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名人录
余深
  余深(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期罗源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宋史》、《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皆有传。第一次拜相余深登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崇宁元年(1102年)为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历司封员外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兼侍读。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长官,而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类似现在的纪委。有案件牵涉到-的,则御史台亦应派员参与办案。崇宁末年妖道张怀素谋反事发,案下开封府与御史台共审,余深在与开封府尹林摅共治此案时,两人都同意除主犯外,其余有同张怀素来往的-信札都焚毁。大
[] 宋朝宰相 (10501130)
黄棆
  黄棆(1126~1202年),字公择,罗源县城人。父执躬,字体仁,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自古田县迁罗源,在城南菜园剪茅为庐而居,为罗源宅里黄氏始祖。生3子:槐、枟、棆,后相继登第、为官,时人号为“三黄”。棆生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1岁即刻苦读书,家贫不能得书,尝借书抄读,达旦不寐。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登进士,历官海盐知县,广东东路转运官,特授朝议大夫,封罗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敕巡广南东路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兼提举本路盐事。棆出任浙江海盐知县时,对辖内为非作歹之豪绅,敢于绳之于法,境内得以安定。南宋孝宗末,侍臣推荐人才35人,帝从中亲择忠厚无党者5人,黄
[] (11261202)
张磻
  张磻(生卒年失详),字渭老、敬夫,号松山,罗源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与弟张庠同榜进士,由检点赡军,历官国子祭酒,权兵、吏二部尚书,权刑部尚书兼礼部,拜端明殿学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进封长乐郡公。后辞去官职,卒赠少师。磻为人守正不阿,风采凛然。出知临江军(在清江县)时,邻郡临川清江渡产纸名“清江纸”,户部误以清江纸产于清江县,下令临江军索贡纸3万,磻上 书申辩;反又催办,磻复申前由,遂得免贡。磻为参知政事时,曾于经筵(御前讲四书五经)时上疏,直言皇帝乘舆到原庙祭祀,而后临幸“龙翔”,所经之途,截锯屋檐,加宽道路,虽给补偿,无济于事,百姓议论,怨声载道,费繁弊滋,莫此为甚。因而是年行
[]
陈显伯
  陈显伯(1192~1262年),字立夫、汝仁,号竹所,罗源县重上里(今飞竹乡)大善村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初调京簿官,历官至吏部尚书。后加端明殿大学士,进爵长乐郡开国侯,食邑1200户。陈于淳祐间(1241~1252年)出任长汀县令时,曾扩建学舍,拨盐息钱为教育经费,颇得士人称赞。宝祐二年(1254年),太子赵禥封为忠王,陈为讲官,东宫建资善堂时,陈又被选为讲读,忠王称赞:“陈先生循循善诱人”。宝祐四年(1256年)陈为考官,评取文天祥及第第一,谢枋得、陆秀夫皆其所取之士。时以权奸用事,力请归田。开庆元年(1259年)理宗授以宝章直学;景定元年(1260年)召为吏部尚书;景定二年
[] (11921262)
林兴祖
  林兴祖(生卒年失详),字宗起,号木轩,罗源县人。元延祐五年(1318年)任罗源教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教绩显著。至治二年(1322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出任黄岩州同知,廉洁爱民,境内安定。后知隋州,又有功绩。至正初,迁知铅山州。该州豪强吴友文为首制造假钞,延及周围州县;且凶狠狡猾,夺0女11人为妾;又派爪牙数十人打入州衙任职,伺有欲告发者,先诬以他事,前后被杀害的不可数计,民含冤不敢诉者10多年。兴祖到任后,誓除此害,即张榜查禁伪钞,且立赏募民首告。初有告发者,祖佯以不实为由,斥之去;又接告发,人赃俱获伪造者2人,而堂审时声色不甚严厉。友文以为祖执法亦不严,亲至衙门为同党说情,祖乘机予以逮
[]
张衜
  张衜(生卒年失详),字周甫,又字用叟,罗源县人。为人正直刚毅。南宋庆元间(1195~1200年)为太学生。时韩侘胄当权,为排除异己,指使党羽李沐攻击、诬陷右丞相赵汝愚。张与同窗学友杨宏中、周端朝、林仲麟、蒋传、徐范等6人激于义愤,伏阙上 书,劝留赵汝愚。因而触怒侘胄,贬等6人于500里之外,予以“编管”。父翮,官少傅,闻讯不以为戚,其兄少师磻还寄诗送行,有“窜乡此去嗟予季,忠国由来发异芳”之句。不久得赦还。用少傅荫奏补授官。开禧三年(1207年)侘胄被诛。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诏褒录庆元上 书6人,世称“庆元六君子”。
