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名人录
陈伦炯
  陈伦炯(约1685~1748年),字次安,号资斋,同安县安仁里灌口人,后居于厦门。他的父亲陈昂青年时就从事海上贸易,对海岛港门的风潮险易很熟悉。少年的陈伦炯,跟着父亲在海上穿涛踩浪,对海上情况有一定了解。为诸生的时候,又博览群书,特别是有关外国夷情土俗,洋面针更港道等书籍,更是详加阅读,留心记识。父亲死后,陈伦炯承袭父荫,召充为皇帝宿卫。有一次康熙帝问他外夷情况,他对答如流,并与地图所示一一相符,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康熙年间,施琅-湾,他应征为导航,叙功官至广东副都统。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在台湾起义,陈伦炯参与镇压。半年后,叙功授职台湾南路参将,请建凤山县城。雍正元年(1723年)署
[] (16851748)
丘菽园
  丘菽园(1873—1941)出生于福建海澄,八岁随父来新加坡。以父经商致富,得承钜大家业,遂在当地定居,二十一岁参加乡试中举。是二十世纪前期新加坡的著名报人和诗人,有“南洋才子”和“南国诗宗”之誉。他以“能将文化开南岛”自许,以在新加坡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同林文庆等人一起提出在新加坡建孔庙、设学堂、复兴儒学。在1896年和1897年“连岁创立丽泽、乐群两社,慨输巨金,月课时务策论,宏奖及于辞赋”,推动了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发展和汉学的普及,产生了“群岛风动,雅俗丕变”的效应。中日甲午战后,康、梁倡导维新,他曾深表钦佩,于1898年创办《天南新报》,自任总理(即社长)兼总主笔,鼓吹改革,并大量刊登了
(18731941)
林推迁
  林推迁(1864~1923年),字宝善,海澄县海沧(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少时家贫,年轻时南渡马来亚,勤奋自学,通晓华文、英文和巫文。初操舟业,以勤俭达小康。改为经营航运后,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丁加奴和新加坡之间转运货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自创瑞兴盛轮船局,购置多艘轮船,开辟新航线。同时在丁加奴开垦大农园,种植椰子和橡胶。他为新加坡洪门会“义兴帮”首领,性格沉毅,好任侠,常为人排难解纷,一生仗义疏财,“凡有灾难需其援助者,莫不披发缨冠往救。两选(双方)纷争,片言折狱,纠纷立解,无不佩服”。光绪三十二年参加倡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历任中华总商会福建帮议员、怡和轩总理、海峡殖民地政府保良局
(18641923)
曾广庇
  曾广庇(1846~1920年),原名曾妈庇,同安县安仁里曾营村人。曾广庇小时为邻居牧羊,后赴缅甸仰光谋生。初做泥水杂工,不久积资购一小舢板,以摆渡为生。一年连人带船被狂风刮走,漂到礼低镇辖下一农村,被当地村长招赘为女婿,得继承其岳父大片田地,勤劳经营致富。继而迁居仰光,开设德隆米行,数年间积资至2000盾,拥有楼房99间。贫苦出身的曾广庇,致富后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和华侨教育。他在银行存储专款,每月提取一笔款项购置药品,放置住宅廊下,讨药者人限一乳罐。这一善举一直延续至其第三代。光绪年间,因捐献巨资赈济河南水灾,得清政府颁赐“救饥济弱”匾额。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被选为缅甸华侨国民捐总
(18461920)
庄尊贤
  庄尊贤(1875~1916年),字育才,同安县安仁里徐厝后人。从小就受到反封建进步思想的影响,“思以其身为国家死”。清宣统元年(1909年),庄尊贤、陈瓞臣、庄右南等人在灌口建立同盟会,活动据点设在灌口凤山书院。次年初,由庄尊贤、庄右南出面成立灌口商办天然农林种植有限公司,招工200余人,以经商为掩护,积极发展革命力量。同时,在陈嘉庚、庄银安等海外侨胞的资助下,购买武器弹药,秘密开展军事训练,以期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响应。九月下旬,庄尊贤率灌口革命军,支援漳州、泉州以及所属各县的革命起义。十月,庄尊贤和陈仲赫、陈延香、陈瓞臣、庄惠然、陈少瀛发动同安青年自治会会员,同灌口
(18751916)
杜四端
  杜四端(1859~1940年),原名正,字德乾,号四端,同安县马銮乡(今属厦门杏林区)人。自幼聪颖,志行坚卓,以孝友闻。因家贫,未成年即前往香港习商。起初受雇于人,为助理会计,工作勤奋。港地习尚奢侈,而他生活俭朴,不沾染坏习惯,因而得到社会的推崇而信用益著。于是乃自创“杜端记行”,经营进出口贸易。以精通经济讯息和信用卓著闻名,营业蒸蒸日上,渐成巨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约同本村的杜来瑶等人,筹资在马銮倡办銮裕纱厂,织造背巾和包被。产品主要通过厦门运销东南亚和香港市场,推动了马銮纺织业的发展,民国初年马銮村成为纺织村。他致富后关心家乡,周济生活困难的族亲,对乡里的公益事业也无不慷慨解囊
