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历史人物介绍4
曾友仁
  曾友仁(1888-1961),字伯君,岐岭镇柯梅村人。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历任师长、副军长。后任第七战区办公厅中将主任。1949年定居香港,1952年赴台湾。
(18881961)
魏汉华
  魏汉华(1907-1955),又名焕钧,横陂镇红光村人。1924年8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参加第二次东征。1928年12月至1929年底任黄埔军校第七期上尉教官,后历任国民党军团长、处长,蒋介石侍从副官,惠龙、普丰师管区副司令,五华、台山团管区司令,广东第四纵队少将副司令等职。1952年由香港赴台。
(19071955)
汤毅生
  汤毅生(1905-1953),字绍禹,安流镇吉水村人。毕业于梅县学艺中学、黄埔军校第五期。参加北伐,历任排、连、营长。1931年升任十九路军上校团长,参加淞沪“一•二八”抗战。1936年,任新编第二师少将副师长兼第三团团长,第五路军总司令部参谋。1940年,任第四战区韶关编练处专员、广东省财政厅税警总团团长兼第七战区司令部参谋处督导组组长、高级参谋。1942年春,该团改称中央财政部税警第四总团,任总团长,兼广东缉-处长。19
(19051953)
张国良
  张国良(1907-1950),安流镇半田村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生。后任南京孝陵卫国立政治大学训练部少将大队长(属-辖)等职。
(19071950)
李宏达
  李宏达(1903-1950),号作述,周江镇黄布村人。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特别班。毕业后又赴印度美国研究班受训。1935年任上校参谋长。1938年擢第一五七师少将参谋长。1944年任该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第六十二师副师长、第一五三师师长、第六十二军中将军长。1950年从海南岛败逃时殒命。
(19031950)
张际斯
  张际斯(1889-1949),华城镇维西村人。1912年入伍,保定军校生,参加北伐、东征,任粤滇联军参谋长。1917年授少将衔。
(18891949)
郑明新
  郑明新(1906-1948),别号燕庭,华城镇人。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毕业。1936年任第四十师二六五团中校团副、上校代理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十师参谋处长、第五十二军第二师参谋长。1939年6月,任第五十二军一九五师少将师长。1942年7月,任第九集团军参谋长。1945年2月授陆军少将,4月升任第五十二军副军长。1948年2月因作战失利被免职。
(19061948)
蔡春元
  蔡春元(1906-1948),横陂镇贵人村人。曾任四十九路军少将营长。1947年在香港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东江人民革命军支队司令。1948年10月探家被害。
(19061948)
郑远飞
  郑远飞(1903-1946)(燕飞),周江镇蓝坑村人。授少将衔。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任第三军团副。北伐后,任广东省保安第二十八大队上校大队长,闽粤赣边区司令部少将高参。
(19031946)
李友梅
  李友梅(1907-1937),号竹三,横陂镇老楼村人。1926年10月,他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派往北伐前线。曾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上校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他由徐州调防上海,参加罗店、宝山战斗。在日军出动海陆空三军联合猛攻下,李友梅率领该团血战半个月,英勇杀敌,使国家寸土不丢。后日军一再增兵围击,他在9月19日晚的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认他为少将,同时建“
革命烈士 (19071937)
缪培堃
  缪培堃(1893-1924),字禹澄,周江镇早成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民国初年任张我权部粮服课课长、营长、团长。北伐后回粤,于英德、清远击败北洋军,克复肇庆。病逝于广州,追赠少将。
