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名人录
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国贵族。姓田名文,是齐宗室大臣靖郭君田婴之子,袭父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轻财下士著称,门下食客至数千人。他先任齐相,发展合纵抗秦势力,后又任魏相,转而联赵、燕等国,附秦攻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权变之臣。战国“七雄”并立,兼并战争非常激烈,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迫切需要网罗人才,培植亲信,扩大自己的势力,所以当时“养士”之风盛行。孟尝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史记·孟尝君列传》),号称有食客3000,以致“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同上)。为了供养这些食客,他除了在薛地征收万户的租税外,还大
[春秋战国] 战国四公子
王晏
  王晏(890—966年),徐州滕(今山东滕州人)人。五代时大将。先后事过四朝帝王,官至太子太师,封韩国公。王晏出身农家,健壮勇悍,少年时,常率乡邻伙伴打劫殷富人家,在方圆百十里很有名气。后梁末年,徐州地方混乱,打家劫舍的强盗和小股的农民起义队伍很多,许多乡邑都被搅掠,惟独王晏乡里因他的威名而得免。后唐同光年间,王晏被招募入禁军,一干就近20年。这期间,他慢慢地升任奉国都头。到了后晋开运末年(约945年—946年),王晏与本军都校赵晖、忠卫都校侯章等驻守陕州。这时,契丹正凶猛攻打后晋,大军抵汴(今河南开封),同时,派大将刘愿攻破陕州,烧杀抢掠,滥行暴虐。王晏就与赵晖等商量说:“如今契丹南侵,天下
鲁班
  春秋鲁国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创制攻城云梯和磨粉之硙等器具。据传又发明锯子等木作工具。 旧时建筑工匠尊为祖师。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大约在公元前45
宋东甫
  宋东甫,山东峄县旺庄村(今属台儿庄区涧头集镇)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生,初名文范,后名文明,字东甫,祖居旺庄村,世代业农。其曾祖父宋广远,生性淳朴,谨言慎行,好善恶恶,是非分明,慷慨好义,常有舍己助人之举,深受乡人尊崇。其祖父宋凤桐,富有家风,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其父宋玉美得以饱读诗书,为乡儒之翅楚。宋玉美,字蕴香,耕读治家,持正不阿,为乡里之重望,对子女的教育不遗余力,为筹措学费,虽典卖田地,亦在所不惜。宋东甫的母亲赵氏,为西河泉村人,淑娴温和,相夫教子。所以宋东甫得受完美的教育,其来有自。宋东甫9岁入私塾就读,启蒙老师为张鲁出(字希曾),后为李庆云。李庆云,江苏
[] 鲁南教育家 (18911794)
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
[]
丁固
  丁固 (楚汉时期项羽部将) 丁公(?-?),名固,秦朝末年薛县人,西汉大将季布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司马贞认为他是季布的舅舅,西楚霸王项羽的武将。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而逃,丁公率兵在彭城以西追上了刘邦,两军短兵相接,刘邦急了,回头对丁公说:“两条好汉难道要互相-吗?”丁公便带兵返回,刘邦因此突围而去。项羽失败后,丁公拜见刘邦,刘邦把丁公带到军队中-示众,说:“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不忠诚,让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公。”于是刘邦杀死了丁公并说:“让后世做臣子的人不要效仿丁公!”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
[] 楚汉传奇
王士雯
  王士雯(1933.3.29-2012.1.30)(女)回族,老年心脏病学和老年急救医学专家.山东省峄县人。195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原中央大学医学院)。1984-1985年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深造心血管病理,获心血管病理博士后证书。现为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是我国新兴学科老年医学的奠基人之一,我国第一个老年医学博士生培养点和唯一的老年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了近百名老年医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高级人才,长期致力于老年心脏病和老年急救医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临床综合症-老年多器官衰竭,并提出老年多器官衰竭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2012)
张鸿仪
  张鸿仪,台儿庄镇顺河街人,回族。祖父张文学,清时在台儿庄一带行医,药号泰山堂。祖父去世后,父亲张守仁因家境贫寒,于1908年由朋友介绍,到郯城县马头镇邮寄代办所当邮工。1912年,张鸿仪出生于马头镇,7岁时在该镇皇甫小学读书。张守仁为人正直爱国,借工作之便,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并把一些反帝、反封建的道理讲给孩子们听。幼小的张鸿仪及其哥哥、姐姐均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张鸿仪8岁那年,邮政代办所取消,建立邮政局,父亲就此失业,全家人衣食无着,上学不到一年的张鸿仪,只好随全家返回原籍台儿庄,在其二叔张守义的私塾学馆里继续学习。由于父亲找不到工作,1919年底,张鸿仪又随全家投奔枣庄外祖父金家安身。因外祖
