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名人录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州番禺龙导尾乡(今属海珠区二龙街)人。父亲邓焕芬是茶叶商人。少年时期,世昌目睹清政府腐败,逐渐荫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在随父飘泊上海的日子里,又亲眼看到外国兵舰在黄埔江上横冲直撞,胡作非为,更使他感到国家要有强大的海军,才能不受外人欺凌。同治六年(1867),他考入我国第一所海军学校一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他学习刻苦,各门功课都是优等。且爱好艺术,擅长书法,因而深得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器重。同治十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清军水师“建威”号练船实习驾驶。同治十三年,以五品军功任“琛航”号运船大副。光绪元年(1875),调任“海东云”号舰管带。后又任“振威
[] 南粤先贤 (18491894)
李昴英
  李昴英(1201~1257),字俊明,号文溪,宋代末期先祖从南雄迁至广州番禺鹭江村(今属海珠区新滘镇)。昴英博学多识,一览成诵。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被朝廷任用,宝庆二年(1226)中探花,是历史上第一位广州籍探花。绍定二年(1229)任汀州管刑狱推官,后调任太学正、太学博士。抵京见帝,力陈时弊,建议进贤纳谏,励精图治。次年秋试,奉命阅卷,公正衡选,深得人心。不久,调任校书郎兼荣王府教授、擢权兵郎等职。后昴英以亲老为由,请求回乡。3年假满,复授直秘阁,出任福建建宁县粮仓提举,刚到任,贪吏望风解绶而去。因上年大饥,昴英多方赈济,受益者甚众。当时杜范为相,首荐昴英为吏部郎官。昴英指责史嵩之等人
[] 南宋廉洁谏臣 (12001257)
杨孚
  杨孚(生卒年月不详),字孝元,广州番禺下渡村(今属海珠区新滘镇)人。活动于东汉章帝与和帝两朝(76~105),章帝时任议郎。杨孚性格耿直,不攀附权贵。和帝即位之初,欲出兵匈奴,杨孚认为对边疆少数民族应用文治,不宜妄动干戈。他的主张受到人们的称赞。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天下大旱,和帝令群臣评论朝政得失。杨孚上疏陈述官吏-猖獗及其在政治上的危害,建议整顿吏治,要以廉为标准,以孝治天下。后被帝采纳,下诏严禁-,并对有孝行者嘉奖。汉时,岭南有官员用奇珍异品向京官行贿。杨孚著《岭南异物志》,用诗歌形式记载当时岭南动植物的种类、生长及其用途,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并揭露官员利用这些物品进行贿赂的现
[] 汉议郎学者
张镇孙
  张镇孙(1235~1278),字鼎卿,号粤溪,祖籍广州番禺龙导尾乡(今属海珠区二龙街)。后迁居南海县通泰里(今广州市人民南路通泰里状元坊)。镇孙自少勤奋,博学强记,有神童之称。15岁参加童子试,名冠诸生,后屡试不第。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刻苦攻读群书、关心国事,35岁时参加乡试中举。后赴临安会试,在殿试中一篇《廷对策》针对时弊,慷慨陈词,深得皇帝喜爱,御批一甲第一名,成为南宋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状元。镇孙初任秘书监正字,后任校书郎。由于奸相贾似道把持朝政,被外放浙江婺州任通判,无法施展远大抱负。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进攻婺州,城内文武官员各自逃命,他身为小吏,无法率兵抵抗,只好携带双
[] (12351278)
居廉
