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历史人物介绍18
蓝赞绪
  蓝赞绪(1922~1989年),字中民,漳浦白竹湖华侨农场和坑人。生于民国11年(1922年),祖父蓝澄清,清末秀才,创办和坑养正学校(后改为和坑小学);父亲蓝长江,字子扬,曾任漳浦县县长。蓝赞绪16岁时,毕业于和坑小学,于民国29年,南渡印度尼西亚经商。蓝赞绪到印尼后,先后在万隆开设汽车维修店,在雅加达经营钢材生意。他待人诚恳,处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深得侨胞的信赖。20世纪60年代初,他负责漳泉公会财务,时逢排华风潮,他尽心做好救济
(19221989)
陈达士
  陈达士(1922~1983年),漳浦深土墩柄村人。生于民国11年(1922年)。陈达士5岁丧父,依靠母亲勤劳节俭维持生活。自幼勤奋学习。民国33年,毕业于寻源高中。同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担任经济系同年级的学生会主席。陈达士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内战的-。民国35年,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郭大力教授到厦门任教,陈达士得到两位教授亲自教导,进步更快。民国37年,陈达士大学毕业后,报考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被录为研究生。民国38年7月,
(19221983)
杨飞
  杨飞(1915~1969年),字岐明。漳浦佛昙东门兜村人。生于民国4年(1915年),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就读于寻源中学和培元中学。曾任厦门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生物系职员。民国24年9月,考入开封河南大学英语系,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6年10月,杨飞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阜平县五区区工委书记兼区长、县委秘书、地委宣传干事兼训练班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务,积极宣传和动员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斗争。抗战胜利后
(19151969)
蓝田
  蓝田(1915~1958年),原名蓝长汀,漳浦县白竹湖华侨农场和坑村人。生于民国4年(1915年),自幼聪敏,勤奋好学,成绩优秀。民国17年,毕业于和坑养正小学,先后在厦门大同中学、双十中学读初中。民国20年,蓝田考入厦门大学附属高中,“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两次随厦门大学-团赴广州和南京,强烈要求两广政府和南京当局出兵抗日。民国22年,转入上海立达校园读高中,因父丧,未能毕业。后来,旁听复旦大学课程,并自修德文,其
(19151958)
杨朝春
  杨朝春(1914~1989年),漳浦佛昙积美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4年)。少时因家贫失学,14岁时,随同乡南渡爪哇谋生,定居万隆。杨朝春初到万隆,以种植为生,也当过店员。后来,与同乡合作经商,辛勤经营,事业终有成就。杨朝春为人任侠重义,慷慨旷达,乐于助人,深得侨胞爱戴,先后任万隆新义顺会馆主席、杨氏联谊会主席、漳泉公会主席、华义学校和新隆华侨学校董事长、万隆中华总会副主席及代主席等职。他办理侨社事务,维护侨胞利益,捐资举办家乡公益事
(19141989)
杨胜
  杨胜(1911~1970年),漳浦县佛昙白石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于一个木偶世家,深受家庭木偶艺术的熏陶。杨胜自幼酷爱木偶戏,有表演木偶天资,4岁时,就随父在戏班学艺。7岁时,已能登台表演,在龙溪一带被称为“童子师傅”。14岁时,被同安县一个木偶戏班聘为“头手”师傅,登台主演。闽南木偶戏有两大流派,杨氏木偶世家的演技称为“北派”,另有一派流传在晋江地区的称为“南派”,杨胜对南、北两派布袋木偶的艺术兼收并蓄,吸取其精华,独成
(19111970)
张太西
  张太西(1908~1943年),原名张太瑞,漳浦县石榴长兴村前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亲逝世,母亲除操劳全家生活外,还帮人家砻谷、舂米赚些钱,供他读书。张太西自幼聪明伶俐,在家乡读几年私塾,后到县城逢源小学就读,不久,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张太西在县城读书期间,阅读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张太西辍学后在家劳动,就在家中办起夜校,把自己接受的知识和新思想传播给乡亲,帮助穷苦的乡亲识字和认识社会。民
(19081943)
林树根
  林树根(1907~1931年),又名郭阿福、郭福,漳浦人(居里未详)。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师。民国17年(1928年),在石码一带从事农-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捕关押。民国19年出狱后,因革命工作需要,到厦门当码头搬运工人,在工人中组织赤色工会,建立党支部,领导工会开展斗争。民国20年被选为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兼码头支部书记,领导厦门码头工人开展革命斗争。同年3月18日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酷刑逼供,
(19071931)
郭祖柴
  郭祖柴(1906~1984年),又名郭逸樵、郭嵩。漳浦县城南门村王顶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自幼随父在石榴小学读书。民国11年(1922年),就读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民国15年,提前毕业,任教于同安砥江小学。民国16年,考入大陆大学,是年冬,大陆大学被查封。此后,郭祖柴改名为郭逸樵,于民国17年秋,转入群治大学,因得学校照顾,获得勤工俭学待遇。民国19年,郭祖柴撰写《社会问题大纲》,连出三版后遭禁。是年秋,大学毕业,应聘回
(19061984)
陈达元
  陈达元(1905~1981年),漳浦县赤湖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年轻时,就读于泉州培元中学。民国15年(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6年,奉派为漳浦县党部筹备委员。民国17年,调任龙溪县党部指导委员。翌年,龙溪县党部成立,当选为执行委员。民国19年,奉命回浦,任北区区长。民国21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读书。民国24年,陈达元大学毕业,回浦任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农业技士,当时,专署设在漳浦县城。民国25年,
