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名人录
杨继盛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容城北河照村人,出生于耕读之家。7岁丧母,自幼饱尝生活艰辛。11岁开始半读半牧,18岁府未中,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任为留都(今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通律吕之学,亲手制十二律吹奏,都和音律。韩邦奇大喜,尽授其平生所学。35岁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正值严嵩当道,广收义子,结党营私。仇鸾因投靠贿赂严嵩而升为大将军,统领宣化一带边境军队。蒙古鞑靼部首领俺达汗,经常带兵侵扰北部边境。守将仇鸾不与俺达交战,反与其勾搭,卑躬屈膝,给俺达送钱送物同俺达搞“马市”。继盛入兵部后,给皇帝上了《请罢马市疏》,揭露仇鸾
[] 明代著名谏臣 (15161555)
孙连仲
  孙连仲(1893~1990)原名孙席儒,字仿鲁。雄县龙湾村人。幼年入私塾,后入保定中学,家道殷实,但他既不喜读书,也不好务农。1913年不顾家人反对,弃耕从军,在冯玉祥部当兵。由于他有胆有识,受到冯玉祥赏识,官职升迁很快。由司务长逐级升至师长。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所属部队全部参加国民革命军。孙连仲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东路第二军司令官,奉命率第十二师参加援陕战役,在孙良诚、刘汝明等人的协同下,打败围攻西安的镇嵩军,解了西安之围。1927年,冯玉祥所属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接受武汉国民政府领导。孙连仲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并任蒋、冯“北伐军”京汉前线总司令,率韩占元、秦德纯、冯治
(18931990)
陈德华
  陈德华(1696—1779)字云倬,直隶安州人,清朝大臣。雍正二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再迁侍读学士。提督广东肇高学政,旋调广韶学政。遭母丧归,未终制,召充一统志馆副总裁官。陈德华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雍正四年,因父亲过世而丁忧。雍正七年,服丧期满,回京,迁为詹事府赞善,充当日讲起居注官。雍正八年,陈德华提督广东肇庆学政。雍正九年,升翰林院侍读学士。雍正十年,调广韵学政。陈德华累迁至侍读学士。先后提督广东肇庆高州、广州韶关学政。雍正十一年,母丧回乡丁忧。雍正十二年,特命陈德华来京,充任《一统志》馆副总裁。次年,陈德华出任浙江乡试正考官。乾隆元年,陈德华充任会试同考官,累迁詹事府詹事,经筵讲官
[] 清朝兵部尚书 (16961779)
陈调元
  陈调元(1886~1943)字雪暄,又作雪轩。安新同口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保定北洋陆军参谋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深造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后在湖北陆军中学任地理教官。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时离开武昌至北京,任冯国璋部参谋并南下镇压起义军。冯国璋任江苏督军后任南京宪兵营长,随后改任江苏宪兵司令。1917年任江苏七十四混成旅旅长。1920年第一次直皖战争后任徐海镇守使,10月任苏鲁皖豫“剿匪”总司令。1923年5月,因顺利解决轰动一时的“临城劫车案”名扬中外。1924年8月,江浙战争爆发,任江苏方面第二
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18861943)
孙奇逢
  孙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容城北城村人,祖居贾家庄(今容城贾光村)。少年有志,以先贤刘因、杨继盛为榜样,嗜学成癖。14岁入县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与明兵部尚书孙承宗等为友,与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则以“国士”相知。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把持朝政,破孩东林党人,左、魏、周等先后被捕入狱。孙奇逢冒险挺身营救,他致书给好友孙承宗,让他利用“枢辅”的身份,设法搭救左光斗等人。为营救东林党人,他为筹资募捐奔走呼号。虽未救出左、魏、周等人,但他的高尚行为使他被誉为“范阳三烈士”之一。明末,孙奇逢率领亲族乡人抗击清兵
[] 明末清初理学大家 (15841675)
刘因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元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县)人,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传出生前夜,其父梦神人用马载一儿至其家,并嘱“善养之”。幼年取名骃,字梦骥。后改名因,字梦吉。刘因6岁能诗,10岁能文,且落笔警人。后拜学者砚弥坚为师,深得教益,学业大进。初习经学,感叹“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后潜心研究理学,并设学塾,边研读著述,边教授生徒,名声渐振。因倾慕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说,而名其读书授业之所为静修书院,世人因此称他为“静修先生”。他游历燕蓟,冀中平原、白沟河畔、太行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曾游易州之雷溪,自号“雷溪真隐”,并以燕国名人、古迹为题,写了大量诗文。因
[]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 (12491293)
孙礼