[] 庆元六君子
陈善
  陈善(生卒年失详),字子兼,自号“潮溪先生”,罗源县人。9岁能诵五经,20岁所作文章,时人大加称赞,称之崔(白)蔡(襄)所不及。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为太学生,慕北宋太学生何蕃、陈东等人之气节,时秦桧屈膝和金,陈善慷慨直陈,力诋和议。入闱考试,主考官畏秦桧权势,不敢录取,故不得一官,善亦不以功名为念,视宦情淡如水。归竟杜门著书,诸子百家、佛道、阴阳卜算、农圃等无不涉及。至秦桧死,始登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第,授太学录。一生著述诗文甚多,均散失,惟《扪虱新话》15卷传于世。
[]
余光庭
  余光庭(生卒年失详),字朝美,罗源县人。宋大观三年(1109年)以漕监经推荐参加考试,名列前茅。时太宰余深为主考官,以光庭系其从弟,为避嫌疑,奏请不予录取,光庭毫不失意,怡然而归。越三年又入试,礼部廷唱又列前茅,皇帝闻其名深为赏识。历官光禄寺丞,出知南阳邓州(今河南省邓县)。建炎初(1127~1128年)金兵进攻南阳,光庭与城共存亡,城陷,不屈而死,全家仅乳母负幼子逃脱,未知所终,余皆殉难。
[]
黄正纲
  黄正纲(1704~1774年),字会一,号梅亭,罗源县人。为人忠直厚道,夜间观书,有盗潜入其家,被获,乃里中人,遂予释放,且济以资本,终不泄其姓名。雍正四年(1726年),赈饥乡里。纲本文职生员,但按例应荫袭武职,历官至江南、浙江、广东提督。镇嘉兴时,奉命督运浙粮6万石,航海赴闽赈饥,至蒲门风浪大作,众徒惶怖,欲停泊避风,正纲认为饥民嗷嗷待哺,刻不容缓,命令溯狂澜而进,遂如期到达,饥民得以赈济。镇黄岩时,雍正帝南巡,负保卫之责。任江南苏松镇总兵时,经受皇帝阅操,赐给花翎、貂缎。母丧在家守孝期间,出入步行,道遇乡亲,不分贵贱,谦虚尽礼。孝满,出镇碣石,统兵会哨,途中飓风折桅,将士请其过副舟暂避,
[] (17041774)
黄兆希
  黄兆希(1928~1967年),曾名兆瑞,民国17年(1928年)1月出生罗源县起步乡。民国38年7月毕业于福州三一中学。求学期间接触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罗源同学会主办的进步刊物——《弋林》活动,撰写文章抨击时弊,揭露国民党政府。民国38年8月,解放军长江支队第4大队南下干部驻防三一中学,省委决定派李季等人往罗源工作,遂在该校找到罗源籍学生黄兆希,了解罗源情况,嗣后一同赴罗,行军中黄既当向导又当翻译。罗源县、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黄被派到罗源初中工作,任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兼政治课教师。1950年初,罗源土地改革开始,为配合人民政府进行宣传发动工作,黄兆希积极协助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排练话剧《血泪
(19281967)
张光旭
  张光旭(1898~1973年),又名家聪,字位辐,英文名Michael,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罗源县飞竹乡洋头村人。8岁随父至古田,进入培英小学读书,成绩优异,为英籍教师所宠爱,授以英文,故少年时英语即能说得流利。宣统二年(1910年)入八年制福州汉英书院(即三一中学前身)就读。民国6年(1917年)毕业后任福州苍霞州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半年。民国7年赴美国,入俄亥俄州哈尔兰学院和肯扬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神学,获肯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民国10年回国任福州汉英书院英文教师和牧师。民国27年,圣公会福建教区选派张光旭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在此期间,受中华圣公会派遣为英国两大主教之一的约
(18981973)
阮升基
  阮升基(生卒年失详),字亨举,号昉岩,罗源县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任宜兴知县时,振兴书院,增修县志,倡造、修葺亭宇桥梁等多有建树。宜兴多望族,县试时,送礼托情者不乏其人,升基一概拒绝,坚持凭文去取,深得士民赞扬。时有势豪杨某踢死一仆,县役皆其党羽,无法尸验真实,升基密禀江苏按察使,请派仵作到宜兴重验,遂而-大白,案犯立即被绳之以法,县民莫不称快。《宜兴县志》称其“接士以礼,抚民以宽,治狱平恕。”历任吴江、武进知县及扬州、常州同知,均有政声。嘉庆四年(1799年)都宪熊枚以其“卓绝才能”予以保举,适逢母逝守孝。服满,就任广东从化。中丞□崶久闻其才,欲破格升拔,基因病请辞。不久病卒
[]
黄英
  黄英(1653~1728年),字挺通,号颖公,罗源县人。父早逝,事母孝。耿精忠叛清后,闽海一带尚未安定,英深谙水性,从军期间对恢复金门、厦门并澎湖36岛屡立战功,官授左都督,因其0在堂,不忍远离,致误行期。及陛见,康熙皇帝询其为何来迟,英以“恋恋0”如实相告,帝大喜,即委以左都督管江南漕标游击事,御书唐句赐赠。后累升至金门总兵,任职期间对兵、民关怀备至,兵民感德,为其立生祠,置田产,四时祭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后,调任台湾总兵,任职期间,关心民众疾苦,恩威并济,社会安定,台湾军民感恩戴德,亦立祠奉祀。英生三子,长子正元历官处(州)金(华)总镇;次子正清官大理寺右寺正,三子正纲历官江南、浙
