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历史人物介绍17
魏锡华
  魏锡华(1913~1982年),原籍周宁樟源村人,民国2年(1913)6月26日出生于福州。父鸿翚,清光绪癸卯(1903)科恩贡,历任县学教谕、训导,山东即墨县知县。锡华幼年丧父,生活清苦,8岁入小学,发奋读书。民国18年(1929)初中毕业后,因生活贫困辍学,到上海华通书局部当校对员,后又入上海私立惠灵中学读书。不久,转学福建省立福州第一中学。民国23年考入国立江苏医学院医学系,29年毕业后任福建省立医学院助教。民国30年入陆军军医学
(19131982)
凌福顺
  凌福顺(1912~1936年),化名庞飞虎,莲地村人,民国元年(1912)2月生于端源村。家境贫苦,全家住在他人破败的旧屋里,父亲凌建保靠打短工维持家庭生活,后因贫病交加双目失明,生活无靠,母亲方娇带着襁褓中的福顺,求乞度日。福顺13岁,母亲病故,从此便开始打零工、当学徒谋生,在困苦的生活中磨炼就一副强壮的身体和倔强的性格,常替穷人打不平。民国20年,到周墩区常备队当兵。在常备队期间结识了肖志芳、郑佛前,志同道合。次年4月,在肖、郑的影
(19121936)
王大尧
  王大尧,化名高峰,狮城人,清宣统二年(1910)生于农民家庭。父作顺,务农,生活贫困,大尧从小参加劳动,只读两年私塾。17岁到福安洋头广济堂药铺当学徒,出师后到福安白砂中药店当店员。民国21年(1932),大尧在白砂由马立峰和詹如柏介绍参加革命,在围攻兰田、溪尾民团作战中立了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周墩后与缪应文、林筹生等建立周墩地下党革命小组。民国22年春,随同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书记詹如柏以茶商身份在“陈振记”杂货店密召凌福顺、肖安轩
(19101936)
张华山
  张华山,原名先梨,绰号柴头梨,梧柏洋村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聪明好学,利用放牛空隙读点书,粗识文字,在家务农。民国22年(1933),华山参加革命,民国23年1月参加安德县游击第一支队,同年冬受党组织委派与吴华禄、张云腾等成立梧柏洋苏维埃政府,罗金木任村主席,他是成员之一。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贫苦农民配合游击队,打土豪、分粮食,开展“五抗”斗争。8月,中共周墩中心县委成立,他担任周墩县委南区区委书记,深
(19071940)
吴少安
  吴少安,又名廷熙、乳名锦衡,洋尾村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于农民家庭。少安幼聪慧好学,先后就读于洋尾村私塾、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民国18年(1929)到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求学。在榕学习期间,接触到马列主义书刊,受到薰陶和启迪,与进步学生交往密切,加入革命行列,参加他们的-,上街张贴标语,经受革命风潮锻炼。民国20年夏,少安从福州回乡,秘密带回曲九枪一支和10多本革命书刊,在城关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暗中支持群众抵制苛捐杂税和豪绅重租高
(19051934)
黄颐
  黄颐,字松龄,号鹤年,福建闽侯桐口乡渡坞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生于贫苦农民家庭。黄颐自小习农,好学勤奋,半耕半读完成中学课业,后出洋到北婆罗洲、沙涝越等地办学。民国18年(1929)回国,考取中山大学师范专修科,在校期间深受林植夫先生新民主主义思想影响。毕业后,曾在霞浦、福安、建瓯、南平、晋江等地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任福建省抗敌会干事,福建、江西等地建设人员训练班主任、教育长等职。民国38年5月,参加
(19041974)
云灯
  云灯,俗名魏长龙,礼门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家贫,7岁出家方广寺为僧,从师诵经拜佛,勤于佛事,苦心钻研佛学,同时从事农业劳动,善于管理经营,寺内和道场等收入都用于修理殿堂、厢房,后遂升为方广寺住持僧。方广寺位于深山密林,民国21年(1932),安德县游击队和地下交通员经常在这一带的溪边、首章、玛坑活动,组织群众开展“五抗”斗争,宣传革命道理。方广寺部分僧人和工匠参加了革命。云灯从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在给养、联络等方面做了不
