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历史人物介绍4
释宝严
  释宝严(1894~1951)又名慧明,浙江省兰溪县人。民国10年(1921)出家为僧,民国13年至九华山,任通慧庵住持。民国18年,为觊觎九华山佛教会会长叶舟职位,宝严操纵部分僧徒另立佛教会,对叶舟百般诽谤,迫使其离任。夺取会长职位后,宝严又贿赂九华山公安分局派巡警驻守佛教会和肉身殿,以壮声威。九华山保、甲长之任免,也须征求其意见。民国34年,宝严借“50大寿”之名,0各寺庙摊送“礼品”。民国36年,宝严任九华山佛教会理事长后,勾结国民
(18941951)
陈浩如
  陈浩如(1894~1950)又名陈翰,化名孙言,青阳蓉城人,大学文化程度。民国16年(1927)任国民革命军四十四军新兵招募处处长,在青阳、铜陵招兵。其后以城关土绅身份闲居。民国27年前后,出任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情报部部长、县绥靖委员会募集组组长、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其间接受军统特务组织指令,搜集新四军、游击队情报,并以募集粮饷为名搜刮民财。民国35年后,以县地方治安委员会副主任、“清山”委员会主任身份,进行-活动。民国37年,国民党军
(18941950)
施玉藻
  施玉藻(1887~1947)字文粲,号扪忏,青阳杨田人。前清光绪年间秀才,曾任乡宦陈嘉言家庭教师。民国初,历任福建仙游县视学、青阳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及青阳中学、安徽省立第七师范教师。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天柱峰下,于天柱馆授徒,慕名前来求学者甚多。民国28年(1939),将家中700馀斤口粮散给天柱峰一带难民。并募捐修缮学馆附近的定心茅蓬。民国34年,创办杨田中心国民学校,主持教务。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知名人士陈维稷、洪诚、陈次权等,
(18871947)
徐秉义
  徐秉义(1891~1938)青阳蓉城慕阙里(今青山村)人。徐秉仁胞弟。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获法学士学位。在校期间曾与同乡汤炳荣、沈本安等组织北大青阳同学会,并出版小型刊物。民国13年,捐资创办青阳中学,亲任校长,聘任当时名流任教。民国18年,一度出任青阳县教育局长。民国27年,应徽州中学校长谢汝镇邀请,乘汽车赴屯溪任教,途中因车祸殒命。
(18911938)
刘月波
  刘月波(1881~1938)字自楼,又字锦如,号尚荣。青阳杜村镇华人。出身贫寒,自幼苦读诗书,立志要成就事业以报答父母和社会。前清光绪末年秀才。民国初曾任九华山巡官、县财政局长。为人刚正不阿,为官公正廉明。民国20年(1931),主动卸任归里,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从修桥、铺路、疏通河道、筑堤挖井、封山育林入手,以发展家乡交通和农林水利。在境内共主持修筑或重建大小石桥3座,其中始建于乾隆年间的3孔石拱桥镇华桥,护栏内雕刻花卉鸟虫图案,成为杜
(18811938)
姜孝维
  姜孝维(1869~1931)字宗甫,青阳杜村人。前清光绪十六年(1890)秀才。民国初年,与陈梅庭等合资在丁桥开办煤矿,自任经理。民国8年(1919),出任青阳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并亲授国语、历史等课。治学严谨,讲授有方,教学成绩优异,知名人士谢汝昌、徐秉仁等皆出其门下。晚年于乡里设馆授徒,远近慕名从学者甚众。民国17年,县长及孝维门生为其祝寿,题赠“道高德劭”、“师尊”匾额。著有《见山楼诗文集》、《适园日记》、《九华指南》,今均散佚。
(18691931)
陈锦华
  陈锦华(1929年7月~2016年7月2日),男,汉族,安徽青阳人,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函授专修科、政治经济学专修班和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大专文化。人物履历1946年至1949年5月,在上海第一印染厂艺徒训练班学习。1949年至1952年,在华东局保卫人员训练班学习,上海市军管会轻工业处秘书,华东纺织管理局秘书。1952年至1960年,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办公室秘书、部办公厅研究室干部(其间:19
(19292016)
刘光复
  刘光复(生卒年未详),字贞一,号见初,江南青阳(今安徽青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3次连任诸暨知县,颇有政绩。浦阳江纵贯诸暨南北,历代为患,素有“小黄河”之称。光复上任次年,适遇暴雨成灾,埂倒堤决,田淹屋塌,湖民“居无庐,野无餐,立于沟壑四方,老幼悲号昼夜”。光复深入调查,访问长老,摸清沿江地势、水势、埂情、民情,拟订《疏通水利条陈》11条、《善后事宜》34条,提出“怀、捍、摒”相结合治理浦阳江方法。组织
[]
王宗诚
  王宗诚(?—1837),字廉甫,安徽青阳人,清朝大臣,礼部尚书王懿修之子。乾隆五十五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嘉庆中,历典云南、四川、陕西乡试,督河南、山东、江西学政,洊擢礼部侍郎,历工部、兵部,典会试。道光二年,擢兵部尚书,历署礼部、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当懿修为侍郎时,宗诚已官学士,寻随父扈跸东巡,侍宴翰林院,父子同席。高宗实录成,赐宴礼部,懿修以尚书主席。懿修致仕后,宗诚继直上 书房,海内推为荣遇。上亦以其两世官禁近,皆能清慎,特
[] (?~1837)
洪广
  洪广原名洪秀荣,安徽省青阳县人,1904年2月出生于乔木乡官塘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夏季,洪广的家乡遭受旱灾,不少贫苦农民已断炊多日,求乞无门,他毅然带领50余人砸开了洪氏公堂的粮仓大门,将稻谷过秤分借给贫困户,洪氏家族族长闻讯后十分恼火,当众宣布开除洪广的族籍姓氏,并没收洪广家租种洪氏公堂的全部田地、驱逐出村。洪广一家飘落异乡,开始过着流浪生活。洪广于1938年春在乔木参加了党领导的农抗会组织,担任农抗会主任职务。他广泛发动
严秀英
  严秀英(1926-1982),女,青阳县人。生前任村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曾被评为地区“三八红旗手”。1982年3月3日,距村三里远的林场实然发生火灾,正值严秀英回家午餐时,她边跑边呼唤村民上山救火,一马当先,奋力与烈火博斗,终不幸被烈火吞没。严秀英牺牲后,中共青阳县委追授她模范共产党员称号,省妇联追认她为省“三八红旗手”,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特授予“热爱集体、无私无畏”光荣匾。
