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区名人录
晏福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县)人,1904年2月28日出生于醴陵县张公岭一个贫穷的拳师世家。1923年参加安源工人运动。1926年春回醴陵从事农民运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后,又回到安源煤矿工人纠察队,任队长。1928年5月参加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总支书记、特派员、团政委。参加了井冈山和湘赣根据地斗争,特别是在维持中共湘东特委与井冈山红军之间联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8月,率红四十九团随红六军团西征。在贵州甘溪与国民党军相遇,他带领部队英勇作战,打到弹尽粮绝,方率领余部乘夜突出重围。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任红十八师政委,参与了创建湘鄂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19041984)
杨梅生
  杨梅生(1906-1978)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湘潭县(今株洲县)人,1906年1月出生于湘潭县东五区淦田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做过童工,当过学徒、店员。1927年2月,在长沙参加工人运动,并加入工会,后赴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武汉警卫团。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一连班长。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0据地的斗争。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右臂中弹负伤,仍坚持不下火线。1929年1月,随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任红四军第三纵队排长、副连长、军部副官。1930年6月任红十二军军部特务大队大队长、三十六师第一0六团团长。19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19061978)
刘斐
  刘斐(1899-1983)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县)人,1899年2月5日生。1917年投笔从戎,后就学于广西南宁讲武堂和广东西江讲武堂,受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影响投身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期间,曾任总司令部主任作战参谋,协助国民革命军代总参谋长白崇禧指挥作战,因其才华出众,韬略过人,深得上级的信任。其时,与共产党人有所交往。大革命失败后,到日本学习军事,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步兵专门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1934年1月回国后,任国民政府军第四集团军高级参谋兼广西民团干部学校教育长,专事往来各地进行反蒋抗日的政治活动,并应程潜之约与桂系斡旋,和平解决“两广事变”,实现共同
军事战略家 (18991983)
彭观荣
  彭观荣同志出生于株洲县龙凤公社山田冲大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彭的祖辈租种了几亩土地,带领妻室儿女帮人作泥工盖房子。一代又一代,于是泥工就成为山田冲彭家的祖传手艺了。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彭观荣出生了,彭家人口增多,房屋居住困难,傍山买了几亩不毛之地,自已动手盖了几间房子。彭家没人识字,在写地契时被人埋下笔头,地契上没写彭家的出路,彭家的人出出进进寸步难行,只好出钱买了一条路,从地彭父下决心再穷也要让彭观荣读书识字。一九二五年,彭观荣七岁了,开始入门读私塾,十岁考入湘潭县立第三高小,十六岁高小毕业,又考入湘潭县立中学,一九三九年夏,考入国立十一中师范部,一九四二年八月毕业担任小学教师多年,一九四六年下
(19181949)
周荫棠
  周荫棠,派名万立,株洲县淘淘淦田公社文星桥人(原属湘潭),一八八九年农历十月十一日亥时生。其祖父周桂庭有田十余担,死时因荫棠之父庆系抚子,旅人以吃绝代包子为由,将财产用空大半,从而家道日趋没落。大革命时,只有水田六、七亩,土改时划为贫民成份。(一)荫棠聪颖好学,八岁在本地周家祠堂读私塾.。老师胡金狂很器重他,荫棠也十分尊敬老师,每年都接胡至其家过春节。旋又去昭潭、龙潭书院读书达十二、三年之久。二十岁左右,荫棠停学设馆教书,先后在本地周家,谭家祠堂及淦田月型山、对河石寺等地教书十余年。荫棠设教,不仅对学生循循善诱,对其十五、六岁的女婿谭光昭,也很关心他的学习。有一次,荫棠对他说:“苏武牧羊汉北边
(18891927)
易足三
  易足三同志,于1899年11月15日出生于株洲县漂沙进公社油圳大队进湾生产队(原醴陵北二区傅家老屋)。父亲亲镜心,世代贫寒,田无升合,房无片瓦,傅家老屋的住房还是向家族中祀会租用的。后来在亲友们的资助下,在醴陵东门开设了一间小客店,还替别人做些禀帖,以维持一家生活。他的母亲袁氏是个善良勤朴的妇女,带着几个儿女住在乡间,帮人做点纺织缝补工夫,以补助家中困难。易足三有一姐一妹,爱人陈氏是个农村妇女,生一男一女。易足三开始在易氏堂屋学校读书,后转到清安铺刘姓办的兰谊学堂读高小。毕业后考取醴陵渌口中学。所需学费,大部分由族中祀会补助,小部分由亲友资助。易足三在中学时数学很好,也喜爱文学。1916年上学
(18991930)
袁德喜
