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名人录
黄峨
  黄峨(1498-1569)明女文学家,字秀眉,明朝工部尚书黄珂之女,四川遂宁人(今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少年时其诗名已为时人所知。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与新都状元、翰林院修撰杨慎(升庵)结为伉丽。婚后居新都桂湖之滨的榴阁。次年,随杨慎回京。世宗嘉靖三年(1524),杨氏父子在“议大礼”的政争中,忤触嘉靖,杨慎两受“廷杖”,后被谪戊云南永昌卫。她回到新都居处。其间以诗词寄情,她的《黄莺儿》词四阕最为感人。五年,杨慎回家探父病,获允同赴云南戊所。八年,杨慎夫妇由戊所奔父丧,后升庵返戊所,她独居榴阁。此期间写有深情感人的《寄处》诗:“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
[] 蜀中四大才女 (14981559)
陈子昂
  陈子昂 (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生平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 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 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 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 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屡次-谏诤。武则 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反对,主 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 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 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 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
[] 唐朝诗人,仙宗十友 (659700)
杨名
  杨名(1505~?),字实卿,号芳洲。四川遂宁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罗洪先榜进士第三人。杨名为童子时,督学王廷相见他出语不凡,遂补弟子员。嘉靖七年(1528),杨名参加四川省乡试,夺得第一名,解元。第二年,顺利通过会试、殿试又高中探花,授翰林编修。不久,得知母亲去世,杨名立刻辞官回家守丧。期满还朝后,为展书官。嘉靖十一年(1532)十月,京城出现彗星,杨名应诏-,直言:“帝喜怒失中,用舍不当”。语气肯切率直,世宗心中怀恨,但却下旨嘉许其忠心,令他不必隐晦,说出肺腑之言。杨名受此鼓舞,再次上言道:“吏部为诸曹之首,尚书为百官之表,而汪?是典型的小人。武定侯郭勋艰险狡诈,太常卿陈道瀛
[] (1505~?)
张问陶
  张问陶,字仲冶,遂宁人。以遂宁城西有船山,故号“船山”,亦称“老船”;又因貌似猿,乃自称“蜀山老猿”;晚年辞莱州知府,留虎丘养病,自号“药庵退守”。问陶出生于世代书香名宦之家。高祖鹏翮,清康熙、雍正两代名臣,曾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祖懋诚,曾官通政使。祖勤望,曾任山东知府。父顾鉴,曾为云南开化知府。均有政声,亦有著述行世。弟兄姊妹皆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问陶出生于山东馆陶县其父顾鉴宦所。后随父迁均州、荆州、黄州、汉阳。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开化知府,问陶随母及全家留汉阳。不久其父因荆门“失出”案发受牵连去职,家产赔累殆尽,住房也为豪吏所夺,
[] 性灵派三大家 (17641814)
吕潜
  吕潜,字孔昭,号半隐、耘叟,晚年号石山农。遂宁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大学士吕大器之子。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时年22岁,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其父奔南京,吕潜奉母流寓避难。后其父病殁贵州都匀,母于江苏病故,两地相隔数千里,又兵荒马乱,潜往返两地,历尽苦辛,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始将父母灵柩运回安葬。潜离蜀时女儿才出生五月,至回遂时已46岁,潜见到女儿时有“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的诗句。他在外四十余年,目睹了明末清初大-和人民的疾苦,选择了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走上了隐逸之路,成为一代与陶渊明一样的隐逸诗人。潜
[] 清初蜀中三杰 (16211706)
克幽
  克幽禅师,俗姓李,“克幽”是唐代宗给他的赐号。生于唐代开元十五年(727),祖籍陇右(今甘肃省临洮),父辈因做官到了四川,居住遂州长江县(今蓬溪县长江坝)。他幼年苦读经史,立志进入仕途。不意体弱多病,常被恶疾缠身,为了解脱痛苦,决意出家修行。病情稍好,即到成都净居寺,拜谒无相大师金和尚,请求皈依佛门。金和尚为禅宗八代高僧,世称“东海大师”,察其意诚,求佛意志坚定,言语相投,乐意收为门徒,取名“无住”,随即为他剃度,受了“具足戒”,并口授释家修行心要促其禅悟。时年25岁。无相为了让他虔心深造,派他到彭县白鹿山结庐居住,使其清心寡欲,凝神静悟。他潜心礼佛,养性修真,十年面壁,禅定大进,终成一代高僧
[] (727787)
