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名人录
扶猛
  扶猛(生卒年不详),字宗略,北周将领。黄土县(西魏原置清阳郡,北周改为黄土郡,后改为黄土县,在今陕西旬阳县东汉江南岸,保定三年,移治今蜀河镇)人。其家世代为当地土著族白虎部落的首领。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扶猛以直后出任青州刺史(故治在今江苏赣榆县),转任上庸(故治在今湖北竹山县)、新城(故城在今湖北房县)二郡守,南洛(故治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北司(故治在今河南信阳市)二州刺史,封宕渠县男。梁武帝太清二年(548),至豫章王萧栋初年(551),侯景之乱时期,扶猛拥兵自守,不参与侯景叛乱,亦不帮助萧梁平叛战争。宇文泰看清了扶猛的政治态度,趁侯景之乱,南梁无力北顾之机,于大统十七年(551)派大将军
许中
  许中明洵阳县蒙恩里大棕溪人。正德九年(1501)乡试中举,十二年(1517)考进士,中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初供职行人司,官行人,继选山东道御史。任内忠于职守,“敢言,不避权要”,以参与著名的“大礼之狱”而闻名于世。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朱厚照卒,因乏嗣,经朝官公议,皇室宗子朱厚熜于四月即帝位,是为世宗。世宗一即帝位,便与众朝臣在追尊皇考一事上发生争执。因自明开国至于武宗,帝位均为父子相传,至世宗方有兄终而族弟及之这种特殊现象。世宗以孝道计,欲立生父兴献王朱佑杭为皇考,而以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绝大多数朝臣则主张按照汉、宋两朝先例,立孝宗(弘治帝朱祐樘)为皇考。经众大臣据理力
[]
张凤翔
  张凤翔(1475—1505),字光世,号伎陵子,明代洵阳县洵阳里义沟人。祖父张勉,山东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明正统年间任洵阳知县,勤政爱民,离任之日,百姓泣拥马首挽留,遂安家于洵阳。父张杰,贡生,直隶大宁卫经历。凤翔自幼患眼疾,白昼短视,暗处则反明(俗谓“羞光眼”),故书房窗户白天必用物遮障。他用左手写字,惯于横书,才思敏捷,落笔成章,时人誉为王勃、王延寿再世。弘治五年(1492)乡试中举,弘治十二年(1499)考进士,中第二甲第二十三名,与明代著名文学家“前七子”之一李梦阳同榜,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凤翔抵京上任后,深得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一清器重。王公大人、翰卿墨客慕其诗名,竞相前往凤
[] (14751505)
李梦彪
  李梦彪(1879--1952)字啸风,幼名进军,外号李胡子。祖藉洵阳县赵家湾,后移居县城。世代读书,家道富裕。父李树林,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光绪己丑(1889)科举人。李梦彪幼时聪颖,过目成诵,援笔成文,出口成章。一日,县署红笔师爷路遇梦彪,知其被称为“神童”,遂突出一联令对:“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个良吏”,梦彪沉思片刻,不无讥讽地对道:“羊马牛、鸡犬豕,一圈一头牲畜。”弄得师爷瞠日结舌,哭笑不得,只讪讪地说:“对得好,只‘畜’对‘吏’不妥。”后以府学生员入陕西高等学堂读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洵阳知县刘德全主持续修《洵阳县志》时,聘李为记录。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军新疆伊
(18791952)
刘璞
