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历史人物介绍10
陈谦善
  陈谦善(1844~1901年),名最,字谦善,别号乐峰,嘉禾里仙岳社人。少时随族人南渡菲律宾小吕宋谋生,初受雇于人,后以历年积蓄营商,终成巨富。陈谦善轻财尚义、济困扶危、乐善好施,深得侨胞爱戴,被推选为侨领。清政府也赏给道衔、花翎顶戴。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集资向西班牙殖民当局购得马尼拉北郊荒地数百亩,辟为中华义冢,使客死异邦的华侨有葬身之所。继而倡办中华善举公所和崇仁医院,施诊施药,贫病侨胞受惠良多。陈谦善旅菲30年间,创办学校
[] (18441901)
黄志信
  黄志信(1835~1907年),字守谦,别号思俭翁,同安县人。黄志信9岁时入私塾念书,13岁辍学从耕,后参加小刀会,担任军需官职务。起义失败后,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和两个兄长离开家乡,在厦门港搭乘一条商帆船逃到印尼爪哇,定居于中爪哇三宝垄。初做小商贩,后来逐步经营土特产,一帆风顺,至同治二年(1863年),已拥有上百万荷盾的资产。同治二年(1863年),黄志信创办建源公司,初称建源栈。主要经营土特产,从爪哇输出蔗糖和烟,从中国输入
[] (18351907)
林豪
  林豪,字卓人,清末同安县翔风里金门人。少时勤奋好学,博览史籍。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林豪至台湾,受名士林占梅聘主家馆,一起讨论文史。后游府治,就见闻所及,写成《东溟纪事》2卷。又受聘主讲澎湖文石书院,先后应聘撰写《淡水厅志》、《澎湖厅志》。林豪居台日久,对台湾社会经济情况十分熟悉,并多有论述,而对澎湖尤为关切。林豪晚年归金门,专心著书。其著作除上述外,还有《诵清堂文集》20卷、《诗集》10卷、《别集》6卷
[]
王友海
  王友海(1830~1889年),祖籍同安,出生于新加坡。其父王坤殿为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人,因家贫到南洋谋生,道光十七年(1837年)因病去世,遗下妻子和三男三女,生活非常贫困。幼年王友海因而失去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王友海16岁时,为协助家计外出谋生,与朋友林英茂组织“友海·茂公司”,在新加坡与沙捞越两地经商贩货。由于当时还没有其他人从事这种承销贸易,所以生意非常兴隆。王友海在贸易中正直讲信用,很快便成为商场著名人物。咸丰六年(1856年
[] (18301889)
黄德美
  黄德美(?~1853年),闽南小刀会起义军首领,同安县锦宅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内乱外患不断,加上连年灾害,闽南人民生活在水火之中,使得民间反清秘密组织——小刀会得以发展壮大。黄德美在龙溪浒茂洲的田产常被抗租,又多次遭官府0豪夺,在这种情况下他参加了小刀会。早些时候,海澄小刀会首领江源、江发密谋起义事发,被知县汪世清捕杀。时黄德美因抗盐商款被捕,小刀会另一首领黄位率众数百人破狱,扶德美为首领起事,联络会员2000余人,于咸丰三年(185
[] (?~1853)
陈庆真
  陈庆真(1829~1851年),同安嘉禾里店前村人,出生于新加坡。陈庆真少年时参加反清复明的新加坡天地会。曾与同乡灌口人王泉合资经营暹罗(今泰国)、广东间贸易,因亏本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歇业回国,后来到厦门英商洋行当职员。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月,陈庆真和王泉等人在厦门旗杆脚五祖庙(现厦门市民立小学后楼)组织反清小刀会,参加者数千人。不久遭清政府镇压,-转移到龙溪、海澄和同安三县交界的石鼓堂,重建小刀会。不数日,参加小刀会的
[] (18291851)
陈世荣
  陈世荣(约1824~1884年),字寿卿,号石洲,同安县在坊里后炉街人。少年时勤奋读书,足智多谋,有远大志向。20岁时投水师提标,以军功历任游击。清同治初年,沈葆桢为钦差大臣,主持建设马尾造船厂,调陈世荣为监工。陈世荣认真负责,管理得法,并对建厂事宜提出独到的见解。沈葆桢非常满意,题奏升他为闽浙总兵。但这时陈世荣已看透了清廷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坚请辞职,寓居厦门。陈世荣年轻时向江湖名医学习到一套接骨整骨技术。在行伍中,又经常为官兵义务诊
