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历史人物介绍19
邱之稑
   邱之稑(1781~1848),字逢升,号谷士,浏阳县水围圾(今太平桥乡境)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生。父淮川监生,酷爱音律。之桂幼受薰陶,常感自秦火之后,古乐律失传,五音不正,乃专事古乐研究。终于考究出《史记·律数篇》之误,指出后世之制乐者,相成以守,以致律制混乱,谬误相继近2000年,遂予订正。当时湖南布政使龚绶誉其成就为:“研究微渺,以承绝学”;“驳难汉儒,自成新义”。邱之稑还根据出土的周朝大编钟,验证家藏的“周尺图”,截玉
[] (17811848)
唐鉴
  唐鉴(1778~ 1861)唐鉴,字栗生,号镜海、敬楷,善化县(该县河东今属长沙县及长沙城区五一路以南,河西今属望城县,后同)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生。父唐仲冕曾任陕西布政使,唐鉴幼年随父宦游,长大后始回湘求学,28岁录为秀才,入城南书院就读。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人,十四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协修,授检讨。二十二年补浙江道监察御史,后因弹劾吏部,改派充乡试同考官和会试监试官。道光元年(1821)任广西平乐知府,
[] (17781861)
杨反修
  杨反修(1959~1986)原名能修,长沙县白箬七社卯田大队(今望城县雨敞坪乡卯田村)人,1959年8月生。他7岁入学,“文革”改名反修。1972年人初中任班长。他关心集体,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照顾学校附近的五保老人,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74年夏初中毕业后未能升学,回家务农。1982年曾跳进池塘救出一落水儿童。1986年3月7日,杨反修行经湘江便桥(今湘江一桥附近)去长沙市内时,突闻呼救,见一女青年不慎从桥上落入水中。他毅然跳入江中,
革命烈士 (19591986)
邓佑生
  邓佑生(1944~1978)长沙县(今望城县)人,1944年生。1964年应征入伍,多次评为“五好战士”。1965年加入共产党,先后任电台台长、团政治处干事。1972年在昆明巫家坝机场乘飞机失事,引起脑震荡并发癫痫病致残。1978年10月28日晚加班赶写材料,癫痫病复发,手握钢笔坐在办公椅上停止呼吸。翌年5月,武汉军区授予他“雷锋式好干部”称号。
(19441978)
李定国
   李定国(1935~1963) 宁乡县杨林桥公社戚家山大队人,1935年出生。1954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加入共产党。先后担任农业初级社保管员、高级社社长、人民公社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1963年7月15日上午,本村少年周钊田不慎落入水塘中,他听到呼喊“救命”声,立即放下工作跑到出事地点,和衣跳入塘中,三次汆水找到周钊田,奋力将其托出水面,由生产队长刘伯云接着将其救出。自己却因疲劳过度沉入水底,英勇献身。中共湖南省委为
(19351963)
欧阳明
  欧阳明(1934~1979)又名雄飞,浏阳县洞阳人,1934年生。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人省军区文化大学和北京军事体育学院学习。毕业后,历任高级步校助教、教员、团体育主任、参谋等职。1961年加入共产党。1964年任41军司令部作战处参谋。后调364团任副团长,驻守云南边境。1979年2月投入对越自卫反击战,沉着勇敢,常深入前沿阵地指挥,多次打退敌人进攻。2月20日率领二营攻打朔江,在激烈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军部为他
革命烈士 (19341979)
张觉
  张觉(1932~1974) 长沙县白箬乡白马(今属望城县白箬乡)人,1932年生。17岁到长沙某机器厂学徒。新中国成立后,转入长沙客车大修厂当刨工。热爱文学创作,尤擅长诗歌。自1961年始,经常在《长沙晚报》、《湖南文学》卜发表诗作。196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诗集《挥刀集》,部分优秀作品还刊髓在发行国外的《中国文学》杂志t。“文革”中遭受残酷破孩,不堪忍受,于1974年2月24日自沉于湘江。1978年平反时,《挥刀集》再版发行。
(19321974)
高永全
   高永全(1931~1970)原名高求宝,安乡县人,1931年生。1949年毕业于常德中学高中部,在家乡教书,后任安障垸一医第一中心小学校长。1953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语文专修科,毕业后任教于天津市第八中学。1958年调长沙市第七中学任语文教师,他刻苦钻研教学,高度负责地当好班主任,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1960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同年出席全国史教系统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0年病逝于长沙。
(19311970)
彭梅秀
  彭梅秀(1931~1962)长沙县青山乡天华山人,1931年生。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减租退押,任妇女组长。1952年加入共产党,先后任互助组长、高级农业社社长,评为县、市、省劳动模范。1959年冬,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1961年初任幅临公社党委副书记兼天华大队党总支书记。同年4月,刘少奇到天华调查农村情况,根据群众意见,作出解散食堂的指示,同时还指出天华存在的问题。她感到委屈,又哭叉闹,不承认天华存在问题,赌气不见工作组
(19311962)
程之
   程之(1926~1995)字会春,号春荪,宁乡县人,1926年生。1944年,他于上海复旦大学肄业,曾任上海剧艺实验剧团、苦干剧团、文华影片公司演员。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曾在《夜店》、《腐蚀》、《我这一辈子》、《鸡毛信》、《红日》、《笔中情》等60多部影片中饰演角色。曾导演电视剧《天下第一关》、《名优之死》等。1995年病逝。
(19261995)
张仕斌
