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历史人物介绍2
陈仕俊
  陈仕俊(1914-1960),开县灵通乡茶园村人,1914年3月出生于太平乡,兄弟5人,仕俊排行第四, 兄弟中有3人均在外地读书、做事,唯二兄与仕俊只读过小学,一贯务农。1942年仕俊与兄弟分居,迁往灵通乡茶园村耕种山地营生。仕俊不但各种农活技术熟练,而且会酿酒,被称为“酢头师”,又懂得兽医和草药知识,在农村里随处受到农民欢迎。 仕俊三兄陈仕仲是开县早期的中共地下党负责人之一,在其兄教育影响下,仕俊1934年加入共产党,担任县内交通联络
(19141960)
袁德朗
  袁德朗(1912-1949),亦名青山,开县临东乡人,生于1912年3月26日。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后因家贫,无法继续升学,其叔袁明堂(中医生)见其好学,有培养前途,就主动供读。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万师,因无初中毕业证书而被拒于校门之外,以后在袁家坪、长店坊、城厢镇小学教书,后又曾借同学的关系作过县府统计室职员。 袁生活简朴,为人正直,对人诚恳,平易近人,酷爱音乐。由于出身寒微,又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于劳苦大众之中,对中国人民身受“三
(19121949)
朱世君
  朱世君(女)(1920-1949),1920年11月出生在开县铁铁乡丁宽沟,父亲朱永孚是一个有文化的乡绅,善绘画,后移居太平乡。世君7岁入学,1942年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在校学习勤奋,考试常列前茅,又喜爱文艺,能歌善舞,为学校文娱活动骨干。1945年,朱世君从万师毕业,被委任为开县太平乡中心校校长,当时抗日战争刚胜利,内迁四川的大专院校纷纷搬回原地,学生暂回家休假。世君聘请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作教师,太平小学办得生气勃勃,轰动一时。
(19201949)
陈仲书
  陈仲书(1912-1949),开县石碗乡马家坪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长期受同院地主“陈刮皮”的欺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陈家人口多,生活较为贫困,初中毕业后,即回家务农。在劳动之余,坚持自学,文化水平更有提高,后经友人介绍,当了保国民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很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欢迎。但由于家贫无政治靠山,常被无理解聘,先后在白马泉、大石板坡、龙王庙、梨园坪等保校任过教。这时,正值抗日
(19121949)
胡作霖
  胡作霖(1917-1949),1917年出生在开县临江镇。小学毕业后,考入省万师附中。在学习期间,由于经常接触进步教师和同学, 思想日渐倾向革命。他1938年在重庆重属联中学读高中时,经欧德极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内迁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党组织直接教育下,他的思想日趋成熟,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他目击国民党的暴行,痛心疾首,特别对国民党反动派中的死硬分子,恨之入骨。1941年下半年,国民党开县县党部书记长肖洪九调
(19171949)
刘文蔚
  刘文蔚(1907-1949)开县临乐乡复阳村人,1907年2月,出生在一个 农民家庭里,其父以教书为业,靠微薄工薪补贴家用。刘自幼勤奋好学,由于家庭贫苦,无力升学,其父见刘学有成效,便节衣缩食,供其学习。文蔚读了10余年私熟后,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当过私塾老师,先后在黄家湾、临江镇、巫山乡、大海溪、陈家场等地教小学。 刘从小性格刚毅,为人正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在教书期间,由于生活在基层,对社会弊端,深有感触。并接触了不少进步人士,受
(19071949)
赵晶片