  袁德喜,别名金标,1900年6月22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二区(今属株洲县)团山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四人中他最小。父亲袁树木,早年务农,以后带着全家到安源路矿做油漆工。因父亲收入微​​薄,难以养活一家六口人,所以袁德喜9岁就去工棚看守材料,12岁学做泥工。生活的艰难,迫使这位正值读书年龄的苦孩子,过早地体尝辛酸,分挑家务重担。1921年冬,毛泽东同李立三来安源考察并开办工人夜校,袁德喜参加了夜校的学习,他认真听课,从中逐渐地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1922年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他又积极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不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刘少奇、李立三领导发动了安
(19001931)
刘劭民
  刘劭民,字逵年,一九0四年八月出生于株洲县龙头铺蝶屏江洲(解放前属长沙县)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有田地三十亩。他共有六兄弟,劭民排行第五。八岁时,祖父便送他到外村嵩山小学读书,一九二一年毕业,以良好的成绩考入长沙师范二部师范,一九二三年在该校毕业。同年回本村龟峰山小学任教。当时他看到外患频仍,国势日颓,便决心投笑从戎,于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部队开赴江西时,他因患病吐血,便回到了长沙胞兄刘劭岚处。刘劭岚是中办地下党员,在长沙市第一小学当校长。刘劭民在师范读书和黄埔军校学习时,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又经其兄劭岚的启发教育,思想觉悟日益提高,积极要求参加革命,不久,经胞兄
(19041927)
朱锦棠
  朱锦棠(1895—1966)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顺直省委前委书记。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县)人,1895年10月29日出生在醴陵县南阳桥乡一个贫农家庭。1909年迫于生计,随父到安源煤矿做童工。1921年12月,中共湘区委派李立三、蒋先云等到安源创办工人夜校,他参加了工人夜校的学习与活动。1922年3月,李立三、朱少连等发起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他带头响应并在工友中积极活动,5月1日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后,当选为评议干事,被吸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9月14日,参加了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胜利后当选为最高代表会议书记。11月1日,代表安源工人俱乐部出席在长沙新河总站召
(18951966)
袁学之
  袁学之(1909-2002)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县)人。原名袁德胜,1909年3月生于醴陵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随母亲乞讨为生,给地主放牛做短工。在私塾读书一年半。13岁到安源煤矿做童工。1922年9月参加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1930年参加红军。随红六军参加攻打长沙、吉安的战斗。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十五军一三五团指导员、红十五军政治部党总支部书记、红三十八师、十四师党总支部书记、红军学校党总支部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红军主力长征之后,他因病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任江西于都红军游击队政委。因突
(19092002)
唐自安
  唐自安(1912-1982)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湘潭县(今株洲县)人,1912年11月出生在湘潭县一个中农家庭。1922年入公祠完小读书三年,后辍学随父种地。1930年夏,因-地主盘剥诬为“匪”,-离开家乡,入国民党鲁涤平部队当兵。同年12月,随部护送枪弹去戈阳途中,被赣东北红军解放并自愿参加红军。1931年6月,在贵溪以北的夏家岭战斗中,带伤坚持作战,升为副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赣东北红军主力编入红十二军,任红十二军十九师五十七团副连长。1933年7月,调任三军团五师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长征途中,因伤被收容入红五军团。伤愈
(19121982)
胡才林
  胡才林(1920—1939),原名家林,字得意,醴陵县下西乡铁西村西草冲(现属株洲县南阳桥乡)人。出身贫寒,13岁到地主家做长工。1934年春,到三门一带粤汉铁路工地做工,后跟随国民党当局征集的筑路工到江西。9月投入红军,在红三军团当卫生员,后随部长征。1936年2月,胡才林随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到晋西。战斗中,为救护伤员,不幸被俘,关进太原监狱。10月,薄一波等受中共北方局的委派到达山西,同阎锡山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胡才林等400多名中共党员、进步青年才获释出狱。出狱后,他进入培养抗日救亡工作骨干的太原军政训练班受训。学习期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太原军
(19201939)
杨华荣