(19051981)
林成章
  林成章(1903~1973年),字斐然。漳浦长桥旧厝村人,后定居县城通府巷。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自幼学习勤奋,民国11年(1922年),到台湾医校普通科学习5年,后因身体不适,回乡休养。民国20年,再到台湾台南新楼病院当实习医生。民国22年2月,回漳浦从医。林成章回漳浦后,应英国基督教长老会聘请,任漳浦县源梁医院院长兼医师。他以济世活人为宗旨,不分贫富贵贱,不论出诊远近,求诊必应,即使是乞丐求医,也不嫌弃。民国32年,时疫
(19031973)
郑士成
  郑士成(1902~1939年),漳浦县城人,祖籍旧镇埔尾。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时期,郑士成曾任国民党政府雇员,城厢联保主任,因部属-被撤职,后居住于中共漳浦县委活动基点下楼村。不久,被中共漳浦县委作为-对象争取过来,担任下楼村战时民校教员,并以此职业为掩护,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后任当地“一元献机”委员会主任委员,发动“一元献机”,支持抗日运动,并积极掩护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民国28年(1939年)2月,
(19021939)
翁必达
  翁必达(1895~1953年),原名翁猪母,漳浦绥安镇大埔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出生。民国13年(1924年),参加漳浦“乡约”军,支持广东国民政府,组织一营地方民团,自任营长,改名翁必达。民国1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团任连长,后编入国民党军四十九师。民国21年,改任漳浦县保安大队长,参与张贞纠集的靖和浦三县反动民团对闽南红三团的多次进攻,参加对红三团在崎溪寨仔、龙溪圩和车本村的三次“围剿”。此后,长期在靖和浦一带与红
(18951953)
林庆余
  林庆余(1893~1966年),字积庭,漳浦县城北街人,祖籍乌石深水坑村。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自幼笃实勤学,天资聪颖。稍长,就读于逢源小学、漳州寻源中学,继而升入北平燕京大学,学行兼优。民国8年(1919年)毕业,参加全国会考,名列第三,时人誉为“番仔探花”。大学毕业后,先在福州鼓山教会和漳州寻源中学任中文教师,服务3年。民国16年,任漳浦县教育局长,即派员到全县5个区视察,拟订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经费独立,不得移作
(18931966)
邓阿卜
  邓阿卜(1892~1988年),广东省饶平县下善镇下善村人,后定居漳浦县城。是著名的建筑师。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客家家庭。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12岁时,随乡人到漳浦县从事建筑行业。他为人勤奋朴实,能刻苦钻研,团结工友,不久,成为建筑“师父”。后来当“师父头”。至1949年,漳浦县城乡较大型的建筑工程都由他承建和施工,“阿卜师”的名字尽人皆知。新中国成立后,邓阿卜率先把建筑工人组织起来,1950年,在旧镇组织
(18921988)
陈金
  陈金(1892~1965年),女,漳浦县城造花巷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著名民间剪纸艺术家,属兼工带写剪派代表人物。她出身贫苦,从小学铰花,刻苦用工,曾创作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剪纸作品,乐于为人民服务,深受称赞,被尊称为“花姆”。她的作品构图严谨大方,造型细腻真实,线条纤细流畅,内容丰富多彩,有花鸟、瓜果、鱼虫、飞禽走兽及戏剧故事人物等,富有民间特色,因而,早就被传教士带到东南亚一带流传。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剪纸艺术得到党和政府
(18921965)
陈照馨
  陈照馨(1887~1943年),漳浦县马坪后康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家道中落,生活困苦,度日艰辛。宣统元年(1909年),闽南大旱灾,饥民饿毙甚多,陈照馨离乡背井,独闯南洋谋生。初时,打工过活,后来就选择颇担风险的“水客”(即自己行商兼为华侨捎带财物回国分送给侨眷)为职业,在厦门至巴城(今印尼雅加达)之间做“水客”。因海上盗贼横行,十分危险,陈照馨稳重机智,生意每每得手,获利颇丰。由于他为人豪侠仗义,待人真诚坦率,经营
(18871943)
杨纯美
  杨纯美(1877~1968年),漳浦县佛昙镇街路尾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出生。自幼家庭贫困,14岁时,到印尼爪哇谋生。初为学徒,后自开布店、中药铺,家产渐丰。清朝末年,杨纯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导,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同盟会万隆民仪书报社副社长。至民国3年(1914年),由于杨纯美经营薯粉厂得法,骤成巨富,就在万隆市中心购地兴建“杨纯美街”和开办纺织厂。民国5年,袁世凯篡夺政权,孙中山-日本,杨纯美当即汇寄巨款资助孙中山进行革命活
(18771968)
杨士鹏
  杨士鹏(1853~1939年)字搏九,号稚石,别号漳江老人。漳浦佛潭桥下坑(今佛昙镇下坑村)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式举人,授江苏海门知县。后辞官归家,过隐居生活。民国成立后,膺选为国会会员,曾致力于开发福建交通事业,协助筹建“漳厦铁路”。民国13年(1924年)秋,支持漳浦黄宝忠(字鲠臣)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活动,召集全县各地区代表,在厦门鼓浪屿订立“乡约”,组织民团军与北洋军阀对抗,杨士鹏被推为乡
(18531939)
蔡禧
  蔡禧(?~1906年),漳浦县霞潭(今绥安镇霞潭村)人。农民出身,敢作敢为。早年,继承漳浦天地会活动传统,具有反抗清朝意识,后又受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以仇洋排教为宗旨,与云霄东坑村人方凤鸣,在梁山北旗白泉洞设立天地会,练习仙拳,称“仙拳会”,因手执白扇,故又称“白扇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地会发展到霞美上黄、眉田、巷内等村,眉田村人张婴、陈通等聚众设馆,由蔡禧教练仙拳。其练法是以符纸贴在头上,手执画有符字的白纸扇,符水沾口,手
[]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