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县名人录
何恬斋
  何恬斋(1721~1807年),名甘泉,字若虚,恬斋是他的号。阳西县织篢镇大洲村(大)人,人称何五公。何恬斋原籍江城,20岁时在织篢镇上行街买下一块地,开设福记油糖铺(即后来的南盛源、同盛祥两铺),除经营油糖外,还进行凉果加工。何恬斋利用商船到各地收购生果,制成果品,销往各地。其中最出名的是“软肉酥杧”和“蜜饯黄皮”。清代中叶,织篢福记油糖铺在广东享有盛名。何恬斋的经营秘诀有两条,一是讲求信用,薄利多销。福记铺严格质量,童叟无欺,其货物大部分通过订货发往各地,得到客商信赖。该铺还在阳江、恩平、电白、吴川等地设有分店,全盛时期,在国内有42家分店。何恬斋还在埠场、织篢、塘口开设3间当铺。二是囤积
[] (17211807)
王若霞
  王若霞(1710~1798年),女,阳西织篢岗平村人,织篢首富王志宾孙女。少性聪慧,幼承家训,7岁知诗文,12岁能吟诗作对,16岁时,朝廷册封为才女。20岁,嫁阳江观光张子熀为妻,婚后生一子。张家过去是地方望族,若霞嫁过去时已成破落户。若霞安贫乐道,除操持家务外,兼辅丈夫攻读应考。子熀中秀才后,旋赴肇庆应试,因名落孙山而滞留肇庆,以期再考。岂料骤染风寒,一病不起,客死他乡。子熀父母遭此打击,相继而亡。若霞无奈之下,携幼子回岗平娘家居住,帮其父-溪教师。其父为她在村东盖了一间草房,若霞取名“解烦轩”,又在屋前挖了一口塘种荷,取名“浴日池”。若霞每天授课之余,在池边赏花咏诗。越年,儿子突患天花夭折
[] (17101798)
姚伯周
  姚伯周(生卒年不详),号肇成,上洋白石村人。祖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南宋进士,官至海南琼州知州。任期满,买舟携眷北归,因途遇飓风,弃船暂避上洋。姚伯周精通玄学,羁留上洋期间,遍游山水。觉上洋山川灵秀,气势非凡,子孙定居于此,日后必“贵发官翁”,“簪缨世奕”(见《上洋白石二村图赋》)。姚伯周返乡后,乃举家迁居上洋,着手兴建上洋、白石二村,并开办私塾,培养子孙习文学礼。姚伯周根据上洋的自然环境从玄学角度写了《上洋白石二村图赋》刻于石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激励后人,该文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王志宾
  王志宾(1612~1683年),字君求,清康熙贡生,封文郎林。阳西织篢苏村人,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二十岁时中秀才,因众兄弟暴亡,志宾-中断学业,帮助父亲料理家事。明末清初,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荒芜。清政府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鼓励农民垦荒,垦荒者须交纳一定的税金给政府,田地即为其所有。王志宾利用这机会,大量雇工开垦,其田地从织篢一直到山塘村,纵横二十余里,计租5800多石,成为织篢首富。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李积凤移师阳西,在丰头港等处驻扎船队,以龙高山为营盘,行兵布阵,构成掎角之势,与清政府抗衡。因粮饷不济,向当地富户征收军粮,王志宾带头抗缴。外乡财主畏李积凤,纷纷避入王志宾家乡苏村
[] (16121683)
陈君裔
  陈君裔(生卒年不详),字循若,号订定,阳西儒洞书村人。陈君裔少好武艺,勇力过人,南宋末,元兵大举南侵,赵昺随宋端宗在陆秀夫、张世杰护卫下南逃,辗转福州、今广东东莞,止于厓山(今新会厓门),端宗病亡,赵昺继位,改元祥兴,号令四州兵马勤王。祥兴元年(1278年)5月,高州巡检黄十九、副将陈君裔等率三千兵马奉命从高州赶往厓山,甫见面,元兵骤至,黄十九、陈君裔等与敌战于厓山北麓,掩护宋帝昺逃跑。宋兵虽勇猛,无奈寡不敌众,三千人同日战死,宋帝昺得以暂安。宋帝昺念黄十九、陈君裔精忠报国、殉于国难,封黄为忠烈侯,陈君裔亦有封位。
[]
陈体
  陈体(生卒年及籍贯不详),南宋末进士,先为翰林院编修,后官至礼部侍郎,因事触怒皇室,遂隐姓埋名,从临安(今杭州)南下广南东路南恩州避祸,为今阳西县蒲牌镇冲口陈姓始祖。陈体南下避祸时邀一李姓朋友举家乘船经南海进入丰头河的青草渡河段,见店前村一带两岸平畴沃野,水草繁茂,尚未开垦,于是两家决定选此作为落脚点,开发织篢河两岸一带原野。后因引不来淡水灌溉,其后代乃迁居蒲牌镇冲口一带开发。陈体作为旧时代知识分子,有生之年,不怕艰难,披荆斩棘,为阳西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
戴锡伦
  戴锡伦(生卒年不详),河南省光山县人,清嘉庆进士,官至广东高州太守,人称戴太守。戴锡伦为官清正,好结交朋友。高州任内,地方发生黄肿病,患者急剧增加,疫情十分严重。戴锡伦急召地方缙绅和民间医生,征求治疗方法,还亲自为老百姓聘请名医,广施药物。同时动员群众浚疏河道,排除污水,凿石铺路,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他还兴建小西门水利工程,发动农民广种荔枝,增加收入。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戴锡伦任满离职,在回乡途中路经大垌山时,慕名前往游览,被大垌寺周围景色吸引,遂生出家之意,入寺剃度为僧。取法号大千,人称释大千或戴大千。戴锡伦当了和尚之后,潜心佛事,对寺内的经书加以修整注释,还将平生积蓄捐献给大垌寺,
[]