(18931924)
徐华清
  徐华清(1861-1924),号静澜,安流镇楼江村人。历任天津官医院总办,陆军中将。徐华清是清政府的“总理医政”,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军医总监”(相当于上将衔),是中国第一所军医学院“北洋陆军军医学堂”的首任校长,是中国红十字总会首任理事长,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他十二岁赴港打工,得教会资助,然后考入香港大学医科专业。时值洋务运动,因徐华清成绩优异且熟悉德文被选送赴德习医。清光绪十四年(1888)获医学博士回国,任教于香港皇仁书院,
(18611924)
钟奇
  钟奇(1870-1923),字正而,号少峰。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返乡创办乐群公学和正始学校。1911年参加光复梅县之役。后组建民军南下攻克潮汕,任中华革命军第四军总司令部军法处长、同盟会紫金分会会长。第二次革命失败后到香港主编《民报》。1915年任广东讨袁第六军总司令部少将秘书长。1923年任大本营军政部委员、军衔司秘书。
(18701923)
邓文田
  邓文田(?-1985),原籍大坝区七都围,是邓文钊的兄长,其祖先邓焦六,清道光年间,在香港文武庙附近设元昌石行,以诚实干练。得港府信任,承开石塘嘴至西营盘石山,承建筲箕湾、湾仔道、上环街市、石塘嘴等处楼房、马路达30多年,成为香港早期建筑业巨富。文田、文钊兄弟继承祖业,和睦相处。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中央派廖承志赴港,设八路军办事处,文田、文钊甘冒风险,将自己经营的崇德堂进出口庄,作为办事处的通讯、联络站,接收、转运侨胞和国际友人捐赠的款项
魏松
  魏松(1892-1961),字观松,号锡俊,横陂镇人。18岁赴印尼,后赴新加坡经商致富,任新加坡嘉属和五华同乡会名誉会长、马来西亚立法议员、致公党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回乡,资助建华侨中学、县侨联、华侨戏院,购汽车赠给横陂公社。
(18921961)
李岳屏
  李岳屏(1881-1956),字尚贤,水寨镇大布村人。29岁赴印尼做工,摊贩经商,后成巨富。他不忘家乡,热心卫生教育事业,捐1700银元建平民医院(五华县人民医院前身),捐建县立一中“岳屏楼”、县立二中“岳屏教室”、振兴中学(今水寨中学)“尚贤堂”。并为大布小学、水寨浮桥捐款。癸未年(1943)饥荒,在家乡为灾民施粥一个月。
(18811956)
李瑞琴
  李瑞琴(1870-1953),字炳荣,号崇庆,水寨镇大布村人。幼随父居住香港,长大后经营建筑工程,以笃实为当局信任,承建山顶、荔枝角道水塘及大湾、荃湾、大坑供水工程,旺角水闸,西营盘炮台,大埔道至背子石截水渠,油麻地至红砌公路及油麻地官立书院等工程,成为香港富商。热心公益,献出深水埗地基供市场建设,捐银6000元与当地名绅创办深水埗公立医局,组织渡海轮船和九龙四约轮船公司。1913年,捐款与士绅先后在仔鸭巴甸、荃湾倡建旅港华人坟场。为创
(18701953)
李桂和
  李桂和(1880-1953),字宗湘,华城镇黄埔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随契约华工到马来西亚怡保埠,初在锡矿场做工,后与富商曾尚卿之女结婚。1918年,承包锡矿开采,获得盈利。1922年,从五华招集100多人出洋,创办“新广和”“广和昌”锡矿公司。1937年,扩展至7个机械化锡矿公司和4个橡胶园,成为怡保埠富商,被当地侨胞举为中华商会及中华大会堂董事、客属公会名誉会长、嘉应会馆副会长等职。抗日期间,任南洋侨胞筹赈会怡保分会财政
(18801953)
杨发利
  杨发利(1856-1938),字秉元,横陂镇小都村人。早年赴香港开设发利建筑公司,获利渐丰。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他回到家乡,倡议封山育林,捐款修路建桥、筑陂开圳。抗日胜利后回香港复业。
(18561938)
李浩如
  李浩如(1858-1934),字衍庆,横陂镇老楼村人。十六岁习石业,技艺高超,有“石状元”之誉。清光绪十四年(1888)自立联生营造公司,先后为港府承建大潭笃水塘、油麻地避风塘、港九各马路及海堤码头,为一时巨商。曾受两广总督张之洞聘请修建铁路,并将原用家名“李五”改为“浩如”,签在工程合同单上,李浩如由此得名。他亲自勘查粤汉铁路,承建英德至韶关段路基,成为港九巨富。历任穗、港石业行会长,香港嘉应商会创始人之一,曾任香港嘉应商会副会长。为
(1858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