(19041951)
叶培山
  叶培山,原名承琛,学名培山,别号寿南。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端源村。6岁入塾启蒙,8岁随外祖父学习四书、五经,后随母舅谢凤岐就学于寿宁鳌阳高等小学,凤岐辞去校长职务后,培山转学宁德蕉城高等小学。民国9年(1920)毕业,升学到福建第三中学(校址霞浦)。民国13年,培山考入福建省法政专科学校预科,学习成绩好,交游广。在学期间任福宁留省同学会会长,兼任《民国日报》社,笃信-。国民党省党部筹备处委派他任宁德县国民党筹备处主任委员,到宁德
(19021949)
汤雪村
  汤雪村,乳名洪铭,字茂盘,玛坑村人,光绪十九年(1898)生于中医世家。兄弟4人,他居长,自幼随父学医,勤究钻研,擅长针炙技术。10余岁开始随父实习,成年后便行医乡里。2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家境困难,以行医为业,靠微薄收入糊口养家。他经常在宁德赤溪、霍童、福安穆阳一带行医,颇有医名。雪村治学严谨,对《灵枢》、《素问》、《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著作刻苦钻研,临床运用经方,用药少而精,对《针灸大成》研读颇深,喜用针炙治病。他说“针炙对男女老
(18981966)
谢凤冈
  谢凤冈,又名庆仓,号梧亭,赤岩村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书香门第。祖腾辉清贡生;父龙光任屏南训导、沙县教谕;长兄凤岐清庠生,民国初年毕业于福建法政学校,任寿宁县鳌阳高等小学校长。凤冈童年在家塾发蒙,自幼聪慧过人,学业优异,爱文学、长诗词,倍受父兄器重。22岁毕业于燕京大学,获文学士学位。随即投笔从戎,在冯玉祥麾下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秘书。民国13年(1924),随冯玉祥进京驱逐废帝溥仪。民国14年,进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吏治研究所学习
(18981944)
何道武
  何道武,又名何德诚,后垄村人。光绪二十年(1894)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0岁时,父亲逝世,第二年母亲又病故,孤苦伶仃,靠给人看牛、打短工过日子,受尽-。在困境中,磨练就倔强性格,拜师学拳术,练就一身武功。28岁回到家里务农劳动,深受国民党、地主的剥削压迫,他组织“法兵”进行反抗,遭到国民党镇压,“法兵”溃散后,道武在后垄溪摆渡度日。民国24年(1935)6月,周墩西北区区委书记郑启奎和瞿汉坤等人到后垄宣传发动革命,组织武装,道武参加革命
(18941985)
肖安轩
  肖安轩,狮城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父亲开中药店,勉力送子读书。安轩10岁进宁德莲峰小学读书,聪慧好学,成绩优良。毕业后,受聘到周墩初晴小学(原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任教,后任校长。“五四”运动后,安轩思想进步,关心政治。民国21年(1932),王大尧等人回周墩秘密串连,宣传革命,安轩深受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民国22年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书记詹如柏到周墩活动,在“陈振记”杂货店开革命骨干会议,安轩参加会议,接受任务,以教员身
(18941936)
徐应拾
  徐应拾,纯池乡半村人,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世代务农,家境贫穷。应拾自幼务农,小时读过一年私塾,年轻时苦练武功,为人敦厚正直,仗义勇为,富有正义感,曾为生活计,应聘当拳师开武馆。民国20年(1931),应拾在寿宁结识了叶秀蕃,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春,应拾受叶秀蕃、范式人派遣回半村,秘密成立苏维埃政府,建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胞弟应党、应和、应招都参加游击队。民国22年2月组织闽东北工农红军第三支队,应拾任政委。