(18591940)
邱炜羈
  邱炜羈(1874~1941年),原名德馨,字羈娱,号菽园,晚年自号星洲寓公,海澄县新垵(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父丧,赴新加坡得遗产百万余元,成为巨富。他无意仕途和经商,为人豪放,倜傥不羁,喜诗词,与国内许多著名文人学者及社会活动家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丘逢甲等都有交往,成为南洋华人文坛领袖。以诗文会友,先后创设丽泽社、乐群文社、道南文社,主持会吟社。光绪二十四年,独资创办《天南新报》,自兼主编,经常亲撰社论,鼓吹维新救国。光绪二十五年,与陈合成、林文庆、宋鸿祥等人创办新加坡第一所华侨女校,一次就捐出3000元作建校基金。光绪二十六年二月,邀约康有为到新加坡,随后被
(18741941)
李振殿
  李振殿(1874~1965年),字廷芳,海澄海沧(今属厦门)人。少时就读于私熟,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赴马来亚沙捞越从商,在古晋市自创长城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民国元年(1912年),在新加坡创设长城栈,经营沙捞越土产、橡胶出口业务。日军攻占新加坡时停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业。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曾汇款2000元支持福建省都督孙道仁作为军饷。侨居新加坡后,加入早期国民党在东南亚的重要革命阵地同德书报社,并蝉联5届社长。此外,还创办《民国日报》,历任中国国民党英属总支部指导委员、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民国17年,山东“济南惨案”发生后,被推举为新加坡山东筹赈会财政。七七事变后
(18741965)
陈剑垣
  陈剑垣(1896~1976年),又名杨章奕,海澄县人。1914年赴缅甸仰光当兴茂商行店员。1917年夏回国,由胡汉民、李烈钧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后改为中国国民党)。国民党人许卓然等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组织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剑垣受指派回福建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筹捐军费,后因反军阀斗争失利,1921年转赴上海入惠民英文专修学校就读。1925年5月回海澄筹建国民党组织。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赴广州参加周恩来主持的福建军事情况汇报座谈会。11月8日正式建立国民党海澄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剑垣担任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同年11月秘密建立中共海澄党支部,12月组织国民党海澄县党部临时执
(18961976)
马寒冰
  马寒冰(1916~1957年),原名国良,海澄县霞阳乡(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其祖父、父亲都是缅甸华侨。他出生于缅甸勃生城,民国17年(1928年)回国,定居鼓浪屿。年青时,先后在英华中学、双十中学就读,后考入浙江金华商业学校选修银行会计,民国21年转入上海沪江大学肄业。因爱好文艺,民国25年在鼓浪屿发起组织天竹文艺社,主编《天竹月刊》和厦门《华侨日报》的《天竹》文艺副刊。抗战前夕赴缅甸,在《仰光日报》任。后应《兴商日报》聘任总。抗战爆发后,他参与发起组织缅华文艺界救国后援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发动华侨爱国捐献。民国27年,以缅甸《兴商日报》战地记者的身份回国采访,在汉口见到董必武,经董必武介
(19161957)
张永福
  张永福(1867~1942年),又名受其,同安县安仁里灌口人。15岁随父南渡出洋谋生,在马来亚槟城和缅甸仰光等地经商,并在槟城创设新裕隆公司,在仰光开设集发商号及永通、大同油厂等。清朝末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洋一带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永福与徐赞周、庄银安等在仰光秘密组织中国同盟会仰光支会,筹办益商学校(后改为中华共和学校)与觉民书报社,以启迪民智为名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受命担任中国国民党驻缅甸支部第一届副部长。张永福提倡男女平权,与陈守金、苏学书等创办缅甸福建女子学校,开缅甸华侨女子教育的先河;以多财善贾、热心社会教育慈善事业而德隆望重
