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名人录
魏征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早年经历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古代十大谋士 (580643)
王莽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县东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 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
[] 新朝开国皇帝 (4523)
魏玄同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魏征家族原籍后裔之一,魏玄同的巨鹿始祖为巨鹿太守魏歆,魏玄同曾被封为巨鹿县男。举进士,累转司列大夫。因与上官仪文章属和配流岭外。上元初赦还。工部尚书刘审礼荐玄同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曾上疏论选举,对贵戚子弟例早求官,对门荫入仕的亲贵子弟“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对“刀笔以量才,按薄书而察行”,对以文学进身的庶民出身的官吏不得升迁,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见《旧唐书》卷八七《魏玄同传》)。仪凤3年(公元678年),太学生魏元忠上封事,指出“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士之家而蒙抽擢者”,认为这样不利于真正地选拔人才,并指出“有志之士,在富
[] 唐朝宰相
黄立极
  黄立极(1568——1637),字石笥,又字中五,号我范。明直隶元城(今河北大名营镇乡黄庄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累官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魏忠贤以同乡故,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旋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次年迁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为首辅。崇祯即位,阉党案定,落职。崇祯十年(1637年)去世,年七十。《明史》将之列入阉党传。有《留笏草堂集》,《畿辅诗传》谓其诗“雄深雅健,不落大历之后”。黄立极(1568——1637),明直隶元城(今营镇乡黄庄村)人。字我范,号中五,别号我范。性纯孝,五岁父亲去世,像成年人那样捶胸顿足,哀痛之至。少年时闭门苦读,文采鸣
[] 明朝首辅 (15681637)
李君羡
  李君羡(593年-648年8月7日),别名五娘子,唐朝将领,曾任左武候中郎将、华州刺史,封爵武连县公。李君羡初为瓦岗寨李密下属,后投奔李渊,每战必单骑先锋破阵,俘获王玄应的军队,击破突厥。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谣言遭到贬官,后御史-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全家被抄没。人物生平屡立战功李君羡开始在李密属下,后来成为王世充的部将,后因厌恶其为人,率部投奔李渊,被封为上轻车都尉,随秦王李世民逐鹿中原。在战斗中,他单骑出列,冲锋陷阵,作战英勇。武德三年(620年),李君羡随李世民在介休攻破宋金刚,被封为骠骑将军,赐给他宫人、缯帛。武德四年(621年),李君羡在洛阳征讨王世充,被任命
[] (593648)
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一说封丘(今河南封丘)人,北宋开国名将。父亲潘瞒。在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当过军校。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病逝。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武惠。人物生平侍奉柴荣潘美年轻时风流倜傥,附属于府中典谒。曾经对家乡人王密
[]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925991)
赵襄子赵毋恤
  赵襄子(约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毋恤(亦作“无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实际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出身背景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不高的庶子。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
[春秋战国] 赵国创始之君 (前505前425)
成基命
  成基命,明代政治家,大名(今属河北)人。字靖之,避明宣宗讳以字行。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经庶吉士,历任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业事。天启元年,因上疏请求明熹宗幸学未先向内阁禀报,令其以原官还局,遂请告归。不久起官为少詹事。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兼太子宾客,改掌南京翰林院事。此时其座师叶向高在阁,则可见成基命此时并不受到东林人物的格外重视。随着魏忠贤与杨涟等人的斗争愈发残酷,与东林有关的人物纷纷被波及。依《酌中志》载,成基命在顾秉谦所拟的-初稿中。天启六年,魏忠贤因成基命为杨涟的同门,故迫使其落职闲住。他虽未直接参与党争,但因此也积攒了政治清望。崇祯元年(1628),阉党被清算,成基命起家担任吏
[] 明朝首辅
杜正伦
  正伦(?-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隋朝时考中秀才,曾授羽骑尉,入唐后担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并进入秦府文学馆。贞观年间,杜正伦历任兵部员外郎、给事中、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封南阳县侯。因漏泄禁中语,被贬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后受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驩州。唐高宗显庆年间,杜正伦拜相,初授黄门侍郎、同三品,后又升任中书令,进爵襄阳县公。显庆三年(658年),杜正伦因与李义府不和,被诬告结党,贬任横州刺史,不久病逝。主要成就贞观年间,杜正伦被唐太宗选为东宫辅臣,教导太子李承乾。他出入于皇帝所在的太极宫与太子所在的东宫,参与机密,以干练著称。
[] 唐朝宰相 (?~658)
李沆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二年(999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
[] 宋朝宰相,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9471004)
王闳
  王闳(?—公元30年),王莽叔父王谭之子,王去疾之弟,为琅邪名士。更始帝刘玄入主洛阳,派王闳为琅邪太守,前来收取郡县。他虽是魏郡人,祖籍却是琅邪郡。王闳的岳父是中郎将萧咸,萧咸是汉宣帝刘恂、汉元帝刘奭时期的名臣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也是一位当朝名士。王闳生性聪明,胸有谋略,有节操风骨,是王莽家族的异类。王闳是王莽叔父王谭之子。汉哀帝刘欣在位时,为了扶植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等外戚,对于长期辅政的王凤、王莽家族施加严厉打击,致使王氏家族几乎一蹶不振。后来,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哀求之下,汉哀帝才同意部分王氏子弟入朝任职。王闳担任中常侍,多有匡谏。汉哀帝宠眷董贤,任命其为大司马 ,权倾朝野,人人侧目,
[] (?~30)
李继勋