  居廉(1828~1904),字士刚,号古泉,晚年号“隔山樵子”、“隔山老人”、“罗浮散人”,广州番禺隔山乡(今属海珠区昌岗中街)人。他是居巢的堂弟,与居巢并称“二居”,是广东清末画坛的著名画家。居廉父母早逝,后来随居巢到广西,直接向居巢学画,同时向画师宋藕塘(宋光宝)、孟丽堂(孟觐乙)学习技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两位画家的神髓风格,尽为居廉所摄取,加上他匠心独运,形成自己的风格。居廉自刻小章,名曰“宋孟之间”,可见他受宋孟的影响。由于居廉重视写生,所画的花鸟鱼虫,挥洒自如,形神兼备。居廉作画善于敷色用粉,用撞水、撞粉的方法,将我国传统画法与现代画法相结合。他的画以花卉草虫为主,间或作山水人物。
[] 广东清末画坛的著名画家 (18281904)
梁诚
  梁诚(1864~1917),原名丕旭,字义哀,号震东。广州海珠区黄埔村人。梁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小好学上进,才华出众,在家庭资助下于光绪元年(1875)九月未满12岁,考取第四批赴美国菲力学院读书。光绪七年梁与其他留美学生一样,未毕业就被召回国。返国后初在总理衙门工作,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后任使馆参赞。1897年,梁又随张荫桓赴英,参加英女皇维多利亚登极60年庆典。返国后,被授直隶候补道。光绪二十七年又奉命为醇亲王载澧为专使的首席随员赴德国“谢罪”。由于梁敢于维护国家尊严,拒绝德皇要我专使行叩头礼的无理要求,坚持行鞠躬礼,博得国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的赞誉。1903年至1908年,梁历任出使美、
[] (18641917)
李福林
  李福林(1874~1952),字登同。广东番禺大塘乡(今属广州市海珠区)人。贫农家庭出身,曾读过一年私塾,后随父在乡务农。性任侠,尚习武,喜听水浒传等武侠故事,受江湖游侠思想影响颇深。后在乡聚集游荡青年,结为盟友,订立誓约,被推为“大佬”,常率众秘密渡过珠江,入广州市区打家劫舍。后由于各县追拿甚紧,李姓族人恐受连累,劝其离境。1907 年逃到新加坡,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次年由新加坡转道越南至云南河口,参加革命党人黄明堂领导的起义;失败后重返广州,以革命党人的身分,联络番禺、南海、三水等地绿林,伺机起义。1911 年10 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1 月9 日,广东宣布独立,举胡汉民为都
(18741952)
卫国尧
  卫国尧(1913~1944),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人,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祈氏抚养长大。民国17年(1928)15岁时考进中大附中,中学时期,经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勉,立志要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国23年春,高中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考进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得到该校进步校长岗山万之助的指导,阅读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初步建立起马列主义世界观。这时,他刻苦用功,把岗山万之助的译著《史的唯物论》翻译成中文。民国26年6月回到上海,即以康敏夫的署名把译稿送交神州国光社出版。民国26年(1937)7月,卫国尧从上海回到广州。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发出通令,征召留学生参加战时训
(19131944)
王烁
  王烁,男,汉族,198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生前为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卫生评价所主管医师。他始终奋战在广东公共卫生工作一线,作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驻荆州防控队队员、国家援荆流调排查和巡回督导队副队长、疾控系统驻荆州市防控小分队队员,对口支援荆州市开展流调排查和巡回督导工作。2020年3月13日晚在调查社区疫情防控情况时,被一辆急速行驶的面包车撞倒,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6岁。