王灼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可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岁。灼出生贫寒,青年时代曾到成都求学,后往京师应试,虽学识渊博却举场失意,终未入仕,只得流落江湖,寄人幕下,作舞文弄墨的吏师。晚年闲居成都和遂宁潜心著述,成为宋代有名的学者。据有关史料记载,其著作现存《颐堂先生文集》和《碧鸡漫志》各五卷,《颐堂词》和《糖霜谱》各一卷,另有佚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被后人誉为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王灼的著述涉及诸多领域,在我国文学、音乐、戏曲和科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碧鸡漫志》论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演变,考证
[] 宋朝词人
席书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县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明天顺五年(1461)生。明弘治元年(1488)中举,三年(1490)中进士。弘治五年(1492),任山东郯县知县。郯县地广人稀,旱涝不断,民多困苦。席书到任后,安抚百姓,开发农田,大兴水利,兴教化,办学校,育人才,数年后成效显著。郯地人民以“前有席(书),后有唐”谚语赞扬席书,并为其立祠树碑纪念。弘治十六年(1503),云南发生严重地震,朝廷命侍郎樊莹视察,莹视察后上表请罢免云南监司以下-三百余人。席书此时已移户部,进员外郎,他对樊莹所奏特持异议,-申说弊政当除,责在朝廷,不在云南地方官吏。灾异的警报从云南传来,想以远
[] (14611527)
冯楫
  冯楫。字济川,四川蓬溪县人。由太学登进士第。最初参学于佛眼远禅师,有所省悟。接著又参大慧杲禅师,入山中结夏安居,于是深深有所悟入。后来兼修净土法门,作《弥陀忏仪》。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西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到云南的泸南帅兵,并在当地领导僧俗二众作系念法会,以西方净土为归。当时因为经过高宗建炎年间(西元一一二七~一一三○年)的兵乱之后,许多寺院和藏经大多残败焚毁。冯楫因此捐出他为官的薪水,造大藏经四十八部,小藏四大部经(禅林中以《华严经》、《宝积经》、《般若经》、《涅槃经》等四部八四一卷为四大部经,相对于大藏经而称为小藏。),也是四十八部。分别收藏在各个寺院。曾经著作《发愿文》云:‘我布施经
[]
邹和尚
  邹和尚,唐代僧人,生卒年不详。喜游历,足迹遍及全国。爱科学,尤重制糖技术。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到遂宁城北三十里的伞山(后名通泉山、伞峰山),见那里山清水秀,遍地蔗田,乃在山上结茅而居。当时,遂宁盛产甘蔗,但制糖技术落后,只能靠曝晒取石蜜(质量很差的沙糖)。邹和尚在总结外地制糖经验的基础上,悉心研究,经过多次实验,首创了窨制糖霜(冰糖)的技术,创造了一整套甑蒸、釜熬、煎蒸、灌瓮相接和取霜方法,生产出色、香、味俱佳的糖霜。邹和尚窨制糖霜的技术流传开来后,使遂宁成为全国最早生产糖霜的地方,制糖技术也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所产糖霜,光洁晶莹,鲜美沁心,列为朝廷贡品。由于形似冰块,人们通
[]
张鹏翮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遂宁黑白沟人。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十七日。三岁随父读书,授《大学》即能成诵。九岁受业于西充白太庚老师,诗文初露才华。十三岁,受教于遂宁赤崖精舍彭觉山老师。彭为当时名儒,博通经史,长于诗文,对鹏翮影响很大。鹏翮少年有志,鸡鸣即起,孜孜不倦,读书论学,潜道修身,以圣贤自期。康熙八年(1669),鹏翮中举,九年(1670)成进士,时年二十二岁。任翰林院庶吉士,为同僚中年最小者,勤奋好学,谦恭有礼,深受同馆人尊敬。十二年(1673)任刑部福建司主事,不久转山西司员外郎。审理案件,辩冤案疑狱,不避权贵,秉公持正,人甚敬畏。翌年,任礼部祭司郎中,因政绩受到康熙破格召见,
[] 水利专家、天下第一清官 (16491725)
王子度
  王子度,名崇仪,民国10年(1921)出生于遂宁县河沙乡。早年丧母,父克明为河沙乡袍哥舵把子,王姓族长。兄子先系川军刘文辉部团长。子度小学结业后,常住成都其兄子先军中。当时,中共地下党员王叙五在子先部作文书,学识过人,被子先延为子度之师。叙五以马列主义潜育子度,子度亦诚心受教,在其影响下,后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为参加抗日战争,子度参加了国民党军队的装甲兵团。该部虽开赴江西但无抗日行动,子度大失所望而离开。翌年,考入成都蜀华中学读高中,冬,叙五调任中共川康特委秘书长。子度要求参加革命活动,叙五便常叫他做些掩护人员和保管文件的工作,均未出事故。党组织对子度经过严格考查,发展他入党。蜀华中学疏散
(19211960)
张九宗
  张九宗,生卒年不详,遂宁人。自幼聪颖好学,文思过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刺史乔琳建立学宫,九宗入学读书,成绩优异,深得乔琳赏识。贞元十一年(795)九宗中进士。出任戎州(今四川宜宾)刺史,注意民风,着重教化,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后历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等地)、华州(今陕西华县)、普州(今四川安岳)、遂州(今四川遂宁)、邛州(今四川邛崃)等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后持节封侯,归典乡郡。在任遂州刺史时,见遂宁学宫废圯,于是致力恢复,亲自主讲,大力提倡教育,为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遂宁文风日盛,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通志》赞他:“遂宁文学,自九宗倡焉。”后世的遂宁县学,即九宗书院遗址
[]
杨最