  张仕斌(1925 ~ 1982)望城县新康乡人,1925年生。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第一批加入互助组的农民。1957年他带领全家17口人承担-农业社集体猪场养猪任务。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集体养猪事业呕心沥血,不断钻研新技术。1979年猪场定为外贸出口基地,发展瘦肉型品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他的“一家班”猪场多次被评为市、县养猪先进单位。1979年他儿子学士被评为全国青年新长征突击手,1982年他被评为省养猪劳动模范,大弟仕雄
(19251982)
钟子芒
  钟子芒(1922~1978)原名杨复冬,叉名杨瑾钟,笔名羊思、箫笛等,长沙人。复旦大学新闻系肄业。先后任报社|己者、出版社。他自幼爱好文学,10岁即发表诗作《小朋友,十岁,我也十岁》,中学时期发表抗日小说《逃到哪里去》。从40年代步入上海出版文艺界至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发丧童话、小说以及杂文数百篇,成为中固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出版的作品集有《孔雀的焰火》、《邮票上的孩子》、《五个月亮》、《强盗的花园》;儿童故事《鲜花》、《信和礼物》、《爸爸
(19221978)
侯秋林
  侯秋林(1922~1963)原籍湘潭,1922年出生。18岁到长沙湘宝玻璃厂当工人,后升至技师。1952年凋长沙玻璃厂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车间主任、厂工会主席、副厂长、厂党总支委员等职。1957年,他被派赴上海学爿先进的“半煤气”熔炉的建炉技术。回来后他克服困难按照“半煤气”熔炉的结构原理和本厂技术实际,先后共建造不同类型的“半煤气”熔炉12座。每年节省原煤4336吨,炉子使用寿命延长1~10倍,并解决了烤坩锅0的问题
(19221963)
李迪光
  李迪光(1921~1991)长沙县麓山镇(今望城县白箬乡)人,1921年生。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明德中学,获奖学金待遇。高中二年级时,考入广东中山大学化工系。1947年内战爆发,他不满国民党的腐败,积极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反内战、反饥饿、反破孩”的-。中山大学毕业后,初在南岳三忠中学任教。1949年3月加入共产党,7月返长沙参加迎解工作,任教于妙高峰中学。1950年2月,任长郡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1955年负责筹建湖南师范
(19211991)
周大暄(
  周大暄(1921~1985) 宁乡人,1921年生。1943年在赣州大学先修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组建宗一特别支部并任书记。1947年在东北策动国民党一个师起义。后任辽西省教育厅厅长、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旅大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等职。1985年逝世。
(19211985)
余福星
   余福星(1919~1974)女,1919年出生于武汉市,因养母嫁长沙湘剧艺人余佑文,乃姓余,从小随余佑文学戏。后入福禄坤班,习小生。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湘剧二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1958年选为长沙市戏剧工作者协会首届和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她苦攻著名湘剧生角吴绍芝的表演艺术,得“吴戏”精髓。她文武兼工,嗓音宽厚朴实圆润,且集编导于一体。除与人共同整理改编部分传统剧目外,还改编了《山乡巨变》、《新武松》、《红娘子》等10多个剧
(19191974)
黎盛先
  黎盛先(1918~1953) 又名帮生,浏阳县太和铺人,1918年生。家贫,1942年赴贵州一纸厂做工。两年后,被国民党军队抓兵,后被送往广州某军训班学习,结业后升任连长。1947年在山东盂良崮战役中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任解放军23军某团2连副指导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63军67师199团某连指导员。同年7月8日,率部通过敌人炮火-区增援次峰。在激战中,沉着指挥,连续打垮敌人5次
革命烈士 (19181953)
刘鼎
   刘鼎(1916~1946)长沙县麓山镇(今望城县雷锋镇)人,1916年生。家贫,早年曾在长沙码头和第一纱厂做工。193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2年12月稠中共湖南省委工作,次年任湘潭县工委书记。抗日战争后期多次来长沙河西指导抗日斗争。曾组建“长沙县岳麓抗日司令部第二突击队”,经常袭扰日军据点。1946年8月,受派去涮庭湖区开展工作,因染时疫,病逝于杨林招福垸。
(19161946)
杨晴舫
  杨晴舫(1916~1937)长沙县人,1916年生。1934年考入浙江杭州中央航空学校。1937年初毕业,到空军二十八中队服役,驻上海龙华。同年8月,复调二十六中队,驻守南昌。“七七”事变后,日机狂轰滥炸,时空军飞行员群情激愤,纷纷请战。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其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叉在家信中说,“要以死报国”。11月26日,日机9架,轰炸南昌,他起E迎战,击落敌机一架。在追击第二架敌机时,奉命掩护受伤的中队长降落。完成任务后,又继续追歼
(19161937)
黄如顺
  黄如顺(1916~1935)本名咏琴,长沙人,1916年生。系湘剧女演员、剧作家。父黄元才为湘剧九如班班主。她小学肄业时,即随父坐科学戏,习丑角,艺名如顺。饰《打渔杀家》中之教师爷、《小放牛》中之牧童,特具风趣深受观众赞赏。1929年她考入衡粹女校美术科,后仍回班演戏并自练写作编剧。在文化人和湘剧艺人的辅导下,成为长沙戏剧编纂委员会编委。她与艺人罗玉庭编写抗日新剧《血溅沈阳城》,撰文痛斥当时要女艺人陪酒的陋习,曾编新剧《玉印银环》,均深
(1916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