(18911937)
陈奶兰
  陈奶兰,女,楼坪村人,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泗桥乡周墩村,父亲陈联福,务农兼商,后因生意亏本,家道中落。奶兰自幼勤劳,做事果敢,21岁出嫁紫云村,丈夫廖仕基,务农兼事小商。婚后不久,仕基父母去世,为生活计,常在外经商,后客死闽北。家庭生活全靠奶兰操劳,母子相依为命,生活难度,经人撮合,带着10岁儿子廖光有改嫁楼坪村张景佃为妻。光有少年学艺,跟师傅走村串户织棕衣,阅历社会艰辛深受革命影响。20岁时,经凌福顺、郑佛前介绍参加革命,由于意
(18901938)
李宏伦
  李宏伦,字敬廷,李墩村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父亲李维新,光绪间秀才,家境富裕。宏伦8岁上私塾,受家庭影响,励志学习,成绩优良。民国初,在李墩开杂货店,后常到福安一带经商,结识革命同志,阅读革命理论书刊,受到启迪,立志献身革命。民国21年(1932)3月,宏伦经马立峰介绍参加革命,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受中共闽东党组织委派到周墩、政和、屏南一带开展工作,散发传单标语,宣传发动革命。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书记詹如柏等人于民国22年春
(18901935)
周敦棠
  周敦棠,狮城人,光绪十五年(1889)生。家庭殷实,父高樽,清末秀才,是颇有名气的中医。敦棠童年进私塾就学,稍长从父学医,成年能独立行医,尤精“白喉病”医术。秉性耿直,乐善好施,常为穷苦病人免费施药治疗,救治了不少危重病人,深受群众称颂。敦棠常在周墩南区行医,目睹社会腐败,百姓病痛比比皆是,他慨然长叹“此情形单凭仁心义术的医生怎能解决”。他在芹太丘、东山一带行医,受苏区革命群众的影响,在中共党员吴建树引导下,于民国25年(1936)4月
罗金木
  罗金木,又名罗世全,梧柏洋村人,光绪十二年(1886)生于福安县康厝石尖村。罗家世代务农,金木自幼帮助父亲劳动,吃苦耐劳,正直仗义。16岁出外当长工,20岁时因家遭火灾,迁居梧柏洋,租种地主土地,艰难度日。24岁时逼于生计,去政和山区烧炭谋生,饱尝生活艰苦,目睹炭工的工伤病痛、无医无药困状,他拜师学青草药为炭工医伤治病,广交穷朋友。他的为人表现引起闽北游击队关注。民国22年(1933)初,在浦城溪东被吸收参加革命,活动于炭工之间,7月加
杨炳传
  杨炳传,别名全锐,字少山,洋庄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生。民国初,与郑丹诚等人自筹经费,倡办学校,五次跋涉宁德县,具文请求批准周墩办学。民国8年(1919),周墩创办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丹诚任校长,炳传执后勤事务。民国23年,红军周墩-胜利后,地方绅士邀他参加反动势力组织“善后整理委员会”,遭到他严词拒绝。民国27年,与郑谟光、陈赞勋等发起修纂《周墩区志》,他承担采访、联络、集资。同时还主动献出祖田作路基,带动村民修通往城关的道路
(18801963)
郑丹诚
  郑丹诚,字天植,号廷直,浦源村人,光绪六年(1880)生于书香门第。受胞叔谟光影响较大,自幼聪颖勤学,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养,才识不凡。二十八年,郡试庠生名列生员第一,优行增生。民国初,丹诚考入福建高等学堂,修业五年实科毕业,任宁德县莲峰小学教员,历任文、理、数、英语等科教学。民国8年(1919),奉命回乡创办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初设浦源村南庵,后迁至狮城初晴书院),任校长兼教学工作。为了充实教学,亲自到屏南县聘请郑盛璜、黄传经等教师
(18801951)
永灿
  永灿,法名淡洋,法号禅灯,清光绪四年(1878)生于福安大石虎壑村。家贫,父母无力抚养,九岁便出家萌源兴福寺。在寺内私塾书房刻苦自学,受住持僧宿缘禅师影响较深,加上寺内塾师的悉心指教,文化水平和佛学造诣不断提高。宣统元年(1909),永灿赴福州鼓山涌泉寺学习佛学经书,适逢圆瑛法师主讲佛学《护-》,永灿学业大进,参加经卷考试获得第二名。宿缘禅师圆寂后,永灿主持寺务,增置藏经、华严经等七百多卷,精心研读,佛学颇有造诣,招收僧徒,诵经传道,化
(1878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