  刘璞字连城,洵阳县城人,后迁居闾河铺。父刘正旰,庠生,家贫,不义之财一文不取。性情严厉,嫉恶如仇,里人戚某品行不端,正旰怒而痛打,从此里中不规之人恶行大减。刘璞幼时遭母丧,随父刻苦攻读,事父及继母皆孝,拾柴提水,劳苦备至。清同治初年,投效抚标军营,在镇压陕西、甘肃回民起义中,因“战功卓著”,升任总兵。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出兵侵占朝鲜,进而侵占中国九连城、安东、威海卫、大连、旅顺、营口等城,京师告急。刘璞从甘肃赶赴奉天(沈阳),晋谒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备陈守御之策,未被采纳。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青海湟中、河阳回民起义,清军驻甘肃主力俱赴青海镇压,
[]
宋元刚
  宋元刚同志生平(1941-201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空军的优秀军事工作领导者,广州军区空军原副参谋长宋元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月25日14时1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宋元刚同志系陕西省旬阳县人,1941年8月26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宋元刚同志入伍后,历任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第六航空学校学员和空军高射炮兵学校学员、教员;空军高射炮兵第十三师三十八团九连副连长、连长,该团作训股副股长、股长;解放军炮兵军政干部学校学员;空军高射炮兵第十四
(19412013)
张鸿远
  张鸿远(1884--1947),族名张步朝,字飞生,洵阳县大河南张家院人。幼时家境贫寒,父以卖豆芽为生。清朝末年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后被保送入保定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结业回陕,入陕西陆军任下级军官。1911年10月陕西新军起义后,任营长、南路游击司令等职。作战勇敢,人称“飞将”。1916年陈树藩任陕西督军后,张得到重用。1918年靖国军围攻西安时,因守城有功,升任第一混成团团长。1918年底,北洋政府新任总统徐世昌和南方护法军政府向所属部队下达停战令后,陈树藩在段祺瑞唆使下,恃有甘军、奉军、镇蒿军支持,继续向驻扎在关中西部的陕西靖国军进攻,破坏和议。陈树藩分兵三路,
(18841947)
钟仪杰
  钟仪杰字德万,号华锋,洵阳县柳村铺(今白柳乡)人。清康熙二年(1663)中陕西乡试第二名,第二年中进士,居三甲第一百一十四名,选任河南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县令。上任之初,正值息县旱灾歉收,仪杰亲自“履亩勘赈,罔有遗漏”。不久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继升文选司郎中。文选司为“声华之场”,许多人都想通过打通文选司关节得到升迁,仪杰不染陋习,公事之余,独居室中,闭门谢客。因为官清廉,不久升任广州府知府。广州为“膏腴之地”,钟仪杰“洁己奉职,不避权要,不营资产”,深得士民拥护。患病临终前,将子孙召集榻前嘱附:“古人云:生无益于人,死当无害于人。我死后,你等不得借机向上官乞怜求助,离府时,也不可带走公家任何
[]
郭炎昌
   郭炎昌(1834--1901),字丁垣,洵阳县熊耳沟人。其祖原籍河南密县,系武职,明季单人匹马,由豫入陕,居洵阳县北熊耳沟,至郭炎昌已传七世。郭氏从迁洵第五世起,始重斯文,书香不绝。炎昌父郭士豪,字杰庵,道光三十年(1850)贡生,肄业关中书院,文名显著,因乡试累荐不遇,归家授徒,成材甚众,著有《文集》、《诗词赋集》多卷,未付梓。炎昌于咸丰三年(1853)入县学为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授候补直隶州州判。平生极尊儒学,重五经,严修身,砺人品,坐立必端庄,书字必正楷,故当时县内文人多以悬挂他的书法于中堂为荣。主讲县敷文书院十五年,继设教于甘溪,门生遍洵阳。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
