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历史人物介绍
白家祉
  白家祉,石油工程力学专家,教育专家。论证链条传动存在“临界转速”,并研究改进了链条传动设计与制造精度。研究解决了油田钻井广泛应用的大马力柴油机曲轴断裂问题。提出的“纵横弯曲法”得到国际权威专家认定,称为“白家祉方法”。发明的“圆桶型方位控制器”在油田应用,获国家专利。主持完成的“定向井、丛式钻井技术研究”成果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评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生平白家祉,1917年6月11日生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父亲白
赵文隆
  赵文隆同志生平(1920-2005)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文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5年10月7日11时37分在郑州逝世,享年85岁。赵文隆920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易县西陵满族自治乡龙里华村。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至1945年8月,先后担任晋察冀边区一分区医院党支部书记、副指导员、指导员、易县支队政治处主任;1945年9月至1950年2
(19202005)
赵连吉
  赵连吉同志生平(1924-2011)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原铁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赵连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0月21日15时15分与世长辞,享年88岁。赵连吉同志1924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易县安各庄一个农民家庭。1941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省易县四区公安员、审讯员,易县唐湖镇公安派出所副所长,易县公安局科员、派出所干事。1948年5月随军南下,先后任湖北省随县城关
(19242011)
孟庆祥
  孟庆祥同志生平(1917-2006)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军事后勤工作者,内蒙古军区后勤部原部长兼党委书记,内蒙古军区原顾问,内蒙古军区第四干休所正军职离休干部孟庆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1月17日10时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孟庆祥同志1919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易县城关区易河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38年5月参加革命,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
(19172006)
张国志
  张国志,汉族,1921年生,河北省易县人,1941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易县六区妇联主任,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长春市商业局副局长等职务。〔享受按副省(部)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待遇〕,因病于2015年9月6日在长春逝世,享年90岁。
(19212015)
苑振河
  苑振河,1929年4月出生于河北易县,1944年12月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察哈尔省委秘书处代股长;河南省委组织部干事、组织处副处长;荥阳县委副书记;省财贸办政工处副处长;省文教部基层组织处处长;省经委纪检组组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纪检组组长等职。1991年4月离休。享受副省(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3日在郑州逝世,享年88岁。
(19292016)
利化
  利化,1923年生,河北省易县人,193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学校、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历任东北军政大学二大队宣传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27步校训练部政教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步兵学校四大队副政治委员,齐齐哈尔步兵学校政治部宣传科长,黑龙江军区公安内卫1团政治处主任,人民武装警察松花江大队副政治委员,黑龙江省文艺干校副校长,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党总支书记,黑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党
(19232017)
王林
  王林,1926年3月24日出生,河北保定易县人。1944年2月参加革命,1945年5月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一分区易县支队一大队战士,晋察冀十旅新二团司令部收发员,晋察冀陡营学校学员,八纵总队65军支连政治部政治指导员,65军583团保卫股股长,65军584团政治处主任,第二炮兵807团政委,第二炮兵五十二基地后勤部副政委,第二炮兵技术总队副政委,原80590部队政治委员,1980年10月离休。进驻洛阳市二炮第一干休所。王林同志
(19262007)
张鑫
  张鑫(1919.2~1996.12),汉族,河北省易县人,初小文化程度,1941年5月参加工作。抗日救亡参战人员。1941年5月在河北易县入伍,在解放军707团当战士。1941年5月至1945年,在湖北省军分区独立旅当战。;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至1950年7月,在湖北省第三分区当排长;1950年7月至1956年,在利川县贸易商店当保管员;1956年至1959年,在谋道粮管所任副主任;1959年至1976年8月,在谋
(19191996)
张云和
