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名人录
张国焘
  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从搞-到搞工农运动,亲力亲为,勇于负责,但从未当上一把手,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他有8万多人,毛泽东仅不足一万人马,便想争夺中央领导权,公然另立中央,继而对党的批评心怀不满,屡屡拒绝挽救,最后竟然于1938年4月私逃叛党投靠国民党,上演了一幕的丑剧。张国焘(1897-1979)字恺荫,又名特立,江西萍乡上栗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8年被开除党籍。 1916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中表现积极,被推为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组织工作。会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18971779)
王六生
  王六生,原军委工程兵政治委员。王六生同志是江西萍乡人,1930年加入红军,当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司号长、指导员等职,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营教导员、支队政委、团参谋长、团政委、分区政委、团长兼政委等职,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广阳伏击战、午镇战斗、晋中三战三捷、樊坝“反扫荡”、鲁南战斗、铁佛战斗和宿洋山、官桥、运河、枣庄战斗及苏北、鲁南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团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等职,率部参加了滕县、枣庄和宿北、洛阳、济南、淮海、渡江以及解放金塘、舟山群岛等数次大的战斗和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19171995)
王耀南
  王耀南(1911年~1984年),男,江西萍乡人。人物生平1911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区一个鞭炮世家,从小就学会了制造黑火药和鞭炮,烟花技术;1921年,起到安源煤矿,王耀南和父亲,祖父在矿井下当爆破工,是坑道掘进和爆破的行家里手。1922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组织的中国第一个儿童团安源儿童团;1922年9月,在安源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安源煤矿工人大-;1925年9月,在纪念安源-3周年时,带领儿童团参加与反动政府的斗争,被镇压,矿工领袖黄静源惨遭受害,史称9月惨案。矿工们手捧着黄静源烈士的血衣,王耀南将它撕成布条,分给大家,系在脖子上,继续斗争;1927年9月11日,安源矿工参加毛泽东组织的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11984)
罗桂华
  罗桂华,江西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人,1907年出生。罗桂华是安源煤矿工人。1930年在安源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出自安源煤矿工人的有:-上将、丁秋生中将、刘先胜中将、晏福生中将、唐延杰中将、韩伟中将、王耀南少将、吴烈少将、罗华生少将、罗桂华少将、幸元林少将、熊飞少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桂华任红1军团2军7师21团排长、机炮连指导员、福建军区独立9团营长、团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闽西叁年游击战争。方方曾回忆说:罗桂华是湖南的一个矿工,参加彭老总部队后到江西来,党性很强,工作切实,深入下层,特点是好喝两盅酒。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4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071984)
张俐娜
  张俐娜,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1940年8月生于福建光泽。196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5年赴大阪大学研究一年多。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Cellulose》、《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和《高分子学报》等编委。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发现了一种崭新的低温溶解法,开创了高分子低温溶解的技术及新机理,并已初步实行工业化试验;开辟了构
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康
   彭康(1901~1968)原名子劼,又名坚,号嘉生。江西萍乡彭高镇(今属江西上栗)人。1919年萍乡彭高镇(今属江西上栗)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鹿几岛第七高等学校、京都帝国大学文科。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内风云突变。刚刚修完帝国大学全部课程的彭康,急切地希望早日返回祖国参加革命斗争。他顾不得撰写毕业论文,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证书,于同年秋天回到了祖国。11月到上海,在-下参加文学团体创造社,从事《文化批判》等刊物的和出版工作,撰写了有关文艺、哲学方面的理论文章,诸如《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科学与人生观》《新文化的根本任务》《革命文艺与大众文艺》等。此时,他还在上海艺术大学、群治大学兼任
(19011968)
黎新民
  黎新民 (1910—1980)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七师二十一团文书、红三军玉中兵站站长,红五军团后勤部没收委员会主任,第十三师三十九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随营学校副中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第一团一营政治教导员,教导第二旅供给部政治委员,滨海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山东军区第二师五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二师五团政治委员,松江军区哈南军分区政治邻主任,松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四野战军五十四军一六0师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沅陵军分区副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01980)
唐廪
  唐廪,江西萍乡人,乾宁元年,登进士第,官秘书正字,有代表作《杨岐山》。萍乡自唐宝历元年(825)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中,有129人在科举中取为进士,其中文进士122名(含莲花县21名),武进士7名。据史料记载,萍乡第一个取为进士的是唐宝历元年的易之武,接踵者为唐乾宁元年(894)取为进士的唐廪。
[] (874~?)