(19842020)
潘振承
  潘振承(1714~1788),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原籍福建漳州龙溪乡,后迁居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为潘氏人粤寄籍的始祖。潘振承壮年从事外贸,贩卖丝茶,颇有盈利。18世纪40年代,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同文行,业务颇为兴旺。后又联合其他9家行商设立外洋行,凭借他的手腕和财富,居行商首领地位近30年。同文行几乎垄断了与英商的生丝贸易。他设立行佣基金,以应付送礼和官府0,同时帮助一些行商免于破产。基金还可用作偿还债务、税饷,以及治理河道、军需等开支。潘振承还花银10万两,贿赂总督,解散公行,从而在英公司获得补偿。此外,他花钱捐得行商最高的三品职衔,并鼓励子弟读书应试。其子潘有为后来中进
[] (17141788)
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字成之,号平湖,又名敦元、忠诚、庆昌等。原籍福建,先祖清康熙年间入粤,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乡(今海珠区海幢街)。乾隆四十八年(1783),父伍国荣在广州怡和街创办怡和行。嘉庆六年(1801)秉鉴接替怡和行务,善于经营,不几年即成为广州巨富之一。至民国23年(1934)财产已达白银2600万两。秉鉴走官商之道,几十年间,共花1600余万两银,向清廷及地方官贿赂、捐输,换取官衔和官职。此外,他与外商关系密切,对外贸易额每年达数百万两。鸦片战争前,在参与涉外的民夷冲突中,他总是抑民助夷,故引起民众的愤慨。对官夷冲突,伍则取缓和矛盾,充当调解者角色,因而逐渐引起官府和外商的重
[] (17691843)
居巢
  居巢(1811~1865),字梅生,号梅巢,又号今夕庵主,广州番禺隔山乡(今属海珠区昌岗中街)人。清末广东著名花鸟画家。其祖父居允敬是清乾隆举人,其父棣华为秀才,可称书香世家。居巢从小受家学薰陶,执笔学绘画,临书法,无师自通。他在隔山乡建了一间画室,取名“啸月琴馆”,专门作写画之用,常就地取材入画,花草虫鸟画得栩栩如生。青年时期,其画名声大噪,不少人慕名上门求画求学。堂弟居廉是他的学生。道光二十八年(1848),居巢应友人邀请,偕同居廉前往广西按察使张敬修的衙署中当幕僚。张很赏识居巢的才干,极力保举他担任同知之职,但居巢志不在官,在任期间,公余之暇仍常与居廉外出写生,对桂林山水更是流连忘返。平
南粤先贤 (18111865)
潘有度
  潘有度(1755-1820),字宪臣,号应尚,又号容谷。潘振承四子。他幼年兼承家学,饱读诗书,长成后继承父业,主理潘家同文行业务。由于深谙对外贸易之道,博得官府信任,赞其“洋务最为熟练”,业务续有发展。其后,十三行总商曾一度易人,但不久他又凭藉外贸家声誉与个人才干而再次出任,被在华外商尊称为“潘启官二世”,呼名:Puankhequa.II。后来他又开设同孚行,继续经营外贸业务,家道也由此再次振兴。受家风影响,他亦儒亦商,在洋务冗繁之中仍有“观史”“哦诗”的雅兴。因其居所前有两松交柯连抱,而将居所命名为“义松堂”。著有《义松堂遗稿》存世。在他经商的同时还致力于教育和公益事业,于嘉庆十六年(181
[] (17551820)
潘正炜
  潘正炜(1791-1850),字季彤,号榆庭,潘振承孙,潘有度四子。他继承两代家业后,又以潘绍光名义开设同孚行,业务更为发展,是潘氏生意贸易最为鼎盛时期,仍居于十三行领袖地位,被外商尊称为潘启官三世。有资料统计,当时其家财约值1亿法郎,在华北的资产还未计在内。潘正炜既为豪商巨贾,但仍沿袭潘氏急公好义、乐助善举、周济贫困和报效国家的家风。据不完整统计,他先后以同文行、同孚行的名义捐助社会的款项达白银百多万两。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侵入广州。在此城-破的严重关头,他率先捐资26万银元,为广州当时捐助抗英军饷总额的八分之一。又响应官方扩建海军的号召,独资购买吕宋(菲律宾)战船一艘,捐作广州
[] (17911850)
白纶生
