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名人录
林巧稚
  林巧稚,厦门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大哥大嫂为了她能读书,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中途辍学。林巧稚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时,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话对林巧稚震动很大,她下决心当个外科医生。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1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
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 (19011983)
尤延铖
  尤延铖男,汉族,1981年6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归国后,先后承担多项重要国防科研任务,所提出的方法被成功应用于某代战斗机进气道设计、某型发动机相关装置改进。主持厦门大学“嘉庚一号”可回收使用火箭飞行试验、“南强一号”高速无人机试飞研究,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某重大专项研制工作。
高庆狮
  高庆狮,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总体设计专家。1934年7月17日生于福建鼓浪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7-1994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从实习研究员,到研究员。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侨大学兼职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11年5月16日逝世。从事大型巨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机器翻译,人类智能及其模拟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工程设计。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我国第一台十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被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42011)
廖翠凤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林语堂与她的兄弟很有交情,应邀去廖家吃饭。席间林语堂觉得有一双眼睛在偷看他(后来廖翠凤说是看他吃几碗饭),接着又发现他远行换下来的脏衣服被廖翠凤拿去洗了。后来廖翠凤上了圣玛丽亚书院,她听说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读大二时连续三次上台领奖,大出风头,对林语堂更有了钦佩之情。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林语堂妻子廖翠凤,也是他的第三位恋人。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城内,童年是在故乡平和县板仔乡度过的。他母亲义女的女儿,外号叫
池浴德
  池浴德(约1538~1616年),字仕爵,号明洲,同安县嘉禾里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任知县、南吏部考工主事、北吏部稽勋司考功郎中、太常寺少卿。池浴德为官清正廉明。他首任浙江遂昌知县,一到任即设案祭告天地,发誓不负黎民百姓,并立即着手处理前任留下的积案300多起。百姓来打官司,不必交任何诉讼费,只需带半升米作为途中伙食,即可结案安业。民众亲切地称浴德为“池半升”。为防皂隶横征暴敛,特将应纳赋税明文张贴于通衢道路,宽以限期,不准对有困难者强刑逼纳。丞相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以增国赋。池浴德首先从豪富劣绅下手,对隐瞒少报和行贿者绳之以法,并将额外的土地充作学田,以资助贫苦的读书人。
[] (15381616)
陈胜元
  陈胜元(1797.9.5—1853)字建珍,号晓亭,福建同安县厦门溪岸人(现为厦门市思明区),清朝将领。清朝将领,行伍出身。18岁加入福建水师,驻防厦门,两年后,补为同安县武生。道光十年(1830)升为把总。随陈化成赴台平乱,作战勇猛,因功升为提标右营千总,不久升为海坛右营守备、水师提标右营游击。道光二十一年(1841),摄中军参将,抵御英国殖民者入侵东南沿海,因不敌退守同安,被革职戍边。督造巡逻船、多次捕盗有功,被恢复原职,升为福宁左营游击,实授铜山营参将,累擢江南福山镇总兵。咸丰三年(1853)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时,率水师防江,太平军至太平四合山,迎击。在芜湖江面被炮火击中,落水而亡。追封
[] (17971853)
陈谦善
  陈谦善(1844~1901年),名最,字谦善,别号乐峰,嘉禾里仙岳社人。少时随族人南渡菲律宾小吕宋谋生,初受雇于人,后以历年积蓄营商,终成巨富。陈谦善轻财尚义、济困扶危、乐善好施,深得侨胞爱戴,被推选为侨领。清政府也赏给道衔、花翎顶戴。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集资向西班牙殖民当局购得马尼拉北郊荒地数百亩,辟为中华义冢,使客死异邦的华侨有葬身之所。继而倡办中华善举公所和崇仁医院,施诊施药,贫病侨胞受惠良多。陈谦善旅菲30年间,创办学校,重视华文教育。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义塾于马尼拉,给失学的华侨子弟以人学机会。他还是马尼拉最早的华文报纸《华报》(光绪十四年创办)和《岷报》(光绪十六年
