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名人录
叶问
  叶问 (1892年—1972年12月1日),佛山桑园叶族人。祖籍为罗村联星潭头村人,其父亲因避“红头军”之乱,才搬往佛山桑园居住。在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陈华顺,为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生,人称之为找钱华)。当时陈华顺年事已高,与叶问年龄相差四十岁之多,故叶问也以华公相称,而陈华顺对此年幼弟子极为疼爱,自收叶问为徒后,则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叶问成为陈华顺封门弟子,各年长师兄如吴仲素、陈汝棉、雷汝齐等,对此年幼师弟,更是照顾有加。华公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到叶问十六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后随梁壁(梁赞之子)学武。19
中国十大武术家 (18921972)
伦文叙
  伦文叙(1467年-1513年),字伯畴,号迂冈。明朝南海县黎涌人(该地现为广东省佛山市澜石镇黎涌村)。生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另有说1466年生),卒于明武宗正德八年。明朝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连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考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自幼家贫失学,靠父母以种菜、卖菜为生。他的父亲伦显,小时候也读过书,只因生活贫困,未能走科举之路,于是便把希望全部希望寄托在小文叙身上。伦文叙两三岁时,父亲便在劳动之余,用心地教他写字、读书,背唐诗、宋词,年把时间,他就能流利地背出数十首词,并练得一手好字,还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伦文叙人穷不志短,在坎坷中成长。七岁时附近何塾师见怜,
[] 明朝状元 (14671513)
霍韬
  霍韬(1487年-1540年),字渭先,号兀崖,南海县石头乡(现属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霍族人。霍韬平生勤奋上进,广博多学,文人学士多称他为渭崖先生。“大礼朝议”斗争之时,他援引古礼,揆之事体,主张嘉靖帝(明世宗),应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议以兴献王为皇叔考之名称,义正词严,力排众议,并使得嘉靖帝最后他的主张。事后升官,他也因避嫌媚上取宠,三次坚辞不受。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十九年(1540年),霍韬在京暴病逝世,享年54岁。明帝追封为太师太保。谥文敏,运葬于广东省增城县境风箱冈对面山上,并在乡内建祠祀奉(祠现存),后人对他和石肯乡梁储,西樵大同
[] 一代大儒垂风范 (14871540)
吴趼人
  吴趼人,原名宝震,又名沃尧,广东佛山人。出生于北京,曾祖吴荣光,曾任湖广巡抚兼总督,是金石名家。父名升福,曾任江苏候补巡检。他与母定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他热爱家乡,自称“我佛山人”。后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成为近代“谴责小说”的巨子。他18岁时家道中落,离家乡到上海谋生,先入江裕昌茶庄,后入江南军械制造局作文书。从32岁(1897年)起投身及写作,在上海先后创办《采风报》,协办《字林沪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并在各报撰写杂文,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也写了一些消闲猎奇的“游戏文章”,如《上海名0四大金刚奇书》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上
[] 南粤先贤 (18661910)
吴林光
   吴林光(生卒年月不详),字佩芳,又字叔壬,号香冷,佛山人。清道光二年(1822 年)中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 年)成进士。被派到江西,先后代理吉水县、南康县县事和任铅山县知县。因政绩卓著,加封知州衔。清道光十四年(1834 年)和道光十五年两次科举考试,吴林光充任乡试同考官。道光十五年(1835 年)四月,大雨连绵,河水急剧上涨,吉水城内外多处受浸, 居民登山躲避。吴林光乘船观察水情,指挥抢救灾民,并在城上设饭厂施饭;又分派家人乘小船下乡,四处向灾民赠送食物,救活了很多灾民。南康县的百姓刚强好斗,命案迭出。吴林光到任后,创办旭升书院。亲自到书院讲学,教导学生尊老爱幼,讲礼让,还嘱咐他们回
[]
简文会
  简文会(约900~958)简文会,号魁岗,南汉时南海黎水村(今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黎涌村)人。幼年丧父,全赖母亲抚养。其母靠缝衣服维持生活,难以供儿子读书,只凭自己所识的粗浅文字教育儿子。简文会聪颖好学,常向有文才的人请教。买不起的书籍,便向别人借阅。平日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购买书纸笔墨,苦心好学。由于他勤奋学习,所以精通经典,擅长诗赋,闻名乡里。南汉乾亨四年(920),简文会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任翰林院编修。简由寡母抚养成才,高祖刘龙天遂赐牌坊一座,表彰他母亲。后来,简升为尚书右丞,管辖兵、刑、工三部。南汉光天元年(942),皇帝刘玢被弟刘晟杀。刘晟自立为中宗。这个靠政变上台的第三代南汉王
