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名人录
黄佐
  黄佐(1489~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县荔山(今属珠海)人。祖籍江西,明初定居香山。祖父黄瑜,世称双槐先生,父亲黄畿,世称粤洲先生,皆为一代儒宗,以品学知名。黄佐聪慧好学,幼承家风,3岁即受读《孝经》,8岁钻研诗、词以及天文、历算之书。明正德五年(1510)中解元。嘉靖元年(1520)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在“大礼议”之争中,黄佐主张依礼追嘉靖帝生父为皇叔,因而被外放任江西佥事。旋改任广西督学。任内,倡修乡村社学,拆除淫祠,编印《理学本源》颁行所辖郡邑。后因母病致仕。居家9年后被重新起用,为翰林院编修兼左春坊左司谏。不久进职侍读,掌南京翰林院,召为右谕德,擢南京国子监祭
[] 南粤先贤 (14891566)
黄槐森
  黄槐森(1829-1902),字作銮,号植庭,荔山乡人。少时攻读群籍,稍长习研诸子百家,才思敏捷,为文神速。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人,同治元年(1862)成进士,即被任(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国史馆编清史。后历任山东道御史、云南道事授刑科给事中、顺天文武乡同考监试官、文武会试监试官、考试汉学教习官、直隶大顺广道、四川川北道、云南迤东道、贵州按察使、护理巡抚、广西布政使、护理广西巡抚、云南巡抚、广西巡抚。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七十二岁高龄辞官还乡,次年病故。他清高正直,不畏强豪。屡上 书揭发营私舞弊官员,陈述兴废意见,为朝廷所重视,享“风鸣朝阳”美誉。任川北道,严惩土豪劣绅,理清积案。
[] (18291902)
黄金仑
  黄金仑(1441-?),字世美,号香山主人,荔山乡人。明成化元年(1465)参加广东乙酉科乡试,中式第七十三名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参加乙未科会试,中式第一百六十名进士,官至广西副使(广西省级副长官,官阶四品)。为人厚道,重感情,勤奋好学,沉默寡言而胸怀大志。家世代务农,出身贫苦。小时在乡间从塾师学,后仰慕江门陈白沙,离乡赴江门拜陈为师。当时陈白沙带学生登山游览,黄铯走到最后,一个自傲学生吟出上联:“猛水流沙粗在后”,企图作弄他,谁知黄论随口对出下联:“狂风播谷秕占先”。诸生见对仗工整,出语不凡,嗣后便不敢小看。白沙先生十分赞赏他为人厚道、勤奋好学,悉心培养,为他成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师
[] (1441~?)
黄畿
  黄畿(生卒年月不详)字宗大,石岐人。黄瑜之子。7岁能对对联和弹琴,被誉为奇童。精通《毛诗》、《春秋》,更博览诸子百家之书,吸其精华,撰文章涤弃陈词滥语,欲成一家之言。督学佥事张习见其文章,誉为旷世奇才。但竞试不逮,愤然收拾书卷,绝意科举考试,以侍奉亲老,隐居于罗浮山麓。自号“粤洲学者”,世人称为“粤洲先生”。潜心研究《大易》、《中庸》等九流通三才五行之理论。初期,其学说混杂不少佛家与反黄老的思想,后来读了邵雍(字尧夫)的《皇极经世》等书,赞叹道:“自箕子以来,合术于道,其尧夫乎!”于是作《皇极管窥》13篇,其文章为省内佼佼者。屈大均于所著《广东新语》中说:“粤人书之精者,以畿为最”。明正德八年
[] 粤洲先生
李枫
  李枫(1912-1984),原名李成乐,又名李学萍、李端民,八甲乡人,生于华侨家庭。性聪敏,锐意求索。幼在乡间及澳门钓台学校习古文诗词。1930年赴广州人中学读高中。民国20年(1931)人(广州)中国新闻学院,民国22年(1933)毕业。广州读书时,认识邝任生,遂成至交。在邝的影响帮助下,接触进步思想,孕育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抗日战争开始,李枫追随邝任生投入抗日救亡洪流,参加“中山县八区青年社”、“中山县八区民众抗敌御侮后援会”和“八甲乡抗日工作团”,并任团长。同时参与出版《八区青年》月刊并任委员,开展救亡活动。又致力于联络海外侨胞、侨属工作,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8年(1939)任澳门《大众日
