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名人录
张岳
  张岳(1492~1552年)张岳,字维乔,号净峰,东岭镇张坑村人。曾祖父张茂任过浙江枫庐县丞,祖父张纶任江西萍乡知县,父张慎为广东英德县令,母郑氏,乃贤慧农妇。张岳生而端凝,长而好学,年十余即师先辈,勤学苦读,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尤好程(灏)朱(熹)理学。尝以大儒自期,与陈琛、林希元寓居佛寺,闭门讲易,时人称为“泉州三狂士”。正德八年(1513年),张岳20岁,应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25岁登进士,名噪泉郡,颇受推崇。时王守仁倡良知之说,新学甚盛,“公卿尽出其门”,风靡全国。张岳不服,持程朱学说,渡江与其辩论,“博约知行之旨,三日不合”。最后,王说:“明德工夫,只在亲民”
[] (14921552)
黄讷裕
  黄讷裕(851~?)黄讷裕,生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卒年不详,字信夫,号梗南,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讷裕禀性聪颖,少有大志。年近20,即精通经史,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授江州录事,“明亮不回,有古大臣风,中外翕然望之”。他居官廉明,兴利除弊,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人称一代循吏。唐朝末期,朝政腐败,黄讷裕自觉回天无术,辞官引退,隐居家乡。讷裕是五代闽王王审知的妃子黄厥的三叔父。王审知锐意开拓闽疆。黄讷裕、张澜(字清溪,惠安县人)以地方名士身份力助王审知,鼓励耕垦、繁荣商业、建立学校、发展文化。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底,王审知去世,长子王延翰继位。王氏统治集团荒淫
[] (851~?)
黄禹锡
  黄禹锡,生卒年不详,字仲元,号雪操,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父黄渊,曾祖黄毅裕。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赐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检校尚书。后汉乾祐二年(949年),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割据泉、漳两郡。由于黄禹锡德高望重,名闻于南唐,留从效以优礼招致,授兵部员外郎,任检校尚书。凡是军政机密大事,都与他商量,交他办理。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世宗先后击败契丹,进攻南唐,夺取江北、淮南14州,雄心勃勃,大有一统天下之气势。为了结好后周,留从效派遣别驾黄禹锡持奏章,从偏僻小路,历尽艰难险阻,奔赴后周京都大梁(今开封),上表称藩,进奉贡物。世宗许其所奏,下诏表彰,并厚赐珍宝。宋太祖乾
[]
黄宗旦
  黄宗旦(973~?)黄宗旦,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生,卒年不详,字叔才,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宗旦是黄观次子、黄禹锡之孙。他幼禀异质,7岁时和邻居的孩子在村前葆光池旁戏游,祖父黄禹锡命他以《早春》为题,赋诗一首。他略加思索,即口诵出:“一望晴川碧水开,葆光池上暖初回。就中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出口不凡,禹锡大奇,闻者嗟异。因此,“幼有神童称”。他本于淳化年间(990~994年)举进士,因同场的考生有抄袭他的文章而得第的,抄他文章的人被除名,宗旦也不得入选。淳化末(993~994年),他以文章晋见莱国公寇准,很受寇准的器重。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称他为“闽中文士”。咸平元年(99
[] (973~?)