(19261982)
宁松泉
  宁松泉(1882~1941)青阳县陵阳镇人,少时在大通和悦州当学徒。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在上海协助姐夫经营商务,姐夫病故,宁松泉即筹资接办其业务。他精明能干,经营有方,不久即成巨商。民国初年,将大部分资金转向芜湖经营纺织业,先后开办了宝裕纱号、永丰裕布店,还与陈绍武、江干卿合资筹建安徽历史上最早的纺织厂—— 芜湖裕中纱厂(现芜湖纺织厂),并独资在上海创办大有赍棉布厂,拥有织机100余台。此外,还在芜湖设有承裕钱庄,在重庆、汉
(18821941)
钱根洲
  钱根洲(1894~1976)青阳县杜村乡五阳村人,著名竹匠,擅长制作“五坊”(糖坊、酒坊、油坊、豆腐坊、纸坊)篾器用具和竹编生活用品。他编制的稻箩,不加竹圈与硬竹经梁,倒放于平地能承受一人重量。编制的篾席,可以折叠。在各种竹编用品上,能娴熟地编织各种花卉和图案以及“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等吉祥词语。民国期间,曾给九华山化城寺编制大宫扇一对和《九华山全图》一幅,均为传世竹编工艺精品。
(18941976)
洪诚
  洪诚(1910~1980),字自明,青阳县乔木乡人,古汉语学家,民盟江苏省委员会委员。洪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代即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古代典籍。民国24 年(1935 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后,先后在安徽省立女中、浙江大学附中、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任国文教员、讲师、副教授。任教之余,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周礼》圈读过6 遍,凡阅读过的经典名著无不留有批点墨迹。1955 年起,洪诚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员、副教授、教授,并兼任南大
(19101980)
沈培新
  沈培新(1936 ~ )原名沈培鑫, 青阳县沈村人,1954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就读于池州、芜湖师范,1956 年毕业于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 先后在合肥师范学院、安徽省人事厅、省委组织部任科长、副处长、处长,省教委副主任。1990年调任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宣传部副部长,后兼任省文联主席。主要社会职务有哲学应用学会会长,人才学会、战略研究会、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文艺发展基金会会长等。
沈兰村
  沈兰村(1910~1982),原名赞成,青阳县城东里分沈人。民国24 年(1935 年)前后,在本村教私塾(后改国民小学)。他博学多才,正直热情,常帮助民众对抗-污吏,在当地颇有名望。民国27 年夏,在共产党员苏拓夫的影响下,与陈法周、许章法等青年教师组建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内设儿童话剧队,沈先后任副团长、团长。他给儿童补习文化课,并亲自编导话剧,率领队员到各地巡回演出。民国28 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经中-组织安排,他以国
(19101982)
陈维稷
  陈维稷(1902~1984),字自濂,青阳县杨田梅溪村人,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顾问、中央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纺织工业著名专家。陈维稷出身书香世家,民国14 年(1925 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赴英国里兹大学化学系攻读印染专业。民国18 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针织厂,失败,继而改行从教。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纺织系、化学系教授。民国20 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维稷在中
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21984)
熊皦
  熊皦(一作皎)九华山人,因系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县)人,故号九华山人。“远不忘君,志在忧国”的熊皦生平:后唐青泰二年(935年)进士。后晋中市初,曾为廷州剌史刘景岩从事。熊皦为人多智,忠于朝廷。他发现刘景岩跋扈难制、野心勃勃,就劝其离开边地,奏请内调。当刘景岩派他入朝时,他又乘机向朝廷奏言:“景岩不宜在边,可徙之内地。”于是后晋统治者连移将景岩移徙邠州、保义、武胜等地,熊皦入朝拜补厥。后为刘景岩所诬奏,被贬为商州上津(今湖北郧西县西北)
汤悦
  汤悦,即殷崇义,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文圭子。南唐保大十三年(九五五)进士(明万历《池州府志》卷三)。官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入宋,避太祖父名讳,易姓名为汤悦。主要作品尝预修《太平御览》。《江南录》10卷。(根据《通志》卷65可知有《江南录》行世)。《南唐书》卷二三、《十国春秋》卷二八有传。
殷文圭
  殷文圭,字表儒,小字桂郎,池州青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天佑初年前后在世(904年)。初居九华,刻苦于学,所用墨砚,底为之穿。唐末,词场请托公行,仅文圭与游恭独步场屋。乾宁五年,(公元八九八年)及第,为裴枢宣谕判官记室参军。朱全忠、钱铰交辟均不就。田頵置田宅迎其母,以甥事之,待文圭以上客礼,故颇为尽力。頵败,事杨行密,终左千牛卫将军。文圭作诗甚多,有登龙集、冥搜集、笔耕词、水缕录、从军藁等集,《新唐书志》仅录诗集一卷。此从《唐才子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