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历史人物介绍8
陈文麟
  陈文麟(1911.5.9~1975.8.10)陈文麟,男,江苏常熟人,大学文化,商学士。1950年1月经盛丕华、徐永祚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陈文麟1928年9月~1933年9月,先后在上海私立商科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会计系读书。1933年3月~9月,在中国征信所任编审员。同年10月~1954年6月,先后在上海、重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任、稽查员、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代理主任会计师,同时兼任上海、重庆立信高级会计职业补习学校教师、教务主任
(19111975)
卢星堂
  卢星堂 (1938.11—) 江苏常熟人。擅长中国画。1958年起在苏州从事国画创作。1959年进江苏省国画院深造,曾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及领导工作。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峨山云起》、《霜晨月》入选 纪念红军胜利50周年美展。作品有《峨山云起》、《晴学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寒飘雪》、《春晓》等。有作品被国家收藏。曾举办《从艺四十周年画展》。出版《 卢星堂山水画赏析》、《卢星堂画选》等。
季融五
  季融五(1878~1932年) 季融五,名通,江苏常熟人。清廪生,目睹官场腐败十分痛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乡试中,指斥时政,三考未毕,愤然离去。为实业救国,东渡日本,学习实用科学。一年后回乡,广设私塾,致力儿童教育。辛亥革命后,进伍廷芳、章士钊所办的上海民国法律专门学校学习法律经济。民国元年,被聘为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学(海宁路天保里)校董。民国2年(1913年),经乡民推举,出任江苏省议员。创办《建业潮》刊物,“以指导社会,
(18781932)
黄海瑞
  黄海瑞(1886~1966年) 黄海瑞,江苏常熟人。民国8年(1919年),进季慎昌机器厂当学徒,后创办黄发记机器厂(厂址西宝兴路429号),生产玻璃产品模具。数十年来历经日军入侵上海,厂房被毁等磨难,黄励志图强,加强经营管理,使该厂产品受到国内厂商青睐,民国35年后,还销往东南亚地区。上海解放后,黄于1952年试制成国内第一台自动压杯机,产量提高4~5倍,质量上乘,工人劳动强度减轻,被多家玻璃厂使用。1953年,承接中苏友好大厦(今上
(18861966)
刘祖荣
  刘祖荣(1915~1960年) 刘祖荣,江苏常熟人。民国22年(1933年)在上海徐汇中学读高中。民国23年9月起,先后在松江县正心小学、上海景德小学任教。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在上海难民救济团体工作。民国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至民国33年5月,先后任中共上海小教系统支部委员、中共上海教委组织委员。民国33年6月~民国34年7月,任上海难童-教务主任,同时负责联系储能中学、崇实中学中共地下支部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
(19151960)
翁斌孙
  翁斌孙(1860—1922)清末藏书家、字弢夫,又作弢甫、韬夫,号笏斋,又作简斋、笏庵,又号廉访,晚号冰楞、笏居士。翁同书的孙子。光绪三年(1877)翁斌孙17岁(1877年)即进士及第,以侍讲衔任翰林院检讨,任功臣馆、国史馆、方略馆、会典馆协修、纂修、总纂、武英殿纂修、内阁侍读、大同知府、冀宁道、宣统三年(1911)署直隶提法使。是翁家在清末的最后一位大吏。翁斌孙支持并积极参与变法,加入了强学会。1911年后因清帝退位,翁斌孙隐居天津
(18601922)
翁同爵
  翁同爵(公元1814-1877年),字玉甫,江苏常熟人,清朝著名大臣。翁心存次子,翁同龢的二哥。以父荫授官。由生员而至盐运使,历官陕西、湖北巡抚,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 (18141877)
翁同书
  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江苏常熟人,翁心存长子,翁同龢兄。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翁同书,道光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考屡列二等,擢中允。咸丰元年,应诏陈四事:请抚恤失业良民;察举洁己爱民守令;兴修江、浙、湖广水利;训练岭海水师。三年,命赴江南佐钦差大臣琦善军事。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迁少詹事。六年,自军中奏言:“安民先足兵,足兵先理财
[] (18101865)
翁心存
  翁心存(1791—1862年)晚清大臣,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父翁咸封,官至海州学正。知州唐仲冕见心存有异才,奇之,授之学。道光二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督广东学政。咸丰元年,擢工部尚书。四年,起授吏部侍郎,调户部,擢兵部尚书,迁协办大学士。八年,充上 书房总师傅,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文端,入祀贤良祠。著作有《知止斋诗集》。道光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考擢中允,督广东学
[] 晚清大臣,翁同龢之父 (17911862)
翁咸封
  翁咸封(1750—1810),字子晋,号紫书,晚号潜虚。江苏常熟人。翁心存父,翁同龢祖父。乾隆癸卯(1783)举人,嘉庆三年(1798)官海州学正。有《潜虚诗钞》。为官清翁咸封在海州为学正12年,海州多次发生水旱灾荒,翁咸封先后8次奉檄赈灾。为避免-中饱私囊,保证赈灾钱粮如数发放到灾民手中,他不顾个人安危,亲驾小舟出没风浪中,并多次深入灾区,察看民情,将“皇恩”播洒到灾民身上。有一次船翻落水,几乎丧命,顺水冲了数里,才被百姓救上岸来。重
[] (17501810)
冷世修