陈玉辉
  陈玉辉,生卒年不详,字达卿,号荆碧,今辋川镇后坑村人。陈玉辉出身贫苦之家,“少长闾阎,略知民间疾苦”,能“留心民瘼”。他有一首《蔬粥》诗写道:“隙地多种蔬,荒年常啜粥。稚子莫嗟贫,西邻久枵腹。”玉辉少时“最喜班马庄列诸书,所为发之篇章,荒唐莽荡,几于泛驾”。受到父亲的批评指点后,才潜修义理之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初授江西吉水县令。出仕伊始,父亲就谆谆训诫他“惟清、惟慎、惟勤、惟恺悌”,并两次到江西探视,“问治状如何”。这种良好的家训使他能体恤民情,为官“娴雅经济,轸恤民瘼”。在吉水任上,江西连年水旱饥荒。他上《预申救荒议》,力陈“救荒之策,修之于未然”。他针对以往各地救赈中
[]
李恺
  李恺,生卒年不详,字克谐,号抑斋,螺城镇西北街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举进士,历授广东番禺县令、礼部稽勋司主事、兵部车驾司郎、湖广按察副使。李恺入仕期间,官场上下,苛民营私,贪墨成风。他曾愤愤斥责:“今之为吏者,小民事至,辄开私门,以求盈筐箧,斤斤求民过失,而诃及微细,或专意殿簿,屈节迎送”,疾呼“今之郡县牧令平刑释冤,务省徭役,薄收赋税”。在番禺县,处理当地苗民赋税时,他就做到“安静不涅,如额不染,苗猷欢呼,筹千金为寿,却之”。苗民为表彰他的清风高洁,修“却金亭”以纪念。李恺“操行端严,兼通谋略”。“宪楚时,苗寇横发至,调其三省不能诛讨。公抵任三月,谈笑而处,剿抚得宜,苗咸畏威
[]
孙经世
  孙经世(1783~1832年)孙经世,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生。字济侯,号惕斋,张坂镇埔塘村人。祖秉金,字逊玉,太学生,有隐德。父至正,字达庵,邑庠生,精通经术,工文章,著有《小题》、《课艺》等书。有子二,经世居长,自幼随父学经,聪颖异常,四子书、九经,过目成诵。十岁能作文。十四五岁喜读《小学》,对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爱不释手。他曾对父亲说:“读书应先学为人,四子书及九经,都是教人为人,并非只教人识字写文章。”父亲听后甚为惊异,又见其常在书房里边吃饭边看书,误将墨汁当酱油,把小菜蘸于砚池里,怕他用功过份,就将书籍收藏殆尽,仅留一部《康熙字典》。他趁此机会,对以往所学加以梳理,融汇贯通,
[] (17831832)
康朗
  康朗(1508~1574年)康朗,明正德三年(1508年)生,字用晦,号盘峰,前康铺坑柄(今螺阳镇五音村)人。父康炅,字致明,有子三,朗居长。母周氏聪慧精敏,温慈惠和,勤俭孝谨。朗自幼“有异质,端方凝重”。7岁入塾馆,读书过目不忘。8岁时挥毫书写一联:“破屋无遮头,时见风云际会;家贫虽彻骨,亦有经史良图”。文采出众,时人无不赞赏,夸为“神童”。16岁时,与兄弟结庐于崧洋山攻读,常以山景树木为题,作诗写文,在书斋悬联:“懒筑垣墙,恐天地笑人迂拘;大开门户,放山川入我胸怀”。御史张岳来崧洋,见其对联,认为他胸有抱负,定能出人头地。嘉靖十年(1531年),康朗中举;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初
[] (15081574)
道询
  道询,约生活于南宋淳熙至景定年间,俗姓王,净峰人,为洛阳白沙寺住持僧。道询从小禀性“灵异”,胸襟旷达。皈依佛门后,“朗悟内典,精勤戒行”,又能“耐烦忍垢”,洁缘普施,“漳泉人翕然信服之”。道询“尝募建晋江乌屿石桥,名凤屿盘光桥,与洛阳桥相望,修广皆加之。其余修桥梁二百余所,而惠安峰崎青龙桥、獭窟屿桥尤其著者。”晋江凤屿盘光桥,“旧有石路,潮至不可行,僧道询建石桥一百六十间,长四百余丈,广一丈六尺。是桥与洛阳桥海中相望,如二虹然”。盘光桥的建成,对后渚、浔美、万安(洛阳)等地码头或转运渡口的交通运输和市易的繁荣,都有重要的作用。獭窟屿桥,在今张坂镇浮山村,是一座海滩石桥。当时“风波日作,桥不