  赵晶片(1917-1949)原乐丕州,1917年2月1日出生于南门场一个手工业家庭。7岁在南门场张家湾小学念书,1932年考入省立万县师范学校附属初中,后去湖北省立一个中读高中。抗战时期,转入万县金陵中学,毕业后,执教于南门小学。1940年考入国产中央大学数学系,后随校迁往南京。在学校,赵成绩优良,热心帮助同学,还会绣花,织毛衣,做针线活,大家都叫他“赵大姐”。但在革命斗争面前,他去能挺身而出,勇往直前,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曾多
(19171949)
张兆琦
  张兆琦(1913-1949),开县竹溪铺黄林树人,生于1913年1月9日。张在地读完小学,即去万县商校读初中,后在武汉读高中。毕业返县,先后在县高、临东中心校任教。1934年,由中共开县中心县委书记郭代林介绍入党。不久,负责中共竹溪支部工作。根据中心县委“组织群众民生的游击武装,配合红四方面军攻打杨柳关”的指示,他一方面与支部成员张宏济等同志深入群众,发展党员,组织武装力量,一方面设法掌握地方武装。1935年春,他们正组织农会准备抗租、
(19131949)
周鸿钧
  周鸿钧(1923-1949)1923年4月21日出生在开县城南门外狗头桥一个木工家里。幼时,在开县福音堂小学读初小,因家人信奉基督教,他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升入开县中学后,课余常读生活书店等出版社出版的进步书籍,常与同窗好友谈论社会时弊。后考入内迁万县的金陵高中。在校常与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阅读进步书刊,与同学结社办墙报,评论时政。高中毕业后,他本想学新闻专业,以便用自己的笔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旧社会的黑暗,宣传革命真理,为民族
(19231949)
颜昌豪
  颜昌豪(1919-1949),又名春林。1919年出生在花林乡元通村一个农民家庭。颜酷爱学习,小学、初中均为成绩优异的学生。1934年,他进入开县中学时,正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继而侵入华北,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学校进步教师的影响下,颜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逐步关心国家大事了。1937年上期,颜昌豪在开县中学参加了反对学校当局禁止宣传抗日和-进步师生的-斗争,受到了锻炼,觉悟更加提高。
(19191949)
张光伟
  张光伟(1928-1949),开县临江镇川主街人,生于1928年。念小学时,在进步教师温可久等教育下,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1942年在开中读初中时,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横征暴敛及学校的奴化教育,极为不满,曾参与-对校长李仕毅-学生伙食费的斗争。张爱看小说,崇拜英雄志士,曾用写小说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打富济贫,为民除害,无敌于天下的英雄人物铁罗汉,并在同学中绘声绘色地讲述,激发其憎恶坏人坏事,学习英雄人物的思想,深受同学们欢迎。194
(19281949)
黄楠材
  黄楠材(1907-1949),1907年3月27日出于云阳县坳口场。从小过继与伯父为子,故原名继伯。黄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为老师所赏识,初中毕业时,老师期望他成为象楠木一样高大、挺拔、坚实有用的人材而改赠“楠材”之名。 他11岁入云阳中学念初中,1921年考入万县旧制中学,在万读书时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的军舰在长江上横行无忌,撞翻我国民船地霸道行为,义愤填膺,激发了反帝的爱国热情。他于1925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在进步师生影响下,课余时间
(19071949)
陈锡九
   陈锡九(1884-1947),字其 ,生于清光绪 十年(1884),世居开县九龙山文家坪,有田租百石。陈身材魁梧,一双大眼,阴林逼人。清末,毕业于四川弁目队(军官学校),与刘湘、刘存厚等同学,曾随赵尔丰部平定西藏叛乱,背部受刀伤,从马上滚到雪地里,几乎战死,以此获得清政府奖给五等龙虎章。民国成立后,陈在刘湘部下任团长,因其性倨傲,不服调遣,1926年被刘改任兵站部长。陈不服,到军部坐闹,但无结果,乃卷银数千两回开县老家闲居。当时,杨森
(18841947)
王夏
