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名人录
魏了翁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四川邛州(今邛崃)蒲江人。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曾从龙榜进士第三人。魏了翁少时,就与兄长们入学,其神情举止,宛如成人。几年后,出落得英俊潇洒,聪明非凡。他每天读书千余言,过目即不再看,被乡里人视为神童。15岁时,已写出《韩愈论》一文,行文抑扬顿挫,很有学者风范。步入仕途后,魏了翁恪尽职守,历经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国子正、武学博士。开禧元年(1205),韩?胄想以收复失地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对此,满朝文武惊骇但不敢言,惟独魏了翁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坦诚劝告:“国家的三纲五常不确立,国家大计未定,社会上苟且偷安之风盛行,边关荒废,财政支出
[] 宋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 (11781237)
李家钰
  李家钰,字其相,蒲江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青年时期,怀建功立业志向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后入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去上海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龙华之役”中尤为出力。1914年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翌年毕业,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他在川军中历任排、连、营、团、旅、师长。1925年,在军阀争夺防区中,家钰占得遂宁、蓬溪、潼南、安岳、乐至、资阳、简阳等七县,拥兵自重,总部设遂宁县城北辰街三元宫内。1927年5月,又继任为四川省边防军总司令,仍驻遂宁。家钰在遂宁十一年间,自委地方官吏,掌握防区内一切军政大权。他按当时省政府“驻防外县军队就近拨领薪饷
抗战名将 (18911944)
周鼎铭
  周鼎铭(1901-1944),又名周伟勋,四川蒲江松华人。少时,就读蒲江县高等小学校、邛大蒲联合中学。1920年,考入刘文辉宜宾军官养成所。1923年,任成都三军(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部)办事处副官、参谋。1927年,调刘文辉24军邓和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其时,与中共秘密党员24军整编第1师副师长张志和过从甚密。1932年,任李家钰四川边防军副官、参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47军军长李家钰命周鼎铭留驻成都,负责部队军需补给工作。年底,经张志和介绍,会见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并经其介绍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7月,学成毕业,返川开展川军高层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
抗战名将 (19011944)
高定子
  高定子(1177-1247),字瞻叔,南宋蒲江人,高稼弟、魏了翁兄。从小聪颖好学,博通六经,于嘉泰二年(1202年)考中进士。历任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境)主簿,中江县丞,丹棱、夹江县令,绵州知州,刑部郎中,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礼部侍郎等职。知夹江县时,遇发大水而缺粮,贫穷的百姓纷纷来县衙说没有地方可以买粮。高定子说大家不要忧愁,你们带钱到以前买米的地方等待就可以了。百姓走后,他打开县里的粮仓,将存粮运送到那些卖米大户家中,让他们按照通常的价格卖给贫民,等到秋天收下新粮后再还给官府。不久,全县的粮食就充溢于市场,价格迅速得以平抑,百姓度过饥荒。其时,邻县有件相争十多年田地的案
[] (11771247)
王万
  王万,字万里,号淡斋,南宋邛州蒲江人。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赴川陕类省试获第一,名列类元。王万是蒲江历史上第一个全省“状元”。宋代实行解试、省试、殿试等三级考试制。解试,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举人解试合格,由州或转运司、国子监等按照解额解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建炎元年(1127),经“靖康之变”时局动荡,为维系士心,宋高宗下诏诸路,开科取士。于是,南宋时期的类省试的出现。他在诏书中说:“诸道进士赴京省试,今春兵革,已展一年。国家急于取士,已降指挥,来年正月锁院。缘巡幸非久居,盗贼未息灭,道路梗阻,士人赴试非便,可将省试合取分数下诸路,
[]
蒲元
