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区名人录
曾跃麟
  曾跃麟,字子龙,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城区)。宋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任福建罗源主簿,以平贼有功升为福建汀州(今长汀县)通判。所任政绩显著,得学士李彦颖赏识,推荐入秘书。少师很器重他,适当时谏官缺,陈俊卿推荐曾跃麟任监察御史。绍熙末(1194年),几次发生灾异,曾跃麟奏请皇帝避殿减膳,言辞剀切,多见施行,一时重之。著有《子龙集》传世。
[] (?~9999)
邓琳
  邓琳(1829~1893年),字文石,别号鼍阳居士,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北门街,清代举人,书法家,诗人,教育家,公益家。幼孤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第六十三名举人)。后屡试不第,转而从事教育和社会活动。咸丰四年(1854年)夏,红巾会起义,他参与设局筹防,募勇千名,协力防守。咸丰十一年,陈金红巾会起义军占信宜,他进塘口,参设局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年),土客械斗,客家人两次逼近县城,他在官府乡绅间联络奔走,谋划防范事务。他办理阳江县事务较久,为县官倚重,县官上 书述其功请奖。光绪元年(1875年),匪首梁泰允、钟阿嘉等盘踞大人山、那龙等地为患,他参设那龙护卫局,抽
[] (18291893)
姜自驺
  姜自驺(1850~1908年),字芸史,号芝眉,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东门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与其兄姜自驹同榜。以知县用,改授嘉应州训导。光绪十二年殿试二甲第二名进士,朝考一等第59名,授翰林院编修。但他无心仕途,后以侍奉双亲为由,辞官返乡。他主讲阳江濂溪书院时间最长,教书育人多有建树。光绪年间,阳江县粮产不足,逢年稍遇歉收,即闹饥荒。光绪十一年,他与邑绅梁庭楷、黄慎基、谭锡年等创办“书年社”,专门筹划储粮备荒,赈济平粜,造福梓里。光绪十八年,他极力支持杨荫庭在阳江筹设蚕桑局(设于石湾),并辑《蚕桑考实》一书,广为宣传,劝人饲蚕种桑。光绪
[] (18501908)
林佐三
  林佐三(1846~1899年),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北门街。少年学医,搜罗医书,夙夜攻读,久而有得。成年,在家悬壶,诊室名“意也山房”,以治鼠疫著名。清光绪时,阳江常发生鼠疫,医者用吴、喻两氏法,收效不大。独他得其法外意,再参以别家治法,功效卓著,十愈八九。与此同时,阳江亦间有霍乱发生,病者大都按习惯戒食米粮,常有患者吐泻停止,然因谷气不续而死。人多不解原因,认为此症怪异难治。他说:“是死于戒,非死于病也。”即写《霍乱良方》,广作宣传。良方有两卷,上卷论灸,下卷论药,言简意赅,取用极便。他治病,不因贫富而有所分别。曾诊一贫病人,过数日未见再来复诊,便主动上门再为病者诊治,终得康复
[] (18461899)
粱树基
  粱树基,字德圃,生于阳江县太平乡(今江城区平冈镇)麻梨村。少敏悟,好学求师,曾到广州跟随何朴园、何介峰诸先生研习。清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入副榜。光绪十三年援例捐训导,先后任从化、石城教谕,电白、澄迈、嘉应州训导。以后不再为官。他爱亲信友,廉洁谦让。他倡导平冈、埠场各乡捐资设石滩文社,几个月间集资白银1600多两,后社尝逐年增加。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创建石滩义学,当地劝学育材费用多由社出。同治六年(1867年),改州议起,传闻阳江仍属肇庆,降为县治,阳江人闻讯拟派代表到省城斡旋,但匆促间经费无着,梁树基慷慨带头捐资,后继者多人,终筹得巨款。加以各方配合,阳江得升格为州,设专棚考试,
[] (?~9999)
莫鸿猷
  莫鸿猷,字宣三,生于阳江县城郊(今江城区岗列镇)龙涛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恩科第二名举人。后来七次应试未入选。曾到北京十多年,当景山官学教习。期满被召见,拟派任知县,但他想到父母年老,遂辞官回乡,在濂溪书院主讲。他存心仁厚,无疾言厉色。他着力阳江改制为厅和筹建考棚事,致力于家乡水利建设,曾筑水陂在凤凰村灌溉农田。咸丰四年(1854年),红巾会起义,攻占阳春,震惊阳江,他联结各处民团,同心坚守。同治二年(1863年),客家人攻打各乡,他联结各处民团防守,邻里得以安居。县令徐宝符拟上报他的功绩,请封为通判,他极力婉辞。后柏贵巡抚特赐“急功捍卫”匾,以旌其德。
[] (?~9999)
刘竑