  王夏(1887-1939),1887年生于开县大海乡镇海村,原名玉泉,书名本沛。幼年聪明好学,甚得亲友赞誉。青年时应科举考试,中秀才。时值戊戌变法之后,维新思潮已在青年学子中传播,王夏接受了维新思想,立志改革救国,在舅父谭丕臣的支持下,向亲友借银一百两作盘费,去上海求学,自己更名为王夏,字君复,取“恢复华夏”之意。王夏在上海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908年初,随开县同乡唐宗尧到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时加入同盟会。 191
(18871939)
王润波
  王润波(1905-1933),名启大,开县汉丰镇西津坝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少年时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后与其兄同到成都读中学,1919年转学到巴中县中学,次年又转入绥定联中。润波天资聪敏,博闻强识,是学校的高材生,深受教师赞许。1922年中学毕业,因受当时民国主革命思潮的影响,经在上海的同乡友人介绍,1925年12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1926年1月毕业时,他以学业优异、精明强干,被留军校担任四、五、六期教官。
(19051933)
扈天柱
  扈天柱(1906-1930)号玉峰,又名楚一,住开县汉丰镇大南街,1906年,天柱幼时聪明好学,胆大过人。父澄之在县征收局作小职员,因染上吸食鸦片恶习,家产败落,天柱在开县初级中学仅读一学期就辍学了。1925年,姨父彭德夫带天柱去重庆,在彭经营的“开文石印馆”作学徒。当时,开在重庆读书的青年学生彭子如等常去彭家论及时事,得到相互启发。1926年扈参加了劳工互助社和共青团,成为赤色工会骨干,在莲花池国民党左派省党部作工会干事。1927年3
(19061930)
潘大道
  潘大道(1888-1927)字力山,开县临江镇人。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1月出生在镇郊一个务农兼营商业的家庭里。临江镇是开县的首场,商业繁盛,也是全县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潘大道幼年勤学好问,16岁(注: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考入县学,后被选拔保养到成都留东予备学校学习,学成回乡,20岁担任临江市两等小学堂校长。他在成都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愤国之衰弱,一心思念出国留学,寻觅救国良方。因未成行,终日闷闷不乐,及至忧郁成疾,饮食大减 ,形
(18881927)
邹靛澄
  邹靛澄(1892-1921)名立鹄,别号听泉,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于开县汉丰镇西街一贫居之家。少年时期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与同学刘伯承、谢南城相友善,结为弟兄,常聚集磋商学问,议论时政。三人因学业俱优被誉为“三才子”。又各以“贫”、“丐”、“贱”为浑名,伯承自名刘贫,南城自名谢丐,靛澄即自名邹贱,以示蔑视旧社会之意,因之时人又称之为“三怪”。1907年春,该校体操教员邵某参加镇压开县红灯教起义,被义军杀死,在知县为邵举办的祭奠仪
(18921921)
冯登庸
  冯登庸(1818-1914)字峰珍,是开县清末民初的名医,对中医内科造诣较高。在世96岁,世居开县新义乡天成村。 冯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少时习儒,奋志功名。25岁进京会试未第,遂罢仕途之念,旋归故里,农教并行,以为生计。冯为人正直端庄,纯朴和善,不重名利,甘居清平,高风亮节,世人敬佩。 冯目睹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之苦,因而改习医业,刻苦攻读医药黄籍,泛览百家杂见。尤对《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辩》等医著,更是昼夜
[] (18181914)
潘大谋
  潘大谋(1879-1913),原名大聪,字作谋。大谋系入同盟会后的化名。开县临江镇人(现长青乡永胜村),1879年生于农民家庭。少年时很聪明,因家境贫困,中途辍学,为九龙山名流李卓所赏识,愿免费教读。潘随师数迁,学业精进,兼长琴棋书画,名闻乡里。一次在九龙山富绅周廷扬家作客,潘取琴抚弄,拨弦成曲,曲调悠扬,四座皆惊。周爱其才,将侄女许之为妻。 清末,潘大谋与族弟大道同赴夔州参-试,中秀才,主考官对他非常器重,又赠“子敏”为字。 1905
[] (1879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