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名人录
王淮
  王准(1126年—1189年),字季海,金华城区人。南宋名相。绍兴十五年(1145年)考中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官至左丞相,封鲁国公。淳熙十六年(1189年)卒,赠少师,谥文定。人物评价赵昚:①陈康伯虽有人望,处事则不及卿。②丞相直谅无隐,君臣之间正宜如此。 脱脱:王淮为伪学之禁,毒痡善类。 史籍记载《宋史·王淮传》: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人。幼颖悟,力学属文。登绍兴十五年进士第,为台州临海尉。郡守萧振一见奇之,许以公辅器。振帅蜀,辟置幕府。振出,众欲留,淮曰:“万里将母,岂为利禄计。”皆服其器识,迁校书郎。高宗命中丞举可为御
[] 宋朝宰相 (11261189)
叶衡
  叶衡(1114—1175),字梦锡,金华城区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授宁德县主簿兼摄县尉。调任於潜知县。任间,整顿户籍、赋税,查征富户隐漏,减轻贫户负担,而库入增加。考绩第一。升常州知州。适遇水灾,发常平仓米烧粥赈饥。有人劝说常平仓不可轻发,叶衡说:“ 储蓄正备缓急,民饥怎可不救?”灾后疫病流行,率医生携药品遍问疾苦,救活甚众。升太府少卿, 奏请将合肥40里圩田募民耕作,年收谷数十万斛,初免租赋,后官私各收其半。《宋史》卷三八四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陪输,衡定为九等,自五以下除其籍
[] 宋朝宰相 (11141175)
潘良贵
  潘良贵(约1086—1142),字义荣,号默成,金华城区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授秘书郎。后提举淮南东路常平。宰相蔡京父子屡欲与之结交,被其拒绝。南宋靖康元年(1126),钦宗问谁可为相,良贵言何?、唐恪等4人不可用。遂被当权者视为狂妄,黜监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即建议高宗巡幸淮扬,选皇室贤者为山东、河北长官,以此壮国体、养兵威,以图恢复大宋江山。后历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等;又曾出知明州、严州。以徽猷阁待制提举亳州明道宫。归家,十年不出。良贵居官刚正不阿。王黼、张邦昌均欲招为女婿,章惇谋以孙女嫁其,许奁资300万钱,皆予以拒绝。后娶范仲淹后裔一孤女为妻
[] (10861142)
刘正彦
  刘正彦(?——1129年),浙江汤溪人,南宋初年军事将领。其父刘法,宋徽宗政和年间曾任熙河路经略使,在金国入侵南宋之际,发动苗刘兵变,后被宋高宗寸磔而死。刘正彦是南宋将领,没有政治远见,发动苗刘兵变失败后,被宋高宗寸磔而死。由阁门祗候易文资至朝奉大夫,后以事责降。当时王渊为御营都统制,刘正彦归之。王渊因了解刘法,遂荐正彦于朝,复为武德大夫、濠州知州,擢为御营右军副都统制,王渊分给他三千精兵。正彦以平丁进功,进武功大夫、威州刺史。当初,刘正彦讨丁进,请刘晏偕行。刘晏本是严陵人,陷辽登第,于宋徽宗宣和年间率众来归。正彦用晏计易旗帜为疑兵,终使丁进投降。刘晏自通直郎迁朝请郎,乃散所赐金帛与将士,寻被
[] 南宋初年军事将领 (?~1129)
唐仲友
  唐仲友(1135—1216),字与政,号说斋,金华城区人。父尧封,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见称。仲友幼承家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又中三十年博学宏词科。任建康府通判,继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隆兴初年,上 书丞相张浚,献抗金三策:越淮而战为上策,沿淮而守为中策,夹淮而戍为下策。又上四府书,略言“今日之忧在和守难决。然无论和与守皆当熟察者,其患有四:眩于虚数以兵为足用,惑于闲言以敌为无能,财力绌而妄费,官爵滥而轻予”。调任信州知州。乾道七年(1171),改任台州知州。任内,兴修学校,建中津桥,赈济饥民,兴利除弊,颇有政声。升任江西提点刑狱。尚未赴任,
[] (11361188)
何基
  何基(1188—1268),字子恭,金华罗店后溪何人。祖父松,南宋乾道年间进士,官至徽州通判。父伯熭,乾道二年(1166)进士,绍熙三年(1192)任临川县丞,时朱熹女婿黄榦为临川县令,遂命长子南、次子基师事之。黄榦教以“治学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终身实践不违。回故里,隐居北山盘溪,人称北山先生,四方学者争来求教。王柏执弟子礼,基谦抑不以师道自尊,质难问疑,有为一事而十次往返,文集中与王柏问辩者占十之六。教育门生“为学立志贵坚,规模贵大,克践服行,死而后已”。知州赵汝腾、蔡抗、杨栋,相继聘其主讲丽泽书院,皆辞不就。后被特荐授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又力辞未受。咸淳元年(1265),
[] (11881268)
王师心
