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区名人录
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福州仓山城门镇胪雷村人。中国著名数学家。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逝世。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他又对此作了改进。 1982年获国家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19331996)
严复
   严复(1854~1921年),曾名传初、体乾、宗光,字又陵、几道,晚号疒俞壄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阳岐村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后改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五年期满毕业,先后到“建威”船和“扬武”舰实习。光绪三年(1877年),为船政局派出第一批留英学生,先入抱士穆德大学肄业,后转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在英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外,留意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读西方社会科学书刊,比较中西学术政制的异同,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光绪五年(1879年)归国,任福建船政局教习。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兼俄文馆总办。任职期间,四度参加乡试均落第。光绪
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18541921)
张经
  张经,字廷彝,号半洲,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洪塘乡人,明朝中期抗倭将领、民族英雄。明弘治五年(1492年)出生。父亲张海,家贫而孤,随母蔡氏回外家;外家无后,张海和张经都袭用蔡姓。张经及第成名后,才恢复张姓。张经自幼勤读经史,长大后体貌魁伟,具文才武略。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及第,任浙江嘉兴知县。嘉靖四年(1525年),入京任吏科给事中,后升太仆寺卿、右副都御史、协办都察院事。张经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兵部尚书金献民接受宁夏总兵种放的贿赂,张经带领同官提出弹劾,金献民因而告病辞职;河南巡抚潘埙匿灾情不报,也被张经弹劾去职。明代锦衣卫和东、西厂是专门侦察官民言行的-,官校们挟势0,大为民害。
[] 明朝中期抗倭将领、民族英雄。 (14921555)
师备
  师备(835~908年)师备,俗姓谢,排行第三,称“谢三郎”,闽县南温泉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谢坑村)人,唐大和九年(835年)生。师备少时捕鱼为生,唐咸通七年(866年),年30,忽生出家念头,及投芙蓉寺(在今福州郊区红寮乡)落发,同义存禅师齐名,称“法门两兄弟”。以后两人一起游侯官象骨峰(今闽侯雪峰山),建“雪峰崇圣禅院”。闽王王审知曾拜师备为师,并经常请他到内府演论佛法。他的要旨是:“空相”,“无门为解脱之门,无见作道人之见”。师备还到过莆田、闽清等地说法,晚年回福州,结屋在北门外玄沙山(今福州郊区新店镇升山),并诛茅建寺,遂为丛林,称“玄沙寺”。“玄沙寺”极盛时有1000多人众,其中有一
[] 五代十国高僧 (835908)
陈绍宽
  陈绍宽(1890—1969),字厚甫,汉族,1889年生于福建省闽县,曾任民国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海军一级上将。父亲原先是一名箍匠,后加入晚清海军,担任水手。由于家庭影响,陈绍宽在求学时代就不自觉地向海军靠拢。他17岁进入南洋水师学堂,攻读航海技术。毕业后,加入清朝海军服役。后归附国民革命军。在任期间曾规划4大战区,提出20艘航母计划。并且指挥了著名的江阴海战。1945年5月,他赴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参与制订《联合国宪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是全国政协第1届委员、全国人大第1、2、3届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1969年7月30日,陈绍宽病逝,终年
民国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 (18901969)
邵楚苌
  邵楚苌(762~846年)邵楚苌,字待纶,闽县邵崎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邵崎村)人,唐宝应元年(762年)生。贞元十五年(799年),以《信及豚鱼赋》、《行不山径诗》等题成进士。当时的侍中马燧建“木香亭”,极尽奢华。邵楚苌很反感,写诗《题马侍中燧木香亭》讽刺:“春日迟迟木兰阁,窈窕佳人赛绣幕。淋漓玉露滴紫蕤,绵蛮黄乌窥朱萼。横汉碧云歌处断,满地花钿舞时落。树影参差斜入檐,风动玲珑水晶箔”。马燧颇为惭愧,赶忙把“木香亭”拆了。自此,邵楚苌诗名大振,后官至校书郎。有同乡陈翊的《寄邵校书楚苌》诗曰:“爱酒时称癖,高情自不凡。向人方白眼,违俗有青岩。云陈开三径,烟中挂一帆。相期同岁晚,闲兴与松杉”。唐会
[] (762846)
吴石
  吴石(1894—1950年),字虞薰,福建闽县螺洲乡吴厝村(今福州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吴石与同乡好友吴仲禧一道投身福建北伐学生军。吴石1912年8月进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就读,两年后又被选拔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李宗仁、白崇禧、张治中同属第三期。在1916年8月的毕业典礼上,吴石作为毕业生代表为黎元洪总统致训作答词,全校闻名,被誉为“吴状元”。1934年吴石任参谋部 厅长时就对中共有好感,主张国共合作,团结对日。1938年8月,吴石在武汉会战期间主办“战地情报参谋训练班”,专门邀请周恩来、叶剑英亲临讲解游击战争,对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操深表钦佩。1940年底,吴石因
