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名人录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
[] 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 (11401207)
房玄龄
  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赞言。作为一名雅士,他颇具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勋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英贤。房玄龄是唐代初年名相,是唐朝开国功臣。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自幼聪敏,博览 经史,工草隶、善属文。贞观年间,辅佐李世民选贤任能,审定法律,治理天下,深得
[] 唐朝十八大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古代十大名相,唐朝宰相 (579648)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济南市)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后因被列入元祐党籍而罢官。母王氏,亦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甚笃。喜好收藏金石碑帖,共同搜求寻访,鉴赏研究。夫妇也都爱好诗词,时相唱和。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出仕。高宗即位后,知建康府。靖康之难,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于建炎二年(1128)避难至建康。次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只身漂泊杭州、越州
[] 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10841155)
段志玄
  段志玄(598-645年),汉族,唐初齐州临淄(今济南市)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李渊起兵时,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于潼关之战击败隋将屈突通,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与尉迟敬德等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唐初齐州人。李渊起兵时,段志玄募兵千余人,被授为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历迁左光禄大夫,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跟从秦王李世民在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时,段志玄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598645)
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隋末唐初名将,封爵翼国公(死后追改胡国公),是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琼曾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帐下任职,最后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参与玄武门事变,助李世民夺得皇位。因常年征战,秦琼也时常病痛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病死,追赠徐州都督。人物生平早期经历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随大业年间,秦琼在隋将来护儿帐下任职。秦琼母亲去世后,来护儿派人前往吊唁,其他军士对此感到奇怪,问道:“将士们家里有丧的很多,为什么偏偏吊唁秦琼家里?”来护儿说:“秦琼骁勇彪悍,而且有志向,人品又好,将来肯定能自己取得富贵,不会永远都卑微。”隋大业八年(612年),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638)
辅公祏
   辅公祏(?—624年),齐郡临济(今济阳东)人。隋末、唐初著名农民起义军首领。与杜伏威一起率领江淮农民起义-战南北,打击了隋、唐王朝。杜伏威投降后,他坚持斗争,建国,称帝,成为唐初农民战争中众望所归的、最后一位有影响的起义领袖。辅公祏家境贫苦。少年时,与杜伏威交谊很深,常共率乡里伙伴劫富自给或接济贫苦人。隋大业九年(613年)前后,山东、河北等地爆发了大规模农民战争,有识之士纷纷起义,辅公祏和杜伏威也深为所动。这一年的十二月,辅公祏与杜伏威率起义队伍反上长白山(今章丘县境),与左才相起义军会合。不久,由于得不到信任,二人又率部反出,于第二年十二月进入淮北。其后不久,辅公祏奉杜伏威之命到下邳(
[] (?~624)
王敕
  王敕(1446~1511),字云芝,一字懋纶,另字嘉谕。山东历城人。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李竁榜进士第三人。王敕曾获乡试第二名,会试第十七名。殿试夺得探花后授翰林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因尹龙一案受牵连,贬为降州判官。弘治三年(1490),升为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任上他“考遗书,遵国典,定祭祀乐舞之式”。九年考绩,升河南提学副使。正德二年(1507),再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四年(1509),考察京官,敕令自陈,遂致仕归乡。正德六年(1511)春去世。王敕体貌魁梧,丰颐戟髯,生性聪慧,博学多能。然也常因此而自负,不检点自己的言行,常被士林看轻。其为祭酒时,贪放尤著,名
[] (14461511)
房彦谦
  房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房氏原籍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燕国的太尉椽,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从此以后,房彦谦一支就把历城当作了自己的故乡。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历城房氏家族几乎一直都为官从政,房彦谦曾祖父是齐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则做过南朝宋的太守,父亲从州主薄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职务。大家族的文化熏陶和动荡的政局变换,铸就了他的清正品格和娴熟的从政能力,18岁时,他就担任了家乡齐郡的主薄,并一直在政府任职,40岁时被郡守举荐进京,做了监察御史,职责是“分
[] (547~?)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诗人)约为知交。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嘉靖十九年(1540年),攀龙取乡试第二名,3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历顺天乡试同考官、
[] 后七子 (15141570)
房遗直