  冷世修(1125-1197),字良器,南宋时期常熟人,绍兴十八年(1148)和冷世光同入进士,冷世光二弟,调崇德簿,知兴化县、上元县,通判和州。
(11251197)
毛逸伟
  毛逸伟 (1940.2—)别名叶维,江苏常熟人。擅长中国画。1961年毕业 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在苏北任中学美术教师和文化馆美术干部。1971年调入江苏省出 版局,历任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美术,《江苏画刊》美术杂志室主任 、副编审。作品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二步三桥情系江南》、《叶维》等。编著有《新 芥子园画谱》、《山水画法》、《水口画法》等。
唐雪根
  唐雪根(1941.5—) 江苏常熟人。 擅长油画、中国画、水彩画 。1958年入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1965年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后赴浙江杭州工作。私立杭州喀拉美术馆馆长。中国画《为了一分钱的差额》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素描《毛主席的接见》、《行贿受贿,国法不容》入选全国宣传画展、第六届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多件水彩作品为浙江自然博物馆收藏。
翁承豪
  1951.5—)   江苏常熟人。 擅长版画、中国画。197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 曾任中学美术教师、《常熟日报》美术,现为江苏省美术馆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版画院院长。  版画作品《渔汛归来》、《难忘的小路》、《阳澄湖畔》、《故乡》、《水乡情》先后参加第五、六、七、八,九,十一届全国美展;《珍珠湾》、《雪霁黄昏》等作 品 参加第七、八、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届全国版画展、全国第二届
姚新峰
  姚新峰 (1957.8—)笔名辛风,江苏常熟人。擅长中国画。1978年任常 熟市文化馆美工;1983年进修于南京艺术学院;1987年在常熟市书画院从事专业创作;1992 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常熟市书画院院长、二级美术师。作品《浣衣曲》入选建军60周年美展;《惜别》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莲塘弈趣》入选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连年有余图》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莲鱼系列》之一、之二入选第十三次新人新作 展;《连年有余》入选全国第
殷培华
  殷培华(1943.10—)   江苏常熟人。 擅长中国画。 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毕业。 1962年入伍。先后任《山东民兵》美术,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美 术干事、创作员,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创作员,高级美术师 。 作品《三比一》获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奖,《总理和老农》获全国美展优秀奖、年画大赛 铜奖。作品有《喜看比武》、《欣慰》等。《歌别图》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  等收藏。 出
朱颖人
  朱颖人(1930.6—) 江苏常熟人。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藤揽晨风》 获中国首届花鸟画展二等奖等。曾应邀赴加拿大、美国、日本、意大利和香港等地讲学,作 品被博物馆收藏。出版有《朱颖人画集》、《潘天寿·吴之·日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和《当代中国画名家名作赏析与技法精粹》。
张以祥
  张以祥(1944年~ ) 江苏常熟人。1981年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9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攻读该校研究生)。1968年后任国家煤炭部抚顺煤矿安全仪器厂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并被聘为抚顺市政府科技顾问。1983年任煤炭部机械局安全装备领导小组副组长、技术处处长,1985年任煤炭部郑州煤矿机械厂厂长。1987年任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1年至1993年任中共郑州市委常委、郑州市
庞树柏
  庞树柏(1884~1916),字檗子,号芑庵,别署剑门病侠。常熟城区人。诗人。南社发起人,同盟会员。15岁,父死狱中,母继殁。旋进江苏师范学堂肄业,后在江宁思益、上海澄衷、木渎两等、常熟两等学堂任教。诗文秀丽,尤工填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与组织三千剑气文社,宣统元年(1909年)南社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被推为《南社丛刻》词部。辛亥革命时,任上海圣约翰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参与擘划上海光复,并策动常熟响应。后趋消极,不问政事。民
(18841916)
周磏
  周磏(生卒年不详),字仲隅,号又溪。昭文(今常熟)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历任西宁、中卫、高台、皋兰知县,洮州同知,甘州、平凉知府。高台接近嘉峪关,那里的男人外出谋生,妇女不会纺纱织布,在家无以为生,属当时的贫困地区。他上任后,决定把家乡种棉织布的生计传授给当地百姓,他购买吐鲁蕃棉籽教当地百姓播种,并制木机教妇女织布,还设局招募四川的机匠和江南的善织者传授技艺。当地妇女学成之后,县府就发给纺具和棉籽,每5家一机(织布机)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