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历史人物介绍9
蒋维淦
  蒋维淦(生卒年不详),江南青浦(今上海青浦区人。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1795)殿试金榜第三甲第73名同进士出身。选凤阳府教授。
[]
蒋麟
  蒋麟(生卒年不详),江南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0名赐同进士出身。书法家。官职不详。
[]
施维翰
  施维翰(1622~1684),字及甫,号研山,世居闸港北(今鲁汇乡境)。清顺治九年进士。历官临江推官、职方主事、监察御史、山东巡抚、浙江总督,殁于福建总督任,谥“清惠”。郡建特祠,并列入祀乡贤。维翰为官明察,恤民困,洞晓时弊。掌山东道时,上疏;“考察官吏应作为首要大事,高官、地方镇守主将衰老庸暗的应予参劾;州县对上级的供给、胥吏对老百姓的诛求应加禁止”。1669年(康熙八年)掌京畿道,苏州、松江两府赋税数自明以来倍于他府,百姓不胜负担,
[] (16221684)
曹四庚
  曹四庚(1919-1969)京剧演员,原名曹慧霖,人称“江南名丑”,上海人。出身于演员家庭。16岁拜樊耘卿为师,学小花脸,18岁正式登台演出。曾先后与周信芳、黄桂秋、童芷苓、林树森、高百岁、金少山、陈鹤峰、高盛麟、醉丽君等京剧名家合作演出。建国初参加南京市艺工京剧团。1953年转常州市红星京剧团。1957年参加镇江市京剧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镇江市京剧团副团长。曹四庚功底深厚,表演幽默,戏路很宽。在《蝴蝶梦·大劈棺》中扮演纸人
(19191969)
沈雄耿
  沈雄耿(1907-1984)原籍上海宝山县。早年在上海美亚绸厂当技工。民国35年(1946年)来丹阳,与人合股创办强华毛织厂,生产发炭衬(成衣衬料)。1956年任强华丝织厂技术厂长。1958年参加丹阳丝绸厂筹建工作,建厂后任技术副厂长。1960年,沈雄耿根据“环球式”提花机摇摆轴开口运动原理,设计出无上梁摇摆式开口机,在丹阳丝绸厂召开的江苏省丝绸织机现场评比会上,专家们对此予以肯定,被常、苏、宁等地采用。后经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在《浙江丝绸
(19071984)
张焕纶
  张焕纶(1846-1904),字经甫,号经堂。上海市区梅溪弄(今蓬莱路)人。近代小学教育创始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生。出身书香门第。幼时随父亲识字读书,青年时入龙门书院,师从知名学者刘熙载。与胡适之父胡传为同窗,并结下深厚友谊。读书期间,关心国计民生经世之学,对地理学、军事学都有深入研究,并到求志书院主讲舆地学,开始从教生涯。光绪四年(1878),邀集同窗好友沈成浩、徐葵德等人,筹资兴办书院。将自己住宅的部分厅堂、庭院,拨作校舍
[] (18461904)
张骧云
  张骧云(1855-1925),名世镳,字景和,号君扬,晚年又号冰壶,上海市人。清末民初上海名医。清咸丰五年(1855)生。其家族世代习医,其父张玉书是同治年间上海县城晏海门(今老北门)一带有名望的老中医,至张骧云已传九世。张骧云继承父业,先设诊所于境内珊家园,后迁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因诊断准确,效果明显,名声渐盛。光绪七年(1881),27岁,出诊治疗某“烂喉痧”患者,看舌苔时,病人突然呕吐,直喷其面。回寓即染重病,终至两耳失聪,后
(18551925)
张锡恭
  张锡恭(1858-1924),字闻远,号殷南。清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娄县人,家住西门外南埭。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清咸丰八年(1858)生。光绪二年(1876)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时就学于江阴南菁书院,师从黄以周,兼学经学、古学,犹精治《礼经》。光绪十四年(1888),乡试中举人,后益潜心研究三《礼》,以郑玄为宗,兼攻百家之说。曾在松江府中学堂执教,又在姚、韩两大姓家坐馆,以经学负盛名。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张之洞聘
(18581924)
张祖寅
  张祖寅,字畏钦,清江苏宝山(今上海宝山)人。清末地方官员。十九岁补诸生第一。光绪二十三年(1897),膺拔萃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考,试策论,直言满汉歧视之非。中进士,以知县分发广西,任营务处文案,提出清土匪之法,为布政使李勉林所器重,后被派整顿厘卡。光绪二十九年(1903),署兴安知县。光绪三十年(1904),调富川县,招华侨集资开采煤矿、锡矿。创立学校,以开风气。政绩卓著,被巡抚柯逢时奏补灌阳。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
张友苌
  张友苌(1871-1915),字绍贤,清松江府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家住诸行街。清末名医。清同治十年(1871)生,出身医药世家。其家世代儒医,传至友苌已13代。张友苌早岁入泮,为邑廪生,即随嗣父侍诊。有人劝其应举,他说:“我家以医术传世,以治病济人为乐,何用功名?”专心钻研医术,遍阅家-代医籍,手抄名著验方医案,因此精于脉理。嗣父去世,独立应诊,求医者往往一药辄效,声名益盛。光绪二十八年(1902),松江时疫流行,求诊者接踵而来,
(18711915)
张山雷
  张山雷(1872-1934),初名资生,字寿颐、山雷,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人。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及著作家。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自幼好学,禀赋聪颖,曾师从俞德琈、侯春林及吴门黄醴泉。光绪十六年(1990),19岁入泮,诸子百家无不涉猎。后因母患风痹,经常延医服药,遂弃儒学医。对历代医家著作,朝夕钻研,并随当地老中医俞德琈、侯春霖及吴门黄醴泉等学习。不数年,医术大进,求医者日众。为求深造,乃从师黄墙名医朱
