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名人录
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早年经历苏颋自幼聪明过人,能一目数十行,过目不忘,后考中进士,授为乌程县尉,又被举为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累迁至监察御史。702年(长安二年),苏颋奉命复核来俊臣等酷吏所处理的案件,为负
[] 唐朝宰相 (670727)
苏良嗣
  苏良嗣(606年-690年),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巴州刺史苏世长之子。苏良嗣出身于武功苏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府司马、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雍州长史、工部尚书。武则天临朝,苏良嗣拜相,担任纳言,封温国公,后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载初元年(690年),苏良嗣进拜特进,后遭到宰相韦方质的攀诬。武则天虽然没有相信,但他年事已高,竟因此惊惧而死,时年85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中宗年间又赠司空。早年经历 苏良嗣早年曾任周王府司马,常对周王李哲的不法行为进行诤谏,深受李哲敬畏。当时,王府属官多不称职。苏良嗣则遵循法度,对他们加以约束,受到唐高宗的赞赏,后历任
[] 唐朝宰相 (606690)
苏懷
  苏懷(639~710年)唐代大臣。字昌容。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他年届弱冠举进士,补为恒州参军,擢任豫王府录事参军,后历朗州(故治在今湖南常德)、歙州(故治在今安徽歙县)刺史。武则天朝,他调任同州(故治在今陕西大荔县)刺史。大约天授初年(690年前后),关中发生大旱,民受饥,兵短食,他向朝廷上 书,建议节制地方官吏向皇帝私人的进献,停止可以缓办的建筑工程,减少百姓的劳役。武则天为了利用佛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大肆修建寺庙佛塔,铸造浮屠,强迫人民经年劳役不休。他认为这样大量耗费资财和民力,会使百姓日益贫困。他上 书说:“民不足食,国家如何能富裕?况天下的僧尼人数太多,约有一半是为了逃避租
[] (639710)
苏亮
   苏亮(生卒年不详),字景顺,西魏大臣。武功县(在今陕西武功县西)人。少年时好学,善写文章。初举秀才,东游洛阳,被人称为秦中才子。北魏齐王萧宝寅赏识他的才学,用为参军,后任萧府主簿。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六月,秦州城(今甘肃天水市)爆发了莫折念生领导的农民起义,关中军情紧急。北魏朝廷命萧宝寅率军入关中镇压农民起义,苏亮随萧军入关中,任萧宝寅的记室参军,为萧宝寅书写文告奏章。萧宝寅任雍州(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刺史,命苏亮行武功郡事,很有政声。孝昌三年(527),萧宝寅被起义军打得大败,朝廷又对他很不放心,萧宝寅-背叛北魏朝廷,在长安拥兵自立,设置百官,立年号为“隆绪元年”,任命苏亮为黄门侍郎。
苏瑰
  苏瑰(639年-710年),一名瓌,字昌容,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隋朝左仆射苏威曾孙。苏瑰进士出身,历任恒州参军、豫王府录事参军、朗州刺史、歙州刺史、扬州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封许国公。710年(景龙四年),唐中宗去世,苏瑰极力主张由相王李旦辅政。唐睿宗继位后,苏瑰进拜左仆射,不久因年迈被罢为太子少傅,死后谥号文贞。轶事典故公卿大臣升迁后,按惯例应举行烧尾宴,宴请皇帝以谢恩。苏瑰升任尚书右仆射后,却没有举行烧尾宴。后来,宗晋卿在宫中侍宴时,对苏瑰道:“苏公升任仆射,没有烧尾,难道是不高兴吗?”唐中宗默然不语。苏瑰奏道:“臣听说宰相应该调和阴阳,代天子理
[] 唐朝宰相 (639710)
孙景烈
  [孙景烈](约1696—1773),字孟扬,号酉峰,幼奇颖,今武功镇西街人(祖籍河南固始)。清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元年(1736),赴礼部试取明通榜,按成例授商州学政。四年(1739)成进士,授检讨,旋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廷试不及格,遂以原官休致归。当其将为学正时,皇帝命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陕西巡抚硕色首推景烈。景烈以如果答应举荐,将不能参加会试为由,坚辞不赴,于是被任命为学正。他廉而严于律己,勤以教士,商州人士竟相劝学。自休致回乡,家贫甚,平常惟母亲膳食不缺,而自己往往日进一餐,却雍雍自如,不闻难堪。景烈先后三次主讲关中书院,一次主讲皋兰书院,从学者多成名。大荔李法、武威孙
[] (16961773)
苏夔