  孙礼(?-250年),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孙礼早年被曹操征为司空军谋掾。历任河间郡丞、荥阳都尉及山阳、平原、平昌、琅琊、阳平各地太守,后入朝任尚书。他为人刚毅而有勇略,曾为保护魏明帝曹叡而欲独身搏虎。明帝驾崩后,孙礼担任大将军曹爽的长史。旋即外授扬州刺史,于芍陂抵御吴将全琮,力战破敌。后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问题上得罪曹爽,遭罢官,其后被起用为城门校尉。转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高平陵之变后,孙礼出任司隶校尉,他在所治理过的七郡五州之内皆有威信,不久升司空,封大利亭侯。嘉平二年(250年),孙礼病逝,谥号景侯。早年经历孙礼年轻时,曾于乡间遭逢-,与母亲失散,当
[三国]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250)
李师儿
  李师儿(?~1209)女。金章宗元妃。渥城(今安新县安新镇)人。明昌二年(1191)被选入宫。她淑惠通达、贤明理情,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深受宫内上下及大小官员崇敬爱戴。明昌四年(1193)章宗皇帝封李师儿为昭容,次年,又晋她为淑妃,李师儿的父亲李湘也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公,连祖父、曾祖父也被一一追赠。章宗嫡妻蒲察氏钦怀皇后去世后,欲立李淑妃为皇后,大臣认为李师儿出身寒微,不足以母仪天下,承安四年(1199),改立李师儿为元妃,实为六宫之主。李师儿身在京城,常思故里,章宗泰和四年(1204),以元妃李师儿故里浑泥城遗址筑城,高三丈、阔九尺,护城河深一丈,并引城东南河水环
[] (?~1209)
陈子正
  陈子正(1878~1933)又名陈纪平。雄县李林庄人。自幼好武,得少林拳、翻子拳、岳氏散手、鹰爪擒拿法之精华。擅鹰爪拳,被誉为“鹰爪王”。1918年到上海表演鹰爪罗汉拳,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任上海精武体育会副会长。传授鹰爪拳,还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圣约翰大学授艺。1921年去香港精武会传艺,香港大学赠其“教懦夫立”水晶石匾。翌年赴新加坡精武会教拳。到新加坡不久,就在擂台上用半个回合击败一英国拳术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亚短剑一把,上刻“中国拳王”。1923年湖北武昌精武分会成立,赴该会任教。著有《鹰爪翻子拳》、《鹰爪拳艺书》、《鹰爪连拳五十路》、《鹰爪翻子拳摘要》等书。
(18781933)
王砚泉
  王砚泉,河北省雄县人,1917年出生。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指导员、教导员、科长、参谋处长。解放战争,他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1旅参谋处长、参谋长、二野14军40师副师长。1961年任14军政委,1970年任昆明军区副政委。1961年晋升少将。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人物逝世澎湃新闻记者从王砚泉将军亲友处获悉,原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王砚泉将军于2016年10月27日晚间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72016)
焦德裕
  焦德裕(1220~1288)字宽父。雄州(治今雄县)人。其远祖焦赞,曾随宋丞相富弼镇守瓦桥关(在今雄县),落籍雄州。其父焦用。字世用,金末由束鹿(今河北辛集)令升千户,守雄州北门。成吉思汗与皇子托雷率蒙古兵围雄州城,州人开南门投降,蒙古兵涌入,他仍奋力厮杀,被蒙古兵抓获。成吉思汗视其勇壮,不杀。后官复原职,死后被追赠中书左丞,谥“正毅”,加封恒山郡公。焦德裕通《左氏春秋》,少年即勇壮善射,从舅父于军中。金将武仙杀真定(今河北正定)守将史天倪,后败走。余党赵贵、王显、齐福等据守武仙旧有堡寨,屡屡侵扰。蒙古太宗窝阔台欲选廷臣才高善辩者前往招降,杨惟中荐焦德裕。德裕至真定,降齐福,擒赵贵。王显败走,
[] (12201288)
陈德荣
  陈德荣(1688~1747)字廷彦,号密山。安州(治今安新)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中进士,授官湖北枝江知县。在任时兴修水利,整修洲堤百里,免除民间的各种差役。雍正三年(1725)任贵州黔西州知州,因父丧回家守制,丧服满后,代理贵州威宁知府,不久补授大定府知府。当时贵州苗民起事,受命赴威宁防守,威宁城墙颓坏,他命部下以米桶装土石修补,日夜备战。总兵哈元生援兵到来,苗民退走。后因母丧离任守制。期满,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乾隆元年(1736)因经略张广泗的推荐,升任贵州按察使。当时贵州“改土归流”之后,苗民多处起事,经略张广泗用兵镇压,杀人甚多。二年(1737),贵阳城内发生大火灾,陈德荣借机向
[] (16881747)
王子修
  王子修(1918~2006)曾用名王慎修、王自修。安新北曲堤村人。1937年9月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安新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教局局长、代理县长,河北游击军独立第一团经理处主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四军分区三十大队供给处主任,第十八团供给处主任,冀中军区供给部军实科科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生产管理科副科长,冀晋军区供给部财务科科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后勤部部长,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参加了青沧交、石家庄、新保安、平津、太原、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战斗。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82006)
刘光裕