著名中医学家 (18721934)
张蕴和
  张蕴和(1872-1940),名葆元,字蕴和,笔名默,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阔街人。民国初期报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光绪十三年(1887),16岁中秀才,学使将其调入江阴南菁书院攻读,以学行兼优任斋长。旋又被保送至京师大学堂学习。后因科场失意,乃转求新学。早年任教于中学,并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将所得资料,悉数提供松江府中学堂创办时作为参考。民国元年(1912),松江地方人士李芑香、朱叔建等创办《政论报》,张蕴和任。此后,
(18721940)
张庆桐
  张庆桐(1872-?),字凤辉,上海人。中华民国外交官。中国与列夫·托尔斯泰通信第一人,曾获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发勋章。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在江阴游学。甲午战争后,放弃旧学,改学新学,决心学习俄语。光绪二十二年(1896),考入同文馆选学俄文,师从中国教习王季同和俄国教习光柯壁确甫。光绪二十五年(1899),同文馆派张庆桐、傅仰贤(字肄三)、陈瀚(字飞青)和郝树基(字绪初)赴俄国留学。张庆桐和陈瀚、郝树
张庆平
  张庆平(1875-1935),字耿娱,上海市川沙县小湾人。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生。光绪十一年(1885),11岁,父母俱亡,孤苦好学,旋弃儒习贾。民国四年(1915),闻湖南水口山矿砂,可炼锑铅银,乃曰:“此其为吾立业之机乎”。创办华宝化炼厂于小湾镇北市,经营渐有成绩。1923年,湖南督军以水口山矿权订约售于洋商,而华宝厂之命绝。1927年,任长人乡行政局长,改为第二区区长,兼第二区保卫团区团长,并先后历任县议事会议员、县参事会参
(18751935)
张叔通
  张叔通(1877-1967),原名蕴芳,又名葆良,别号九峰樵子、九峰樵叟。上海松江县人,家住蒋泾桥西。现代书法家。清光绪三年(1877)生。张叔通为张蕴和之弟。清季秀才。少年时从陶璇宣为师,学书法。肄业于南京高等学堂、上海英华书馆、复旦公学。曾著《徐锡麟》一书,鼓吹革命,被清廷所禁。民国初期,应聘任《申报》,达数十年,与其兄共襄笔政,每月撰论文六七篇,每篇千余字,揭露时弊,持-正。后曾任沪江大学、浦东中学教师。1931年,55岁才开始学
现代书法家 (18771967)
张梅舫
  张梅舫(1878-1962),号思义,上海市川沙县城厢镇人。近代上海浦东名医。清光绪四年(1878)生,出身世医,为张氏第九代传人。光绪十九年(1893),十六岁随父士达公学习中医内外科历五年,学养和临床均具扎实功底。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川沙城内北市街悬壶济世。内外兼治,尤精外科手术,兼治、疽、疔、疮、流注、臁疮等疾患。医名溢扬。张氏在承袭祖业的基础上,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创制多种疗效卓著之方药。如专治下肢溃疡的《张氏臁疮膏》,治
(18781962)
张志鹤
  张志鹤(1879-1963),字伯初,又名访梅,晚年自号寒叟。上海市川沙县龚路乡启明村人。清光绪五年(1879)生。幼入王港私塾,师从甲午举人顾冰一。青年时期,思想激进。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南汇周浦镇朱氏馆、三灶镇周氏馆代塾师课。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黄炎培携手在川沙办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为推行新式教育,与黄炎培一起呈请川沙厅、南京两江总督府,将观澜书院改成小学堂,黄炎培任总理(校长),张志鹤为副办(副校长)
(18791963)
张新吾
  张新吾(1879-1976),又名星五,曾用名奎,上海市川沙县龚镇人。中国早期应用化学第一名家。清光绪五年(1879)12月14日生。少入上海梅溪书院,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堂,其后官费留学日本,入日本帝国大学学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回国,是中国人攻读应用化学科的第一人。创办天津工艺学校,兼任教师。光绪三十年(1904),调北京,在商部任主事兼任进士馆教习和北京高等实业学堂教师。民国初年,任农商部代理次长、代理总长。清末,以日本
(18791976)
张景范
  张景范(1880-1966),字企文,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清末民初教育家。清光绪六年(1880)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于上海市速成师范。当时适应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将原有的书院、义学改为施行新教育的学校,时黄浦“杨家渡义学”亦改为震修小学堂(现黄浦区第二中心小学),张景范出任第一任校长。张景范到职后,进行学制改革,增设近代课程,扩建校舍,延揽人才,广招学生,聘请黄炎培等为校董,并把斗姆堂里放着的许多神像
(18801966)
张镠
  张镠(1882-1925),字公镠。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教育学家,学者。清光绪八年(1882)生。童年随父在浙江金华、义乌等地书院就读。后东渡日本,入农林省东京水产讲习所攻读水产专业。宣统二年(1910),毕业回国。宣统三年(1911),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派任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筹备委员,着手筹办江苏水产学校。建校伊始,创业维艰,得到江苏省教育会常会会长张謇鼎力相助,在吴淞炮台湾筹建校舍,同时商借上海县城(今上海市南市区)西门林荫路
(18821925)