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历史人物介绍4
杜丘
  杜丘(1987-2008)2004年12月入伍,生前系湖南省常德市公安局消防支队武陵中队战士,一级士官。2008年11月6日,在扑救常德市原灯泡厂火灾中,杜丘同志临危受命,英勇顽强,始终战斗在火势最猛烈的前沿,因厂房大门上方一钢筋混凝土横梁突然坍塌,击中杜丘头部,杜丘同志当场壮烈牺牲。2008年11月7日杜丘同志被公安部批准为烈士,被湖南省公安厅追记为一等功。
革命烈士 (19872008)
李树仁
  李树仁(1919~1997),桃源县人。曾任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常委、湖南省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岳阳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任、天主教岳阳教区主教。民国20年,到桃源天主堂学习神学要理,8月正式受洗入教。自此,潜心攻读圣经,刻苦钻研神学。后到武汉神哲学院专门学习神哲学,35年6月经考试、考察,被晋升神甫。1949年12月由常德教区调往岳阳教区,在平江教堂任本堂,开始传教工作。1951年10月,调任岳阳教堂本堂代教
(19191997)
马圭芳
  马圭芳(1916~1988),又名蝶秋,原籍北京。5岁时即到上海学京剧武功。民国13年9月在上海参加梅兰芳剧团。27年2月,结束学徒生涯,受聘于上海永安公司游艺场六楼凤仪班,先后任京剧团演员、导演、剧务、副团长、团长和团委主任等职。随团到过全国280个县和69个市演出,分别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马连良、梅兰芳、佘少朋、盖叫天、李丽芳、杜近芳、赵燕侠等同台演出过多种剧目。1958年7月从上海到华容和县京剧团同台演出并合并,毅然将自己
(19161988)
廖性初
  廖性初(1913~1985),原籍常德市,后随父迁居湘潭市。1938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医疗系。1952年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1953年参加救灾医疗队,任整修洞庭湖工地医院院长,荣立特等功。1954年春,参加中南五省赴朝志愿军医疗队,任副队长,回国后被评为甲等先进工作者。1956年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1965年创建岳阳专署人民医院(今岳阳市一医院),任副院长。1978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岳阳专署人
(19131985)
龙家泉
  龙家泉 (1903-1946)又名龙在前,湖南石门人,一九O三年生。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八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历任湖南省农运特派员。湘鄂西根据地特委委员、苏维埃代主席、红四军一团-表、红四军政治特派员(兼政委)等职。三五年长征途中负重伤留医。四一年到省立第八师范学校任教并坚持地下斗争。四六年八月被坏人出卖密捕,在永顺县城外王家坡敌人碉堡中严刑拷打,打断胳膊和双腿,挖去双眼。龙家泉同志守口如瓶,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年仅四十三岁。
(19031946)
张耀增
  张耀增(1929~2000),北京人。满族,高级律师,民革党员。民国38年(1949)随傅作义将军投诚革命,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团员、文书、干事。1954年8月转业到阳泉市,曾任阳泉市交通局办公室科员、公路学会副秘书长等职。1980年,调到市司法局法律顾问处从事律师工作。期间,成功完成阳泉首例经济涉案的代理,在阳泉首开经济法律实践先河,为推动全市法制建设做出了贡献。1987年6月,当选为民革阳泉市委第一届主任委员。1987年1
(19292000)
鲁易
  鲁易(1900~1932),又名鲁其昌,湖南省常德县人。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与筹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秋回国后,与吴明、罗汉等人被中共中央委派到琼崖开展革命活动,在琼山、海口、琼东(今属琼海县)等地学校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工作。同在琼的中共早期党员毛孟屏和琼崖先进分子徐成章、徐天柄、王器民、王大鹏等人以《琼崖旬报》等报刊和学校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
(19001932)
戴志敏
  戴志敏(1959—1979),湖南省桃源县人,1976年毕业于桃源县龙潭中学。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曾连任五届班团支部书记。197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广州部队某部三营炮兵连,任七班班长。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预备党员。1979年1月4日,在本县太平公社公益大队与左安大队交界的黑水河段中,为抢救落水壮族儿童和战友而光荣牺牲。戴志敏从小便受父母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和关心集体的思想教育。读中学时,他学
(19591979)
杨鹤
  杨鹤(?-1635)明末将领。湖南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字修龄。万历年间进士,由知县擢御史。崇祯元年 (1628年)迁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二年又迁兵部右侍郎、总都陕西三边军务。专事镇压农民起义军,他虽受命,然力主招抚,故起义军受“抚”后复反。巡按御史吴甡以主抚误国论劾,诏逮下狱。后戍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卒于戍所。
[] (?~1635)
俞宽美
   俞宽美(安乡硪歌)“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俞宽美,男,汉族,1940年5月出身,高小文化,农民,现住湖南省安乡县安凝乡团洲村三组。1954年因水灾失学回家务农,业余时间从师陈宝仲、易善金等人学唱渔鼓评书,1959年开始步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参加“淞澧分流”、“安尤乡移堤”、“焦圻镇移堤培修”、荆江分洪整修工程等十多处水利建设工程,历时21个秋冬。是享誉全县具有编唱能力的硪工领唱员。20多年来他培养了彭润秀、刘菊桃
安乡硪歌传承人
颜昌春