[] (18341901)
董诏
  董诏(1743—1820)字驭臣,号朴园,出生于洵阳县城水磨湾。后寄籍安康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举。其远祖董学诗,山东高唐州(今山东高唐县)人,明弘治年间以举人任洵阳县知县,卒于官署,家属遂家于洵阳。世代读书,至董诏“积学笃行,克光大其家门”,门生中人才辈出,以安康进士谢玉珩、举人张鹏飞最为著名。乾隆四十六年(1781),协洵阳知县邓梦琴修《洵阳县志》,撰分野、沿革、录史三章。乾隆五十年(1785),协邓梦琴纂成《宝鸡县志》。此外,还参与编纂了《商州志》、《兴安府志》、《汉阴厅志》。一生著作颇多,成帙的有《文集》22卷、《诗集》10卷。《说文测议》10卷、《通志堂经解观略》、《参订唐
[] (17431820)
李犹龙
  李犹龙(?~1653年),陕西旬阳县人。明崇祯朝贡生,被选授兵部主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朱明王朝中央政权以后,明朝陪都南京六部文武大臣拥立福王朱由崧政权。时犹龙任左梦庚军监军,不久迁为太仆寺少卿。顺治二年(1645),清军豫亲王多铎部攻占南京,他随左梦庚投降清廷,清军命他巡抚江南安庆府。当时,南明唐王政权建立,许多小股明军还在依靠山寨抗击清军。他采取了征剿和招抚的两种策略,平定了许多山寨。顺治三年初,他向皇帝上疏,陈说太湖、潜山两县因10年战乱,民逃地荒,虽已减半征收田赋,但百姓仍难以缴纳规定数额,请予以减免。清廷准允。次年,他被改授天津巡按。当时的三河、西淀县有人自称为明熹宗之后,制造了旗
[] (?~1653)
沈本泗
  沈本泗字近桥,洵阳县蜀河里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乡试中举,初任四川广元(今四川广元)知县,继调任四川成都知县,适值“妖人”蔡伯贯作乱,攻陷合州(治今四川省合川县,辖今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县),知州出缺,部议就近推补,吏部以沈本泗治理有方,晋升合州知州。任内“剿平厥乱,屡膺荐牍”,被封为奉直大夫,嘉靖帝所颁制书称曰:“尔四川重庆府合州知州沈本泗,擢颖乡书,筮仕严邑,治理有效,遂绾州符。乃奉益勤,持行弥洁,盖敭于荐牍者屡矣。兹授尔阶奉直大夫,锡之诰命。夫巴蜀避远,而有司之事犹称剧烦,尔三仕兹土,咸有声誉,朕将观尔之才猷而甄序之,勿替厥初,乃有崇陟。钦之哉!”因政绩卓著,不久即迁任河南归
[]
王久昌
   王久昌(1857--1911),洵阳县白岩河石佛寺人。清末加入青、洪帮,为洵阳青、洪帮首领,人称“江湖大爷”。石佛寺主持柯和贵亡故后,王久昌清理庙产,将稞48石留归本寺,尚余10石开办学校。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洵阳知县吴念章欲提石佛寺稞石入县高等小学堂,王久昌及庙中道士郭庆云以保护庙产为由,邀集四路江湖,办起团练。石佛寺周围100余里内青洪帮徒弟,云起响应,齐集石佛寺,修碉安寨,自造武器,准备对付官军。知县吴念章急忙向兴安知府求援。相传吴念章为引起知府重视,让师爷在报文中夸大其词,称王久昌头大如斗,身长丈二,膀下长翅,行走如飞。九月初八日,兴安府派兵勇140余人进驻洵阳,青洪帮弟兄闻
[] (18571911)
孙长林
  孙长林(1887~1936),号汉唐,绰号掰眼、八百,回族。原籍陕西省旬阳县双河镇,后迁居镇安县茅坪。出身贫苦,不识字。幼年给张丹屏当童工,后当佃户,农闲受雇驮运,受尽艰难。为人生性刚直,善同穷朋友相处。 1925年,孙长林因不愿忍受军阀、国民党的压迫和民族歧视,始组织百余名回民反暴。他以镇安的西口、茅坪及旬阳的蜀河、双河为中心举起武装-大旗,打土豪、击官兵,抗粮抗款,反对压迫剥削。之后,联合旬阳、白河、镇安、郧西等地许多农民组织反暴,使回民军迅速扩大到二三千人,成立鄂陕回民军司令部,孙任司令,吴子真任副司令、吴丰山任参谋长。下设军需处长、秘书长各1人,副官6人,建制5个团,1个警备连。
(18871936)
王一山