  蒲元,一作蒲元性,据今《成都通史》、罗开玉与谢辉《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任桂园《天府古镇羊皮书》、伍松乔《天下古成都》,称其籍贯为三国蜀国临邛人(现今四川的邛崃与蒲江县一带)。蒲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其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太详。据《全三国文·蜀六》记载,蒲元为蜀相诸葛亮相府之西曹掾。蒲元之才为刘备、诸葛亮、姜维所赏识,多次参与蜀国的兵器锻造、木牛流马制造等重大工程,堪称蜀汉王朝的“大国工匠”。陶宏景《古今刀剑录》记载,蜀汉章武元年(221)辛丑,蜀主刘备采金牛山铁,令蒲元“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刃,列七十二炼,柄中通之,兼有二字”,并为刘备“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推之,蒲元锻造的-乃为蜀军
[三国]
魏文翁
  魏文翁 [生卒] 1182-1232[籍贯] 邛州蒲江人[朝代] 宋朝[主要著作] 繁江中庸大学讲义[小传] 了翁从弟。少学举子业,既而悔弃,从学于李坤臣。遇坤臣丧明,乃以古师弟子之礼奉侍。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进士。授迪功郎,调眉山县尉,寻辟为四川制置司办公事。未几,除知新繁县,通判成都府,复以朝议大夫知叙州,卒于任。居官廉明,见义必为;通诸子百氏之学,其辞章吏事皆为世所推许。著有《繁江中庸大学讲义》二卷、《读书日记》二十卷、《杂稿》十卷,均佚。《
[] (11821232)
罗泽洲
  罗泽洲,四川军阀,早年是邓锡侯属下,为民国时代川中小派系军官系的第二号人物,地位次于李家钰。曾镇压刘伯承领导顺庆起义,打劫吴佩孚的卫队,扩军至11个团,占地7县,田赋预征到30年后,号称顺庆王。下川东之战打刘湘,上川东之战打刘文辉失败后,防地大减,又因对下苛刻引起兵变被囚,被邓锡侯释放后投奔李家钰。罗泽洲(1891年--1950年),外号罗烟灰。 原名鼎臣,字平章,属兔,蒲江县中兴场人。生于清代光绪十七年,1912年考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他幼年就学于蒲江县高等小学堂,1912年去成都蒙混考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从此便更名为所冒之名罗泽洲。1914年毕业,分发在川军第二师任排长。191
杨子元
  杨子元(1871一1919),字连珊,蒲江县城西街人。十四岁考取秀才,补廪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聘为蒲江县高等小学堂国文教员。清末.入四川法政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十九日,蒲江知县孙廷彩命杨子元编纂《蒲江县乡土志》。三十四年(1908年),经三年的努力编成《蒲江县乡土志》上、下册,共12卷。杨子元认为蒲江“地宜农业”,每年有二万石大米外销新津、彭山一带。应“合乡社团结力,实兴农学.以浚利源。”“广搜稻种”,选用良种。他提出要挽救祖国危亡,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球学战风潮,惊亚东四千春睡狮而起舞。学则安,不学则危。学则荣,不学则辱。学则存,不学则亡。学则兴,不学则灭。
(18711919)
雷震
  雷震(1902-1937),原名雷汝勤,今四川省蒲江县成佳镇里仁村人。少时,先后就读邛大蒲联立中学、成都法政学校、熊克武建武学校。1924年8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炮兵科。1925年9月毕业,留校任军校第三期军械处中尉-表。学习期间,他参加第一次东征、镇压滇桂军杨刘叛乱、第二次东征。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雷震被派任北伐军司令部副官。旋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蔡廷锴部之连长、营长,赴湖南作战,参加了平江之役和武汉三镇之役。收复武汉后,第二十八团编为第四军混成师一部,奔南浔路驰援江西北伐军,与敌激战马回岭、德安一线。1927年11月,雷震奉调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教
抗日英雄 (19021937)
魏天佑
  魏天佑 [生卒]1132-1213 [籍贯]邛州蒲江人 [朝代] 宋朝 [主要著作],,,,,,,,,, [小传] 了翁族兄。自幼资性端庄,不苟言笑。以布衣肆力于学,年四十六始以词赋登里选。后累举不利,本当以恩补官,然坚辞不受。年七十,犹学而不厌。凡圣经贤传,历览博究,每有会意,则欣然自得,至忘食寝。平生虑淡气夷,以讲学著述为事。著有《语孟中庸说》、《汉议》、《唐鉴》、《十国志》、《国朝史纂》、《日录》、《卮言》、《赘言》、《信心编》、《自由编》、《鸡肋编》,均佚。《四川通志》有传,魏了
[] (11321213)
高斯得
  高斯得(1200-?),南宋蒲江人,高稼之子,魏了翁之侄。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历任洋州推官、四川茶马司干办公事、台州通判、太常博士、秘书郎,著作佐郎、严州知州、浙江提点刑狱、湖南提点刑狱、秘书少监、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司农卿、宁国府知府、工部侍郎、建宁府知府、兵部尚书、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副宰相)。宋亡(1276年),不仕元,穷困饥饿而死。遗著有《耻堂存稿》8卷,《宋史》立传。他与高稼、高定子合称“三高”。
[] (1200~?)