(18671942)
杨德元
  杨德元(1922~1989年),海澄县霞阳村人(今厦门市杏林区)。中学时代在香港参加学生抗日救亡工作。民国26年(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担任香港学赈会儿童团团长;民国28年1月,任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博罗队队长;民国29~34年,调到东江抗日游击区工作,先后任中共广东宝安县龙华、布吉游击区区委书记,增城县委书记兼东纵四支队政委,增(城)龙(门)县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调任中共广东省鹤山县委书记,新高鹤游击总队政治处主任,粤中纵队六支队政治部主任,新高鹤地委委员等职务,积极配合与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所在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新会县委书记,佛山、惠阳地委副
(19221989)
丘汉平
  丘汉平(1903~1990年),海澄县新垵(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出生于缅甸。少时回国求学。获中国公学商学士及东吴大学法学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获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暨南大学外交领事系系主任、海外文化部主任兼中学部主任,还兼任东吴大学、交通大学、中国公学教授,并在沪任律师。民国28年(1939年)回闽,先后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福建省银行总经理、福建省政府财政厅长、驿运处长等职。民国36年返沪重操律师业,并当选国民政府-会委员。去台湾后,任东吴补习学校(台湾东吴大学前身)校长,铭传商业专科学校董事长等职。著有《先秦法律思想》、《历代刑法制》、《国际汇总与贸易》、《罗马法》、《法律通论
(19031990)
叶金泰
  叶金泰(1904~1950年),海澄县新垵村人。14岁被人拐骗到同安莲山,卖给大土匪叶定国为子,人称“三少爷”。民国11年(1922年)3月从父率匪军500余人洗劫南安官桥东头社并杀死8人。民国13年在国民党军张贞师当营长。民国14年辞职回乡,在莲山组织武装,盘据地方,到处抢劫、00,并独资开设成泰盐店。民国28年因与匪首叶定国、叶文龙不睦,迁至城郊祥路顶居住。先后开设油坊、碾米厂、旅社、伎院、赌场及汽车公司,主修同安祥桥至莲山新店公路。并勾结地方官吏,步人官场。民国29~38年间,先后任国民党驻闽绥靖公署参议、同安军民合作指导处处长、同安县参议员、联防处主任及闽台赣-救国军司令。1950年5
(19041950)
江河流
  江河流(1921―1941),又名江启渊,福建省龙海县海沧(今厦门市海沧区)人。一九二一年一月出身于农民家庭。一九三六年在厦门集美学校求学期间接受革命斗争思想并参加革命活动,同年十二月潜往闽南游击区参加工农红军,一九三八年在皖南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战士,工农红军闽南独立三团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南游击区的三年游击战争。一九三八年初随部编入新四军北上苏皖前线参加抗日战争,相继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政治处民运干部,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政治处民运股长,在安徽省泾县、南陵、铜陵和凤凰山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组织,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动员群众参军支前,为部队筹集经费物资。一九四一年
(19181940)
林振宗
  林振宗(?~1923年),同安县灌口(今属厦门杏林区)人。早年在家乡当木匠,19世纪末往缅甸谋生,先做建筑工人,后有所积蓄,成为营造商,逐步发展到在仰光开设协德号,拥有10多所锯木厂。同时经营航运,购置“双春”、“双安”、“双美”等轮船,川航于仰光与厦门、汕头、香港、新加坡之间。并曾作为英商BOC煤油公司的缅甸总代理,将该公司在缅甸仁安羌油田开采的原油,运至仰光提炼,再分销各地。在其总代理权被收回后,即联络各地侨胞,募集资金,自行开采石油,与英商竞争。他还着手从缅西乐美修建一条长500英里、直通仰光的输油管。因工程艰巨,费用极大,当工程进行一半时,他已耗尽资金,还借了许多债。石油事业的失败,使
全部海沧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