  白纶生(1823~1893),原名京,字纶生,号进贤,海珠区新滘镇龙潭村人。少时家境清贫,15岁起在广州堂舅父开设的洋行当杂工。他诚实聪明,勤奋好学,数年间已对洋行的业务颇为熟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一天,纶生留守洋行,一英商因急于供应货物给南洋客户,即付白银1万两马上要货。纶生一时不敢作主,但英商百般苦求,纶生便按照堂舅父所用格式与英商签订合同。堂舅父回来知道后大为不满,将他开除出店。纶生在走投无路之际,徘徊于洋行附近,该英商见状,即拿出白银1万两作订货款,鼓励纶生自设商行。于是纶生开办了“悦盛”号,经营爆竹业。因经营有方,恪守信用,生意日益兴隆。后来还先后开设了10多间店铺,成为当
[] (18231893)
今无
  今无(1633~1681),字阿字,俗姓万,法名今无,广州番禺沙园(今属海珠区)人。他是岭南名僧天然和尚的第一法嗣,是广州河南海幢寺的开山大师,洞宗三十五代传人,同时也是一位在诗文、书法上颇有建树的艺术僧人。今无16岁师事天然和尚为僧,19岁随师入江西匡庐问道。后天然派今无徒步万里往沈阳探访函可大师,以锻炼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后他回到广州。康熙元年(1662),今无承心印受衣钵,以首席命主海幢院事,开法海幢。其后,今无(阿字禅师)广结善缘,在平南王尚可喜的大力支持下集资购得附近田地,于康熙五年(1666)兴建大雄宝殿。翌年,又增建四大天王殿及韦驮、伽蓝两殿。继后陆续建成丛现堂、藏经阁及僧舍、
[] (16331681)
梁庆桂
  梁庆桂(1856~?),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和翰林院侍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国内废科举,兴学校,置学部,而旅居海外的华侨仍“抱残守缺,冬烘如故”。他作为内客侍读上学部手摺,阐述了在海外华侨聚居地办华侨学校,利于“中西融合,造成全材,足备国家官人之选”,又可节省派学童赴美留学所需经费,建议朝廷派专员赴北美洲劝学。梁的建议为清廷接纳,并委派梁赴美办侨民学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3月2日抵美三藩市(即旧金山),得到驻美公使伍廷芳、驻三藩市总领事许炳榛的支持,在各会馆商董、绅董的参与下,不辞劳苦奔赴美、加各埠,宣传办侨民学校的好处。当时三藩市华
[] (1856~?)
潘有为
  潘有为(1743-1821),字卓臣,号应麟,又号毅堂。潘振承次子。他不侍父营商而选取入仕之途。他博学多才,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考中举人,越两年考取进士,授职内阁中书,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唯他性情耿介,不事权贵,居京官十七年从未升迁。后受父命丁忧回乡,从此不复出仕,退闲林下,潜心砌著。他师事翁方纲,为其入室弟子,诗书俱能,画善设色花卉,诗与当时名士张锦芳、冯敏昌、赵希璜齐名,并对金石书画精于甄录鉴别。因慕东汉学者杨孚,自颜其居室曰“南雪巢”;又建“看篆楼”一座,楼内收藏古代书画、鼎彝、钱币、印章甚丰,首开羊城鉴藏文物珍品风气之先,成为吾时“岭南鉴藏家之魁首”。他又从中挑选出了一大批精品
[] (17431821)
黄廷彪
  黄廷彪(1818~1882),字豹伯,人称彪虎,原籍顺德,世居广州番禺溪峡乡(今属海珠区海幢街)。少年好弄枪棒,臂力过人。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一次廷彪随父经商过南洋,遇海盗上船企图洗劫,他便与船员商定制贼办法,勇敢果断地将海盗全部擒获。清道光二十年(1840),廷彪参加水兵训练,充当捕盗兵,不久便晋升为蓝翎六品军功。当时伶仃洋面不断有海盗劫掠商船,廷彪随水师营出剿,斩杀海盗35名,活捉贼首归来,自此名声大震,人皆以彪虎称之,数年间由千把总提升为参将。廷彪除武艺胆略过人外,还注意研究地情、海情、水文、天文、气象、地理环境以及潮汐涨落,风势上下,以搜索贼踪。常口讲指画,所言必中,故有军中神机妙算之
[] (18181882)
全部海珠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