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名人录
冼夫人
  冼夫人(522—602年),广东南部俚族人(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冼夫人是当地少数民族诸部落共同拥护的领袖。她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促使民族交融合作,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她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当时广南各族人民爱戴的领袖。阳江市区东山南麓的花厅村,有冼夫人孙子冯盎墓,墓碑题为:“唐越国公冯盎墓。”阳江城的人称为“将军墓”。此外,阳江市境内还有冯三公庙,都是纪念冯盎将军的。高流河畔的蚕蛾岭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起的回龙寺,现已为冼夫人纪念馆(上见2005年6月3日《南方日报》)。阳春市八甲镇澄垌白水河边有冼夫人庙,阳春
[] 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512602)
曾庆存
  曾庆存,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 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和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61年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地球流体力学中广泛应用,提出计算地球流体力学、大气运动适应过程和演变过程理论,建立大气遥感的“最佳信息层”理论和“自然控制论”。代表作有《大气红外遥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仲坃
  谢仲坃(1702-1777年),字孔六,号耳溪,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轮水(今属岗美镇)人。出身清贫,聪颖勤学,立志做个循良官吏,县著名学者刘裔招为婿。雍正元年(1723年)广东乡试第一名,登解元;雍正五年京都会试登明通进士。任长宁教谕,升崖州学正。乾隆四年(1739年)任湖南常宁知县,自带粮食行李下乡调查,常以生萝卜为菜。乾隆六年调任平江知县。先后任耒阳、衡阳、衡山、松滋、光化等县知县,道州、靖州、郴州等知州。乾隆十六年升任永顺府通判,调荆州通判。在荆州任内,相邻的宜昌府办理归州盗案,案连荆州,仲坃查悉该案是州、县官吏受当地豪绅重贿,串通真赃盗贼,诬害良民冤案,坚不会印,遂将案情
[] (17021777)
何恬斋
  何恬斋(1721~1807年),名甘泉,字若虚,恬斋是他的号。阳西县织篢镇大洲村(大)人,人称何五公。何恬斋原籍江城,20岁时在织篢镇上行街买下一块地,开设福记油糖铺(即后来的南盛源、同盛祥两铺),除经营油糖外,还进行凉果加工。何恬斋利用商船到各地收购生果,制成果品,销往各地。其中最出名的是“软肉酥杧”和“蜜饯黄皮”。清代中叶,织篢福记油糖铺在广东享有盛名。何恬斋的经营秘诀有两条,一是讲求信用,薄利多销。福记铺严格质量,童叟无欺,其货物大部分通过订货发往各地,得到客商信赖。该铺还在阳江、恩平、电白、吴川等地设有分店,全盛时期,在国内有42家分店。何恬斋还在埠场、织篢、塘口开设3间当铺。二是囤积
[] (17211807)
王若霞
  王若霞(1710~1798年),女,阳西织篢岗平村人,织篢首富王志宾孙女。少性聪慧,幼承家训,7岁知诗文,12岁能吟诗作对,16岁时,朝廷册封为才女。20岁,嫁阳江观光张子熀为妻,婚后生一子。张家过去是地方望族,若霞嫁过去时已成破落户。若霞安贫乐道,除操持家务外,兼辅丈夫攻读应考。子熀中秀才后,旋赴肇庆应试,因名落孙山而滞留肇庆,以期再考。岂料骤染风寒,一病不起,客死他乡。子熀父母遭此打击,相继而亡。若霞无奈之下,携幼子回岗平娘家居住,帮其父-溪教师。其父为她在村东盖了一间草房,若霞取名“解烦轩”,又在屋前挖了一口塘种荷,取名“浴日池”。若霞每天授课之余,在池边赏花咏诗。越年,儿子突患天花夭折
[] (17101798)
姚伯周
  姚伯周(生卒年不详),号肇成,上洋白石村人。祖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南宋进士,官至海南琼州知州。任期满,买舟携眷北归,因途遇飓风,弃船暂避上洋。姚伯周精通玄学,羁留上洋期间,遍游山水。觉上洋山川灵秀,气势非凡,子孙定居于此,日后必“贵发官翁”,“簪缨世奕”(见《上洋白石二村图赋》)。姚伯周返乡后,乃举家迁居上洋,着手兴建上洋、白石二村,并开办私塾,培养子孙习文学礼。姚伯周根据上洋的自然环境从玄学角度写了《上洋白石二村图赋》刻于石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激励后人,该文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王志宾