  王一山(1884~1955)原名治馨。陕西旬阳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三十三年(1907)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中学堂。宣统二年(1910),已加入中国同盟会的陆小同学钱鼎,由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回陕,在军界发展同盟会会员,遂介绍王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王在陆军中学堂的学生和新军中积极宣传同盟会的革命主张,又与同盟会员中的骨干人物师子敬、焦子静、茹欲立等交往密切,共同进行反清斗争。1911年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联合新军、哥老会在西安率先响应武昌起义。王与陆军中学堂教官马晋三、同学牛策勋根据同盟会领导人的命令,组织学生军,担负起守卫藩库、进攻满城、维持城内社会秩序的重任
(18841955)
张藩
  张藩(1882—1976),族名张家祥,字丹屏,洵阳县蜀河龙家河人。祖籍江苏省太湖县,清同治年间迁陕。光绪末年,张藩因田产与其舅汪隆财结仇,汪有钱有势,将张抓去吊打,又向县署诬称张私藏军火,图谋不轨,张遂被捕入狱。经张母江氏贿赂上下,方得开释。因怕再遭汪隆财毒手,张出狱后,未敢回家,径往西安入法政学堂读书。1909年陕西存古学堂成立后,由法政学堂转入存古学堂读书,毕业后入陈树藩部当兵。1911年10月,参加陕西新军起义。1916年5月,陕北镇守使陈树藩自称护国军总司令,击败陆建章,夺取陕西督军一职后,张藩因与陈是同乡,受到重用,被委为西安四门稽查处处长(警备司令)。1917年,因办公需要,主持
(18821976)
柯和贵
  柯和贵人称柯道士,应天府(今北京市)城内西四牌楼人,清同治初年偕西蜀管道士至洵阳,住县东白腊河石佛寺。其性慷慨喜施,身材魁伟,宽眉蓄髯,声如洪钟,素娴弓马,武功高强。至洵后,先后主持改建和新修了石佛寺、泰山庙、佑圣宫、南观庙等寺庙,资金皆自筹,不募民间一钱。在柯的影响下,洵阳习武之风盛行。光绪年间,洵阳县连中12名武举,柯的门生就占一半。闲暇时,出寺游历,寄情于山水之间,直到险远之处方却步。遇道路崎岖,不利商民负重行走,便出资招募石工开凿新路,变险阻为坦途。光绪三年(1877),洵阳发生特大旱灾,饿莩盈途,县令方道南邀请柯道士协助官府办理赈务。柯道士自己出资,让贫民前往灾象较轻的羊山买粮,不取
[]
何廷彩
  何廷彩(?--1936),字五章,绰号何阎王、何二麻子,洵阳县平定河二佛寺人,张鸿远之二姐夫。民国初年,在张鸿远部下任连长多年。回乡后,凭借张的势力,在闾河一带,0,家业越来越大,拥有100多石稞租田产。1926年下半年,神河联合会进驻平定河,何廷彩见联合会势力庞大,可随意向农户摊派酒席及财物和任意杀人打人,有利可图,遂向联合会负责人提议,在平定河一带组织联合会,得到同意后,便把平定河、王家沟、李家沟、严家山等地的青壮年召集起来,组成一个营,下辖4个连,共500多人,派他的亲信或亲友当营、连长。因平定河与官军驻扎的闾河接近,联合会任他为前敌总指挥,从此,乡民皆称他为何指挥。何廷彩将队伍建起来后
廖鸿功
  廖鸿功(1878—1961),字勋臣,洵阳县蜀河镇人。其祖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清道光初年迁居洵阳县城西关,开“王福堂”药铺,经营药业。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战洵阳,药铺遭焚,于光绪八年(1882)迁居蜀河镇。其父廖宗孝(又名廖魁)为县衙差人。廖鸿功5岁入私塾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县试,成绩优秀。光绪十八年(1892)入县城敷文书院读书,学习刻苦,就读8年,课试皆名列前茅,故每月所得奖学金,除供伙食费外,尚有剩余接济家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县试,名列第一,第二年经院试中庠生。同年赴省城西安应乡试,因系衙役之后,被取消考试资格,含愤而归,从此开始教学生涯,直至1952年因病
(18781961)
全部旬阳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