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历史人物介绍4
周其淞
  周其淞(1889-1940),今东乡镇新楼村人。清末秀才。肇庆中学毕业后,在广宁文治学堂任体育教员一年,后到陆军速成中学、保定陆军学校深造,毕业后在陈炯明的粤军当连长、军械所长。民国11年(1922)改行,在广州办周祥兴织造厂,在广宁县城开北昌杂货店。大革命时期,该店成为中共的秘密活动场所,并为开展农运提供经费。民国23年,在陈济棠治粤时,任粤军军械处第一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五二师中校军械处长;广州沦陷前夕,担任掩护该师司令部和省
(18891940)
陈绍武
  陈绍武(1888-1943),今宾亨镇江积村人,是黄埔军官学校早期毕业生。曾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和北伐战争,多次负伤,屡立战功。历任广东独立第一师第二旅第五团上校团长、第七战区一八六师五四八旅少将旅长、第十二集团军驻西江办事处少将主任等职。他治军严明,东征时有士兵擅摘百姓荔枝,他严令摘果者向主人道歉并如数赔偿。有一个广宁籍的兵,自恃是陈老乡,离营-,陈就亲自执罚,按军法杖40军棍。他重视家乡的教育,回乡扫墓时,给本村培英小学赠送图书和经费
(18881943)
高玉山
  高玉山(1887-1969),今东乡镇柯木村人。民国13年(1924)4月任柯木咀农会会长。9月任第二区农协会委员长。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4月被选为县农协第二届执委会委员。5月任国民党广宁县党部常委兼农民部长。6月,任中共广宁县第二区区委书记。民国17年1月,任中共广宁县委委员。2月,参加螺岗-,任广宁县苏维埃政府委员。5月,遵循上级党委指示,暂停武装斗争,转移外地隐蔽。民国33年回广宁继续秘密活动。民国34年2月,任广宁、
(18871969)
周颂廷
  周颂廷(1886-1983),今石涧镇横径大坪村人。得到岳父的资助开办了艺兴针织厂,直接参加生产,修理机械,排除故障,效益可观。得友人入股,逐步扩大为艺兴纺织品公司,生意越做越大。苦心经营的“单车”牌线衫驰名省、港、澳,有线衫之王的美称。 富不忘乡里,为桑梓出力,办了不少好事,深得乡人的好评。民国21年(1930),捐资白银300元筹建广宁中学,后还多次捐献助学金,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民国24年投资修筑横径至大坪村,长达200米,宽2米的
(18861983)
周殿康
  周殿康(1884-1977),原名以光,字庄勋,别字军表,今东乡镇新楼村人。勤奋好学,16岁时参加县试名列前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广宁县劝学所所长、文献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参加省会考,考取第一名拔贡生。民国初期,任广宁县督学局长、县修志局长,后转向教育事业,曾在广州的广雅、广才中学、法商学院以及回乡在广宁中学附师任教。民国34年(1945)后任广宁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并著有《不除窗草斋文选》等书。1977年在香港病逝,
(18841977)
冯英彪
  冯英彪(1881-?),今江屯镇人,是全县闻名的武打师。15岁开始拜师学武,先后跟过13个师傅。最后一位师傅是少林长老,他埋头苦练,造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尤以指力工夫更为出众,用三只手指能将叠在一起的十二枚铜钱,捏成蚬壳形。一次在广州大新公司,一拳击断了所谓试力器的弹簧,试力器也报废了。他晚年回到家乡,开设武馆,传授武艺以度晚年。
李济源
  李济源(1875-?),今横山镇罗锅车心岗人。少年时参加县科举考试,名列榜首,后因取消科举制度,人称之为“半个秀才”。民国10年(1921)在推行“民选县长”时,参加竞选获胜,出任广宁县长。上任之初,为民办了一些好事,清剿土匪,击毙匪首陈章(即“跛章”),为社会上除了一害;又揭穿了“真命天子”妖言惑众,骗取钱财的行径。但又搜罗党羽,串连西江地带的反动势力,准备策应军阀陈炯明在东江的叛乱。特别是民国13年,省府下令罢免他的县长职务时,他携
伍梅
  伍梅(1874-1924),字占昌,号小,今坑口镇人。生性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参加童子试,多次名列前茅。16岁为生员(秀才),进肇庆星岩书院读书。24岁考取拔贡。民国初年任元恺高等小学校长,又被委派当县督学,不久改派为学务委员和劝学所所长。在任期间,他竭力提倡教育,主持改良私塾,组织运动会、艺学比赛会,筹集巨款,创办了国民小学30余所,两次举办宣传讲习所,又慷慨解囊捐薪金700元,创办阅书报社,受到省府颁给一等奖章。县长何惺常因他
(18741924)
王云溪
  王云溪(1869-1953),号松龄,今南街镇护国村人。清末秀才,后攻医学,为民治病,直至古稀之年,行动不便,仍为来舍求医者诊病。对村中贫苦病人,常赠钱药,远道来诊者,常设便餐相待。曾著有《伤寒论浅释》、《金匮浅释》、《百病验方》等书,可惜被1954年南街洪灾冲毁无存。
(18691953)
周南邨