(19121945)
陈金合
  陈金合,原名陈玉合,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滕县姜庄一个雇农家庭里。他5岁时,父亲患病无钱医治去世,全家靠乞讨度日。陈金合少年时就自谋生计,给地主放牛、干杂活,当了十多年的雇工,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实在过不下去了,就以打铁为生。后来,生活依然无着,陈金合便出家当了和尚。在当和尚期间,他不堪方丈的-,逃出庙门,过着流浪生活。陈金合饱尝了旧社会的人间辛酸,于1940年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在鲁南军区第三分区五团一营战士后任机枪班长。陈金合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觉悟进步很快。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立志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说:“当人民需要我流血的时候,我决不顾惜自己的生命!”1942年,陈金合加入中国共产
(19211945)
胡绳武
  胡绳武,1923年10月生于山东峄县夹坊村(今属台儿庄区泥沟镇〉。抗战期间,他自四川绵阳国立六中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史地系(后改为历史系);194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该系讲师、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1975年调北京文物出版社,任副总;1981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任教授;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他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是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历史学家。1944年,胡绳武所在的绵阳六中高中毕业班的同学都有一个“大学梦”。因为考入大学可以享受公费“贷金”待遇,避免找不到工作。当时最有条件的(成绩好又能筹出旅费),是去昆明考西南联大;其次是去成都考
齐威王田因齐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国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原为齐侯,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齐王。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
[春秋战国] 齐国国君 (前378前320)
杨斯德
  杨斯德,1921年11月17日,杨斯德出生在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杨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苏鲁支队政治部敌工股股长兼特务第二大队政治委员,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六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兼中共赣榆县委敌工部部长,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敌工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科科长,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前方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部部长,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一00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队师政治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212018)
杨广立
  杨广立(1918—1997),字泽普,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柴胡店村人。1918年出生于农民家庭,兄弟4人,他为长兄。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春考入五所楼私立完全小学,他在学校几个共产党员教师的个别教育启发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成为学校进步活动的积极分子。学生组织望湖村学生会和读书会,他被推选为主席。同年由张学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毕业。 1938年1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举办的善堌抗日训练班。学习结束后编为义勇总队第2大队。他先为战士、后为班长,先后参加了岗头山、攻打夏镇维持会的战斗。 同年7月,他在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2营5连任指导员。1939年秋八路军115师进入鲁南,义勇总队(19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81997)