  杨华荣(1944-)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总参谋部管理局副局长。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县)人,女,1944年10月4日出生于一个革命军人家庭。1963年10月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2月分配在济南军区某医院任眼科医生。1979年3月,调到新组建的基建工程兵通信指挥部卫生处任助理员,负责计划生育工作,使该部队独生子女领证率达到先进水平。1984年5月,调到总参谋部管理局工作,任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使计划生育率达到100%,独生子女领证率、晚婚率保持在99%以上,受到总部表彰。1985年2月至1998年1月,任总参谋部管理局卫生处副处长、
罗哲
  罗哲,字以恒,株洲县马家河打板塘人。1902年9月16日生,家世以农为业,兄弟四人,罗哲最小,人称他“以恒满爷”。父亲和三个哥哥都是勤劳俭朴,严于管家的人,到罗哲出生后,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但家里没有一个读书的。当罗哲十岁时,他父亲就送他到私塾读书。在他乡教育下,发奋学习,进步较快,十四岁就跑到湘潭县城考取高等小学;但这是违反他父亲心愿的。原来他父亲的想法是:让罗哲在乡下读点书,能写会算,将来管好家就罢了。现见罗哲外出升学,就大发雷霆,骂了罗哲一顿。经族戚说情之后,才勉强答应了。高小毕业后,他父亲又严厉地对他说:“读书花钱太多,读多了又无用,快回家给我作田。”罗哲当面不吭声,背地却积极准备,先到
(19021928)
刘宗卓
  刘宗卓(1920—) 《红旗》杂志副总,《解放军报》社社长。湖南省湘潭县(今株洲县)人,1920年2月3日出生。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纵队《前卫报》、山东鲁中军区《前卫报》主编。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三野《人民前线》报总、三野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领导小组组长、《红旗》杂,志社副总、《解放军报》社社长。现已离休。他长期工作在党的新闻战线上,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为报刊撰写了大量论文、社论、评论,如《论社会主义制度加共产主义思想》,产生过较
(19202013)
杨颖
  杨颖,男,白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作为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杨颖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的设计研发工作,为轨道交通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从有轮轨接触到无轮轨接触突破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88年,杨颖大学毕业,进入株洲电力机车厂工作。他的第一个实习岗位是激光设备备料车间。实习期间,公司一台激光切割设备出现故障,机器是进口的,公司没有人会修。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杨颖,拿着全是英文的说明书鼓捣鼓捣,居然把机器给修好了。随后,他被调到设备机械处,跟随院士刘友梅搞主机研发。常年的刻苦钻研,换来的是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主持研制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追风号”中
陈利明
  陈利明 (1938~)笔名黎明。湖南株洲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报社记者、、文艺副刊部主任,株洲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湖南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小说、纪实文学《家庭宴会》、《刘培善将军传》、《著名书法家李铎攀登之路》、《绝色美人张宁访问纪实》、《情洒井冈》,长篇传记文学《陈明仁将军传》、《程潜传》、《谭震林传奇》、《王首道传》、《-邦传》,专集《名人风采》、《名人心迹》、《名人忧乐》等。《陈明仁将军传》、《程潜传》获创作特等奖,报告文学《同窗情深诗交意笃》获第三届全国新世纪
老刀
  老刀 (1964~)原名万里平。湖南株洲人。1981年入伍。1996年转业后在广州市公安系统工作。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著有诗集《失眠的向日葵》、《打滑的泥土》,报告文学《力缚狂魔》。其作品2003年获《北京文学》新世纪首届文学奖诗歌二等奖,2004年获广东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奖,2005年获徐志摩诗歌与青年诗人奖。
刘昌炎
  刘昌炎 (1894-1927)字琛埔,号昌竹,出生于出生于湖南醴陵县北二区关王庙(即现株洲县鸿仙公社关王大队)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1922年三、四月间,他与李立三、朱少连等人一道,筹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5月1日,俱乐部宣告成立。这年7月,昌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昌炎积极参加并领导工人与资本家进行各种斗争。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1300多名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他带领工人高呼“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等口号,参与制定向路矿两局提出的17项整治经济条件,迫使路矿当局签订了13项协定。1923年党组织为培训工人运动骨干选派刘昌炎被到安源党校学习。毕业后他担任窿内党支部书记。1924年
(18941927)
全部渌口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