[]
李文会
  李文会,生卒年不详,字端友,小岞乡后内村人。年少好学,博览典籍,“思研经学多有训解”,也擅诗赋。青年时尤重修身养志,励精图奋,富有报国热情。建炎二年(1128年),文会以八行举进士,旋入仕。绍兴十二年(1142年)累官至监察御史。越年,迁殿中侍御史,又迁御史中丞。绍兴十四年(1144年)五月,官拜端明殿学士,兼署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与秦桧同列朝堂。是年秋天,文会还乡省亲。当时小岞半岛与大陆连接的一段海滩叫“七里湖”,潮水经常淹没海滩,行人无法通行。为了迎接文会回乡,沿海官员发动老百姓挖掘半座凤山的沙土,填平“七里湖”,筑起一条沙堤。李氏宗祠亦修建起来,其父因子贵而被赠为光禄大夫员外郎。文会祭
[]
黄吾野
  黄吾野(1524~1590年)黄吾野,明嘉靖三年(1524年)生,名克晦,字孔昭,号吾野,崇武所(今崇武镇)人。其先世漳州人,明初迁居崇武。父喜方技,能琴通医,好观诸子百家书。吾野少时,随父客居永春,以资识沉慧,得当地人士赏识。有李姓藏书家,许其翻阅读抄,十年中,他“昼闭户,夜焚膏,若诸生治举子业者。故于子史百家,多所淹贯”。读书之余,他努力钻研诗、画,关切社会生活动态,并注意汲取民俗精华,以丰富创作内容。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陷崇武城,吾野之兄遭难。倭退,他奉母举家迁居泉州。其间与名流结社吟诗,崭露头角。万历初,严嵩父子已逮死,张居正入阁,政治有所变革,倭患也大体平定。与吾野为知交
[] (15241590)
戴一俊
  戴一俊(1530~1607年)戴一俊,明嘉靖九年(1530年)生,字惟宅,号卓峰,崇武镇人。一俊幼有神童称,11岁中秀才,22岁中举,23岁(即1553年)联捷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32岁出知浙江温州,34岁擢广东按察司副使,38岁迁知雷州,不久辞官归里,“优游绿野四十年”,直至终老,再不出仕。戴一俊入宦海十多年,清正明察,关心民瘼,有“循绩”。他知温州之前,倭寇屡犯浙江沿海,温州首当其冲,倭患尤烈。嘉靖四十年(1561年),温州连续发生大旱大涝,民多流徙,田园荒芜,渔业凋蔽。到任后他立即采取“宽仁”措施,“抚绥安集,祈年召丰”,使生产逐渐恢复。当时有些不法奸民偷载米粟出海0
[] (15301607)
王忠孝
  王忠孝(1593~1667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长儒,号愧两,南埔乡沙格村人。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中央财政部门管籍帐和田赋之事。南明弘光帝时授绍兴知府,辞不受。隆武帝时擢光禄寺少卿。郑成功起兵后,即投奔郑氏,对军政大事多所赞划,备受推重,在抗清复台中,出力甚多。明末崇祯帝即位后,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极端腐败,官吏00成风。王忠孝能廉洁奉公,出污泥而不染,人皆称颂。他在河北蓟州督运大通桥粮饷期间,以刚棱耿介,无私无畏著称。宦官邓希诏是朝廷派往蓟州节制漕运的内监。邓图谋不轨,想要私下招兵买马,王忠孝则严词以对:“升斗皆官物,安得耗羡加收防损之粮?