(19121984)
邝任生
  邝任生(1911-1942),字修一,名觉民,曾用名陈福。小濠涌乡田岩村人,出生贫苦侨工家庭,少时先后在本乡育英小学和乾务文明小学读书。民国17年(1928)赴广州知行中学就读。次年,考入培正中学读初三。为了寻求真理,常常到“北新书店”阅读,受到革命文学和新兴社会科学的熏陶,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陈杰(韦琪),陈成为他的革命启蒙导师。民国19年(1930)冬,完成培正的学业,回斗门八甲乡排山小学任教,兴办农民夜校,宣传反封建反剥削。发动李希宏、杨维良、陈洪护组织农会,动员了14个村300多人参加农会进行抗租。该年,他在小濠涌“松竹梅”文具店组织读书会,向青年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在李屋村指导教师李成
(19111942)
梁捷
  梁捷(1910-1939),乾务乡人,出生农村,读书不多。民国25年(1936)赴澳门昌泰银号谋生,做过工人、商店售货员。抗战爆发,群众纷纷组织抗日救国团体。梁捷满怀爱国热情,毅然于民国28年 (1939)夏,三次申请加入澳门“四界”(学术、体育、音乐、戏剧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第三队。同年5月1日,随队出发至东莞、宝安等县工作。8月中旬,全队编入第四游击区纵队司令部政治工作队,负责谍报、-、武装等,被派到观澜工作。由于他的忘我服务精神、对工作负责,由一个组员(当时该政工队是采用小组制的)升为组长,负责整个地区的工作。10月,日军大举扫荡东江南岸,为了达到聚歼日军和截断日军从南头增援的目的,司令
(19101939)
余鸿钧
  余鸿钧(1911-1949),字景庆,曾用名李保纯、余皋平、李仲文,外号高佬余。小赤坎乡新村人。家境贫穷,父早年在加拿大种菜、卖鱼为生,病死异国。保纯于江门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与乡人余光耀在家乡办得英小学,后转江门教学,倡导新文化。民国21至22年(1932至1933)进入广州中国新闻学院读书。此时,他开始加入抗日救亡行列。新闻学院毕业后,在新会黄冲小学、江门觉工学校和岭梅小学任教,向学生宣传抗日的道理。民国26年(1937)1月,取道贵州赴延安,人陕北公学学习。8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1938)4月归来,派回新会、江门活动。9月,他被派往新会十五区田金乡,恢复当地党组织,
(19111949)
梁金震
  梁金震(一?),字允大,号容洲,乾务乡人。自幼聪颖过人。及长,体格魁梧,性情敦厚温和。好读书,为文纯雅有致,诗作“变化自然,体质都雅,飘然物外”。年三十受聘执教得山县乡学。康熙四十年(1701)壬午科乡试中式第十五名举人,授贵州省思南府安化县知县。为官清廉正直,“杜贿赂,绝请托”。安化土地贫瘠,文化落后,到任后大力倡修水利,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又兴办学校,培育人才,深得民心。年六十六告老还乡。他性情耿介敦厚,学识渊博,名重一时,与石岐李东揆诸人友善,诗酒唱酬,晚年应聘修县志,书成未梓,以八十高龄于家病逝。生平酷爱吟诗,著述甚富,有《录筠诗集》六卷,《录筠文集》四卷行世。两集于今尚未发现,现存有
[]
黄尊一
  黄尊一 (1908-1974),原名爵才,宇世庆,五山镇网山村人。幼年勤奋好学,十五岁,老师黄炳东赏识其才智,送到广州名医赵鹤琴主办的广东中医研究所学习。三年毕业,又转入光汉中医专科学校,学习五年,以名列第二的成绩毕业。是时,为尊崇国医,专志不移,而取医名“尊一”。毕业后,在佛山梁财信创办的梁家园见习制药,并在省佛骨科名家管季耀所办医校见习一年,受管季耀和师祖管金池(佛山著名国技家、骨科名家)的悉心指导。见习期满,被推荐留校任教。民国21年(1932),回乡设馆行医。不久,接受邝任生建议,开办网山小学,自任校长,聘请中共广西凭祥市支部书记陈杰来校任教。陈以教学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陈身患疟疾,