  李继勋(916年-977年),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北宋名将、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后汉末年,李继勋前往邺都(大名府)投奔郭威。后周初年,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4年)三月,李继勋参加高平之战,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改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永州防御使,十月,又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使。李继勋与赵匡胤等九人结为“义社十兄弟”。显德三年(956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时,怠于守御,后周将士死者数百人,周世宗以李继勋武臣,不责。但是免去他的军职,改任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直到次年七月才免去节度使而改为右武卫大将军。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攻辽,李继勋任
[] 北宋名将 (916977)
范筑先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河北馆陶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范筑先早年从军到北洋陆军。辛亥革命后,任陆军第八旅旅长。1931年回山东,先后任第三路军参议,沂水、临沂县县长,为官清廉,受到地方拥护。1936年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全国抗战爆发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留在鲁西北地区组织群众进行抗日。1937年11月,日军侵犯鲁西北,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他坚决抵制韩复榘向黄河以南撤退的命令,率部接连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后接受中共鲁西北特委建议,将各地武装和地方民团收编为抗日游击队,先后建立了30多个县的抗日政权和6万人的抗
(18811938)
兰钦
  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将领。初授东宫直阁,后因屡立战功升任衡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惠政,甚得民心。后进号平南将军,封曲江县公。钦幼而果决,篸捷过人。随父北征(父子云,天监中,军功官至云麾将军,冀州刺史),授东宫直阁。大通元年,攻魏萧城,拔之。仍破彭城别将郊仲,进攻拟山城,破其大都督刘属众二十万。进攻笼城,获马千余匹。又破其大将柴集及襄城太守高宣、别将范思念、郑承宗等。仍攻厥固、张龙、子城,未拔,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杨目又遣都督范思念、别将曹龙牙数万众来援,钦与战,于阵斩龙牙,传首京师。又假钦节,都督衡州三郡兵,讨桂阳、阳山、
[南北朝] 南朝梁将领
李修
  李修(?—500),字思祖,馆陶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李修曾为高祖、文明太后等治过病,疗效显著,受到皇帝皇太后的器重,担任了太医令等官职。李修少年时,和他的兄长元孙一起跟父亲李亮学习医术。李修的父亲李亮是一位受当地人们尊敬的医生,他用针灸中药并重的方法给人治病疗效很好,而且他心怀仁厚之情。有时病人死了,他亲自前往吊唁。李修受到父亲医德医术的影响,医疗水平逐渐提高,超过父亲和兄长。 后来,李修离开父亲,来到代京(是当时北魏的都城,在今山西大同市北),进入皇宫为帝后百官们治病,曾任中散令一职,为魏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治过病。魏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六代皇帝,著名改革家,尊孔兴儒精佛礼
[南北朝] (?~500)
王邑
  王邑(?一23) 新朝大司空、军事将领。王莽从弟,成都侯王商之子。以辅佐王莽代汉自立有功,拜大司空,封隆新公,后又兼三公职司。23年,绿林军立刘玄为帝,邑与王寻征集精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进攻绿林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大败逃归。绿林军攻长安,王莽被杀,邑父子亦战死。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成帝猝然死亡,刘欣即帝位。刘欣自幼对王氏专擅朝政颇感不满:“上少在国,见成帝委政外家,王氏僭盛,常内邑邑。”哀帝清醒地意识到,因“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而专擅朝政的外戚王氏将是他强化皇权的最大障碍。在他看来,外戚傅氏、丁氏是此时唯一可以信赖、利用,堪与王氏家族相抗衡
[] (?~23)
胡砺
  胡砺少年嗜学,幼时曾为金兵所掠,行至燕地时,逃匿于香山寺,遇韩昉,请赋诗以见其志,胡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韩昉喜甚,收于门下,自此学业日进。韩昉曾对人言:“胡砺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天会十年,举进士第一,胡砺中状元后,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后改任定州观察判官。在定州学校为河朔冠,经常有数以百计的士子们在他身边聚居,他每日督学不倦,经其指点的学生,均成为乡学骨干,“悉为场屋上游”。人称他的学生们呈文为“元化格”。皇统初年(1141),胡砺任河北西路转运都匀判官,刚正不畏权势。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去汴京,路过真定府,地方官设宴款待,胡砺欲就座,遭高桢指责,胡砺道:“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官,今日之会
[]
赵威后
  赵威后(约前305年左右─前265年)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又称赵惠文后、孝威太后,威通君,并不是谥号,孝威后意思是说赵威后为赵孝成王之君太后。 惠文王去世后,她一度临朝听政,而年纪才三十出头。史书对她执政时期的作为有两段非常生动的记载,一是“触龙说赵太后”、二是“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赵孝成王二年去世。触龙说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代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她重视民生,体恤百姓,因而威信大增。当时赵国虽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支撑门面,但国力大不如前。赵威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赵国。赵国没有实力同
王占元
  王占元(1861—1934)原名德贤,字子春。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南馆陶镇人。北洋时期的陆军上将,湖北督军,以贪鄙闻名。王占元十八岁时,因生活所迫投入淮军刘铭传部当兵,掌管大旗。1885年8月,王占元被保送入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学习。1890年2月毕业,投入宋庆的毅军。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王占元与张怀芝、曹锟等人参加了鸭绿江战役。 出身贫寒 1861年2月20日(清咸丰十一年正月十一日)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王占元排行第七,兄洪元。王占元父亲死得早,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时局艰难,家贫如洗,经常受人白眼,使他养成能大能小,胸襟坦荡的个性,后来母亲饿死,自己流落邯郸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 (18611934)
全部邯郸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