  杨最 [生卒]1472-1540 [籍贯]射洪人 [朝代] 明朝 [主要著作] [小传] 杨澄子。幼承父教,聪慧好学。拜程太史为师,后援例补入太学,益勤奋,寒暑无稍怠。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未几,父母相继辞世,守孝六年。服除,授工部营膳主事,赴杭州理税务,有治绩。后改派山西催欠税,悯民贫, 不俟奏报辄返,尚书李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牛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和其征,帝从之,民称“杨青天”。嘉靖初,迁都水郎中,治理江淮水患,勤谨廉直。逆忤权要,出为宁波知府,上任止携一老仆,旦暮举炊,蔬菽而已。居官勤于听断,案无留牍。恤孤弱,抑强豪。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去
[] (14721540)
李泛山
  原后勤学院教育长。李泛山同志是四川省蓬溪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中共四川南部县特委秘书,县委宣传部长,阆中、南部联合县委宣传部长,川陕省苏区文化委员会主任,第四方面军经理部军需科科长、供给部军需军械修理制造处处长等职,参加了建立当地党的组织、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团合作社主任、供给处长,旅供给部副部长、政治委员等职,出色地保障了部队的供给,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积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察辽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热辽军区供给部部长、司令部副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兵站部部长,冀热察军区司令部参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101992)
伍先华
  伍先华(1927~1952),遂宁县三联乡人。民国16年(1927)生。家贫困,父玉恩,抬滑竿养活五个孩子。先华念两年私塾后务农,15岁时被拉壮丁入伍。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先华在国民党军队里受尽折磨,幸于1949年12月获得新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响应“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朝鲜。1951年4月至6月第五次战役中,先华冒着敌人疯狂的扫射和轰炸,把受伤的班长背下阵地,又急返战场与两个战友狠击敌人,打退了三次反冲击,荣立三等功。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次战役后,先华所在部队向北转移。他调到连部照料重病的连长。夜行军,他搀扶连
(19271952)
杨甲仁
  杨甲仁 [籍贯]射洪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 [小传] 幼颖悟,每听师授经,辄晓大义。喜静室端坐读书,默然不与群儿伍。年十五,入邑庠,学通六经之旨。曾徒步数千里,从楚南硕儒刘丽虚学。归来讲学金华山中,从游者众。康熙三十四年(1695)以明经赴京考取中书,于吏部讲解《太极图》,精辟透彻,闻者叹服。后遇陕西名儒李□于周至县,谈学讲经十余日,李赞其“字字入髓,针针见血,滴滴归源”。归里后潜心攻《易》十余年。每长官到郡,闻其名,必请讲《易》。如学使周澹园、罗碧峰、中丞噶尔图,皆辩难敬服。年八十卒于家。著有《易学验来录》、《下学
[]
陈讲
  陈讲,字子学,号中川,遂宁县罗家场(今四川遂宁船山区永兴镇)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监察御史,巡按陕西,升山西提学使,历河南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著《中川文集》《茶马志》。《茶马志》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茶政研究之重要资料。《明史》有传。生平概述陈讲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解元,十五年(152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监察御史,陕西巡抚,山西提道,河南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在山西任时,尊敬重视人才,兴办学校,使山西文风大振。嘉靖十八年(1539),蒙古俺答族进犯,直达山西大同、太原、晋阳等地,讲奏请加强防御,并提出具体方略。嘉靖同意他所奏
[]
周均时
  周均时,原名烈宗,字君适,1892年11月8日出生在四川省遂宁县南郊文家井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周汇山,早年入城经商,曾任聚兴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周均时年幼时,跟随父亲寄居重庆和上海。十二三岁时,在重庆进正蒙公塾,受到同盟会员杨沧白等教师反帝爱国教育的启迪。1906年,在上海中国公学英语科学习。后就读于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1911年8月改为商船学校)。他目睹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奴役下所过的悲惨生活,立志要振兴实业,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1912年商船学校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海军宿将萨镇冰任校长。周均时在该校学习成绩名列魁首,毕业实习时,他出色地驾驶“保民轮”前往青岛港,开创我国
(18921949)
全部遂宁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