(19081974)
赵连城
  赵连城(1892-1962),女,又名璧如、冰雪,斗门镇赤坎人,生于澳门。父为轿夫,由于乡霸诬陷而携眷避居澳门,母在澳门替南海望族冯家当保姆。连城12岁时二姐嫁冯家。不久,父母回乡耕种,复遣连城赴澳门二姐家寄食。此时,连城与姐夫之侄冯秋雪相识。连城约16岁,冯送她入培基小学读书,成绩常为班级之冠。其时,广东民主革命形势高涨,连城与秋雪、古桂芬等组织“非儒会”,与尊孔的同学论战。宣统三年(1911),广州“三·二九”起义后,同盟会员谢英伯、高剑父到澳门发展组织,成立同盟会秘密支部,并建立“濠镜阅书报社”作为掩护机关。该社成立大会上,连城登台发言,从反清论及争取女权,闻者动容。女子演说鼓吹反清,在
(18921962)
鲍少游
  鲍少游(1892—1985) 名绍显,字丕文、尧常,艺名石涛,号少游,香山县白石乡(今珠海市斗门区白蕉白石村)人,出生于日本横滨。名画家。父亲在晚清时曾为候选同知,后弃政从商赴日本神户开设茶行,为旅日华侨茶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其3岁随母返乡,7岁入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返日本,1906年以学习成绩第一名于神户同文中学毕业。1911年随叔父重返日本,入读日本西京美术工艺专科学校,民国4年(1915)再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受特奖,毕业作品《花下吉羊》为母校收藏。翌年入西京美术大学深造,所作“夹竹桃鹦鹉”大画屏曾获日本文部省第九回全国画展大会奖,被日本报界誉为“中国少年画伯”,震动日本
(18921985)
林兴华
  林兴华(1919-1961),原名林槐兴,曾用名林兴、赵仕庄,马山乡人。出身贫穷,自少耕田,并做泥水学徒。性刚强正直,好学武艺。民国27年(1938)夏,人马山民众夜校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民国28年(1939)初,参加八区抗日先锋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 (1940)春,调到中八共区区委会当交通员,奔忙于八区和五桂山区,传递情报。民国30年(1941)初,从中山五区调回八区抗日游击队陈中坚部,曾奉命率领一个排兵力,开赴乾雾乡,截击“挺三”支队梁渭祥勾结汪伪偷运粮食往澳门的船队,取得胜利。民国32年(1943)4月和9月,在陈中坚的率领下,夜袭盘踞在西坑、霞山的
(19191961)
陈中坚
  陈中坚(1913-1972),乳名添华,字刚象,月坑村人。出生农家,幼在乡读书。20岁在乡当小学教师。其父陈锦彪于民国13年(1924)参加月坑村农会,任自卫军连长,民国16年(1927),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中山县卖蔗埔农民起义。家庭的革命氛围给他深刻影响。民国28年(1939)初,参加中山青年抗日先锋队八区区队,在月坑村成立59人的抗先队,并任队长。同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9月28日,按照八区区委指示,成立八区第一支为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抗日武装队伍(或称“十人武装”),任队长,驻新会县境的合盛围。民国30年(1941)4月,中山八区抗日游击队在月坑村正式成立,他任大队长,-表兼副大队长是郑少康。
(19131972)
容兆珍
  容兆珍(1912-1987年),祖籍龙坛村,民国元年(1912)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市。祖伯父容泗馨曾参加太平天国太平军。父亲容嵩光于清光绪七年(1881)赴美国,后在美加入同盟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容兆珍从小就受革命思想的薰陶。在美国史丹福大学获取硕士学位后,任美孚石油公司工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毅然投身反法西斯战争,服役于美国陆军,随部队赴中、缅、印边境作战三年。初在印度修筑通人中国云南的公路,配合美国空军陈纳德指挥的第14航空队(飞虎队)运送物资,接着担任中尉军官,在中缅边境负责向前线提供补给和训练中国远征军。一次,他率领部队越高山穿老林,历尽千辛万苦,把300匹马