  王志宾(1612~1683年),字君求,清康熙贡生,封文郎林。阳西织篢苏村人,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二十岁时中秀才,因众兄弟暴亡,志宾-中断学业,帮助父亲料理家事。明末清初,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荒芜。清政府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鼓励农民垦荒,垦荒者须交纳一定的税金给政府,田地即为其所有。王志宾利用这机会,大量雇工开垦,其田地从织篢一直到山塘村,纵横二十余里,计租5800多石,成为织篢首富。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李积凤移师阳西,在丰头港等处驻扎船队,以龙高山为营盘,行兵布阵,构成掎角之势,与清政府抗衡。因粮饷不济,向当地富户征收军粮,王志宾带头抗缴。外乡财主畏李积凤,纷纷避入王志宾家乡苏村
[] (16121683)
关山月
  1912年生,2000年7月逝世,广东阳江人。原名关泽霈,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从此,在高氏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影响下,关山月踏上了对新国画艺术执着追求的漫长而艰苦的旅程。在抗日战争年代,他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和劳苦大众的沉重苦难,他创作的一大批抗战题材的中国画,引起当时进步文化界人士的注目,并赢得“岭南画界升起的新星”的赞誉;嗣后,为进一步探求传统文化的奥秘和领略祖国大西北的风土民情,他与妻子李小平(秋璜)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赴敦煌临摹壁画
岭南画派后“岭南四杰” (19122000)
黎四贵
  黎四贵(1811-1854年),南厢都平坦堡下塘朝(今合水镇)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有姐弟9人,排第四,取名四贵。祖父攸六,拥有地租3000余石,他做贩牛买卖生意,善于经商,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地租收入增到8000余石;在新兴、春湾、合水、春城等地开设当铺9间,家财值毫银60万元。四贵受太平天国和天地会的影响,考虑再三,在咸丰三年(1853年)农历三月,组织农民队伍起义反清。自此,四贵以做生意为名,奔东山,跑西山,秘密招集壮年农民,并请来8名武艺高手教习武术。同时,与薪兴、云浮、恩平等地的天地会首领联系,还到春城农村、圩镇和清官兵中发展会员。经过一年多活动,组织起5000
[] (18111854)
马如杰
  马如杰(1914-1984年),又名德良,广东省遂溪县界炮乡老马村人。出身贫农家庭,少年时在家乡界炮村读私塾。1938年参加抗日活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老马村党支部书记、中共遂溪县西北区委委员。为掌握国民党政府的基层政权,以利于建立抗日革0据地,经中共遂溪县委、西北区委批准,出任老马村保长,掌握一批枪枝作基础,组织抗日联队,进而改编为由共产党领导的南路抗日游击队。其同胞兄弟四人均参加革命。1946年6月,如杰奉命北撤到山东解放区,进华东军政大学读书,1947年秋,受党组织派遣南返家乡组织武装斗争,担任中共遂北县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纵队第二支队第八团政治委员、第二支队副
(19141984)
陈君裔
  陈君裔(生卒年不详),字循若,号订定,阳西儒洞书村人。陈君裔少好武艺,勇力过人,南宋末,元兵大举南侵,赵昺随宋端宗在陆秀夫、张世杰护卫下南逃,辗转福州、今广东东莞,止于厓山(今新会厓门),端宗病亡,赵昺继位,改元祥兴,号令四州兵马勤王。祥兴元年(1278年)5月,高州巡检黄十九、副将陈君裔等率三千兵马奉命从高州赶往厓山,甫见面,元兵骤至,黄十九、陈君裔等与敌战于厓山北麓,掩护宋帝昺逃跑。宋兵虽勇猛,无奈寡不敌众,三千人同日战死,宋帝昺得以暂安。宋帝昺念黄十九、陈君裔精忠报国、殉于国难,封黄为忠烈侯,陈君裔亦有封位。
[]
陈体
  陈体(生卒年及籍贯不详),南宋末进士,先为翰林院编修,后官至礼部侍郎,因事触怒皇室,遂隐姓埋名,从临安(今杭州)南下广南东路南恩州避祸,为今阳西县蒲牌镇冲口陈姓始祖。陈体南下避祸时邀一李姓朋友举家乘船经南海进入丰头河的青草渡河段,见店前村一带两岸平畴沃野,水草繁茂,尚未开垦,于是两家决定选此作为落脚点,开发织篢河两岸一带原野。后因引不来淡水灌溉,其后代乃迁居蒲牌镇冲口一带开发。陈体作为旧时代知识分子,有生之年,不怕艰难,披荆斩棘,为阳西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
刘经画
  刘经画(1887-1952年),号豫州,三甲下乡礼耕(今三甲镇东门)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末,毕业于广东省公立法政学堂,成绩优异得校长邹鲁赏识。民国元年(1912年)在本乡联集民军响应辛亥革命,赴广州加入同盟会,随邹鲁、胡汉民奔走南北,联络宣传。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贼四起,三甲成立联团以保乡里,经画任三甲联团局副局长。民国7-8年(1918-1919年),多次击退徐东海匪帮对三甲圩的围攻。民国8年9月25日,被推选为广东省参议会第二届参议员。是年秋,桂军林虎部团长黄任寰兵驻两阳,任黄伯龙为营长驻潭水圩,伯龙营汇同团部武装,突袭包围三甲联团局,经画脱险赴香港转广州。不久,三甲
(18871952)
戴锡伦