  王师心(1079—1169),字与道,金华城区人。父登,字廷锡,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曾任诸暨、湘潭知县,升承议郎。师心重和元年(1118)进士,任沭阳县尉。宣和三年(1121),宋江起义军一部进至沭阳时,师心率官军镇压。累升大理寺丞。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忤秦桧,出知袁州。时监司郡守争献羡余于秦桧以图倖进,独师心以羡余代贫民偿欠赋。二十四年,浙东大旱,衢州饥民啸聚。次年,师心知衢州后,竭力赈济饥民,安抚流民。二十六年,升敷文阁待制知荆南,充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悉力抚招外流农民,户口日增。升给事中兼侍读,进谏多被采纳。二十八年,浙东大水,以显谟阁直学士知绍兴府,充两浙东路安抚使,减
[] (10791169)
陈良佑
  陈良佑,字天与,婺州金华人。南宋官员,官至从六品起居郎。南宋初年出生于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擢进士第,以敢于直谏著称。触怒宋孝宗赵昚,被贬至瑞州(今江西高安)。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起复,不久后病死任上。
[]
张恭
   张恭(1877-1912),又名临,字伯谦、同伯,人称同伯先生。浙江金华城区人。浙江辛亥革命先驱。清光绪三年(1877)生,出身书香之家。其父为城区著名塾师,对张恭管教甚严,张恭从小就有“神童”之名。光绪十四年(1888),12岁参加童子试,名列榜首,考取头名秀才。进入丽泽书院深造,结识蒋乐山,对会党反清斗争心仪不已。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兰溪蒋倬章在杭州紫阳书院就读时,结识湖南自立军首领唐才常胞弟唐才中,接受入会凭证“富月票”,相约发展革命组织,后因唐才常在汉口遇害而中止。变产集资办李庆福戏班(人称张恭大班),继招青少年培训后组成汪永庆班(人称张恭小班),巡回演出。剧目多系宋、明-
浙江辛亥革命先驱 (18771912)
戴宏伟
  戴宏伟(1967.1-1986.3),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前宅村人,遂昌金矿采矿工区绞车工。他平时工作积极负责,1983年12月进矿时,被分配到采矿工区井下当采掘工,他欣然接受领导安排,从不计较,并认真钻研技术,虚心向老工人学习,任劳任怨,0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由于他工作出色,还多次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赞扬。他生活节俭,能团结同志,关心他人,作风正派,遵纪守法。班里的同志病了,他主动顶班工作;同寝室的人病了,他就代为买菜买饭;左邻右舍离矿忘记收衣服,他会主动代收;门锁坏了,他就及时修理。从平凡的小事中,反映了他的优良品质。每年春节后回矿,他都提前到工作岗位。他工作一丝不苟,绞车房从未发生
(19671986)
蒋宝贤
  蒋宝贤(1897—1930),金华蒋里村人。1928年2月,中共宣平县派陈玉川到邻近的金华县安地一带发展党组织;7月,吸收宝贤等8人入党,建立中共支部。历任支部书记、总支书记。1930年1月,在蒋里村祠堂召开党员会议,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红军北路军游击队,宝贤任总指挥。游击队以党总支部为核心,各村分片分组负责组织。规定参加红军条件及纪律,建立训练基地,进行军事训练,自制土枪、火药。同年5月,浙南红十三军成立。时北路军游击队已发展到1500余人,为配合红十三军武装斗争,公开提出“天下农民是一家”,“打土豪,分田地”口号。是月中旬袭击雅畈警察所,缴获步枪7枝。邻近的七间屋村大地主陈顺财横行乡里,胁迫
(18971930)
金兆梓
  金兆梓(1889—1975),字子敦,号芚厂,金华城区人。父名城,号芷圃,家贫,早年为塾师,清光绪二年(1876)贡生,曾任金华府中学堂监督。兆梓少时考秀才,名列榜首。宣统元年(1909)金华府中学堂毕业后,进京师大学堂就读。1919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治系。次年母病辍学回家,应聘任省立第七中学国文教员,后任校长。1920年,任教北京高等师范,所编《国文法之研究》讲义,为汉语语法最早论著之一。1922年,进中华书局部任文史,所编《新学制初中本国史》教科书风行全国。1921年,考取外交部翻译,任职海关。1923年,再度应聘任中华书局所教科图书部长、所副所长,主持中小学及师范学校课本,编著《新中
(18891975)
刘展亮
  刘展亮(1964.6~1985.1),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上境村人,1983年1月入伍,入伍2年内先后获嘉奖5次,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5151部队军直侦察连班长(陆军第14军(甲)侦察连)。1985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防御作战。1月15日凌晨,越军分多路向142、145高地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刘展亮潜伏的位置在145高地南侧,距敌前沿只有几十米。为随时掌握敌人动向,他冒着密集的炮火,坚守在洞口的哨位上。突然,一发炮弹在这附近0,他只觉得面部一热,顿时什么都不知道了。战友们见他满脸都是血,左眼被弹片打伤,什么也看不见,连忙替他包扎好,并将他背进洞里休息。战斗越打越激烈,他在-声中慢慢醒来,头隐隐作
(19641985)
