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名人录
尹昌隆
  尹昌隆出身贫寒,年幼时常寄宿于城东慈恩梵宇。每日用纸罩住佛灯,端坐读书,至夜半时分。天一亮,又起床攻读,如此长年不懈。洪武二十九年(1396)乡试,拔得头名,解元。第二年又荣登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改监察御史。惠帝即位(1399),每次退朝时,总要宴请朝臣。尹昌隆上疏劝谏说:“太祖高皇帝鸡鸣即起,天不亮就上朝,勤于政事,所以天下太平。陛下继承大位,应效法先帝,兢兢业业,而今,日上数刻,犹未临朝。群臣宿卫,疲于伺候,旷职废业,上下懈弛,播之天下,传之四裔,非社稷福也。”惠帝称赞尹昌隆敢于直言,命礼部将尹昌隆的奏疏“宣示天下,使知朕过。”不久,京师地震,尹昌隆又上疏,认为这是“奸臣-,阴盛阳衰,谪
[]
杨士奇
  杨士奇(1366.2.3~1444)名寓,字以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杨士奇前后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杨士奇年幼时,家庭贫寒,父亲早逝,更为孤儿寡母的生活雪上加霜。其母改嫁杨士奇随继父罗性曾改姓罗,罗性不重视杨士奇,但是杨士奇的一个举动改变了罗性对他的看法。一次罗家在祭祖,杨士奇突然想起了自己和父母颠沛流离的生活,而父亲却死在了看似没有尽头的征途上。他知道,罗性是不可能在桌上摆上杨士奇父亲的
[] 明朝首辅 (13661444)
罗璟
  罗璟(1432~1503),字明仲,号冰玉,江西泰和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彭教榜进士第三人。据《明实录》记载,罗瞡之父罗进善与杨文贞公相友善,同在京城。罗璟诞生前夜,罗进善梦见一只仙鹤夕栖堂中。罗璟降生时,肤色莹洁,天庭有痣如丹砂,人们都很惊异。杨文贞公言道:“此儿有鹤相,宜好生教养。”罗璟3岁便开始学习诗书,出口成诵。天顺三年(1459)乡试中举。天顺八年(1464)高中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三年(1467)预修《实录》成,升修撰。曾上疏建议宪宗:“属圣志,乐圣学,接群臣,辨贤否,容谏诤,崇节俭”六事。以预修《宋元通鉴纲目》成,升司经局洗马,侍东宫讲读。成化十六年(1480
[] (14321503)
罗钦顺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正德中,因乞终养,刘瑾怒,乃夺职为民。瑾被杀,复官,累迁至吏部右侍郎。世宗即位,转左侍郎,前后命摄尚书事。嘉靖元年(1522)四月迁南京吏部尚书,嘉靖二年三月改礼部尚书。不久丁忧归里。时大礼议起,张璁、桂萼以片纸骤贵,秉政树党,屏逐正人,他耻与同列,故于嘉靖六年二月服除复原官,五月迁吏部尚书,皆辞不就。同年七月初六日世宗许其致仕,有司给禄米如制。里居二十余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当时王守仁以心学立教,大江南北翕然从之。他不以为然,尝与守仁往返探究致知与格物的关系。他认
[] 罗氏三凤 (14651547)
王直
  王直(1379年—1462年10月15日 ),字行俭,号抑庵 ,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村)人 。明代政治家、学者,东晋太傅王导后代 ,与金溪王英齐名,被时人称为“二王”,按其居住地称王直为“东王”。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授修撰。历事明仁宗、宣宗二朝,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三年(1438年),修《宣宗实录》成,升礼部侍郎。正统八年(1443年)升任吏部尚书。正统十三年(1449年),明英宗将亲征也先时,命他留守北京。旋即发生“土木之变”,时局变幻仓卒,当时群臣朝议上奏,都以王直为首。景帝时,力主派使臣迎接英宗回归。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位,王直因未居内阁而免
[] 明代政治家、学者 (13791462)
陈循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正统中,累进户部右侍郎。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英宗复辟,谪戍铁岭。石亨败后,循上疏自讼,释为民。循著有芳洲集十卷,与东行百咏集句,均《四库总目》行于世。1449年—1457年任内阁首辅,卒于明英宗天顺年间。陈循(1385—1464),字德遵,明代江西泰和人。正统十四年八月至天顺元年正月(1449年-1457年)任当朝首辅。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
[] 明朝首辅,明朝状元 (13851464)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胄客,不识□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著有《龙洲集》、《龙洲词》。刘过以词闻名。他的词中写平生豪气,消磨酒里处甚多,如〔沁园春〕柳思花情、〔水调歌头〕春事能几许等。不过,更能代表刘过词特色的是那些感慨国事、大声疾呼的作品。如〔沁园春〕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威撼边城,气吞胡虏,惨淡尘沙吹北风,〔念奴娇〕知音者少,〔贺
[] (11541206)
欧阳衢
  欧阳衢(1490~?),字崇亨,号龙沙。江西泰和人。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龚用卿榜进士第三人。欧阳衢的曾祖欧阳洛,官教谕。祖父欧阳逜,举人,官知县。欧阳衢探花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十四年(1535)二月,以九年任满升为翰林侍讲。嘉靖十六年(1537),欧阳衢与右谕德江汝璧同为应天府乡试主考官。九月,礼部尚书严嵩-应天府考试官:“品骘文字不书名,大不敬”。大学士夏言也指责此科乡试“策以戎祀为问,多讥讪语,当蜫于理。”皇帝大怒,以考官评语失书名,诸生答策多讥时政为名,命锦衣卫将主考官江汝璧,欧阳衢逮治,并下诏狱,其他考官亦被法司追究。江汝璧后被谪贬市船提举,欧阳衢被贬为南雄府判。朝
[] (1490~?)