  戴锡伦(生卒年不详),河南省光山县人,清嘉庆进士,官至广东高州太守,人称戴太守。戴锡伦为官清正,好结交朋友。高州任内,地方发生黄肿病,患者急剧增加,疫情十分严重。戴锡伦急召地方缙绅和民间医生,征求治疗方法,还亲自为老百姓聘请名医,广施药物。同时动员群众浚疏河道,排除污水,凿石铺路,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他还兴建小西门水利工程,发动农民广种荔枝,增加收入。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戴锡伦任满离职,在回乡途中路经大垌山时,慕名前往游览,被大垌寺周围景色吸引,遂生出家之意,入寺剃度为僧。取法号大千,人称释大千或戴大千。戴锡伦当了和尚之后,潜心佛事,对寺内的经书加以修整注释,还将平生积蓄捐献给大垌寺,
[]
廖绍琏
  廖绍琏(1901-1986年),乳名玉生,原籍河口萧背迳村。幼年时,其父因风俗矛盾被人打致重伤死亡,寡母带幼儿,生活十分贫困,幸亏祖母带全家到阳江城做酒饼维持生计,便能在城读小学和中学。1926年春考进国立广东法科学院,是年秋,与两阳籍就读于广州的同学,组织“两阳革命青年社”,被选为常委兼组织委员,积极团结同学,宣传革命思想。1926年冬被吸收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927年2月与阳春县农-动特派员吴铎民同返春城向各界人士募捐,支持省港大-撤回广州的失业工人。3月由严中孚、陈勋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11日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受党的委派任宣传组长。起义失败后巧逃香港,再返肇庆,转
(19011986)
谭敬昭
  谭敬昭(1773~1830),字子晋,又名康侯,号选楼,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阳春县城人。其父谭元阳任乐昌训导,自幼随父到乐昌。敬昭生性聪颖好学,4岁习读书文,8岁能写文章,10岁作《崆峒赋》及诗,得乐昌知县蒋涑庄赏识。12岁郡试名获榜首,受曹习庵、戴士莲等学使器重。嘉庆十一年(1806年)郡试第一名秀才;十二年广东乡试十一名举人,选充武英殿校录官;二十二年京都会试第二百三十二名,登进士。授户部主事,寄寓于北京广东会馆。宰相穆彰阿闻其名,托人带来一把名扇,请其题诗。敬昭知穆为人奸诈,不受厚礼,拒绝请求,得罪于当权者,致令其才高而官不显。其并不为官小俸薄而后悔,反之,感到不与权奸同流
[] 粤东三子 (17731830)
莫益兰
  莫益兰,别号安民(生卒年不详),春北新围人(今春湾镇安民村委会),元末农民起义首领。他从小爱习武艺,青年时,已是刀、枪、棍、棒、剑、戟件件精通。当时,民族压迫十分残酷,抽壮丁,服劳役,连年灾害,农业失收,还要交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各地群雄起义。益兰组织阳春农民起义,杀-,保乡里。益兰与各村头人反复磋商,经周密策划、联系,组织了几百名农民队伍,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夏历八月十五日,突袭元朝阳春官署,一举消灭元朝官吏,占领县城。益兰下令释放囚犯,张贴文告,树起“保境安民”旗帜,自称莫知州。他治理阳春县政13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归顺明朝,时人称“莫安民”。他治理县政期间,看见
[]
林丛郁
  林丛郁(1896-1986年),字增华,小名茂生,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生于大铛湾堡社塘村(今属河镇)农家。18岁才进菁苹高等小学,毕业成绩优秀,戚友支持,升入肇庆中学。在学校积极投身“五·四”爱国-,担任肇庆学生会会长和肇罗阳学生会会长。1922年夏,中学毕业无旅费还乡,得总务助款买船票,赴广州投靠同乡,考进广东公法学校(后并入广东大学),呼吁父兄戚友支持,仅供给一年的膳食费。由于他积极参加“新学生社”革命活动,1924年8月,得中国共产党组织介绍,担任广东省平民教育委员会实施部总干事,半工半读,终能在广东大学毕业。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称共青团)。同年9月,当选为
(18961986)
曾昭常
  曾昭常(1919-1952年),崆峒乡黄竹头村(今春城镇)人。其父曾仲书家有地租,在春城开药店“永生堂”。1938年1月参加广东青年群社阳春分社。同年,毕业于两阳中学高中部,后出任《阳春日报》新闻,借该报开展抗日宣传。1939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4年3月,中共党组织调他往珠江三角洲参加抗日部队,后随主力队伍挺进粤中。1945年1月部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1945年2月22日,解放军部队在新兴县蕉山被国民党军袭击,昭常因足部受伤,突围后赶不上队伍,隐蔽于天堂一农家,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后托人带信到春城“永生堂”告知其兄昭烈,假称读书回乡途中遇贼劫,复患大病。其兄遂派
(19191952)
全部阳江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