  刘竑,字伯度,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南门街,刘芳之子。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举人,翌年进士。任江苏如皋县知县,后升兵部主事,再转为光禄寺丞。当时严嵩主政,以竑极有威望,企图拉拢为党羽,竑托病告退回家,侍奉父母。在县城旁建亭,与友宴集,谈经赋诗。后屡被举荐,均不就官职。竑与乡里相处,温恭谦让,绝无傲态。正德十三年(1518年),编修《阳江县志》(世称《刘志》)。71岁逝世。
[] (?~9999)
林葆莹
  林葆莹(1838~1897年),字季石,又字樨雪、春和子,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漠阳街道)盐场衙。好读书,以词章著称。尤喜研究金石碑帖,善书法,有古意,以隶书著名。早岁应试,久而未遇。后以《观风卷》为学使汪鸣銮赏识,对他所作素馨花七言排律和钟鼎文绝句,特别赞赏,因而考得岁试第一。时张之洞来粤督察,建立广雅书院,考选两粤高材生入学,汪鸣銮特推荐林葆莹入书院。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拔贡应朝考,在北京病逝。著有《字林考证》《韵要备检》《樨雪诗文集》等传世。
[] (18381897)
许高倬
  许高倬(1901~1942年),生于阳江直隶厅阳江城(今江城区太傅街道)攀桂巷。家中兄弟二人,高倬居幼。青年时代在阳江县立中学毕业后赴上海求学,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年),国民党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许高倬离开上海。其后,广东发生了“四一五”事变,阳江党组织被破坏,他奉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回阳江重建党的组织。是年冬,成立了中共阳江县委,他以县立中学教师作掩护,任县委书记。民国17年秋,移至丹载小学的县委机关突遭敌人搜查,党员分散转移。次年春,在县城组织起来的理发工会又受破坏,党员数人被捕。这时中共阳江党组织与广东省委联系中断,许高倬与廖绍琏同往
(19011942)
姜自驹
  姜自驹(1846~?年),字轶群,号志存,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东门街。父姜清源为岁贡生,清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光绪六年殿试二甲73名进士,朝考第60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是阳江第一个能入词馆的人。光绪九年,任刑部四川司主事员外郎。不久以侍奉双亲为由辞官回乡,主讲于阳江濂溪、南恩、七贤等书院。又为阳春刘氏存著堂讲席。曾捐资重修文庙、尊经阁。光绪三十二年,阳江创办官立两等小学堂,他主理校政。他上 书州官请开设志局修县志,因经费无着而终止。回乡后,他以诗画自娱,好黄老之道,研究医学,自号拙藏道人。
[] (1846~?)
李天培
  李天培,字承之,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南门街,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任承天府推官,有平叛功绩。他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好。任沔阳县和处州长官时,深得当地百姓和文人志士崇敬。后升任南京工部主事。两年后,退官回乡,曾捐资建阳江顿砵塔和文笔塔。因父母相继去世,悲极,仅50岁逝世。
[] (?~9999)
阮退之
  阮退之(1897~1979年),原名阮绍元,生于阳江直隶厅长乐乡(今江城区城西镇)阮屋 新村。 民国4年(1915年),入阳江县立中学乙班读书。民国8年,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文史系。曾任广州市学生会主席。民国12年春,学生中成立民权社,他被选为社长。是年夏毕业,留校任附中学监。民国13年3月,任广雅中学学监。9月,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干事、代理秘书,从事青年运动。民国15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2月,出任广东省立第二中学学监。12月,任广东省肇庆中学(省七中)校长,参加当地革命工作。民国16年,广东“四一五”事变后,与中共党组织失去了联系,避居香港。后到上海从事诗词和书法的研究与创
(18971979)
郑文江