高稼
  高稼(1171-1235),南宋蒲江人,魏了翁之二哥,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历任成都县尉、绵谷(广元)知县、洋州(陕西洋县)、荣州(四川荣县)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兼沔州(陕西略阳)知州。蒙古窩阔台大汗大举南侵,高稼“以身捍蜀”,抗击蒙古皇子阔端大军的进攻。城陷后,与敌军巷战,壮烈殉国,年64岁。遗著《缩斋类稿》30卷。宋朝政府追赠为正议大夫,谥忠襄。《宋史》立传。
[] (11711235)
张黎群
  张黎群(1918-2003)蒲江县中兴场黎坝(鹤山镇九莲村)人,原名黎富敏、黎储力、张佛翔,1936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革命活动。1937年春(19岁),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8月奉命回四川,组织四川青年救国联合会,动员一批青年志士去延安。1938年3月,他在陕北公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再次奉命回四川,历任中共成都西北区委书记、中共夹江县委书记、夹洪特委书记、中共乐山中心县委负责人兼五通桥区委书记、涪陵五县工委负责人,中共中央南方局救亡室主任。1948年任山东济南市团委书记,1950年调任中央团校宣传部主任,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
(19182003)
彭仕复
  彭仕复(1901-1944),蒲江县西南镇金花坪(今光明乡金花村)人。早年,投身军旅戎马。1933年,任四川陆军李家钰四川边防军第五混成旅李注东部第十二团团长,驻防新津。1935年,任第四绥靖区第一零四师第三旅陈绍堂部第九团团长。1936年被国民政府委任为陆军步兵中校。1937年抗日军兴,彭仕复晋升为上校,奉命率部出川北上抗日。12月,抵达长治、黎城一线驻防。1938年1月,率部由长治北上,越过正太铁路(河北正定至山西太原),进至榆次东北之罗家庄、平定西之落磨寺、寿阳附近,直迫太原近郊,对日军进行袭扰歼灭,以牵制太原日军南下长治。2月,四十七军防守之东阳关、长治相继失陷,彭仕复率部在长子阻击追
(19011944)
周民英
  周民英(1920-1998),原名詹德安,四川蒲江县人。1920年8月出生于寿安镇,早年于成都就读中学。时值抗日战争,周民英深受中共抗日救亡主张影响。经县人张黎群介绍,由四川地下党组织安排,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真理。1938年1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创办的战时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青训班搬迁到泾阳县云阳镇北约8里路的安吴堡,周民英被送至第四期训练班学习。冯文彬、-任青训班正副主任,刘瑞龙任教务处处长,张琴秋任生活指导处处长,任郭世光秘书处处长,黄孝先任研究室主任,教员有陈学文、丁东放、陈宇、刘光、史行、王仲方等十余人。青训班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关于抗战的理论问题与军事问题。经过1个月的学习,周民
(19201998)
杜长明
  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与教育家——杜长明(1902—1947)杜长明,字镜如,四川蒲江县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他通过研究球形颗粒碳在气流中的燃烧,首先提出外扩散影响燃烧反应的理论,对化学反应学科的早期发展有益。他毕生从事化工教育,参与创办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并长期任中华自然科学社社长,为培养科技人才作出了贡献。1902年1月28日生。1918年考人北平清华学校,1926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两年后人研究生院,师从国际知名的燃烧工程专家荷泰尔(HCHottel)教授,进行碳的燃烧试验。1931年秋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碳的燃烧速率》,研究碳的球形颗粒在气流中的燃烧现
(19021947)
孙介卿
  孙介卿(-1938),蒲江县城东门外孙坝人,生年不详。早年,毕业于四川陆军邓锡侯第三十师军事教育团,投身军旅,任排长、连长、营长。1931年,任四川陆军李家钰四川边防军第六混成旅第十八团团长,驻防安岳。1935年,任第四绥靖区第一零四师第二旅第四团团长。1936年,率部进入越西,驻防礼州,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第一七八师第一零六三团团长,辖三个营,一个迫击炮连,一个担架队,一个消毒排。是年,被国民政府委任为陆军步兵中校。抗战全面爆发,四十七军被编入第二预备军,隶第二十二集团军,孙介卿晋升为上校,候命北上抗日。1937年10月,孙介卿奉令率第一零六三团从西昌出发到新都集结。经徒步长途跋涉40余天
董仲平
  董仲平(1916-2005),四川蒲江县人。1916年12月21日,出生于寿安镇。成都就读中学期间,深受中共领导的爱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1936年8月,参加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成都市学生救国联合会”。1937年6月,董仲平与张黎群、肖泽宽、付承均、廖仁五位青年至交,经一个多月徒步千里到达延安。他们是第一批到达延安的青年学生,并被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随即,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年12月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1938年2月董仲平被分配到八路军前总指挥部工作。3月,被组织调往成都从事地下工作,于“四川青年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相继,任《救亡周刊》、战时学生社支部副书
(19162005)
全部蒲江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