(18941950)
刘彝
  刘彝(1029~1091年)刘彝,字执中,怀安县刘宅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刘宅村)人,宋天圣七年(1029年)生,系刘奕同胞兄弟。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刘彝小时从学胡瑗,尤长于治水,因此受命为都水监丞。当时久雨不晴,汴河水涨,众议要开长城口,以减水患。但刘彝独持己见,只开杨桥水门,水即退去。为此大功受奖,升都官员外郎,又外放为两浙转运判官,改知处州。处州风俗崇尚巫鬼。刘彝著《正俗方》训导百姓,又强令淫巫3700家改业为医。于是处州风俗大为一新。当时饥荒,饥民多抛婴于路。刘彝发布告招人收养。收养人每月抱婴儿到官署检查一次,可每日发给仓米2升。于是争相收养,救活了许多幼小的生命。熙宁七年(10
[] (10291091)
刘元栋
  刘元栋(1884—1911),字钟群,福建闽县人。幼年家贫,故仅读几年私塾。为人性格豪爽,嫉恶如仇,身材魁梧,善长拳术。他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丧权辱国,十分不满。1900年,参加-会党组织复明山堂,与林斯琛等人结为挚友。1902年底,加入共和山堂,成为骨干分子。1904年,参加共和山堂领导人设立的藤山文明社。1911年4月27日参加由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后英勇牺牲,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刘元栋,字钟群,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父炜阳在仓前街开一家小酱店,元栋仅读几年私塾,因家庭生活困难-辍学。他年轻时身材魁梧,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善拳术。他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丧权辱国,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841911)
郑湜
  郑湜,字溥之,闽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城山村)人,其父郑昺,字学明,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知南恩州(今广东阳江县),后任京西路转运使判官。宋乾道二年(1166年)郑湜成进士,绍熙元年(1190年),以中书舍人罗点推荐,任秘书郎,兼代吏部郎官,曾蒙台对,提出“事亲”(孝顺太上皇)、“齐家”(不准后妃干政)、“教子”(任用正人教导皇子)等3事。皇帝不准,留中不复。吴县周南与郑湜友善,曾见郑湜奏稿。是年会试,周南的召对策卷微露皇上对郑湜的奏疏留中不复的不满,光宗不悦,在卷上批云:“郑湜无削稿爱君之忠,周南非山村恬退之人”,抑周南卷为二甲第七名。以后郑湜也被外放为浙西常平提举,不久改知
[]
曾宗彦
  曾宗彦(1850-1912)字成焘,又字君玉,号幼沧,闽县(今福州市)人,祖籍洪塘鹗里(在今仓山区)。他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阴历十一月十一日生在北京,3岁那年回福州,家住东街孝义巷口东边的“五子登科”曾宅(旧址在今实验小学大门正对面),祖居则在黄巷及安民巷。其曾祖父曾晖春、祖父曾元炳(榜名曾元卿)、父曾兆鳌,及曾宗彦自身,为四代直系接连进士,是清代福州所仅见。曾宗彦的母家在江苏高邮。其母王如瑛是清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念孙(曾参倒奸相、大-犯和珅)的曾孙女,清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引之(曾订正《康熙字典》2588条)的长孙女。而曾宗彦的长孙女曾明,则是“全闽第一绣手”。曾宗彦高祖母陈帖,是民族英雄
(18501912)
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仓山螺洲人。同治七年进士,光绪八年授江西学政,九年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十一年被降五级调用。宣统三年,补授毓庆宫授读,后人称他“末代帝师”。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后,陈宝琛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在螺洲镇故居度过二十五年之久。期间兴办新式学校,创建福建师大、福建工程学院。在其谪居期间 ,听到“甲午”战败 ,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 ,悲愤难抑 ,写下著名的《感春四首》。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元
[] (18481935)
陈恩焘
  陈恩焘(1861—1956),字幼庸,福建福州人。出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自幼天资聪颖,其父甚为喜爱,“尝亲自教授经书,勖以孝悌传家、忠勤爱国,及修身涉世之道”,对其期望之殷可见。就在陈恩焘出生的那一年里,中国社会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两江总督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徐寿、华蘅芳开始着手试造蒸汽轮船,近代海军建设的萌芽初现。经历两次鸦片惨痛教训的中国,开始了旨在图存自强的洋务运动。军校学习同治五年(1866年)夏季,经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清政府下令在福州设总理船政衙门,制造西式蒸汽轮船、军舰,为创办西式海军获取技术装备,史称福建船政局。与之配套,次年,以培养海军人才为目的