郑家康
  郑家康(1898~1934年),阳西程村石牌村人,出生农家,在阳江县立中学(丙班)毕业。1920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留学期间,曾在德国办刊物。因在法国参加革命活动,被德国驱逐出境,转赴苏联。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郑家康1928年回国,在上海活动,后经中共组织派遣至福建、山西、陕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在陕西被捕,解往南京,后转送江西星子县国民党复兴社头子康泽所管的集中营。康利用其技术专长,让其任军事训练班炮兵教练,企图软化他。因而,他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动。郑家康伺机从集中营逃跑,被捕回,受尽酷刑,最后壮烈牺牲。1952年,他的女儿郑志坚收到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
(18981934)
陈秉让
  陈秉让(1819~1877年),阳西溪头陈石村人。少时家穷,16岁时,父母给他在上洋村姚员外订下一门亲事,18岁时父母想为他完婚,女家嫌其家贫,婚事告吹;后来娶了女家丫环。婚后的陈秉让发奋读书,考取拔贡。他发迹后,依照上洋大屋样式在陈石村建了一座大屋,总面积达3.33万平方米,其中有果园、晒场、池塘、月亭等。清同治元年(1862年),阳西地域发生“土客之争”,死者逾万,陈秉让在地方招募3000乡勇,日夜操练。客族犯溪头,陈秉让率乡勇拒战,将对方阻于海上,在阳江诸镇中,溪头独得安宁。此后,陈秉让升为阳江民团团练副使,在职期间,勤劳地管理地方政事,有政声。
[] (18191877)
张启光
  张启光(生卒年不详),广东吴川人,1937年跟随叔父张炎将军参加抗日,1944年参加吴川起义,在学生军中当连长。起义失败后他辗转到达香港。漠南恢复武装斗争,张启光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到漠南独立大队担任彭湃连连长。1949年春,漠南独立大队改建成粤中纵队二支队第八团,八团抽调斗争经验丰富的张启光为青草渡税站站长。青草渡处于织篢、黄什两河下游,河网众多,地形复杂,素来盗贼猖獗,恶霸横行,常有杀人越货事发生。八团领导考虑,在青草渡建立税站,既可为八团筹集军饷,又能保护过往客商安全,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税站的建立,还可连结路南、路北、南、金横等游击区,使游击区连成一片。基于以上战略目的,八团对青
郑锦龙
  郑锦龙(生卒年不详),生于阳西县程村镇站背村,清康熙年间人。康熙初年为国子监生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进士,曾任福建江南督运府府官。据传康熙微服私访,郑锦龙引为上宾,并献上珍果白蜡荔枝供康熙品尝。康熙通过明查暗访,认为郑锦龙为政清廉,人忠厚谦虚,回朝赐二匾与郑锦龙。一题“熙朝拔俊”,一题“英范振羽”,以表彰郑锦龙才德,并下旨令其广种荔枝,为民造福。郑锦龙接旨后,于福建广种荔枝,晚年辞官归家,用船带荔枝种苗回家乡种植。今程村镇的站背村、织篢镇的龙头山荔枝园古荔枝,皆为郑锦龙从福建带回的种苗。
[] (?~9999)
刘子校
  刘子校(1818~1893年),阳西塘口横山崖岭村人,刘子校幼年家贫,成长后奋发攻读,于光绪八年(1882年)考取举人,获文魁匾。次年殿试中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官至都察院副御史。刘子校在京为官数年,即告老还乡。回乡后,热心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主持重修七贤书院,任书院主讲,并开设横山圩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刘子校为官清正,两袖清风,晚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家乡崖岭建了一座泥坯硬砖木结构平房(阳西俗称金包银屋)。刘子校故居现还保存完好,其后代子孙仍保留着他的文魁匾。
[] (18181893)
姚若思
  姚若思(1880~1944年),名世俨,字若思,今阳西上洋上洋村人,是孙中山早期同盟会会员。民国11年(1922年),任阳江县县长。民国13年,任茂名县县长。次年,改任电白县长,后又任英德县县长、阳江县县长。姚若思当政期间,乐于助人,为民办实事。一次,一汉子担柴进阳江城卖,行至南恩路时,因饥饿体力不支而摔倒,姚若思正好路过,被担柴汉撞个正着,手下人欲与之论理,姚若思摆手说:“他因为饿急了才摔倒,我们不要为难他。”说完,从身上掏出2块大洋,送与担柴汉,吩咐他买些早点吃。在电白县任职期间,安内平乱,发展生产,获得当地群众好评。他处事精明,在任英德县长时,广东一华侨外出谋生,在广州认下一个义女,他原
(18801944)
姚见
  姚见(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武进士,阳西上洋白石村人。姚见生于上洋大族,自幼父母娇宠有加,长大后习惯于意气用事,中武进士后,朝廷委派他任连县守备。未到任,家兄因田产事与地方许姓富豪发生纠葛,被捕入狱。姚见甚为不满,为此大闹公堂,得罪地方官。地方官阴谋密奏朝廷,告状姚见谋反,并遣人趁夜将大批兵器浸于姚见家池塘。官府派员核查,果从姚见家池塘搜出兵器,朝廷判其入狱。未几,冤死于狱中。
[] (1760~?)