刘平
  刘平(1818—1862),原名刘平先,1812年(清嘉庆十六年)生于侯孟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少年时即有胆识,善于联络小伙伴。18岁时伙同乡里穷苦农民以贩卖粮食和盐养家糊口。其间,曾遭受官兵的劫掠和-,又耳闻目睹官府、地主恶霸欺压百姓的种种恶行,心中无比愤恨,埋下了0和反抗的种子。1853年(咸丰三年)后,鲁南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刘平遂于1858年(咸丰八年)春,以贩粮、盐同伙为骨干,会合农民起义军李希孟余部,在侯孟村发动了农民起义,树起“杀富济贫,除霸灭强,替天行道”的大旗,响应太平军北伐,参加幅军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2000多人。以偪阳城一带为根据地,攻城夺寨,占领台儿庄以西运河两岸地区
[] (18181862)
李宜俊
  1990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任命李宜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90年7月23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李宜俊少将军衔。李宜俊,1932年9月生,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后洪庙村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就从他的村后边流过。李宜俊少年时是河岸边的放猪娃。他喜欢运河水的清澈,更喜欢运河水的奔腾不息而又一往无前。他13岁时当上了村儿童团团长。1948年,16岁的李宜俊自愿报名参了军。1951年3月,李宜俊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抗美援朝。他所在的部队,属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首批入朝部队。在朝鲜三千里江山,他和他的战友们炮火里冲,硝烟里闯,一直
孙斌全
  孙斌全(1901-1995),名承才,字斌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山东峄县道庄村(今属台儿庄区马兰屯镇)。祖父去世后,祖母带其父亲孙葆清和伯父逃荒到运南郝楼村(今属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落户。孙斌全7岁进私塾,读“四书”、“五经”;11岁时,父亲孙葆清去世;20岁时,嫡母宋氏去世,他只好辍学务农。由于禀承父亲的耿直性格,又能读会写,不攀附豪强,敢于仗义执,得罪了一些人。1934年,峄县第六区万仓乡乡长、刘庄地主王学猛,倚仗手中权力,玩弄阴谋,企图选举他的亲信当副乡长。然而弄巧成拙,在这次选举中,反被选民把孙斌全选为乡长,而把他自己所任的乡长也选掉了。当选为乡长的孙斌全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兴
(19011995)
王鼎铭
   王鼎铭(1772~1832),字新之,号彝轩,清峄县郭里集(今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人,贡生出身,熟读经书、兵家秘笈,善于工商经营,乐善好施。1810年捐纳入内阁为中书科中书,1811年任山东峄县武状元会考考官,1812年提拔为主考官。1829年(清道光九年)秋任湖南新田县知县。 任内,提出 “ 天理、国法、人情 ” 的施政理念,办夜校、开义学,每逢望朔之日,亲自讲学,还将皇帝的旨意、法律条文、当地流传的格言等编印成册,发给百姓阅读,避免百姓因无知而触犯刑律。根据新田县“穷山恶水、十年九旱”的恶劣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鼓励人们开垦荒山,筑坝拦水,兴修水利,解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主政新田两年
[] (17721832)
张仁奎
  张仁奎(1865-1944),字锦湖、镜湖,祖洪洞县,祖上迁居山东滕县城头乡东荒沟村,高祖张廷献再迁居滕县山亭乡张山湾村。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上海青帮大字辈人物。清同治四年(1865)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生。父张海兰,弟兄三人,仁奎排行老大。自幼家贫,为人放牛,稍长便到沈庄村沈姓地主家当长工。少时跟其表叔习武,练就一身武功,其武器为铡草刀,人称“张大铡刀”。光绪十五年(1889),滕县开科考武秀才,张仁奎力挫众人,获第一名,后在家乡开设武馆授徒,颇有名气。光绪二十四年(1898),加入“义和团”。义和团在山东滕县的主事人叫马风山,属青帮第二十代“礼”字辈,收徒众多。马风山欣赏张仁奎英武善战,将其收
(18651944)
洪振海
  洪振海(1910—1942)又名洪衍行。滕县(今滕州市)羊庄乡大北塘人。著名鲁南铁道大队创建人之一,铁道大队队长。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到枣庄中兴公司煤矿当矿工。1938年,参加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在三大队当战士。时隔不久被提升为班长,后又升任排长。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总队长张光中决定派洪振海、王志胜二人到枣庄建立情报站,洪振海任站长。任务是:搜集敌伪情报,发展组织,夺取敌人的武器, 支援部队装备自己。洪振海和王志胜于1938年10月5日在枣庄火车站北侧的小陈庄设立了情报站。1939年8月的一天深夜, 洪振海带人摸进洋行,打死了大掌柜、二掌柜两个日本特务,三掌柜被打
(19101942)
全部枣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