[] (18241884)
吕世宜
  吕世宜(1784~1858年),字西村,又字可合,号种花道人,同安县嘉禾里人。自幼嗜学,好金石,善诗文,壮年潜心钻研经学。先后在漳州芝山书院、金门浯江书院、厦门紫阳书院讲学。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后,视功名如粪土,应兴泉水道尹周凯之聘,掌教玉屏书院,更沉醉于金石之中,凡商周秦汉石刻、魏碑拓本,尽力搜罗,视若珍宝。酷爱书法,三十学隶,四十学篆,常“墨一升,楮一捆,随缮随弃,不自爱惜,而门外求书者履已满”。故社会上留下他的隶篆真迹至今尚
[] (17841858)
苏廷玉
  苏廷玉(1783~1852年),字韫山,号鳌石,晚号退叟,同安县翔风里澳头人。廷玉自幼父母双亡,励志读书,20岁补博学弟子员。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嘉庆十九年成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道光六年(1826年)擢员外郎。次年,考察列为一等,升刑部郎中。道光九年(1829年),苏廷玉出任松江知府,才3个月,调署苏州府。清代,-赋税之重号称天下第一,尤其是征收粮食北运的任务更加繁重,征税时又有“民重绅轻”的弊病。苏廷玉到任后
[] (17831852)
李长庚
  李长庚(?~1807年),字西岩,同安翔风里十二都后莲保后边村人。少时警敏有远志,致力于读书骑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武进士。初授蓝翎侍卫,乾隆四十一年补浙江衢州都司,累迁至乐清副将,调任福建海坛镇总兵。后因邻海民船被盗,误指海坛盗所为,被参革职。长庚被革职以后,出家财募乡勇擒盗,因功以游击起用,迁铜山参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为父守丧服满后,起为海坛游击,累迁澎湖副将、定海总兵,屡战安南(今越南)夷艇于福建三澎,浙
[] (?~1807)
叶时茂
  叶时茂,字允丰,号得溪,同安县在坊里岭下人,住从顺里瑶江。年青时拜师习武,勤学不辍,常提数百斤青石狮一对,环走练武厅10圈锻炼臂力。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武科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是同安县唯一的武探花。历任二等侍卫行走、广西柳州游击、融怀参将、新大副将。叶时茂居官廉洁奉公,军纪严明,行军所至,秋毫无犯,兵民悦服。曾说:“物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乾隆末年,致仕居家。时地方不靖,时茂率随从生擒贼首,晓以大义,群贼匍伏,愿改恶从善,
[]
吴必达
  吴必达,字通卿,号碧涯,同安在坊里溪边人。雍正八年(1730年)武进士,分发广东候补。乾隆七年(1742年)补授广东广海寨守备,乾隆十一年补授琼州协镇,乾隆十五年,补授广东寨游击,乾隆二十三年补授海门营参将,乾隆二十四年升授温州水陆总兵。乾隆二十五年,入京陛见,赏戴孔雀翎,调补广东左翼总兵,升授广东全省水陆提督军门,调补厦门水师提督军门,兼管澎台水陆官兵。乾隆三十一年,再次入京,随侍乾隆皇帝拜祭雍正陵墓。其母蒙赐建“萱寿延祺”坊表。吴必
[]
林君升
  林君升(1688~1755年),字圣跻,号敬亭,同安县翔风里井头人。自幼聪颖过人,文武兼习。壮年投军,营帅见其魁梧奇伟,授偏裨。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林君升奉命押饷到台湾,并勘查台湾地形,深得上司赞赏,擢为黄岩镇游击。雍正四年(1726年),晋升定海总兵。乾隆元年(1736年)赴京陛见,乾隆二年调镇汀州,乾隆四年、乾隆六年先后担任碣石、金门总兵。这十数年间,四任总镇,严守御、饬巡逻,保地方安宁。其间雍正十年、乾隆六年发生天灾,军民
[] (16881755)
陈伦炯