  苏夔(生卒年不详),字伯尼,京兆武功(治所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人,隋邳国公苏威之子。自幼聪敏,很有口才,8岁能诵诗书,擅长骑射。13岁时,曾随其父苏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杨雄比赛驰射,赌得杨雄骏马。14岁时,与众儒辩论,口齿伶俐,深得赞赏。成年后,博览群书,尤其对钟律很有研究。杨素对他的才华十分赏识,常戏弄其父苏威说:“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来在同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商定宫廷乐礼之事上发生争执,各持己见。当时苏威身兼数职,朝臣们多附苏威,对苏夔之见亦多加附和,何妥便上奏苏威结党,苏夔由此获罪。他并未因此认输,著《乐志》15篇,已证已见。几年后复起为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三年(603),文
[]
苏湛
   苏湛(生卒年不详),字景俊。北魏末年大臣。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少年好学,与其兄苏亮俱以学问而闻名关中西部。二十多岁被除为奉朝请,领侍御史,后转为员外散骑侍郎。北魏正光五年(524)六月,在秦州城(今甘肃天水市)爆发了莫折念生领导的人民大起义,关陇之地形势顿变。九月,魏孝明帝诏命萧宝寅领兵入关中镇压起义军,任西道行台大都督,萧宝寅推荐苏湛任行台郎中。孝昌三年(527),萧宝寅被起义军打得大败,退守长安。苏湛窥萧有拥兵自立的意图,因请病假在武功家乡休养。萧宝寅受到朝廷猜疑,在走投元路的情况下,在长安自立为王,拥兵自守。同时派人去武功欲召苏湛为其参赞。苏湛听到此讯,便对来人说:萧宝寅本是逃
马京
  [马京](1351—1424),字子高,本县俱得里人,民籍。少师于康汝楫先生,明洪武十七年(1384)岁贡,赴礼部会考中式,发国子监肄业。同年八月,中应天府乡试。十八年(1385)以二甲第一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十九年(1386)六月闻父丧,回乡守制。二十一年(1388)九月起复,十二月六日到吏部报到,为进牌差错犯录杖六十,七日复任。后任左通政、大理寺卿。惠帝建文二年(1400),降调四川按察使司佥事。永乐二年(1404),成祖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时太子守行在(今北京),马京被征赴行在,任北京行部左侍郎,以辅佐皇太子。马京到职后,尽诚翊赞,历久愈笃,深得太子倚重,却招致了高煦的嫉
[] (13511424)
王建中
  [王建中]本县郑村人,生员,后依例补为明经。他秉性率直,急公好义。清咸丰四年(1854),本县盐课改官运试销为按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例,全部摊入地丁征解,而同样餐餐不离食盐的官佐、军流、富商和寄籍等无土地之人,却无分毫负担。此事显然不公,公文甫下,民怨沸腾。建中自告奋勇,愿代表乡众,进县衙交涉。知县任恩培一见大怒,诬以谋反罪将建中系狱,乡民得信后蜂拥至县城-。任恩培一面急令城守营千总邓喜紧关四门,与围城民众对抗,一面在衙内严刑拷打建中,图谋迫其诬服。此时,正在城中的怀远训导邑人崔步云,出于义愤,大步走上公堂,慷慨陈词:“子民不可诬,天地不可欺”,愿以身保建中。旋又出城劝慰乡民,各安生
[]
苏孝慈
   苏孝慈(?~601年),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父苏武,北周时任兖州(今山东兖州县)刺史。苏孝慈于周初任中侍上士,后两次出使北齐,先后拜大都督,授宣纳上士。周武帝平齐,他因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不久改封临水县公。累迁工部上大夫。杨坚建立隋朝,他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他征集天下能工巧匠,力尽其才,躬奉皇事,迁大司农。开皇二年(582)又拜兵部尚书,太子右卫率。次年,文帝欲在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设置粮仓,但当时渭河,河床淤积,时深时浅,给漕运带来极大不便。文帝命苏孝慈负责监督修筑此项工程。他下令将淤泥挖出,在河旁修筑堤坝,引渭水开凿成富民渠。既防止泥沙流失
[] (?~601)
苏世长
  苏世长,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军咨祭酒并引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谈判中不辱使命,力争不让,赢得朝野赞许。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
[] 唐朝十八大学士
游师雄
  [游师雄](1037—1097),武功人,字景叔,宋治平元年(1064)中进士,授仪州司户参军。熙宁四年(1071)改任德顺军判官,与诸将计议边事,多所建树,使边境赖以无患。元祐初,朝廷议弃边地四寨,师雄极力主张坚守,但意见未被采纳。以致西夏得寸进尺,边境无宁日。元祐二年(1087)师雄改任军器监丞,时夏人谋犯熙河,守将刘舜卿采纳师雄御敌之策,-大捷,先后杀敌近四千人,俘获敌帅九人。捷报传来,举国欢庆。不日调升陕西转运判官。元祐五年(1090)又任提点秦风路刑狱。次年,夏人侵泾原、熙河两地,游师雄在定西至通渭间修筑护耕七寨等战略据点,以加强防卫,使边境安定多年。后转礼部员外郎兼集贤校理,领陕西
[] (10371097)
苏勖