  房遗直,房玄龄的嫡长子。嗣父亲梁国公的爵位,永徽初年,为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弟弟房遗爱,娶唐太宗女高阳公主,拜为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公主骄横,密谋废黜房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年间,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唐高宗令长孙无忌审理此事,查出了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的情况。房遗爱伏诛,高阳公主赐自尽,诸子流放到岭表。房遗直以父亲的功劳特赦,除名为庶人。停止房玄龄的配享。五世孙房阶为大理司直;房阶子房鲁,字咏归;房鲁子房重,字慕,武功尉;房重子房谔,大理评事;房谔四子:房从约、房从绎、房从绚、房从绾。房遗直,生卒年不详,唐初名相房玄龄长子,驸马房遗爱的哥哥。房玄龄给三子分别取名“遗直”、“遗爱”、“
[]
房遗爱
  房遗爱,名俊,字遗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654年,唐代名臣房玄龄次子。妻子为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阳公主(后封合浦公主)。娶高阳公主后,房遗爱宠冠诸婿,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又封右卫将军,随太宗征高句丽。其兄房遗直在父亲死后应当以嫡长子的身份拜为梁国公,以高阳公主故,房遗爱谋罢房遗直封爵。唐高宗即位不久,房遗爱被降为房州刺史。后又因谋反事件被捕杀,高阳公主亦被赐死,诸子配流岭表。房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尚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深得帝宠。房玄龄死后,其嫡长子房遗直本当承继为银青光禄大夫,遭高阳公主要挟,让给弟弟遗爱,唐太宗不许,高阳公主因此很失望。唐高宗时,房遗爱被任命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
[] (?~654)
李格非
  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倚传》)的学士韩倚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家住明水以西廉家坡村的齐鲁著名隐士廉复撰写《廉先生序》一文,述其平生,证其为人,传其不
[] (10451105)
韩金甲
  韩金甲(?~?),字号不详,山东历城人。清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武进士第一人。咸丰九年,韩金甲进京入试。二月十三日,因上年顺天乡试科场舞弊一案,咸丰帝亲御勤政殿召见王大臣等,谕曰:“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綦严。”柏茨以一品大员身任大学士和主考官即行处斩。“嗣后科场大典,秉文衡者皆当洁已虚怀,杜绝于请。应试士子,亦各立品自爱,毋蹈汇缘覆辙。朕此次执法严惩,正为士林维持风气,尔在廷诸臣,当能默喻朕衷也。”经过“丁巳顺天科场案”后,对韩金甲他们这一科监核更为严格。咸丰九年十月,试中式武举韩?等36人于太和殿前。己亥,咸丰皇帝御紫光阁阅试中式武举骑射。庚子,皇帝御箭亭阅试中式武举技勇。御
[]
罗士信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业年间,罗士信为齐郡(即齐州)通守张须陀属下一员战将,勇武过人,因一举击溃齐郡长白山王薄、左才相、孟让等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而成名,颇受张须陀器重。后随张须陀镇压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兵败,张须陀被杀,罗士信随同裴仁基等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率部征讨王世充时,重伤被俘。王世充爱惜其才,以礼待之。士信耻与王世充为伍,不久,率所部千余人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士信作战勇猛,带兵有方,治军严格,赏罚分明,行军作战身先士卒,深得部下拥戴,部下作战时均能尽力用命。随秦王攻伐王世充,屡战屡胜,名震一时。因功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平定王世充之后,罗士信再从秦王
[]
终军
  终军(?—公元前112年),字子云,济南人。西汉少年外交家、爱国英雄。终军“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汉书》本传,下引同)。18岁选为博士弟子。到长安后,他上 书武帝,谈自己对治理国家的建议,武帝非常赏识他的文章,拜他为谒者给事中。有一次跟随武帝到雍去祭祀五峙,随从人员捕获一只白麟,一角而五蹄;同时又见到一棵奇怪的树,树枝旁出,又回合复盖于树上。武帝问群臣出现这两种异物,是什么征兆。终军回答说,这是国家统一、人民安泰的吉兆,“若此之应,殆将有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要衣裳,而蒙化者焉。”武帝听了很高兴,“由是改元为元狩。”恰好数月之后,越地及匈奴各王有率众来归降的,当时都认为终军言中了
[] 西汉少年外交家、爱国英雄 (前133前112)
杜仁杰
  杜仁杰(约1201—1282年),原名之元,又名征,字仲梁,号善夫(“夫”也作“甫”),又号止轩。济南长清(今属山东济南市)人。元代散曲家。杜仁杰出生于诗书之家。父杜忱志行廉洁,有文名,进士及第授京兆录事判官,后因病归里。仁杰淡于名利,一生未仕。在残曲[双调]“蝶恋花”中,他说自己“难合时务”,把“荣华”、“品秩”看作“风中秉烛”、“花梢滴露”。他认为世人只看官禄,不辨贤愚;只认金玉,不识亲疏。对昏暗腐败的政治现实,他无力改变也不想去改变,只好洁身自好,保持住自己一点节操。因此,金正大中,他与麻革、张澄隐居内乡山中;入元,屡征不就,隐居于长清故里,伏游于灵岩和五峰山之间。其子杜元素,任福建闽海
[] (12011283)
于慎行
  于慎行(1545—1608年),字可远,又字无垢,东阿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年间由皇帝日讲官升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为人忠厚老成,熟悉历代典章,对明朝礼制建设有较大贡献。其文学造诣亦极高,与冯琦并称于世。于慎行少年时代天资极高,学习勤奋,17岁便考中举人。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式举人,谓之鹿鸣宴。主考官非常器重于慎行这位青年才子,提出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冠礼(即成人之礼),于慎行以未奉父命而婉辞,一时传为美谈。明隆庆二年(1568年),于慎行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初年,升为修撰,充当皇帝的日讲官。日讲原都是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学者充当,像于
[] (15451608)
鲍叔牙
  鲍叔牙(生卒年不详),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举荐管仲代替自己的职位,并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从此日渐强盛。 济南东30里鲍山下,旧有鲍城,为鲍叔牙封地所在。其墓相传在今日济南王舍人镇,所在高地称为鲍山。宋曾巩有《登华不注望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似茅戟,心中那得叔牙城。” 原始文献: 《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
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
[] 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12701329)
全部济南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