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历史人物介绍5
吴子培
  吴子培(1902——1961),字粹白,今金社乡杨家市人。在桐城中学读书时,他和章伯钧、余光烺、方希孔等同学。解放前曾任“贵徽”师管区少将司令(中将衔)。北伐战争时,任国民党军第八军副团长、团长。在屯溪贵徽师管区司令部任职时,曾保释过4位被保安司令部关押的中共地下党人员出狱,遭特务密报,被关押在“-军法局羊皮巷看守所”,后经章伯钧和中共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方获释。民国36年(1947年)10月,子培参加农工民主党地下组织,同时在皖南一带进
(19021961)
史沛然
  史沛然(1884——1961),字逢甲,今会宫镇人。沛然9岁入私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进汤沟德成商店习商,饱尝老板的-,从此立志要改变旧世道。时闻清廷同ll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悲愤满怀,毅然弃商从戎,到安庆参加新军。由于他在生活上能吃苦耐劳,在军事训练中勤学苦练,不久便升为哨官(排长),并被保送武备学堂深造,因之结识了柏文蔚、常恒芳、郑赞丞、孙少侯、魏曙东等有志之士。光绪三十年,武备学堂停办,又回到新军六十二标二营任队官
(18841961)
陈质夫
  陈质夫(1892——1961),名堡壁,号延光,今金社乡陈家新屋人。质夫桐城中学毕业后,弃文就武,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投奔河南李杞才部任第九师参谋长,驻开封,为保护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而荣获市民赠送的“英彭再世”匾额。次年,赴许昌马吉弟处,任第九军参谋长。民国16年(1927年)投冯玉祥部,任第十六军参谋长兼宪兵团团长,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民国19年,蒋、冯大战,质夫乃弃职经鄂返皖,入安徽将校军官讲习所受训。民国22年冬,李济深、蔡
(18921961)
许同叔
  许同叔(1878——1961),字植荃,今枞阳镇人。同叔系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与枞阳镇童建侯、倪砚农、段干成等倡办陶公祠小学,童建侯任董事长兼校长,许同叔任教务长,有教师3人、学生50余人,经费来源以收屠宰捐为主。民国24年(1935年),该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六年制的完全小学,有学生近300人、教职员工11人。民国25年,桐城县政府将屠宰捐列为财政收入,以致该校失掉经费来源。是时,童建侯已逝世,校长童建元、教导主任倪佩
(18781961)
李相符
  李相符(1907——1963),今官埠桥镇人。16岁在桐城中学读书,因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而被开除,后转入芜湖第二农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入山东农业专科学校深造。民国14年(1925年)2月,相符同王步文等人留学日本帝国大学。次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共旅日特别支部活动。留日期间,他不断地与西巢鸭派(-派)、青年会派(汪精卫派)作坚决斗争。后不久,在日本被捕。狱中,他虽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到民国20年获释。离日回国后,在上海劳动大学任教
(19071963)
鲍朋成
  鲍朋成(1904——1967),今浮山乡人。朋成幼时好学聪颖,稍长遍访名师,闻湖北蕲春黄侃在南京举办国学专修馆,遂前往受业,勤奋不倦,深得黄侃的器重,遂推荐他到上海章炳麟处求学。黄、章同是当时学者,精音韵、训诂,朋成从之学,业益精进。在南京时参与《汉书艺文志注》、《毛诗训诂考》的笺注工作,得到黄的好评。4年后,回家当塾师。 民国17年(1928年),朋成由同学里人施骥生介绍至冯玉祥部,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处少校处员。此后随冯工作4年
(19041967)
周悦桥