[] (18441901)
蔡载经
  蔡载经同志生平(1920-20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建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四届福建省委员会委员、第七届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一届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第二届福建省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兼秘书长、第三、四届福建省委员会主委、第五届福建省委员会名誉主委,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蔡载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27日0时18分在福州逝世,享年97岁。蔡载经同志1920年8月24日出生于厦门市鼓浪屿。1938年起,历任小学教师、新闻记者、泉州电灯公司会计主任等职
(19202017)
林嘉采
  林嘉采(1596~1648年),字景则。其父林应翔,同安县嘉禾里湖边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翌年任永嘉知县,夫人生下第二个孩子,就取名嘉采。嘉采自幼敏慧,又得父亲课授,学有渊源。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了举人,但次年会试落第,就回来住在同安县城。这时,明王朝已临崩溃前夕,他致书在宝庆为官的哥哥林龙采,谈到国事日非,忧心忡忡。不久,明王朝被推翻,清兵人关,两京继陷,江南各地先后落入清军手中。顺治二年(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小朝廷,许多人当上大官。林嘉采却认清了局势,不愿再追逐功名利禄,携带家眷移居大嶝,过着艰苦的生活。顺治五年(1648年)闰三月,郑成功收复同安县城,以
[] (15961648)
吕世宜
  吕世宜(1784~1858年),字西村,又字可合,号种花道人,同安县嘉禾里人。自幼嗜学,好金石,善诗文,壮年潜心钻研经学。先后在漳州芝山书院、金门浯江书院、厦门紫阳书院讲学。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后,视功名如粪土,应兴泉水道尹周凯之聘,掌教玉屏书院,更沉醉于金石之中,凡商周秦汉石刻、魏碑拓本,尽力搜罗,视若珍宝。酷爱书法,三十学隶,四十学篆,常“墨一升,楮一捆,随缮随弃,不自爱惜,而门外求书者履已满”。故社会上留下他的隶篆真迹至今尚多。周凯主修《厦门志》、《金门志》,俱以吕世宜任总校。世宜撰写的题序、章节,极文字之丰富,琳琅满纸,刊印时的题签、序跋,也都是他亲笔缮书。世宜对文字学也有深入的
[] (17841858)
傅镇
  傅镇,字国鼎,明中叶同安县嘉禾里中左所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任行人、南京御史、广东道御史、云南按察使、广西参政、浙江右布政、湖广左布政。傅镇担任御史,刚正不阿,对豪强-严惩不贷。曾疏谏皇帝停止频繁的祭祀山神活动,得到赞许采纳。太监潘真,挟私乱政,-军士。傅镇不畏宦官势力,拘捕潘真治罪。嘉靖二十年(1541年),山西总督樊继祖罔报战功,傅镇查出实情,上疏弹劾,罢其官职。傅镇任官,廉洁奉公,爱民如子。他担任河南副使时,治河经费溢余2000余两,全数封归府库。在广西参政任上,有人提议驱逐流民。傅镇说:他们同样是老百姓,况且其间必有一批师儒、医卜、商人,对地方也有益,怎么能驱赶他们呢?由
[]
颜惠庆
  颜惠庆(1877~1950年),字骏人,同安县嘉禾里人,出生于上海。父永京,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建筑学院,基督教牧师,后任上海圣约翰书院院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颜以优异成绩获美国维金尼亚大学文学士学位,是毕业于该校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当时的上海,外国人汇集,竟无一份中国人办的英文报纸。颜与《南方报》商定,在该报专辟英文版一页,由他与唐国家担任。除译载电讯外,对重要涉外案件,如沪宁铁路建筑诉讼案等,在上海会审公堂裁判时,撰写《社评》,据理力争,赢得不少正直的外国人的同情,并迫使外籍陪审员不敢对中国审判官施加高压手段。《南方报》存在时间虽然不长,却为国人自办英
(18771950)
陈庆真
  陈庆真(1829~1851年),同安嘉禾里店前村人,出生于新加坡。陈庆真少年时参加反清复明的新加坡天地会。曾与同乡灌口人王泉合资经营暹罗(今泰国)、广东间贸易,因亏本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歇业回国,后来到厦门英商洋行当职员。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月,陈庆真和王泉等人在厦门旗杆脚五祖庙(现厦门市民立小学后楼)组织反清小刀会,参加者数千人。不久遭清政府镇压,-转移到龙溪、海澄和同安三县交界的石鼓堂,重建小刀会。不数日,参加小刀会的群众已达数万人,并很快发展到漳泉各县及台湾,声威大震。咸丰皇帝严令闽浙总督裕泰迅速查办。在清军搜剿下,咸丰元年(1851年)一月,陈庆真等人被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
[] (18291851)
陈汶环