[] 直言切谏为苍生 (900958)
戴鸿慈
  戴鸿慈(1853~1910 年),字光孺,号少怀,晚年号毅庵。清咸丰三年(1853 年)出生,先代从南海大同堡迁居佛山福贤路居仁里。戴鸿慈容貌俊美,自幼聪颖。15岁就补上县学生,随即由廪生入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和乡举, 都名列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翌年授编修。光绪五年督学山东,因父丧回籍。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他在籍倡办团练。翌年,督学云南。光绪十七年(1891年),充云南乡试正考官。光绪十九年(1893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 年),大考一等,擢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给皇族每日讲学、编史、记录皇帝每日起居生活、草拟
[] 清末政治革新思想家 (18531910)
庞尚鹏
  庞尚鹏(1524~1581年), 字少南, 号星庵。南海叠滘村(今佛山)人。出生于经营木材的家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中进士。历任江西饶州府乐平知县、福建道监察御史、河南巡按、大理寺右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 庞尚鹏关心百姓疾苦,重视民意,做官清廉,为人耿直,不阿谀,不畏豪势。任乐平知县时,民谣有“一廉如水,一猛如虎”之说,意为庞尚鹏为官清廉、执法如山。离任时,百姓为之立“去思碑”。在任福建道监察史时,他严惩横暴害民的锦衣卫校官及假冒姓名免除差役的“中贵长随”(宦官下属)。参劾严嵩爪牙胡宗宪贪赃枉法,侵克军需。在任河南巡按时,他打击达官贵府豪门大族干扰法令者,逼使-污吏纷纷辞官离
[] 明代创立一条鞭法的改革家 (15241581)
吴勤
  吴勤(1895-1942),原名吴勤本。原籍东莞,1895年l1月27日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第四区南浦村(今属佛山市石湾区环市镇)一个贫农家庭。他祖辈因受地主恶霸压迫,在东莞家乡无法立足而迁到南浦村。吴勤一家人辛勤劳作却终日不得温饱。吴勤十一岁那年,父亲病逝。仅读了四年私塾的吴勤只得辍学,到佛山市区去帮人家清理粪便,与母亲共同挑起抚养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的重担。劳动之余,他嗜习拳术,练得一身好武艺。生活的艰辛与习武的磨练,使吴勤从小养成了刚毅、豪爽的性格,敲打出一副魁梧强壮的体魄。在他十六岁那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同盟会领导的民军攻入佛山,推翻了清朝在佛山的统治。这使青年吴勤眼前出现了希望之光
(18951942)
吴荣光
  吴荣光(1773~1843 年),字伯荣,号荷屋, 别名燎光。晚年自号石云山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佛山镇观音堂(今佛山市莲花路田心里横巷)一个书香世宦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就熟习经史,胸怀大志。嘉庆三年(1798 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历任武英殿协修、纂修、本衙门撰文、功臣馆提调等职。嘉庆九年(1804年),授任江南道御史; 嘉庆十年(1805年),任顺天府同考官;嘉庆十二年(1807年),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因事被革职。不久再捐官,任刑部员外郎郎中;后来以军机章京俸满外放陕安兵备道,调福建盐法道。再后任陕西、浙江、湖北按察使和福建布政使;护理(下级处理上级政务)贵州巡抚
[] (17731843)
张荫桓
  张荫桓(1837~1900 年),字皓峦,号樵野。祖先从广东新会小范里迁居佛山镇低街张家巷(今佛山市莲花路沙塘坊)。张荫桓清道光十七年(1837 年)出生于佛山。家富,少有才能,好结交,家财挥霍尽, 遭族人白眼, 忿而赴省, 后得友资助。清同治元年(1862 年),他随舅父李宗岱到了济南, 筹钱捐得山东省东抚县知县之职。同治三年(1864 年)招入幕府,掌管书记事务。因善文辞,有智谋,通晓时务,先后为巡抚阎敬铭、丁宝桢所器重,于同治七年(1868 年)保荐至道员,分赴湖北,在总督李翰章幕中总办营务7 年。同治十三年(1874 年),丁宝桢再奏请把他调回山东。光绪二年(1876 年),署理登、莱
[] 清末名臣 (18371900)
李待问
  李待问(1582~1642年),字葵孺,号献衷。世居佛山陇西里(今佛山市新风路)。明万历十年(1582年)生于官宦家中。父亲李畅, 曾为嘉禾县官,有兄李好问、李孝问、李征问、李敬问(嫡生),李待问排第五,是父80岁时纳陈氏婢女为妾所生,是遗腹子,故名待问。由于母亲出身低微,常受嫡室-,便携带待问离开李家,迁居佛山突岐铺突岐里附近高巷内,替人缝绣衣裳为生。由于贫困,无钱读书,仅凭母亲的知识教育他。待问天资聪明,被人称为神童。待问6岁时,金鱼堂陈氏祠塾师陈某,免费让他入塾读书。他经几年刻苦学习,文才长进, 在童试中, 成绩优异。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进南海县县学。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乡试