(19121987)
梁其颖
  梁其颖(1915-1969),乳名兆铭,曾用名杨韦、梁伯豪,乾务人。少时在乡读书,酷爱文艺。民国15年(1926)入和风中学读初中,民国19年 (1930)入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民国23年(1934)毕业。民国24年(1935)8月赴日,入东京大学社会高等专科学校,肄业一年回国。民国26-39年(19372月至1940年7月),先后在中山县南水、东莞县连平、中山县小濠涌、乾务等地任中小学教员以及乾务村时代小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他把教学与抗日救亡运动结合起来,开设进步课程。以学校为阵地,以师生为基本队伍,向社会各阶层宣传抗日,组织校外的青年,成立文艺宣传队。他担负编剧、导演、化装、绘画、教唱
(19151969)
陈耀垣
  陈耀垣(1887-1949),南山乡人。幼年丧父家贫,只读三年私塾,辍学后随兄嫂过活。他决心自立,白天作买卖,晚上进夜校。清光绪年间,慈禧弄权,国是日非,他义愤填膺,奋笔作诗,抨击清朝,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美,接续堂兄陈锦象经营的“德和商店”。陈耀垣赴美后,参加了进步团体。他赞同孙中山的救国主张。在孙中山抵美活动时,相互成了挚友。宣统元年(1909)孙中山组织同盟会,他立即加盟。宣统三年(1911)2月3日,孙中山在三藩市召-员大会,成立“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发行革命债券,孙中山率领他及黄芸苏分途演说筹款,两月筹款50万。为了救国,他出售德和商店,把全部款项资助革命。民
(18871949)
林若冰
  林若冰(1919-1945),女,马山乡人。11岁丧父,家境贫穷,从小操持家务,帮助耕种。民国20年(1931),人马山小学读书,受进步老师林科、林俭焘的教育,逐步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民国25年(1936),因穷窘退学。17岁,母亲托媒要把她嫁给一华侨地主作媳妇,多方努力,仍未能改变母亲主意,就选择逃婚的道路。经林科帮助,到香港一演员家做工。白天工作,晚上到陶行知办的“中华业余学校”学习。林伟明、邝麟飞等成了她的同窗挚友,共同探求真理。为了解决生活困难,一有机会便到大观电影公司当临时演员,结识不少进步人士,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民国27年(1938)8月,若冰和林伟明回乡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
(19191945)
邝明
  邝明(1914~1983),小名法维,又名邝鲁直,邝达芳。香山县八区小濠涌村(今斗门镇小濠涌)人。幼丧父母,由伯父抚养。早年在澳门、石岐念小学、初中。民国21年(1932年)到广州念中学,与中山大学农学院学生饶彰风等创办-《天王星》,高举“普罗”(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旗帜,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2年(1933年)初,《天王星》第三期出版后,遭国民党政府查封。邝明被追捕逃往香港,复受特务跟踪,乃潜返家乡;旋赴广州改名邝鲁直,考入省立第一职业学校高级土木工程班。入学生自治会,担任宣传工作。邝明利用自治会刊物宣传抗日,在校内成立抗日剧社,与中山大学、培正中学剧社联合举办“一·二八”事变两周年纪念活动,
(19141983)
全部斗门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