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名人录
胡瑛
  胡瑛(1889-1961)字蕴山,云南云县人,生于1889年9月7日。云南讲武堂第1期特别班毕业。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云南响应辛亥革命,1913年任黔军新编陆军第1团2营营长,不久改任模范营营长,1916年1月任护国军黔军东路支队前卫司令,参加护国战争,战后任黔军第3混成旅少将旅长,1917年任靖国湘军第1路司令,1920年2月任重庆卫戍司令,8月任黔军总指挥,1921年7月任援桂黔军总司令兼第5路司令,1922年辞职回滇寓居,1924年任云南讲武堂将校队总队附,不久任靖国联军佽飞军第4军军长兼云南宪兵司令,1927年3月任云南省务委员会候补委员,6月任云南盐运使,旋任国民革命军
(18891961)
龚彝
  龚彝,字和梅,祖籍山东,其先祖于明洪武初,徒滇后世居顺宁城北鼓山桥头。明天启四年(1624年),考中举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崇祯年间,官任南京兵部员外郎,后升兵部郎中。清军入关后,长江以南先后建立的几个南明政权相继灭亡。1646年,广西巡抚瞿式耕和龚彝等人联合一些明朝旧臣拥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王朝。永历三年,永历帝封龚彝兵部侍郎。不久又升任户部尚书。永历九年,龚彝随永历帝退守云南。为了长期抗清,龚彝亲自到永昌、顺宁、景东等地征兵募粮。永历十二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退往滇西。龚彝得知后日夜兼程赶到腾冲,永历帝已逃往缅甸。龚彝只好返回顺宁老家。第二年,当他得知永历帝的情况后又四处活动,动员各土司起
[]
蔡发春
  蔡发春(?—1861年) 回民,字向华,云州(今云县)人,扬威大都督,总督全部军事,大理政权早期最卓越的高级将领。他形貌魁伟,臂力过人,精通韬略,长于技击,常舞关王刀72个回合而面色不变,人们都称呼他“七二”。 1857—1861年,统领起义军征战南北,先后攻克了蒙化、南涧、云州、缅宁、永昌、腾越等二十多个郡县,粉碎了清军对大理政权的围剿。其中,1860年,全歼清廷名将提督褚克昌的西犯大兵,是起义军最出色的一次战役。纵横迤西无敌不摧,无坚不克。1861年八月,蔡发春以马兴堂统兵2 万人攻取腾越,总兵明庆,同知周力墉率军民迎降。唯团练头子刘光焕等抗拒不降,率团练占据古勇,蔡发春统兵攻之。在窥察敌
[] (?~1861)
赵又新
  赵又新(1881~1920),原名复祥,字凤阶,凤庆县鲁史镇鲁史村人。幼年就专读于凤山书院,15岁补博士弟子员。自幼聪敏好学,在《-穆奉诏班师赋》的补廪应试中,以“一木难支,宋室之偏安已定;百年遗恨,英雄之结局如斯”的名句,表现其鲜明爱憎和敏捷才思。戊戌变法失败,国家内忧外患,赵每与朋辈谈及国事便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不能如班超立功异域,亦当学马援战死疆场。”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次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同盟会。后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回国返滇授讲武堂教官,未就职并与叶荃、黄毓成入川任督练公所提调。宣统元年(1909)回云南授七十五标教练官,与统带罗鸿达驻防建水
(18811920)
叶荃
  叶荃(1879(己卯年)~1939(己卯年))字相石,亦作香石。云南云州(今云南云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入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任川军六十六标标统、川军教练处帮办、安徽讲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任黔军师长。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第三军第六梯团长。护法军政府成立,任驻粤滇军总司令,后改任靖国军第八军军长。曾率兵援鄂,名赫一时。1918年9月,南方九省靖国军统帅唐继尧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专题讨论援鄂、援陕事宜。叶率先请缨,愿率所部第八军援陕。会议同意叶的请求,并决定川、鄂等省亦组织援军随后赴陕。重庆会后,叶即率3000余兵士出发,原拟路经陕西进军兰州,先解除陕西后顾之忧。但
(18791939)
罗映珍
  罗映珍,女,1978年,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2005年10月1日,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公安局民警罗金勇在国庆休假期间,携妻子罗映珍到小勐统镇湾甸村委会大龙塘村看望岳父、岳母。途中,与罗金勇同坐一车的三名男子一言不发,并不时打量着罗金勇。当车行至大垭口村旧街坝一修理店时,三名贩毒嫌疑人相互使了一下眼色,拎着手提袋相继下车
她用爱唤醒了沉睡三年的丈夫
张从顺
  张从顺,1949年1月出生在云南省镇康县勐捧镇岩子头村一个普通家庭。1965年完小毕业,1969年应征入伍。1971年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班长、班长。转业后任中共勐捧镇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军弄乡公安派出所副所长、所长等职。1992年被授予二级警督警衔,1993年被中共镇康县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四次荣获镇康县-嘉奖。张从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刻苦学习,勤于钻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通一行,于1993年学完了干部函授中专学科全部课程,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毕业证书。他一贯坚持原则,执法严格,对工作高度负责,任劳任怨,无论晴天雨天,或是白