何炳松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金华后溪何人。13岁进金华府中学堂。1912年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公费选送美国留学。先后就读加利福尼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继进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专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获硕士学位。1916年回国,先后任浙江省视学、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和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主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及第一中学校长。1923年起应聘至上海商务印书馆,历任主任、编译所长、编审委员,主编《教育杂志》。1934年,被推选为中华学艺社理事长。1935年,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就任伪职,令上海各学校放假庆祝,则以“汉曹不两立,忠奸不并存”而坚决拒绝。同时宣布:“看到一
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 (18901946)
严致华
  严致华(1897—1951),字仰光,兰溪城区东门外豆芽巷人。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师。擅武术,耻国人蒙受“东亚病夫”之讥,进浙江省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执教中学。有感于体育师资缺乏,商得金华道尹沈钧业等支持,邀集好友张新德、李杰、舒凤鸣、周寿昌等,于1920年在兰溪创办浙江省金华道私立体育学校,任校长。次年秋,获准开办公众体育场,兼任场长。1926年从戎,两年后返校。至1931年体校停办,前后主持校政10年。为办体校觅校址、置设备、聘教师,殚精竭虑。体校经费困难,始变卖房屋、田地等家产,继则各处借债,甚至借岳父家数十亩田产用以抵押。因此感动教师,愿支低薪,助其办学。为人正直,不慕名利
(18971951)
汪厥明
  汪厥明(1897—1978),字叔伦,金华城区人。1914年,金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随父汪庚去日本留学。1924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副教授。1927年,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致力生物统计和育种学研究,并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共同进行研究工作,巡回讲学。曾赴日本、欧洲考察。因研究生物统计和育种方面的贡献,在当时有“南丁(丁颖,中央大学教授,水稻专家)北汪”之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广西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教云南大学农学院。1946年应聘任台湾大学教授,直至退休。台湾大学为表彰其成就,设立厥明生
(18971978)
何德奎
  何德奎(1896~1983年),何炳松、何炳棣堂侄,1917年,以教育部考试第一名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2年,担任哈佛中国同学会会长,和蒋廷黻作为中国留美学生驻京代表,监视中国南北两“政府”不得签署任何-条约。
金华何氏三杰 (18961983)
何炳棣
  何炳棣(1917年~2012年),何炳松堂弟,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在第六届留美考试中夺魁,1945年底,和杨振宁、李政道等同船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获历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1966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六届人文组院士,时年49岁;1974年,出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为首任亚裔会长。
金华何氏三杰 (19172012)
伊小芝
  伊小芝(1924.6-1951.3),(曾用名:伊维荣)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下伊村人,1950年3月入伍并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随部队赴朝作战。1951年3月在朝鲜江元道金化郡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2团战士。
(19241951)
全部婺城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