陈辉楼
  陈辉楼(生卒年不详),名萼齐,字肇春,号辉楼。清末民初塘口车湖贯塘村人,为清末最后一科秀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塘口土匪为患,阳江同知田明矅委陈辉楼操练乡勇,应付匪患。他办事诚信,竭诚乡梓,匪患得止,获朝廷封赠五品顶戴。陈辉楼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不置田产遗子孙,以至死时子孙无钱为他殡葬,塘口人怜之,捐钱物为他办后事。
[]
关保民
  关保民(1913~1998年),阳西上洋河堤村人。青少年时代,就读阳江县师范附小、奋兴中学,后赴广州警官高级班学习,师从阳江籍宿儒、前清秀才区梓琴,先习古诗文,后习丹青,区梓琴是平冈人,曾随番禺隔山乡居廉习画,由此,关保民是居廉再传弟子。关保民画风独特,自成一家,既讲究笔墨技巧,又注重作品内涵意蕴。他每画必题诗,所画的梅、兰、菊、竹及四季花卉,都具潇洒飘逸的气质。尤其所画牡丹,雍容淡雅,绝无艳俗。其书法习郑板桥体,跌宕有致,洒脱自如。他刻有“鼍阳山下旧书生”的闲章,绘画落款每题“漠阳”二字,以示不忘故土。其诗、书、画艺术在港、台地区很有影响。关保民于40年代末移居香港,生活艰辛,以卖画为生,绘
(19131998)
叶桂霖
  叶桂霖(1908~1943年),原名叶桂林,阳西程村叶家寨人,阳江证光学校毕业后,在广州中大糖厂从事绘制良种甘蔗彩色图谱工作。1938年广州沦陷前,从事抗日爱国宣传工作,后经合浦到达桂林。他绘制的《新木兰》宣传画在街头展出,得到时在桂林组织艺苑、培养国画人才的岭南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赏识,吸收他入艺苑学画,与关山月、黄独峰、游云珊等同门。高剑父认为,他的名字与桂林市相同,为避免忌讳,建议他将“林”字改为“霖”字。叶桂霖努力吸收艺术营养,研习揣摩画技,钻研绘画理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因而在短短的两年内,较全面地掌握了山水、木石、翎毛、走兽、花卉、果品等的绘画基本功。尤其认真继承了岭南派
(19081943)
卢庆伟
  卢庆伟(1964~1998年),阳西沙扒人。青少年时,就读于沙扒中学、儒洞中学,其间,卢庆伟学业成绩优秀,尊师重道,助人为乐,曾数次资助困难的同学。80年代初一天,卢庆伟在等车时见到两名歹徒在调戏一名女青年,在场的人都不敢制止,卢庆伟挺身而出,厉声呵斥歹徒,歹徒见势不妙,只好灰溜溜地走了。1983年卢庆伟应征入伍,编入空军航空兵某部76团。在当飞行学员期间,他刻苦学习,苦练飞行本领,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正式飞行员。连续8年考核被评为优秀,因而被提升为机长、飞行中队长。卢庆伟严于律己,对下属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有一次,他带一名学员进行飞行训练,该学员在飞行降落时操作有偏差,他马上及时作了纠正。安全着陆
(19641998)
王德符
  王德符(1898~1928年),又名王世昭,今阳西织篢太平村委会礼竹坑村人。王德符少年时家庭贫苦,他目睹军阀横行,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立志舍身救国。1924年,他在阳江县中学读书期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广州农-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王德符被派回阳江领导农-动。他以国民党阳江县六区区党部常委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是六区农民协会常委、六区农民自卫军队长。1926年冬至1927年春季,他在阳西地区组织了白水、石港、蓝袍、双水、马村、那坳等17个农会,多次带领农军上街--,号召农民起来打倒土豪劣绅,进行减租减息运动,使农-动迅速发展。1927年,国民党在上海发
(18981928)
全部阳西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