任云南、广西府通判。代理广西府知府时,该府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陈仁到任后,积极兴办教育,革除陋俗,使读书人日多,地方文风兴起,百姓由衷感激。陈仁归里后,在家教子孙勤读诗书,教诲族人和睦相爱,并亲自主持修《陈氏族谱》。嘉靖四十年(1561年),县城被匪寇围困,城中贫民生活困难,他关心乡里疾苦,拿出米来施粥;寇攻城,他率壮丁协助官兵守城;族中子侄外出做官,族人送行时说:“愿尔宦成满橐而归!”陈仁立即纠正说:“此言误矣,不曰愿作好官,垂芳青史乎?!”由此可见他的为人。归化县原设县丞,陈仁以县小官多建议省去县丞编制,
[]
刘曼芸
  刘曼芸,女,原名藻秀,曾化名赵兰英、刘健云。民国5年(1916年)生于长汀县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婚后随夫入籍明溪雪峰镇。她在省立长汀新桥乡村师范读书时,因受教师王仰颜、黄履忠、兰少华、王雨生、阙静潮诸师长(均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思想熏陶,积极参加长汀全县反对何雨农(教育厅督学、兼省立长汀七中校长,-骨干)的活动。有一次王仰颜要刘去通知七中几位进步学生立即离开学校,她机智地带领这批学生出城,抄小路转移到新桥,躲过 的搜捕。民国18年初,红军到长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对刘曼芸影响很大,此时,她已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9年2月,曼芸毅然弃学参加革命。在长汀县苏维埃政府做妇女工作。同年7月,闽西苏维
(19161983)
李鉴
  李鉴,字与参,号环溪,盖洋温庄村人,生卒年无考。清代岁贡。他自幼聪明,学识广博,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尤以文思敏捷,作文每每震惊师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归化县令陈仕敷、门子陈雷、生员陈庄互相勾结,巧立名目0百姓,当时人称“三陈之害”。陈仕敷用重戥(每两加二加三,渐至加五加六)征收田赋银。除原有田赋正额外,又加派“衙需”每石廿文,“考校”每石九分八厘;同时还规定:“必先缴杂派,方许完纳正额粮银。”全县完粮户难以承受,个个敢怒而不敢言。这年李鉴代堂弟觉斯到县城交纳田赋银,陈庄对陈县令说:“李姓乃全县纳粮大户,杂派最多,若令他先完杂派,则其他各户可如期完纳。”县令陈士敷即命粮胥要李鉴先缴杂派,
[]
全部明溪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