  颜昌春 九澧渔鼓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颜昌春,1965年从艺,师承临澧渔鼓艺人徐亮楚。系九澧渔鼓江用弟谱系第五代弟子。他演唱技艺精湛,唱腔独具一格,在鼓曲艺人和广大群众中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 颜昌春1964年从艺。受前辈艺人言传身教,他演唱技艺精谌。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多次在市县曲艺大赛和汇演获奖。1982年,他与金行文同台演唱的双人渔鼓参加常德地区曲艺汇满获一等奖。同年,他与本县鼓曲艺人金行文联合演唱的九澧渔
九澧渔鼓传承人
刘远正
  刘远正 (土家族跳丧舞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远正,石门县壶瓶山管山村人,1947年6月12日出生。他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不仅熟悉所有农活,还学会做泥瓦匠、阉猪。他朴实勤劳,种烤烟10亩,种茶6亩。在当地是比较富裕的农户。 刘远正喜爱民间舞蹈,1965年就开始拜师学艺,从事土家族跳丧舞近五十年。他会跳《跳丧舞》的各种套式,会击鼓领唱,会唱几十首当地民歌。他经常带队到死了老人的农户家里跳丧,多年来跳丧后不收费用,
土家族跳丧舞传承人
刘清元
  刘清元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清元,男,1940年生,现年72岁,住桃源县黄甲铺乡竹元村4组。 刘清元幼时家境贫寒,自幼即师从灵岩寺法派玄妙大师张成林为徒。由于刘悟性极高,对人友善,性情温和,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一直深受大师喜爱,系大师当家弟子。张成林为瑜伽焰口手势传人,授徒严格从童子功练起,悉数将焰口手势的各招各式的起、承、转、收及指法的换、弹变化传予了刘清元。刘自小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为求生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传承人
金行文
  金行文( 九澧渔鼓)“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金行文,男,1946年出生,临澧县陈二乡人。 金行文1960年从艺,师承临澧名师段训友,系九澧渔鼓李国元谱系第三代弟子。受前辈艺人的言传身教,金行文文化革命前参加县文化工作服务队,演唱《儿女风尘记》、《烈火金刚》等书目,在全县各进行巡回演唱。此后,他又先后参加了县文艺轻骑队,青山提灌工程工地文艺宣传队,利用渔鼓这一地方曲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工地好人好事,为鼓舞士气、促
九澧渔鼓传承人
戴作林
  戴作林(澧州夯歌)“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戴作林,男,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常德市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会员,澧县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理事.现任澧县城关中学中学一级音乐教师。戴作林出生在澧县闸口乡青岩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和青年时期基本上是在家乡度过的。自幼爱好音乐,耳濡目染了家乡火热的劳动场面,对劳动号子有着浓厚的兴趣。1973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先是参加生产劳动,后来加入了民办教师行列,在当时大队的小学任
澧州夯歌传承人
陈本龙
  陈本龙(土家族跳丧舞)“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陈本龙,男,1956年9月出生,高中文化,石门县壶瓶山镇泥沙社区人,现任壶瓶山镇文化站专干。他从小就喜爱“跳丧舞”。他初次接触“跳丧舞”是在1964年,那年他8岁,村里死了一位老人,既没有请人做道场,也没有开追悼会,而是由6位艺人围着死者跳舞,他当时感到非常稀奇,就围着这些艺人转来转去观看,觉得很有意思,从此,只要听说哪里死了人在“跳丧”,他就想方设法赶到那里凑热闹,于是“
土家族跳丧舞传承人
刘子英
  刘子英•杨幺的民间故事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子英,湖南省汉寿县人,相当大学文化,曾任中小学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会员,1936年3月出生于故事世家,自幼受祖父刘仁酉(雇工、农民兼民间说书艺人、杨幺故事第七代传人)熏陶,听说了《杨幺求学》、《杨幺梅山习武》、《湖口传艺》、《严惩湖霸》、《四兄弟湖口造反》、《攻打益阳杀袁显》等故事。1943年(七岁)至1951年,又受父亲刘庭三(学徒、小商、杨幺故事第
杨幺的民间故事 传承人
万志初
  万志初•桃花源擂茶习俗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万志初,男,1954年7月生于桃花源镇青山村,1972年高中毕业,1973年应征入伍 1980年退伍。1981年至1997年跟随父母亲从事擂茶制作和经营,1998年开始在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桃源人家”从事餐饮及擂茶经营,利用在父母亲手中学到的一手擂茶制作技艺,以作坊加经营的形势,将擂茶的多个品种做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目前,是桃花源里“桃源人家”中手艺最好、名气最
王与佑
  王与佑•荆河戏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叫王与佑,男,1952年生于澧县王家厂镇,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放到农村三年,1971年招工后,一直在县荆河剧团工作,担任剧团艺委会副主任及乐队队长多年,现为省戏曲音乐学会会员,市戏曲协会会员,国家三级作曲。因我祖父是荆河戏戏班文场师傅,父亲王恩儒是原永乐剧团(现荆河剧团前身)的鼓师,姐夫鄢安奎,姐姐陈国兰曾是荆河剧团的台柱子,因此我自小即在剧团生活(一直到进初中
夏安邦
  夏安邦(安乡硪歌)“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夏安邦,男,59岁,安乡县文化馆副馆长,音乐专干,三级作曲。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常德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安乡县音乐家协会主席。1963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音乐专业与群众文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经常深入农村及水利建设工地广泛搜集硪歌资料进行整理,并建立了文本资料档案。多年来,他利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编配了许多歌曲及舞蹈音乐,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发表或展演。代表作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