[] (15821642)
陈铁军
  陈铁军(1904~1928),女,原名燮君,原籍新宁(今台山),生于南海佛山镇一个华侨商人家庭。民国8年(1919)受“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影响,参加散发“提倡男女平等,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传单。民国9年转至实行新学制的佛山季华女子小学读书。毕业后,便冲破封建婚姻束缚,到广州找寻革命真理。到广州后她进入位于西关的坤维女子中学(现为市二十九中)读书,在中共党员谭天度老师的介绍下,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还与同学组织“读书会”和“时事研究社”。民国14年参加了声援“五卅”运动的“六 二三”-。不久她加入了“新学生社”,和广大进步青年一起进行革命斗争。同年秋陈铁军考入广东大
(19041928)
伦以训
  伦以训(1497~1540)字彦式,别号白山。广东南海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舒芬榜进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伦以训的父亲伦文叙是弘治十二年(1499)状元。伦以训少有异质,读书过目不忘,稍长便能通《六经》、子、史、百家。嘉靖四年(1525),为翰林修撰。曾两次出任会试同考官,所取多名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因母亲思念故土,便上疏请假还乡。母亲去世,伦以训哀伤过度而卒,年仅43 岁。著有文集四十八卷、诗集三十二卷。
[] (14971540)
梁禹甸
  梁禹甸(1840~1884 年),字仲超,原籍顺德麦村,出生于佛山堡。是岭南名士梁九图之子、侍读学士梁僧宝之弟。梁禹甸从小身体健壮,头脑灵活,读书时“一目十行”,“为文援笔立就”,作诗也“雅有是音”。本性好武,不大乐意学习“贴括”等科举作业。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社会矛盾重重,民众起义此伏彼起。梁禹甸乃投身军界,参加镇压开平、德庆天地会起义民众,赏五品顶戴把总。同治元年(1862年),六门洋、高澜等地海盗横行,命他前往缉捕,他捉拿了匪首,缴获很多船只、武器, 升水师都司。后奉调广西,参加镇压大成国起义军,在浔州战役中立功,获赏戴蓝翎。东返后,又随巡抚蒋益澧弹压台山县曹涌一带-的
[] (18401884)
梁僧宝
  梁僧宝(生卒年月不详),原名思问,字伯乞。祖籍顺德,生于佛山,家住佛山松桂里。父亲为梁九图。清咸丰八年(1858 年),以副贡生参加顺天乡试,得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历升员外郎、掌印郎中兼军机处行走、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同治年初在内廷任职时,正值战事频繁,战区将官常常深夜入京急递奏折,梁僧宝奉命即时起草复谕,每次措辞都达意得体,因此两次京官考核都获一等,破例连续留任,在这段时间,他还参与纂修《文案实录》,因文笔敏捷,很受同僚敬重。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同治帝举行大婚典礼。典礼结束后,垂帘听政两位太后仍无归政的表示,朝臣背地议论纷纷,但又怕得罪专横独断的西太后,唯有梁僧宝独
[] (?~9999)
冼宝干
  冼宝干(生卒年月不详),字雪耕,清末民初人,出生于佛山镇。冼氏于宋代分别由高州、南雄等地迁居佛山,共5房,明清时是佛山大族。冼宝干的祖父是清道光《佛山忠义乡志》总纂。冼宝干自幼聪颖,才思过人,10岁便能写文章,18岁进学,24岁参加乡试中举,30岁中进士。最初试署湖南宝庆县, 后调任江西信丰县和湖南沅陵县知县等职。冼宝干办事谨慎,起初的治理政绩,声望不错。到光绪年间,因为感到远离家人的孤单寂寞,便从佛山镇把夫人麦氏接到任所。麦氏有主见而工于心计, 经常为丈夫的事情出谋献策。因此, 冼宝干每逢遇到重要的案件或难办的事情, 总要与麦氏夫人商量解决。麦氏夫人对冼宝干的影响力, 渐渐被人们知道。因此,
[] (?~9999)
梁柱侯
  梁柱侯(生卒年月不详), 清朝道光、同治年间佛山人。佛山著名的柱侯食品和柱侯酱的首创者。梁柱侯在外省生活过, 由于他喜欢研究烹调, 对北方菜的风味有所领略, 也掌握了一些北方菜的烹调方法。返佛山之后, 他在祖庙附近的三元市开了一间小食店, 专卖牛杂食品。由于手艺高超, 烹调得法, 食品美味可口而生意兴隆。三元市有一间酒馆叫“三品楼”, 位置紧邻祖庙, 楼倚“万福台”(祖庙中的戏台), 热闹非常, 老板很有生意头脑, 他品尝了梁柱侯的小食, 看中了柱侯的烹调技艺, 特地礼聘梁柱侯做“三品楼” 的厨师。梁柱侯做菜, 敢于创新, 常取法于北方菜而去掉北菜的辛辣, 调和酸甜, 成为适合广东人, 特别是
[]
梁厚甫
   梁厚甫(1908~1999年),原名梁宽,笔名厚甫。1908 年7 月25 日生于佛山松桂里,是佛山“梁园” 家族成员之一,受书香世家之熏陶,自幼聪敏好学。民国10年(1921年),考上广州岭南大学附中,毕业后升上大学部学习法律。民国22年(1933年)离开岭南大学,赴上海工作数年。工余之暇,在东吴大学继续进修法律。 民国26 年(1937 年),日军侵华。梁厚甫偕妻自沪迁港,开始了他的新闻记者生涯, 曾先后在香港大公报馆及工商日报馆工作过一段时间。民国30年(1941年)底,香港沦陷, 他举家隐居澳门。民国34年(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澳门返港定居,与岭南大学同学黎君等创办《新
[] (19081999)
全部禅城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