萧保璜
  萧保璜(1904-1931)江西萍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共萍乡支部委员,负责宣传工作。曾创办萍乡《工农报》,组织领导了萍乡第一区农民协会,并任人民审判委员会委员。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4月到上海,任上海总工会秘书兼《工人日报》。后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1931年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报》主编。同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遭杀害。
(19041931)
梁竹吉
  梁竹吉,1917年8月出生,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杨岐乡南源村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梁竹吉少年时期受到北伐军反帝反封建思想影响,向往革命救国。1930年,家乡南源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他被选为儿童团副团长。“九·一八”事变,梁竹吉随同学上街-,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34年,在北京上中学期间,梁竹吉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认识到只有人民自己行动起来才能救自己。因与语文老师争辩“何梅协定”是-协定一事,被校方勒令退学。随后在北京上中学期间,梁竹吉因在校内搞学运组织,被学校开除,最后在上海完成了高中学业。(二)1937年,在去西安上农业学院的路途中,“卢沟桥事变
开国大校 (19172013)
柳斌
  柳斌,江西萍乡市上栗县人,汉族,1937年2月出生。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留校。1969年调回家乡江西,任萍乡二中教师、副校长。1974年调到该市中学教材编写组任组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1978年任该市教育局副局长、局长。1982年当选为该市副市长。1983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当选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伊始任副主任,分管全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体育卫生艺术、纪检监察、审计、督导等方面的工作。1986年起,兼任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1989—1994年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19
李有棠
  1873—1905),字芾生,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人。他天资聪慧,博闻徭证,幼时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威丰八年,他以第三名考取袁州府学为附贡生,三年以后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同治三年(1864)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贰。次年,入京朝考,考取八旗官学议教习,国子监学政衔,选授峡江县训导,谦理教谕。他毕生的最大成就是根据二十四史的金、辽部分因成书仓促,缺漏甚多,他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百余种资料,对史实详加质证,写成《辽史纪事本末》四卷、《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两书皆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被朝廷授内阁中书衔,以示嘉奖。两书出版后,颇受社会和学术界推崇重视,被先后收
[] (18731905)
刘凤诰
  (1760—1830),号金门,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人,出身贫寒,6岁丧父。乾隆五十四年(1789)会试中第三十名进士。后经殿试得中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以后,历任朝廷礼部、兵部、户部侍郎,直至太子少保。刘凤诰能言善对,随机应变,民间称其为“江西才子”,乾隆称他为“江西大器”。
[] (17601830)
喻德渊
  喻德渊,字祖龙,上栗县福田镇清溪人。1923年由萍学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转入该校地质系,期间与萍乡籍学生肖保璜(烈士)等在北京创办《萍潮》小报,宣传革命思想。次年暑期回老家组织农民运动,回校后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深入长辛店铁路工人中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因遭张作霖通缉化装逃往上海,幸得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帮助介绍到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当磨片工才逃过一劫。1929年春接蔡元培函回北大复学,同年毕业后回到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此开始了他毕生的地质研究生涯。1929年,他多次至南京、镇江等地区调查,先后写出《南京镇江间火成岩之研究》、《苏州花岗岩》等论文。后与叶良辅合著《南京镇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19031971)
潘世告
  潘世告(1930-2007)男,汉族,1930年10月生,江西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山口村人,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参加工作,相当于初小文化。1941年至1949年在地主家煤井做工。1971年4月10日,他率中国工人代表团出访阿尔巴尼亚。1973年在党的十大上,他再次当选为十届中央委员。潘世告在他担任两届中央委员期间,历任安源矿回采二区支部书记、矿党委第一副书记、萍乡市委第一副书记、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江西省总工会第一副主席。个人履历1954年至1955年在本村大坡冲务农。1955年2月起为江西安源煤矿工人。1959年起任班长。1966年起任区长、党支部书记。“文革”初
(19302007)
肖保璜
  肖保璜(1904—1931)号棘父,化名昌年、长玲、陈玄。江西萍乡人。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因病弃学回家,任萍乡中学教员,参加革命团体“互助社”,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萍乡特别支部委员,并受党的委派,担任国民党萍乡县党部常委、宣传部长,创办《萍乡工农》报。1927年2月,被选为县农协委员,组织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清仓平粜、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4月到上海,任上海总工会秘书,1929年调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工作,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调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主编。同年7月,因叛徒出卖,被租界工部局逮捕,8月在上海龙华壮烈
(19041931)
李有棻
  (1842—1907),字芗垣,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与李有棠同胞兄弟。他于同治十三年(1873)癸酉科试考取拔贡,入国子监学习。次年,通过朝考授内阁中书,任玉牒馆誉录。光绪三年后,以知府分发湖南候补,先后管理过督审局、厘金局、试署沅州府。6年后调湖北襄阳府,后去安陆府,又升任武昌府。光绪二十一年,任广东高廉钦兵备道,后又擢升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护理巡抚。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李有棻被任为江西省团练大臣。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江宁布政使。光绪三十年,任江西铁路大臣,着手创办江西铁路,后不幸在任上殉难。
[] 创建江西铁路先驱 (18421907)
张国庶
  张国庶(1905-1930),今上栗县金山镇人。张国焘之胞弟。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萍乡县城党小组长。1926年,他组织萍乡中学学生迎接北伐军进入萍乡并做向导工作,筹建国民党地方组织,担任国民党萍乡县党部执行委员、县总工会主席等职。1926年冬,他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0年5月27日,他在南昌不幸被捕,惨遭酷刑,坚贞不屈,数天后慷慨就义,被装入麻袋沉尸赣江。
(19051930)
叶新甫
  叶新甫(1891—1927),吴莘夫,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幼敏而好学,少有复兴民族之志。辛亥革命后即投笔从戎,逐渐由排长、连长至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二师四团六营营长,后因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有功被晋升为第四团团长。1927年北伐武汉会战时,叶率所部为先锋,不幸中弹殉难。为表彰叶新甫的功绩,军长何键亲自改常德叶氏宗祠为叶新甫将军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认叶新甫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以陆军中将衔予以抚恤。
(18911927)
全部上栗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