(19491994)
杨国翰
  杨国翰(1787-1833年)字凤藻,号丹山。原籍是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五日出生于云南云州勐麻(今云县大寨镇梨园村)一个中等商人家庭里。杨国翰是清朝嘉庆年间云南“五华五才子”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道光年间宦迹浙江奉化、诸暨、海盐、仁和(今杭州)、海昌(今海宁)、玉环分府各地。著有《漉血战》、《留书缅》、《观贡象》、《神舟渡》、《鸡血膏谣》、《寄池龠庭》、《闻弟棟藻失子寄此慰之》、《题戴云帆岵屺瞻思图》、《吊建水马氏两世忠烈》、《访壁立堂遗址》等诗歌和散文《题〈寄庵文钞〉序》等,并著有诗集《步华吟诗草》(已佚)。与戴絅孙、池生春、李于阳和戴淳被世人称为“
[] 五华五才子 (17871833)
王世洲
  王世洲,1953年出生在云南省镇康县忙丙乡马鞍山村公所一个普通农民家中。他自幼勤奋学习,刻苦用功,从小学开始一直都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1978年中专毕业后,先后在甘塘完小、县教委、县法院、县-等单位工作。生前历任法院办公室副主任、-缉毒队副队长等职,1992年6月被授予二级警司。王世洲参加工作后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本行业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热爱本职工作,处处体现对工作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小学任教期间,他为人师表,结合贫困山区特点,因人施教,积极帮助家长、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次,他发现一名学生突然失学,就马上登门了解情况,得知该生因家长生病,生活极为困难,
(19531994)
胡玉堂
  胡玉堂(1900—1967)佤名昆散。云南沧源人。班老王,抗英爱国首领。胡玉堂年少时曾游历到缅甸的腊戌,滚异和瓦城一带。从而很早就意识到英国人蚕食中国疆土的险恶企图。回到佤山后,他就建议并帮助老父昆翁组建了一支30人的常备自卫武装,随时准备还击入侵的英国人。后来,他的哥哥昆鄂不幸早逝。胡玉堂继任班老王。1934年初,两百多名英军士兵武装强占了“葫芦王地”的银厂要地炉房。消息传开,整个阿佤山区愤怒了。佤族人民发誓:不把英国人赶走决不罢休。1934年2月8日,英军向班老地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胡玉堂、保卫国、胡忠汉三人指挥民族武装奋起还击。不久,英军用烯烧弹把班老寨炸成了一片火海。经过佤族各部落军事
抗英爱国首领 (19001967)
西袜里
  西袜里,女,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耿马人,傣族,木邦宣慰司女。从小习艺练武,崇祯五年(1632)夫亡,庶子罕闷摆尚幼。清顺治十二年(1655),缅甸洞吾王朝派兵进犯耿马,西袜里女扮男装率土司府亲兵和土练迎敌,首战告捷。以后的战斗中,一阵大风吹起战袍,露出脚环(妇女装饰),敌见反之士气大振,四面夹攻,西袜里兵败阵亡。后人为纪念她的民族气节,于勐永立祠堂供奉。
[]
刘御
  刘御 (1912~1988)原名杨春瑜,笔名火星、史巴克。云南临沧人。中共党员。1936年肄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曾参加北平左联及-,抗战后奔赴延安,后历任陕甘宁文协理事,边区教育厅、西北教育部编审室副主任,战歌社社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组组长、室主任,昆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云南教育学院院长,云南省文联秘书长,中国作协昆明分会副主席、常务理事。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歌集《小青蛙》、《绿鹦鹉》、《儿童歌谣》、《红山茶》、《鸟兽草木儿歌一百首》、《要吃果果把树栽》,诗集《延安短歌》、《幸存集》,文集《刘御教育文集》,少年歌曲《雷锋叔叔好》,诗歌《打得好》、《祝捷小唱
(19121988)
俸光顺
  俸光顺(1926—1989),云南云县大寨忙蚌村人,傣族。1946年考入西南联大(今云南师范大学)就读,参加了爱国-。1949年俸光顺加入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1946年考入西南联大(今云南师范大学)就读,参加了爱国-。1949年俸光顺加入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为保存革命力量,7月中旬,俸光顺等20多名学生受地下党的派遣回到云县开展武装斗争。回云县后,俸光顺和部分“民青”盟员打入南区中小学,以教学为掩护开展革命斗争,俸光顺任南区分校教导员 。重要事件1950年初,大寨解放,俸光顺任大寨区政治指导员。当时土匪-频多,为平息-,俸光顺等深入发动群众,配合解放军驻云部队,给土匪
(19261989)
赵岩色