(18611956)
翁正春
  翁正春:(1553~1626年),字兆震,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明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任延平府教授,转龙溪教谕。万历二十年(1592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历春坊中允,主顺天乡试,进庶子,擢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知贡举,升礼部左侍郎,主持部事,充日讲官。上“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下,重贤才,慎财用,惜民命,重边防”八箴,皇帝不予采纳。又上疏议科场舞弊,反被劾徇私,奏请辞职,不许。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改吏部左侍郎,詹事府日讲官。再以母老侍养告归。天启元年(1621年)起为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实录副总裁。天启四年(1624年),左副都御史杨涟
[] 明朝状元 (15531626)
陈纪
  陈纪(约1450~1503)陈纪,字叔振,号省庵,藤山登龙境(今仓山区下渡)人,约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成化五年(1469)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是年,市面钱钞贬值,而朝廷收购食盐仍按旧价给钞,盐民生活困苦,盐商也深受其害,盐商钱厚等人发动声势浩大的盐民起义。成化六年,户部尚书叶琪变盐法,朝廷授陈纪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赴两浙改善盐法,陈纪到任后,革除积弊,改善盐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陈纪回京后任北直隶(现河北省)学政。后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3年。期满后任陕西省按察使。时陕西吏治腐败,许多案件得不到及时处理,牢狱中人满为患,无辜受屈者很多。陈纪对遗留案件逐一复查,放出无辜百姓800多人。弘
[] (14501503)
刘奕
  刘奕(999~1051年)刘奕,字蒙伯,怀安县刘宅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刘宅村)人,宋咸平二年(999年)生。其父刘若虚为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刘奕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授惠州(今广东惠阳县)推官,但因病没有到任,后调南康军(今江西省星子县)判官,移知洪州武宁(今江西浔阳)县事,后改为大理寺丞,累迁屯田员外郎,知荥阳县(今河南省郑州),庆历间为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判官,不久为漳州漳浦县通判,又改润州(今江苏镇江市)通判。皇裕三年(1051年)病逝。刘奕为官清廉,死的时候“殓无新衣,囊无余资”,润州百姓集钱为其收殓。葬福州西门马鞍山苏家村。嘉祐六年(1061年)
[] (9991051)
林燫
  林燫(1524~1580年)林燫,字贞恒,号宗伯,闽县林浦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明嘉靖三年(1524年)生。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林燫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擢修撰。嘉靖三十二年充景恭王讲读官,升司经局洗马兼侍讲官,参与校录《永乐大典》和纂修《承天大志》,志成后,上赐金40余两。后转国子监祭酒,加太常寺卿。其祖林瀚,其父庭机皆祭酒,世称“国师三祭酒”。隆庆元年(1567年),林燫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并任《世宗实录》副总裁和吏部侍郎。万历元年(1573年),进工部尚书,又改礼部尚书,后因母丧、父老,家居7年,万历八年先父而逝,年56岁,赠太子少保,谥文恪。著
[] (15241580)
林玭
  林玭(1434~1506年)林玭,字廷珍,号云室,侯官县洪塘瓦埕村(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明宣德九年(1434年)生。景泰四年(1453年),林玭以乡荐赴京会试,不第。天顺元年(1457年)第二次会试,又不第,入太学。天顺七年,会闱火灾,移试,八月揭榜,林玭,居第三,为《易经》经魁。天顺八年三月殿试,赐同进士出身,观政户部。是年秋,以亲老归养,家居17年,在妙峰寺设学传教《易经》。南京、浙江及省内当道子弟,多执经门下,至里舍不能容。有晋江蔡清求学,林玭特授《易解》一卷,诗云:“庖义图象久讹传,不离先天与后天。剥腹心看还七日,盈虚运会阅千年。南京半席余空负,北面诸生汝独专。衣钵敢云相寄托,
[] (14341506)
陈可忠
  陈可忠先生,福建闽侯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清华学校一九二O级毕业,获公费资送美国留学。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57年起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62年五月梅校长因病逝世,先生代理校长至1965年真除。在校期间恢复大学部,设核子工程、数学、物理和化学四个学系。五十八年退休。先生生平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陈可忠,生于1899年10月25日,福建闽县胪雷村(今属福州市仓山区)人。父母早逝,兄弟共四人,陈可忠最幼。在兄长们的支持下,1914年陈可忠考入上
(18981992)
全部仓山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