[] (16531728)
蓝兴德
  蓝兴德(1914~1985年),又名蓝奶送,畲族,罗源县霍口乡岭尾村人。民国15年(1926年)开始为红军游击队采购、送情报,不久参加罗源县工农游击第9支队。民国26年8月,游击队改编为红军闽东独立师第3纵队,蓝编入3纵队第8中队。11月闽东独立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3支队6团,蓝任6团3营5连副班长。民国27年2月北上抗日。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2月,任江苏1旅司令部警卫排班长。民国32年,任江苏2分区情报站站长。民国34年,任苏浙军区司令部通讯科联络站站长,后转任江苏2分区4团通讯排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副连长、连长和兵站副站长等职,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新中国成
(19141985)
黄煇如
  黄煇如(1904~1967年),原名汉禧,字健甫,罗源城关北门街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先后在县公立第二、第一小学任教务主任、校长,民国17年1月调任县教育科督学、课长等职,民国22年1月后,先后任平潭、永泰、宁德、同安、霞浦等县教育科(局)督学、课长。由于父殁妻亡、母老子幼,于民国27年10月辞职返乡。民国28年后,历任罗源私立崇德小学、县立凤山镇中心小学校长,兼任县立初中国文教员。民国34年8月,任县立初级中学总务主任兼国文教员。民国37年6月,又兼任县实验小学校长。1949年罗源解放后,黄仍续任县立初级中学专职语文教员兼文史
(19041967)
林绍能
  林绍能(1908~1980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出生于罗源县洪洋乡王认村樟里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时父母双亡,与其兄相依为命。16岁后农忙务农,农闲贩卖绢花,艰难度日。1950年林任王认乡(村)农会主席,带领贫苦农民参加土地改革。继之带头组织互助组、初级社。1956年春成立农业高级社时,林被推选为社干。为了发展多种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社员收入,林提出发展茶叶的建议,被采纳。同年冬,林先串连黄蒙书、林宜宜、蓝木喜等3位老人,组建茶叶队,自任队长,开始进驻宫后山开荒,种植6亩茶树。1959年茶叶队扩充到6人,1960年茶园扩展至26亩,除种植茶树外,还套种甘薯等粮食作物。时
(19081980)
林可彝
  林可彝(1893~1928年),原名瑞鼎,字可彝,罗源县城关北门街人。民国5年(1916年),林从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为求救国救民真理,东渡日本,先后留学于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留日期间,研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发表《日人捣乱东南亚和平论》等文章,严责日本侵略中国和北洋军阀政府-行径;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活动。民国9年毕业回国后,林在北京朝阳、平民、文化等5所大学任教,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工作。利用星期日,在平民大学主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讲座;先后在北京的《今日》、《自治周刊》、《响导》、《晨报》、《劳工日报》、《平民校刊》和上海的《东方杂志》、《学林》等10多种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文
(18931928)
尤光被
  尤光被(生卒年失详),字子辉,号鉴峰,罗源县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万历四年(1576年)进士。任信阳刺史,迁户部尚书郎,出为和阳太守,有善政。和阳为交通要道,往来行旅甚多,光被常自出薪俸接济病、困行旅。有吏献分外收入三百金,光被怒而痛斥。和阳多诉讼,光被明于察访,善于辨析,毫无积案。公余之暇,常到学宫为诸生授课,和阳文风大盛。后卒于任上,《和阳县志》称其“威行惠流”。著有《敝箧存言》。
[]
卓直卿
  卓直卿(1907~1983年),罗源县中房乡满盾村人,定居城关司前街。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世代务农、行医。卓只读五、六年私塾,16岁即随胞兄国忠学医。从此,孜孜不倦研读医学名著,诸如《内经》、《金匮》、《伤寒》,只读一两遍即能背诵,且得其兄指点,又经临床实践,因而进步很快。20岁出头就能独立行医。时有患者卓红蛋,发高烧,出冷汗,面色泛红,双目圆睁,人事不省,已近虚脱,多方求医,都以热症施治,未见好转。请卓诊治,卓力排众议,认定为“真寒假热”的少阴寒病,投以“四逆汤加味”,使患者转危为安。陈姓伤寒患者,发烧昏迷,四肢逆冷,病情危笃,经卓诊后,服一剂热退神清,再两剂,大病若失。因而卓
(19071983)
全部罗源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