  陈伦炯(约1685~1748年),字次安,号资斋,同安县安仁里灌口人,后居于厦门。他的父亲陈昂青年时就从事海上贸易,对海岛港门的风潮险易很熟悉。少年的陈伦炯,跟着父亲在海上穿涛踩浪,对海上情况有一定了解。为诸生的时候,又博览群书,特别是有关外国夷情土俗,洋面针更港道等书籍,更是详加阅读,留心记识。父亲死后,陈伦炯承袭父荫,召充为皇帝宿卫。有一次康熙帝问他外夷情况,他对答如流,并与地图所示一一相符,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康熙年间,施琅-湾,他
[] (16851748)
陈汶环
  陈汶环,明末清初同安县嘉禾里人。清顺治年间因军功授厦门提督水师军门。康熙十七年(1678年),俄罗斯侵犯黑龙江省。清朝戍边马队与水师不能配合,屡吃败仗。康熙二十二年,宁古塔都护萨普索奏请朝廷调陈汶环统率南方数处水师,从海路前往增援。陈汶环招募丁壮,拨派海船,训练水师。康熙二十三年,清朝在瑷珲城设水师总营,陈汶环率本部兵马驻于瑷珲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二十六年,两次参加“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击毙俄军头目托尔布津,迫俄军投降。事平,中俄两国
[]
阮旻锡
  阮旻锡(约1624~1705年),字畴生,号鹭岛道人。父亲伯宗,幼孤,泛海做生意,上养堂亲下课子读书。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这时阮旻锡刚20岁,感于时变,慨然放弃了科举之途,拜父亲的老朋友曾樱为老师,以学习性理之学为主,旁及道藏、释典、诸子百家、兵法战阵、医卜方技等各方面的学问。出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北抵京华,南达粤滇,长达十六七年。晚年脱尘出世,遁入空门,取号超全,隐居于武夷山,以教授学生自给。阮旻锡的著作很丰富,有《四书测
[] (16241705)
王世杰
  王世杰,明末清初同安人,明末去台湾经商。永历三十六年(1682年)因协助运饷有功,取得一纸“垦田令”。世杰取得“垦田令”后,便从泉州府各县招募了100多人,到今台湾省新竹市的东门大街和暗仔街一带,构筑茅屋,开垦荒地。当时那里还很偏僻,王世杰不避风霜,胼手胝足,与大家共甘苦,引水灌溉,辛勤耕种,取得好收成。此后陆续开垦大小南势、上下羊寮、虎仔山、油车港、南庄等24社以及树林头、后湖庄、八卦厝、南雅、金门厝、姜寮、北庄等13社。王世杰地产日
[]
林圯
  林圯,明末清初同安铜鱼馆人,郑成功部将,历战有功,官至参军,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郑经嗣位后,分兵屯田。康熙七年(1668年),圯率领本部将士,到形势险要的斗六门筑栅以居,披荆斩棘,驱逐豺狼,开垦出大片肥沃的良田。当地土著常来骚扰,林圯与之奋战,开辟土地直至水沙连。有一次,林圯被大批土著围困,众人提议弃地逃生。林圯誓死守护多年艰辛所得的土地,终因断粮被杀。后人为纪念他,给该地取名林圯埔,其子孙就在那儿繁衍生息。现该处属于台湾省南投县。
[]
洪旭
  洪旭(1604~1666年),字念荩,号九峰,祖籍窗东,出生于金门后丰港。父洪公抡,明万历年间官至守备,卒于任上。洪旭幼时念过几年书,父亡后辍学,在务农的同时精练武功,体壮力大。壮年投奔郑芝龙,以军功任千总。郑芝龙降清后,洪旭跟从郑成功,成为反清复明的一员重要部将。洪旭为人老成持重,慎谋远虑,深得郑成功器重。永历八年(1654年)十一月,他奉命取漳州,入城秋毫无犯,百姓不惊。成功称赞他节制有方。次年二月任户官,五月为水师右军,会同甘辉等
[] (16041666)
卢若腾
  卢若腾(1598~1664年),字闲之,号牧州,同安翔风里贤聚(今属金门)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奉旨入对四十名进士之一,授兵部主事。他秉性刚直不阿,弹劾朝廷权臣不怕丢官,惩治地方豪强决不容情,克尽职守,气节感人。明末,国家动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若腾对权臣不以国事为重、纷纷争权夺利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当时阁臣杨嗣昌督师湖广,手握兵权却玩忽职守,迷恋礼佛诵经,花费大笔钱财。卢若腾上疏详陈其罪状,最后撤其官职。不久,卢若腾晋升
[] (1598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