  周悦桥(1886——1968),字漳西,号月樵,今白湖乡三桥村人。悦桥祖父周召南,为太平军翼王、英王右旗长,三河战役,血战牺牲。父瑶昆,随太平军战死。 悦桥幼时家庭贫困,奋发苦读,20岁,考入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毕业后,任安徽省测量局皖西测量队队长,足迹遍皖境,尝绘制、总审安徽省第一张大地实测军用详图。后供职安徽省建设厅,督治华阳河工程;继调往国民政府治淮委员会专家组,会同美国水利专家费礼门博士全面勘察淮河,首荐“以疏与拦蓄并行”的治淮
(18861968)
李相勖
  李相勖(1902——1971),幼名默如,今官埠桥镇人。相勖出生贫农家庭,父德元务农为业。相勖幼时为人放牛,时过某私塾门前,聆听学生的读书声,即能背诵原文。族人李德膏知而奇之,即招到其家,与其子相钰、女相珏同师共读。时相勖年11岁,不多年斐然成材。德膏命其侄相因率领相钰、相勖入清华大学附中,后升入该大学,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赴美入加利福利亚大学攻读“中等教育研究”。民国16年(1927年)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南大学教授两年,
(19021971)
何养性
  何养性(1901——1973年),字子诚,晚年自号闲闲老人,今枞阳镇何家祖庄人。养性父容心,晚清秀才。养性自幼在家随父学,刻苦读书。后毕业于安庆六邑小学,并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不久,回家随父专攻古文。 民国11年(1922年),养性在桐城姚永概家当塾师,其教学大得姚的称赞。永概为一时名师宿儒,藏书很多,养性得以系统地钻研经书古文和训诂文学,并于此间拟就了《小学纂要》的写作提纲。民国17年,他在铜陵藏修学院任教,主讲经史古文,声名大起。
(19011973)
张蛮
  张蛮(1920——1974),原名国铨,今会宫镇小方庄人。民国9年(1920年),张蛮生于北京父亲的寓所。少长,就读于北平市立第四中学,参加“一·二九”运动,芦沟桥事起,随父南归。民国29年,毕业于桐城黄甲铺第二临时中学,成绩第一,被保送中央政治学校就读。因日军侵犯,该校于民国31年移到重庆,后在该校经济系肄业。民国30年秋,日军进犯贵州独山,重庆震动,当时国民党政府组织“知识青年救-”,张蛮遂投笔从戎,被编入“赴印远征军教导第三团”。
(19201974)
施普
  施普(1884——1976),字括乾,今麒麟镇人。施普早年入桐城中学堂,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公费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师范理科。曾用日文写成《代数》一书,署名“师傅”出版。清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历任安庆第一师范学校、西安师范学校、宣城第四师范学校、芜湖第二女子中学、凤阳第五师范学校、寿县女子中学、武昌高级中学、安庆六邑中学、桐城中学、庐江中学、浮山中学等校理化教员30余年,曾任桐城中学校长。民国30年(1941年)以后,年老家
(18841976)
方文轩
  方文轩(1890——1976),字伯堂,今义津镇人。文轩桐城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数理系。民国7年(1918年),安庆六邑中学聘他为数、理、化教员。民国9年,他创办了江淮中学。民国12年,他又创办了私立东南中学,自任校长。民国15年,孙传芳的残部驻入该校,门窗校具毁劫一空,-停办。是时,文轩由友人荐到武昌北伐军总政治部,任教育股中尉股员。宁汉0,邓演达赴苏联考察,周恩来接任该部,率领人员移到九江,继而总政治部准备远征,怜文轩身
(18901976)
史匡民
  史匡民(1904——1978),名适之,化名史卒,今??山镇赵家嘴人。民国初年,他在安庆省立小学毕业,考入北京成达中学。民国13年(1924年),东渡日本,考入长崎高等商业学校,与同学储应峙、王先祥等组织中国国民党长崎支部,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斗争。后来,蒋介石下令通缉他,并取消留学公费,他才-将支部解散。 匡民回国后,即投入抗日斗争。民国21年初,匡民和卢任伯、王先祥等组织中华留日学会,并
(19041978)
余光烺
  余光烺(1897——1980),今会宫镇余街人。光烺幼年丧父,依兄嫂为生。桐城中学毕业后,先后赴日本、美国留学11年。在美国求学期间,因官费不足,白天为人做杂工,夜晚到学受课,进入研究院后,由于勤工俭学有节余,才能白天听课。 民国17年(1928年),他学成回国,先后任东北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长期担任系主任和教研室工作。 光烺性格宽厚,不与人计较长短,而临大节,却不丝毫苟且。方治和他是同乡,又系同窗学友,多次用高官厚禄劝