  郑文江(1884~1938年),生于阳江直隶厅附城(今江城区岗列镇)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时父母相继病逝。16岁往香港,在经销阳江漆器的商店里当伙夫。由伙夫至掌柜,后为股东。几年后,该店原三位股东相继退股,由他独资经营,取名和泰成漆器店。民国8年(1919年),郑文江在阳江城太傅路开设广泰成漆器皮箱庄,附设制作工场。阳江广泰成和香港和泰成除主要销售本厂制造的“雄鸡牌”漆器外,还兼营转口贸易,获利颇丰。不久,在香港百步梯附近开泰记栈房,在广州靖海路设和泰成分店。当时,香港和上海的大新、永安、先施等大公司均设有专柜销售阳江广泰成漆器,产品远销南洋各地。郑对阳江漆器进行改造、革新,邀聘一流的工
(18841938)
李焕燊
  李焕燊(1902~1998年),又名颖吾,生于阳江直隶厅阳江城(今江城区太傅街道)三铺街一个小商之家。因父病,立志学医,济世利民。在县立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州私立光华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返阳江城太傅路设泽群(其父名)医社。后任广州私立光华医学院(前身光华医学专门学校)药理学教授,并从事编著工作。民国19年(1930年),民国政府卫生部集全国专家编写第一部《中华药典》,初稿编成,征集意见。李发现该书错误达数十处,便以充分的论据提出修补意见,深受卫生部赞许,被聘至南京任《中华药典》复审委员。后因父病重,辞职返家料理,同时协助创办书年社医社,赠医施药。曾任县长李伯振拨款开办的阳江县立医所主任,同时研
(19021998)
李梅国
  李梅国,字敦临。先世南海人,祖父余庆任南恩仓大使,定居阳江。元大德四年(1300年)进士,胪唱第三。大德七年为给事中。大德十一年为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皇庆二年(1313年)为资政大夫、刑部尚书。泰定四年(1327年)卒,葬于阳春涧水梅花峒。其子仲高以恩补官。有诗名世。
[]
陈修爵
  陈修爵(1891~1968年),字晋卿,生于阳江直隶厅城(今江城区太傅街道)塘基头。早年就读于广东陆军讲武学堂,毕业后在广东警卫军任职。民国6年(1917年),援闽粤军成立,他先后任连长、营长、第六支队第一统领。曾参加粤军援闽、回师驱桂等战役。民国10年,任粤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第二旅旅长,后率部参加北伐。民国11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7月28日,他率部脱离北伐军,归附陈炯明。在韶关马坝参加截击北伐军,还请缨参加阻击北伐军回师。后升任陈炯明军第一师旅长、第十一师师长、-右翼副总指挥。民国12年,退守东江上游,与广州革命政府对抗,并多次参与陈炯明军进犯广州。次年2月,在横沥、龙门被东征军击溃
(18911968)
林钟英
  林钟英(1868~1935年),字少琼,号拙庵,又号拙诚,生于阳江直隶州阳江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北门街。出应童试,屡列前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获选贡生。其道德文章,向为邑人所推重。废科举后,倡办初等小学堂、两等小学堂,并晋言当局:设学务公所,以司教育;设传习所,以培师资。历任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校长,阳江县立中学堂、阳江县立师范学堂国文教员,前后达20多年。他爱生勤教,循循善诱,常勉学生“立德、立功、立言”;为人刚直不阿,廉洁奉公,被誉为一代良师。林钟英平生不随流俗,从容行事,耿介自守,谦和平易;家业从轻,热心社会慈善事业,屡倡议修路造桥,多办善堂。每逢饥馑之年,与同仁为食于道以济灾民;
(18681935)
刘芳
  刘芳,字永锡,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南门街。祖先是侯官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旋任江西靖安县知县。后升户部郎中、南宁府知府。刘芳为人耿直,为政清廉,断案公正,政绩显著,诰封大中大夫。辞官后,优游名胜古迹30多年,84岁逝世。
[]
陈河
  陈河(1862~1936年),南海县九江镇人。二十多岁时来阳江城昌济药店做伙夫。昌济药店开设于清初,是阳江经营中药的大户。他在该店逐渐掌握中药制剂及丸散等技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与郭、关两位同乡合资白银5000元在阳江城开设存仁堂药店,由他主持店务。他研究改进丸散用料,提高疗效,所制十多种丸散,病者用后大多见效,声誉鹊起。存仁堂兼营中药材批发业务,客户遍及南路各县;又在织篢开设恒济、恒义两分店,在香港开设来堂参茸庄,皆成为阳江有名气的商号。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消息传到阳江,当时清军驻守阳江的头目符开明,向商户索取开拔费白银6000两,要当天支付,否则将纵兵洗劫县城。
(18621936)
全部江城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