  张云和(1911-1990),祖籍河北易县。1931年开始在北平玉器行学徒。1937年独立琢玉,并学习绘图与设计,着手研究玉鸟的制作技艺。1945年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以制作岫岩玉圆琢立体鸟闻名,后又创作俏色鸟和对鸟(左右对称,形体、动作、色彩完全相同的两只),对玉鸟的设计和制作有重大创新。其作品做工考究,张嘴似鸣,如闻其声,透爪逼真,造型多样,形象生动,活灵活现。40年代被誉为鸟儿张。代表作有碧玉《雉鸡》,翡翠《松鹤》、《鹭鸶卧莲》、《
(19111990)
李必武
  李必武(1864~1946)又名信武。易县辛庄头村人。幼习少林义和拳,后随定兴县拳师杨某习形意拳。曾在州衙当捕快,后得金科秘方,辞去衙差,行医乡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他组织成立了百福社义和团,后被各村团众推举为易州义和团大团总。农历四月,他率团众赴涞水县参加攻打高洛教堂之战,随后又参加两狼沟之战。农历七月,他与北流井形意武师李老杰等率易州义和团在良乡县城、琉璃河抗击八国联军,受挫后回到易州,打算重整人马再抗联军。官府闭城搜捕
(18641946)
李培翰
  李培翰(1878~1943)字荫泉。易县西北奇村人。行九,人称李九爷。世代耕读传家,清光绪后期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法、德、意等国联军侵占易州,他目睹国事糜烂之现状,慷慨悲歌,写诗“刺耳胡笳并胡风,愧歌麦秀对玄穹。莫言击揖空悲慨,衔石终能填海东。”宣统元年(1909)中拔贡。授候补知县未赴任,在家设学馆,耕读隐居。“道义千秋重,功名两字轻”是其座右铭。其书斋名为“浮云过眼之庐”,馆塾名为“庄稼轩”,又名“韬庭”。学馆所教
(18781943)
郭翰池
  郭翰池(1905~1937)名文元,字翰池。易县紫荆关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因为生活所迫,仅读几年小学便随祖父学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到北平(今北京)买药品,利用掌握的医术为乡亲们治疗常见病。他去北平堂弟郭欣华家落脚,郭欣华曾与李大钊有过接触,常给翰池讲述革命道理,介绍进步书刊,使郭翰池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开进涞源,郭翰池将大儿子郭延年送到涞源参加了八路军,并将八路军接到紫荆关,在
(19051937)
葛存
  葛存(1905~1989)易县木厂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他租种了3亩山沟地。一家4口人起早摸黑拣石头、垫沙子,将地整的平平整整,过秋粮食收成不错,地主又要长租。这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来这一带组建抗日民主政府,颁布了减租法令,葛存种田劲头更足了。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后,又试种大麦,研究改种两季谷物,实行浸种、田间选种,一年打粮食3000多斤,一家人过上幸福生活。1939年夏,山洪暴发,冲毁良田。葛存一家辛勤耕种的土地被冲毁,
(19051989)
崔洛唐
  崔洛唐(1906~1968)易县墨斗店村人。由于交不起地主的租子,逃荒到杏树台村大深山沟里落户。1938年,易县、良岗、杏树台一带成为晋察冀一分区的抗日根据地,崔洛唐和边区农民一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到前线抬担架救护伤病员。1943年春,日军残酷“扫荡”抗日根据地,部队将伤病员分散在各家各户养护,崔洛唐接来了一名伤势最重名叫张同的伤病员。当时张同身体很虚弱,又患有严重的肠胃病。洛唐夫妇让张同睡在热炕头上,全家人吃粗粮野菜,给张同熬小米粥,
(19061968)
宁亚川
  宁亚川(1912~1971)易县人。后在涞水北郭下村落户。出身于贫寒家庭,从几岁时即下地劳动,直到11岁始入学读书。1938年参加八路军,分配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工兵连。他作战勇敢,完成任务坚决。1939年冬,先后被派到军区警备连任教员,又到抗大二分校当工兵教员。宁亚川精湛的工兵技术使大家赞不绝口。百团大战期间,为切断日军军火运输线,他受命炸毁了漕河铁桥,日军的一列军火车也被炸翻到河里。宁亚川第一次立大功。1943年底,宁亚川为消灭盘踞徐
(19121971)
康翰文
  康翰文(1915~1942)李君玉(1915~1942)康翰文,易县远台村人。1930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五四运动后的育德中学是保定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学校里,康翰文阅读了学校出售的《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和《共产党宣言》等书刊,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保定城乡迅速掀起了抗日热潮,康翰文到处贴传单,作演讲,参加了飞行-,开展罢市、-、-等活动。1932年3月,康翰文被开除学籍,同年转入易县河北省立第八中学。李
(19151942)
王强
  王强(1923~1947)又名王纪恒。易县东山南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被选送到抗大二分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易县五区区委书记。王强所在的五区地处狼牙山脚下,是日军重点“扫荡”、“蚕食”的地区。日军在这个地区建立伪政权,推行保甲制度,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王强带领区、村干部开展生产自救,组织群众开展反“扫荡”。他经常到敌人-最严密的塘湖、渭庄等村开展工作,帮助老百姓修房子、送粪、收割庄
(19231947)
杨宝华
  杨宝华(1924~1941)许建民(1925~1941)杨宝华,女。易县孔各庄村人,家住大东沟口(今君玉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家成了龙华县地下交通站。1939年哥哥抬担架牺牲后,她继承哥哥遗志参加了革命。许建民,女。易县许家村人。全家逃荒要饭,建民也被迫当了童养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良岗一带成了抗日根据地,许建民也摆脱了封建婚姻,参加了妇女自卫队。1939年,杨宝华、许建民一起被送往紫荆关路家洼干部培训班学习。1940年7月建立
(19241941)
李德冲
  李德冲(1839~1935)字济川。易县城内人。9岁拜武举龚锦芳为师,龚氏教徒甚严,他刻苦学习,3个月后即练出腿功,后又苦练轻功及各式器械,经8年磨练,练就一身超群-门武功。18岁出师时,龚赠其豹花马一匹。当年随布商去蔚州游历,一日路过东街德成当铺,见一当铺伙计嘻皮笑脸拉住一年轻女子,正在调戏,女子哭泣呼救,原来是这位女子的婆母刚死,其夫又远去他乡,她准备当银镯料理丧事。李德冲见状义愤填膺,一拳砸烂当铺招牌,一脚踹倒高大柜台。临走说,如
(1839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