[] (15931667)
王约
  王约(1531~1605年),嘉靖十年(1531年)生,字伯一,号仰石,螺阳乡东张村(后因国防建设,此村已散迁不存)人。祖父奇橙,明正德丁卯科举人。父以佐,伯父以宁、以匡和叔父以翼等皆绩学笃行,他自幼就受到家学的薰陶。万历五年(1577年),王约举进士。初任行人,在宰相府行走办事。任职期间,“节使册封”,到过粤、韩等地,沿途官吏,刮目相待。但王约一本廉正家风,“却沿途程馈”,回到京城时,“行囊如洗”,一尘不染。不久,升任户部主事,具体担负“辇饷督兑”,监运粮饷到昌平,督察江右财务。他不但“例金无染”,而且“悉心清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严防--,认真清查各种“私弊”,依法处理,毫不徇情。户部尚
[] (15311605)
骆日升
  骆日升(1573~1623年)骆日升,明万历元年(1573年)生,字启新,号台晋,张坂镇埕边村人。父骆廷伟,曾任福建邵武府府学教授、广西提刑按察使、提督学政佥事等职。母亲郭氏是县内白奇回族名流郭廉夫的次女。骆日升自幼聪敏颖悟,在父亲的教育熏陶下,勤敏好学,且务求理解,“不为训诂墨守之学”。为秀才时,就有“忧天下之心”,“有志于古名臣”。写文章能“直抒胸臆”,“起逸跌宕,不依傍门户”,自成一家言。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举人。万历二十三年中进士,传胪南宫。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他无所畏惧,敢冒落第和杀身之危,直揭当朝弊政。试卷中有“武衰国耗”之语。主考官看了都“相顾错愕”,一方面为他担心,另一方
[] (15731623)
陈金城
  陈金城(1802~1852年)陈金城,清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二十三日生。字念庭,号殿臣,洛阳镇岭头村人。父陈纯仁在外为塾师。金城幼年颖悟,随父就学,所阅之书,过目成诵。13岁参加县试,考中秀才。后入泉州清源书院读书,与陈庆镛、苏廷玉、黄宗汉、杜蕉林等人同窗。16岁,师从同邑经学家孙经世攻读经学,孙赞赏其才华,许配以女。道光二年(1822年),金城参加乡试,中第十三名举人。道光七年(1827年),在惠安知县仝卜年倡议下,金城与孙珩、孙其青等8人为董事,孙经世等16人为襄事,出面募集两万金,于县城东门外建造文峰书院兼考棚,余资存商生息,以供司职膏火。道光十一年(1831年)冬,金城与恩师、岳
(18021852)
郑聘廷
  郑聘廷(1872~1944年)郑聘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字席珍,别号石珍,山腰乡下敦村人。父亲郑金山,母亲陈氏,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三。14岁始入驿坂礼拜堂附设的学校就学;16岁转学惠安县教会小学;18岁到厦门鼓浪屿神学校,20岁毕业。旋即在泰山和汀州基督教堂会任传道和牧师。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郑聘廷南渡马来亚的槟榔屿;翌年转至新加坡,受聘为中华基督教会首任华人牧师。1902年,聘廷在吉宁街38号创办星洲书报社,其本意是要“开通民智,宣传主道”,但参加这个书报社的社员有好几位是同盟会会员,如陈楚楠(厦门人,新加坡同盟会第一任会长)、张永福等人。他们把书报社作为宣传革命的场所,
(18721944)
黄克晦
  黄克晦(1524~1590年),字孔昭,号吾野,惠安崇武人,明嘉靖三年(1524年)生。父元曦,好读书,善鼓琴,精医道,是个胸有大志而又不拘细节的名士。由于家庭的熏陶加上资质聪慧,小时读书“即出惊人语”,并且酷爱绘画。他十多岁时跟父亲到永春,受到一位姓李藏书家的赏识,让他到家中博览群书。十年间他潜心书籍,获得丰赡的学识。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倭寇攻占崇武城,他全家搬到泉州城中避难。当地官员和学士名流歆羡他的才华,争相结识,要和他词章唱酬,但他无意于追逐功名利禄,决心仿效司马迁遍游名山大川,以丰富生活,扩展视野,于隆庆间离家出游,由两粤入楚、吴,抵金陵,又历齐、鲁、燕、赵,登泰、恒、嵩、衡诸岳以及匡
[] (15241590)
陈伯达
  陈伯达(1904~1989年)陈伯达,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出生于一个贫寒农家,原名声训,又名健相,字尚友,洛阳镇梅岭村人。父陈其潜,塾师;母曾玛官,善针黹。兄妹三人,伯达居中。伯达年幼时随父入塾馆读书,8岁时父殁,后转学至梅山小学。15岁考进集美学校师范部。17岁毕业后回家乡当小学教师。18岁到厦门教书,兼任5所小学的功课,又入同文书院学习英语。19岁开始写些新诗文,经常给《厦声报》投稿,初露他的激进思想和文学才华。20岁时与人合办《厦门通俗教育》(半月刊)。在这期间,他结识中共党员张觉觉,经张推荐,当上《厦声报》驻沪记者。在上海时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的-,逐步
(19041989)
全部惠安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