  赵岩色(1962—)佤族名艾色·赛梭。云南沧源人。民族语言学者。1962年1月26日,赵岩色出生在阿佤山区的一个佤族寨子。1971—1978年。他在沧源勐省农场走出了求学的第一步。1978—1981年,他考进临沧中等师范学校学习。中师毕业后,赵岩色在阿佤山区的一个小学勤勤恳恳地当了两年多的教书匠。1983年,他走进云南民族学院的校门继续求学。两年后,他0地完成了学业并被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民族语言的教学和研究。赵岩色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不断学习,提高自己。1987年,他被学院派到北大中文系深造。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赵岩色的专业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跃。回校后,他一连给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开出了一系列课
民族语言学者
罗筱池
  罗筱池,名为藩,彝族,凤庆县凤山镇人。其父罗琨池为清代云南八大书法家之一。罗筱池幼习经史,20岁中秀才,工于诗词。1905年毕业于省农校,曾任蒙自中学校长,省政府秘书长。担任《义声报》、《天南新报》主笔3 年。辛亥革命时,任南军统领赵又新的都统秘书。护国讨袁时随赵又新入川,与军中的朱德、李吉阶(李谦)等人义结金兰,共同创办怡国社、新华诗社、振华诗社。同时兼督办四川高县、珙县、长宁县县长等职。1920年,泸州杨森兵变后,杨森组成川二十军并任军长,聘任罗筱池为二十军少将秘书长。1927年,杨森追随蒋介石-,蒋介石密令杨森就地逮捕朱德。因公文传递之惯例,罗先看到密电后,急与城防司令李谦(顺宁人)密商
罗稷南
  罗稷南 (1898~1971)原名陈小航。云南顺宁人。民进成员。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01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三军28师师部秘书,19路军总指挥部秘书,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闽西善后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读书生活出版社经理,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书记。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有《萨木金的一生》、《没落》、《暴风雨》、《双城记》、《马克思传》、《有产者》等长短篇小说、戏剧、论文、传记20余种,约600万字。
(18981971)
赵炎色
  赵炎色(1962—)佤族名艾色·赛梭。云南沧源人。民族语言学者。1962年1月26日,赵炎色出生在阿佤山区的一个佤族寨子。1971—1978年。他在沧源勐省农场走出了求学的第一步。1978—1981年,他考进临沧中等师范学校学习。中师毕业后,-色在阿佤山区的一个小学勤勤恳恳地当了两年多的教书匠。1983年,他走进云南民族学院的校门继续求学。两年后,他0地完成了学业并被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民族语言的教学和研究。-色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不断学习,提高自己。1987年,他被学院派到北大中文系深造。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赵炎色的专业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跃。回校后,他一连给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开出了一系列课程。
赵和
  赵和(1950—)云南沧源人。现任云南省民委副主任。1968年,他从临沧师范学校回乡执教,历时四年有余。1972—1974年10月,赵和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这以后,他曾历任沧源县县长、临沧行署副专员和云南省民委副主任等职务。赵和在沧源任职期间,致力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他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来开发沧源丰富的资源。沧源县先后兴建了日处理甘蔗量500吨、750吨的勐甘、勐省两个精制白糖厂。到1999年,这两个糖厂的日处理规模已经提升到1500吨。1988年11月6日,一场空前酷烈的大地震席卷澜沧、秋马和沧源一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并没有拖住赵和大兴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的劲头。当年,沧源建成了
丘廷和
  丘廷和,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凤翔镇人,民国时期缅宁县第一届参议员,首开编修《缅宁县志稿》先河任主编。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秀。成年因患重病双耳变聋,执意将原姓“邱”改为丘,曾被聘为县立师范学堂国文教员,赴省任《天南新报》。回乡后创办县立图书馆任馆长,后改为民众教育馆任馆长、风俗改良委员会主任委员。丘一生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整理,于1930年为《新纂云南通志》整理上报缅宁材料。他建议政府设文献编纂委员会获准,任主任委员,后改为县志局并任局长。后因地方官绅争权夺利、吞食公款、修志经费无着,愤然辞职回家专修《缅宁县志》,历经17年修成《缅宁县志稿》,被视为临沧县历史上第一部较全面的方志史料。解放后,年事已
全部临沧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