曾庆元
  曾庆元(1925.09.20- )桥梁工程专家,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原籍,1950年南昌大学本科毕业,195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跨度桥梁局部与整体相关屈曲、车桥系统振动及列车脱轨分析理论。提出了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及弹性系统运动稳定性的总势能判别准则,丰富和发展了结构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计算方法。创立了一套崭新的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振动分析理论,解决了九江长江大桥、提速高速铁路桥梁等百多座桥梁的横向刚度分析问题及桥梁加固计算问题,1998年被铁道部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创立了一套列车脱轨能量随机分析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19252016)
袁光
  袁光(1909—1998)江西省泰和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分队政治指导员,红八军团无线电分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特务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绥蒙军区骑兵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第十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三军七师副政治委员,第二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兵团师政治委员,铁道兵团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副庭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091998)
易耀彩
  易耀彩,1917年2月生,江西泰和人。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毕业,大学学历,海军少将军衔。1929年在江西泰和县参加农民-。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江西万泰县独立团特务-士、班长,红军独立第五师十五团政治处青年干事。1933年2月起任红八军团二十三师九十六团二营八连政治指导员,1933年8月起任九十六团青年干事,1934年起任九十六团组织干事。参加了长征。1936年起任军委一局二科科员。1937年1月起任延安抗大学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八旅旅部作战科科长。1937年11月起任晋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171990)
曾彦
  曾彦,江西泰和人,字士美,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年不详。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状元。名雅彦,字士美,号南洲,今泰和县沙村镇坪洲村南坑人。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举人,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状元及第。曾彦才思敏捷,答辩应对,随口而出。曾因星变向皇帝进言,请亲大臣,重科道,开言论,语言激切。在左春坊任职时,曾三次上疏:一是请免假称皇亲李祖旺父子死罪及请行久任之法;一是请御朝之暇宣内阁及各衙门大臣论时政利弊;一是请宽御史李兴、彭程、谢莹等三人重罪。都被采纳。曾彦为人质朴坦诚,颖悟过人。早年即入县学,发愤读书,经书子史穷探力索,必有所得而后已。虽然科场不顺,屡试不第,
[] 明朝状元 (1425~?)
曾追
  曾追(1425~1479),字文甫,江西泰和人。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曾彦榜进士第三人。曾追于成化四年(1468)考中举子。他学博才高,文章俊逸,下笔千言,引经据典,为同辈学子所推崇、敬重。考取探花后,曾追官授翰林院编修。只可惜不久便去世了,享年54岁。曾追的祖父是明朝永乐年辛丑科状元曾鹤龄。祖孙鼎甲,一时被传为科举佳话。
[] (14251479)
蔡永
  蔡永(1919—2001)江西省泰和县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第二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营政治教导员,苏鲁豫支队鲁南独立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六支队特务团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第十七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十旅二十八团政治委员,淮海军分区特务团囱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六师十七团团长,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军参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92001)
萧公权
  萧公权(1897年11月29日-1981年11月4日),原名笃平,自号迹园,笔名君衡,江西泰和人。1920年,自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和康奈尔大学哲学系。1926年取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爆发后,迁成都,任教于四川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光华大学,抗战胜利后继续在光华大学及四川大学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1968年循例退休。先生才为世出,生于忧患,学于域外,执鞭中土,终老异乡,乃近百年来文化变局中立定脚根,深入西方学术领城,然后心平气和地在
(18971981)
王英高
  王英高,江西省泰和县人,1913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1军团野战医院第1所指导员、-附属医院政委、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教导员、政委,后到抗大工作。解放战争,王英高到晋察冀军区,历任炮兵团政委、炮兵旅政委、炮兵师政委,是华北军区炮兵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了大同、石家庄、平津、太原战役。1951年,王英高被任命为华北军区装甲兵副政委。当时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黄鹄显正在朝鲜指挥坦克部队作战,王英高负责了全面工作。华北军区装甲兵机关驻昌平县南口镇,人员很不齐全。1952年5月,战车26师师部编入华北军区装甲兵,机关得以充实,王振祥来任副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132001)
袁佩爵
  袁佩爵(1914~1972)曾用名袁能钟、袁润生。江西泰和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少共国际师第3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红5军团第15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总政治部秘书科科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大队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冀晋纵队第1旅代理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64军第190师代理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41972)
曾鹤龄
  曾鹤龄自幼聪敏异常,尤精《尚书》、《诗经》。永乐三年(1405),与兄同领乡荐,次年兄弟二人本欲同考进士,但考虑到父母年迈放心不下,他主动放弃应考机会,在家侍养双亲,其兄曾椿龄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便请假回乡照顾父母,让弟弟参加考试。不料椿龄回乡后竟一病不起,英年早逝。曾鹤龄上要赡养父母,下要供养兄长遗孀、幼子和自己的妻女,他不得不再次放弃应试。后来父亲去世,家种事务都由他一人操办,但他始终坚持读书。家用不足,他便设帐授徒自给,直到侄儿和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他才辞别0,赴京参加会试,此时离他考中举子已经16年了,他的孝悌之名远近闻名。会试途中,曾鹤龄与浙江多位举子同舟。这些举子皆年少狂生,见曾鹤
[] 明朝状元
罗元炘
  罗元炘(1911—1992)江西省泰和县人,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四军二师五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员,教导队队长,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三团政治委员,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营长,特务团副团长,警备第三旅九团参谋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二十九师八十六团团长,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一四○师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宁都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宜春军分区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11992)
全部泰和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