(18971980)
程音
  程音(1919一1980),今白湖乡人。民国27年(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民国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在历次战斗中,屡建战功,曾荣立二等战功1次,三等战功4次;在凤阳白路桥抗日战斗中失去双手和双腿。1950年,复员回乡,任白湖乡乡长。任职期间,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坐在板凳上车水,将镰刀绑在手臂上跪在田里割麦,事迹感人,成绩突出,曾数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劳动模范。1956年和1959年,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
(19191980)
李相珏
  李相珏(1901——1981),字璋如,李光炯之女,今枞阳镇人。相珏自幼洒脱,很少闺阁气,在芜湖第二女子中学肄业,曾代表全校学生到北京-,因而参加五四运动。后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拜入鲁迅门下,受到鲁迅的赏识,后来追随鲁迅转到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回到芜湖二女中任教导主任。民国18年(1929年)与余光烺结婚,迁居南京,遂在金陵大学任教。不久,她发表了《我国春秋时代的文化》的论文,社会人士予以很高的评价,晋升为副教授。她先后在金陵大学
(19011981)
朱学虚
  朱学虚(1886——1981),字荣汉,今会宫镇人。学虚出身于小商贩家庭,幼读私塾,嗣入芜湖职业学校,后毕业于铁道学校。毕业后,他任天津一火车站站长。由于他仪表堂堂,长于辞令,善于交往,因而攀附上一批官僚政客,如王揖唐、李恩浩、陆宗舆、曹汝霖和倪道烺等,并由此而发迹。 民国初年到12年(1923年),学虚历任云南省陇川县、河南省郑州、湖南长沙县县长,塞北关、芜湖关监督,津浦铁路局局长等职。由于张作霖势力伸向津浦铁路,他失去铁路局长职务,
(18861981)
胡扶摇
  胡扶摇(1918——1982),原名福尧,,今浮山镇浮山村人。他在浮山中学读书时就投身革命。民国27年(1938年),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毅然参加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处宣传干事、桐城县第二游击大队第八中队政治指导员、独立团政治处干事、新四军直属政治部保卫科长、南下先遣纵队第七支队干部队政治指导员、中共桐庐县委副书记兼独立团第二政委。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安庆市委副
(19181982)
施骥生
  施骥生(1900——1982),字乐渠,今浮山镇人。骥生幼随父读,聪颖能诗文。母清廪生张竹泉之女,对子女教育严格,所以骥生兄弟都很淳谨诚朴。骥生20岁后即出外谋生,曾任安徽通志局编纂。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他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的秘书,后任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秘书,参加长城一带抗日活动,时常到前线视察。喜峰口大捷,震动一时,骥生也参加了该战役。继后任天津市政府秘书长及南京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专员,曾到欧美等国考察实业。抗战军兴,骥生由欧
(19001982)
张宜盛
  张宜盛(1921——1983),字方文,台湾省台北市人,高山族,出生工人家庭。民国17年(1928年),他在台北公立太平第二中学读书。民国28年以后,先后任台北市《台湾新民晚报》、《新生晚报》总社及支社的记者、私立静修女中教员、七洋贸易公司店员。民国36年,台湾人民发动“二·二八”起义,宜盛担任宜兰市“二·二八”起义处理委员会委员,作出较大贡献。起义失败后,由于台湾当局残酷镇压,他于民国38年8月从台湾渡海来到广州。新中国建立后,他到长
高山族 (1921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