  苏勖 【唐】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 字慎行,中国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苏威之孙【“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苏)干,瑰从父兄也。父勖,字慎行,武德中,为秦王谘议、典签、文学馆学士,尚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五十》。】 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贞观十二年,“以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旧唐书》卷76 】,劝唐太宗四子李泰奏请撰《括地志》,后与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参撰,由光禄司供给饮食,卫尉供帐。贞观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赐李泰物万段,苏勖
[] 唐朝十八大学士
苏威
  苏威(534~623年),字无畏,隋代大臣,京兆武功(治所在今陕西武功西南)人,祖父苏协曾任武功郡守。父亲苏绰,是西魏名臣,官至度支尚书。苏威5岁丧父,周太祖令袭美阳县公爵,任本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很赏识他的才能,认为他非等闲之辈,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将自己的女儿新兴主嫁给了他。但苏威看到宇文护专横拔扈,有朝一日终不保身。担心祸及自己,便逃隐山林,过着隐居生活。他不甘心寂寞,时常讥讽朝纲,抨击时弊。后来朝廷改封他为怀道县公,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周武帝即位,拜他为稍伯下大夫,他一概称疾不就。为平息突厥,朝廷曾将他从兄妹一家交与突厥,苏威变卖了所有财产,将他们赎回。直到周宣帝时他才出山做
[] (542623)
刘文静
  刘文静(568~619年),唐初大臣。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境)。他是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灭隋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在唐军进攻长安的作战中立下战功,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后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遭诬陷被杀。隋炀帝大业末年,中原一带的农民起义斗争风起云涌,隋王朝已处于即将崩溃的境地。这时,刘文静在今山西太原任晋阳令。因为他和瓦岗寨起义军首领李密有姻亲关系,隋炀帝下令将他逮捕,押在太原狱中。当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和隋王室矛盾尖锐,已有起兵夺取杨隋政权的打算。李渊深知刘文静足智多谋,可以争取为自己灭隋的助手,于是派次子李世民去到狱中试探刘文静的态度。李世民见到刘文静后
[] 唐朝宰相 (568619)
苏绰
  苏绰(498~546年),字令绰,西魏大臣、改革家。岐州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人。他生在关中的名门望族,自曹魏以来世为官宦。父苏协曾任武功郡守,堂兄苏让为西魏汾州刺史(故治在今陕西宜川北)。苏绰自少时起就勤学善思,博览群书,以知识广博闻名乡里。入仕后,“以天下为己任”,尽力帮助宇文泰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为振兴西魏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北魏永熙三年(534)秋,魏孝武帝受权臣高欢的军事压力,从洛阳西逃关中,在宇文泰支持下,以长安为都,建立了西魏政权。宇文泰操纵朝政,励精图治,广求人才,苏让便向宇文泰推荐了苏绰,他从此入仕。初任大行台郎中,不久迁为著作佐郎。因他博学善谈,机敏聪慧,长
苏椿
  苏椿(?~563年),字令钦,北周朝大臣。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著名改革家苏绰之弟。北魏孝明帝孝昌末年,秦州城(今甘肃天水市)爆发了莫折念生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北魏朝廷出兵镇压,苏椿应征入伍,参加镇压起义军战争,被授荡寇将军。后以战功迁为奉朝请、厉军将军、中散大夫,赐爵美阳县子。以后又加授都督、持节、平西将军、太中大夫。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苏椿为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赐姓贺兰氏。大统四年(538),出任武都郡(故治在今甘肃武都县)守,后除帅都督,行弘农郡事。十四年(548),苏椿为武功郡乡兵首领。其年,以战功除散骑常侍,加授大都督。十六年(550),他随杨忠部攻梁随郡(今湖北随县
[南北朝] (?~563)
黄景略
  [黄景略]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五十五年(1790)、嘉庆三年(1798)、嘉庆八年(1803)、嘉庆十四年(1809)、道光三年(1823)先后六次任武功知县共23年,在封建社会极为罕见。黄景略为人伉爽劲直,不阿谀权贵,因此,累忤上司而去官。但明允廉正,爱民如同胞。对地方文教等公益事业,热忱有加,为人题额写匾作序,散见于全县各地。嘉庆七年至十一年(1802—1806),武功水、旱、虫灾连年,饥馑累发,谣传武功有响应白莲教农民起义之事,被陕西按察使及驻西安将军闻知,拟发大兵围剿。为避免扰民,酿成大劫,黄景略力陈当道,以身家性命保武功无事。结果仅拘捕彭某等三二人,
[]
全部武功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