  刘光裕(1916~2003)安新燕涝淀村人。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安新地区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政治指导员,冀中军区第四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三十三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四十二地区队政治委员,第九军分区敌工部部长,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冀中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政治部主任,第七旅副旅长兼参谋长,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一八七师政委,骑兵第六师政委。参加了大同集宁、正太、清风店、石家庄、察南绥东、平津、太原、兰州、宁夏、和平解放西藏等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62003)
王毓淮
  王毓淮(1918~1990)雄县西留官营村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1936年2月参加革命。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西省太行民军第四团班长、排长、连长,山西高平县武装科长、副县长兼独立营营长,山西青年抗敌第三纵队九团营长。1940年8月调任太行分区九团参谋长。1943年1月任分区司令部情报处副处长,1945年4月任太行二区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洪子口、白庄、马牧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第六纵队司令部作战处长,鄂豫四分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十二军副参谋长。1946年8月,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根据地,参加了大别山反“清剿”、渡江战役和进军大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81990)
梁炳
  梁炳(1572~1660)字如星。容城人。11岁能文,以聪明闻名于乡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次年授郓城县知县,兴利除弊,多有善政。四十三年(1615),山东大饥荒,梁炳搜索仓库,请求赈济,劝人募捐,得谷万余石,煮粥以食贫民,缓征以俟天时,以使百姓不致流离失所。四十四年(1616),因母丧去职,行囊空空,以致不能置办丧事。后起用为阳信县知县,平息争讼,以小戒而寓大惩,为阳信人所德。又因父丧去职。天启二年(1622),起补光山县知县,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警报一日数至。梁炳赴任之初,即议修缮,严格保甲,洁己爱人,与民休息,一切令行禁止。五年(1625),以治行征为广西道监察御史,巡视城工
[] (15721660)
王清弼
  王清弼(?~1799)雄县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中武进士,补陕西汉凤营守备,积功升陕甘固原提标左营游击。嘉庆元年(1796),湖北宜都、枝江、当阳、襄阳一带白莲教徒起义。郧县教徒王金礼、徐良带领起义军占据泥河口孤山村,谋攻白河、洵阳,进军郧西。王清弼奉命督兵攻孤山村外围寨堡,乘风雨大作之夜偷袭成功,歼擒白莲教徒400余人。后进攻孤山,先切断水道,以轻兵诱起义军出战,乘防守空虚时,派兵从后偷袭,爬山越墙攻寨,击败起义军,俘王金礼等46人,升甘肃平罗营参将。嘉庆二年(1797)二月,随四川总督宜绵出老君洞(今四川宜宾西),攻袭曾家山起义军营地。三月,又与副将王桂出兵清溪口(今重庆涪陵东北),
[] (?~1799)
刘佩荣
  刘佩荣同志是河北省雄县米家务镇米东大村人,生于1917年。他从少年时期起即投身革命活动,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新城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冀中六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20师三支队八团政委、西北野战军一军一师副政委、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等职。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1956年他从朝鲜回国后,担任-第五研究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为我国战略、战术 工业的发展和人造卫星的上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加快我国电子工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刘佩荣同志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忠于人民,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廉洁奉公,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受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71990)
张晋龄
  张晋龄,1918年出生在河北省雄县西楼乡南辛立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只勉强读了两年小学,就不得不辍学,挑起生活的重担。他不但做农活,还挑担串乡做小买卖。在走街串乡时候,接触到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党的关怀下,他读了一些进步书刊,渐渐地对革命有了了解。1938年,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的华北人民不堪忍受,到处燃起抗日救国的烽火时,张晋龄在共产党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当村长后,为掩护我党我军的干部,配合区小队活动,组织带领民兵破坏敌伪的交通要道、割电线、围炮楼,以种种形式打击日军和汉奸走狗。残酷斗争的考验,使张晋龄迅速成长起来。在村里他很有威信,因他耳朵有点背,乡亲
(19181948)
全部雄安新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