  陈汶环,明末清初同安县嘉禾里人。清顺治年间因军功授厦门提督水师军门。康熙十七年(1678年),俄罗斯侵犯黑龙江省。清朝戍边马队与水师不能配合,屡吃败仗。康熙二十二年,宁古塔都护萨普索奏请朝廷调陈汶环统率南方数处水师,从海路前往增援。陈汶环招募丁壮,拨派海船,训练水师。康熙二十三年,清朝在瑷珲城设水师总营,陈汶环率本部兵马驻于瑷珲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二十六年,两次参加“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击毙俄军头目托尔布津,迫俄军投降。事平,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谈判签约,汶环被任命为勘定疆界之营主事。康熙二十九年随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城,康熙三十九年又随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雍正八年(1730年)卒于任所,计在北
[]
徐赞周
  徐赞周(1873~1929年),原名根藤,别号益黄、市隐。生于同安县嘉禾里二十四都徐厝村。小时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务农。光绪十七年(1891年)南渡缅甸仰光谋生。先做帐房,数年后被东家派赴新加坡任分行司理。不久返回仰光,与友人合伙开设瑞隆土产公司。徐赞周重视华侨文化教育事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同乡张永福、庄银安等合资创办缅甸华侨第一所新学制学校——中华义学,先后担任副监学、监学。光绪三十一年,邀请革命党人秦力山为中华义学重订章程,确定以民族主义、反清反帝爱国教育思想为办学宗旨。同年又创办益商夜学,次年改为日学,自任义务教师,为华侨工人、学徒、店员提供受教育机会。后中华义学迫于清政府
(18731929)
陈楚楠
  陈楚楠(1884~1971年),原名陈连才,祖籍嘉禾里,出生于新加坡。童年在当地学校学习英语和马来语,并在家中补习中文。十五六岁即随父习商,父死后与兄共同经营橡胶、菠萝种植园,并开设一座菠萝罐头厂。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海外。陈楚楠对康有为颇为崇敬,加人林文庆和邱菽园组织的好学会,支持康、梁的保皇立宪活动,常以“思明州少年”为笔名,在新加坡《天南新报》及香港《中国日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清政府的腐败,鼓吹维新。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陈楚楠对保皇派深感失望,并在兴中会会员尤列等人的影响下,转而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与友人张永福等建立小桃源俱乐部,作为革命党人活动据点。光绪二十九年(1903
(18841971)
黄登保
  黄登保(1918~1988年),厦门禾山祥店人,出生于华侨家庭。少时就读于鼓浪屿英华中学,民国24年(1935年),因迫于生计南渡到菲律宾龙马倪地市,在舅父经营的汽车零件商行当伙计。抗日战争爆发后,同7位华侨青年结伴回国参加抗战,经南洋中学校长王雨亭先生介绍,在香港找到廖承志。持廖承志的举荐信,经武汉,过西安,历尽艰辛,终于在民国27年6月抵达延安,参加八路军。先在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上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工作,任驭手班班长,后提升为排长。民国30年3月,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被提升为连长。民国34年,他随同炮兵学校校长朱瑞等奔赴东北,收缴日本关东军的炮
(19181988)
何葆仁
  何葆仁(1895~1978年),同安嘉禾里何厝村人。何葆仁幼时人私塾,11岁成孤儿,南渡新加坡依兄辈生活,肄业于道南学堂。13岁回国先后就读于南京暨南学堂、上海复旦大学附中,毕业后升人复旦大学文学系。“五四”运动期间,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首届会长,并被推举为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副会长,积极领导上海学界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大学毕业后,往美国华盛顿攻读商科,人伊利诺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民国13年(1924年)回沪,任复旦大学政治系教授。民国14年,何葆仁由上海返回新加坡,与实业家曾江水之女曾玉照结婚,翌年受聘为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他发扬“五四”精神,促进民主与科学教育,积极倡导现代体育运动,对
(18951978)
高云览
  高云览(1910~1956年),著名记者、作家。本名高怡昌,笔名健尼、耶鲁、法鲁、高友庆,同安县嘉禾里人。高云览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在家自学,并开始习作投稿。民国15(1926年)在中共地下党员陈三民资助下赴沪就读上海漳泉中学,并在其启迪下参加革命活动。翌年由该校校长李鼎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边读边写作,向《申报》等投寄文艺短评。民国17年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其父病逝,再次辍学,先后在厦门、漳洲、石码、马巷等地任、当教员。其间他经常介绍学生阅读进步书刊,组织文学研究会、戏剧社,开展革命文艺活动。小说处女作《前夜》也于民国21年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高云览赴马来亚,先后在麻坡中华
(19101956)
全部思明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