  周南邨(1868-1957),今东乡镇新楼村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弃教学医,潜心攻读《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论》.等中医名家著作,颇有心得。参加全省中医考试获优等,经广州市卫生局审查确认合格,发给医生开业证书。民国元年(1912)开始行医,曾任县城广和堂药店常年国医国药顾问。民国36年被县府委任为广宁县医师公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和中央国医馆广宁支馆筹备员。他为人和蔼谦虚,乐善好施,医德高尚。数十年间,他为人治病不分亲疏贵贱,职位高低
(18681957)
陈昌言
  陈昌言(生卒年不详),字禹猷,南街青云里人。少年丧父,孝顺母亲,敬事兄长,平生豪爽磊落,读书志在领会要旨,不好华丽辞章。20岁时,由附生援例谋出仕,分发湖南省候补县丞。初到任,即代理常德府经历(掌出纳文书)。后分发广西试用,代理兴安知县。该县属交通要道,情况复杂。他操守廉洁,对在任所有经费开支务求节约,以减轻百姓负担。在办案中,认真清理弊端,驱除奸暴,尤其留心讼狱案件。对民讼亲自听取当事人的申辩,务使各人言无不尽,然后据理裁断。后因劳苦
[]
杨茂通
  杨茂通(生卒年不详),字贯昌,今东乡镇大雾村人,例贡生。禀性豪迈,能识大体。少年时候,说话就使大人叹服。等到成人,办事稳妥和老成人一样。人们有争讼事,总找他排难解纷。他深入分析是非,指出利害关系,劝告当事人和解息争。有借贷贫而无力归还的,常常当场把借据焚毁,以示不用归还。可惜英年早逝,仅26岁。
[]
陈遇亨
  陈遇亨(生卒年不详),今南街青云巷人。自小聪明好学,能写文章,但两次参加举人考试都落第。后北行入京,按成例谋求官职。嘉庆七年(1802),委任广西上思州知州。他洁己爱民,宣布各项规条,下属官吏不敢作弊,百姓大喜。当遇亨到那懒驿馆留宿时,晚上有一个人拿300两银子,要求判其胜诉,他拒不受贿,也不追究。事隔半年,又到那懒驿馆,见门上贴有对联:“雨满农郊春种地,月明公馆夜辞金。”即作诗三首以记其事,其中一首是:“重来那懒驻征鞭,尘梦遗忘已半年
[]
杨超震
  杨超震(生卒年不详),字显东,今东乡镇大雾村人。为人慷慨好义,光明磊落,与世俗人不同。由例贡生选授浙江省宁海县丞。将赴任,父死,在家守制三年。服除,已淡于做官,在家以行善助人为乐。曾带头捐钱建官步石桥,修水声岭路,以便利行旅。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五十二年连年饥荒,他碾米平价出售,乡里人得以存活。广宁知县甘文林题匾其家门“威风祥麟”。
[]
陈兆麒
  陈兆麒(生卒年不详),字振公,今南街镇护国村人,增贡生。他性格深沉刚毅,忠厚待人,而且讲义气,好施舍。在古水有仓库常储谷3000多石,每年三四月青黄不接时,借给佃户贫家,等到秋收后归还,不收利息。有的无力归还,既不追索,次年复借。乾隆七年(1742),天大旱,发生饥荒,他捐米、平价出售,救活很多人。又在东乡孔道建茶亭,使来往行人得到休息。乾隆十七年,他儿子志蕃等又捐资改建茶亭,并买田租作永久请人管理经费,人赞其子能继承其父的志向。
[]
陈志远
  陈志远(生卒年不详),字霖敷,今东乡镇江美村人。生活俭朴,知识渊博,廉正不阿,淡于名利。雍正十二年(1734),以拔贡上京朝考,随即出任八旗官学教习。三年期满南归,在乡间设馆讲学。主张做事身体力行,读书要细细地玩味文章的精华,领会先贤的义理。前来求学的人天天增多。乾隆十四年(1749),选授江西省靖安县丞、代理靖安知县,兼理两学司训。他做官保持廉洁,尽职尽责,关心百姓,培育读书人,可谓政简刑宽。公务之余,以创作诗文为乐。辞职归家时,群众
[]
谢仕矩
  谢仕矩(1653-),字洁君,永义铺义山甲(今赤坑花山)人,自幼聪明,沉迷于读书,听到有学识渊博的老师,不怕长途跋涉,背着书包向师请教。善作文,有正始谈玄的风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授福建省上杭知县,改授琼州(今海南省)澄迈县教谕。澄迈僻处海上,风俗淳朴。仕矩在学中每日与学生讨论经义,以节操互相砥砺,有空时就吟咏诗词。在他影响下,好学风气兴起。后年老退休归家,著有《海南集》珍藏于家。
[] (1653~?)
周裕珽
  周裕珽(生卒年不详),字待旃,今东乡镇新楼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考取举人。曾任山东茌平知县,为官精明,深得百姓爱戴。后来升任行人司行人(掌传旨册封等事)。著有《茌山草》、《四书一旨》、《六书四考》等,读书人视为至宝。
[]
周达仁
  周达仁(生卒年不详),字兼宇,今东乡镇新楼村人。明崇祯二年(1629)岁贡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作风正派,不愿做官,只以读书、教育后人为己任。居室书挂对联:“斗室清安居地阔,寸心宁静得天多”以-。著有《约旨》、《格言》留传于世。
[]
庞尚鸿
  庞尚鸿(生卒年不详),字少襄,处事刚直果断,且有大志。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县内发生大水灾,民多饥困,此时尚鸿考选拔贡入京,便上 书请求赈济,得到朝廷赞赏,任他做盐城县司训。不久,升任英山知县。上了几道保卫国家边境和治理黄河的奏章,奉命治理淮河。将近完成,因巡抚对治淮有争议迁怒于鸿,降为西安教谕。后一任上海尉(管军事),又被派疏通吴淞江。竣工后转任昆山县丞,上奏章控告大臣,无结果而辞职回家。他任官职以来,上了几十封奏章,均为治国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